鲁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26
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鲁教版导读: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读思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x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1.客家民居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三、了解民居特点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客家民居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作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
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
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
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
公元前第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
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
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西藏民居一、藏族居住文化的历史十分久远。
考古资料提供的确凿证据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
昌都卡若遗址发掘出房屋基址28座,有圆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
在房屋遗址晚期,其建筑材料普遍采用砾石为主的天然石块,房屋面积一般为30平方米左右,其居住面内的柱洞经过细致的修整,还可能出现了楼屋。
卡若遗址房屋建筑是藏族民居建筑的滥觞。
在其后几千年的演进中,藏族的民居不断得以发展、丰富和完善,并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
公元前2世纪藏族建筑史上出现了第一座宫堡式建筑雍布拉康,依山而建,巍然耸峙,反映了当时碉房建筑的技艺水平。
赤松德赞赞普时,在贤良之臣赤桑雅拉倡导下,将山上居民迁往河谷平地。
人们从过去居住于山上的石头城堡到田间地头建屋而居,组成村落,居住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唐书》记载的吐蕃“屋皆平头”的居住形式和格局。
到11世纪时,西藏的民居有的已建造得十分高大豪华。
从史料可知,当时玛尔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的家庭富有,家居曾十分豪华,米拉日巴还曾修建名为“桑嘎古托”的九层碉房,至今该碉房仍巍然耸立。
千百年来,藏族民居的基本建筑和农区城镇“屋皆平顶”的居住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社会形态、宗教观念、地理条件等社会和自然因素在民居中有着深深的烙印。
今天,时代前进的脚步更为古老的藏族民居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迹。
二、民居的类别与特点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牧区传统的民居是以帐房为主,农区和城镇的住宅则是石木或土木结构的楼房。
帐房以帐篷为屋,这是藏族牧民千百年来的居住形式。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决定了牧民的频繁迁徙和居无定所,帐篷这种易搭易拆、方便实用的居住形式便成为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惟一选择。
藏北牧区的帐篷主要有“黑帐”(牛毛帐篷)、“白帐”(羊毛帐篷)、“花帐”(厚布帐篷)和“布帐篷”等类别,其中“黑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