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预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学案9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学案 1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德育目标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重点、难点】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语言积累】1.生字:殂(cú) 弘(hóng) 菲(fěi)薄攸(yōu) 谏(jiàn) 诹(zōu)猥(wěi) 枉(wǎng) 庶(shù) 弩钝(nú dùn) 攘(rǎng)除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劳。
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
失义:适当恰当。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刑赏:罚。
以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恐托付不效。
(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5.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自主预习】1、介绍作者,文体及背景链接。
2、积累文言词汇。
【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注意直译做到:字字落实。
2、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
【当堂评价】完成《精英》中基础部分。
【拓展提升】1、写出和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六出:七擒:收二川:排八阵:东和;北拒:取西蜀:定南蛮:【课后检测】1、理解下列古今词义的区别:①秋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②开张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③痛恨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④卑鄙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2、理解下列形容词的活用:①优劣..得所②恢弘..志士之气③亲.贤臣,远.小人④此皆良.实.3、理解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②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先明。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自主预习】积累本文的成语:三顾茅庐危急存亡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计日可待不毛之地临危受命亲贤远佞【合作探究】(一)文本探究:1、分析第一段:①当时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各是什么?②本段提出什么建议?③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2、分析第二段: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②如何具体执行?③提出怎样的劝诫?3、分析第三、四段:①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亲贤的好处是什么?③亮认为举用向庞将军的好处是什么?4、分析第五段:①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②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二)写作特色:体会课文“寓情于议”的写法。
《出师表》学案一.学习目标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意义。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必能裨补阙.漏()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二)古今异义1.存亡之秋. (古义:今义:)2.开张..圣听(古义:今义:)3.引喻失义.古义:今义:)4.陟罚臧否.(古义:今义:)5.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6.庶.竭驽钝 (古义:今义:)7.叹息痛恨..(古义:今义:)8.臣本布衣..(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以光.先帝遗德:2. 恢弘..志气之气:3.亲.贤臣,远.小人:4.此皆良实..:5.攘除奸凶..:(四)一词多义1.遗: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深追先帝遗诏()2.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此先汉所以兴隆()3.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受命以来()(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2)此皆良实(“皆”表判断)(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1)苟全性命于乱世(介宾结构后置,即“于乱世苟全性命”)(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宾结构后置,即“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三.文章主旨《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四. 课内精读(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教案课堂纵横《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著名人物诸葛亮在公元227年率师北伐前写给刘禅的表文。
文章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
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中展开。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终结课,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显得尤为必要。
教师要一如既往,督促学生制作文言学习卡片,检查文言字词积累情况和背诵情况,强化落实,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体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之心。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丰富文言语汇。
背诵重点段落。
3.把握本文以情动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和意识。
2.以角色换位的方式进行情境化教学,多角度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感受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之心,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快速梳理全文思路,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背诵重点段落。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融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第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正音、释义、翻译。
整体感知文意,梳理全文思路。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
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世间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
”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励精图治,呕心沥血。
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
二、相关背景资料大放送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
22 出师表学习目标1.了解“表〞的一般知识,积累文言知识。
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疏通理解文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融议论、表达、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体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根底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1)崩殂.( ) (2)陟.罚臧否.( )( )(3)费祎.( ) (4)遗.陛下( )(5)夙.夜忧叹( ) (6)斟.酌损益( )(7)咨诹.善道( ) (8)以彰其咎.(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必能裨补阙漏..(3)将军向宠,性行淑.均(4)躬.耕于南阳(5)先帝不以臣卑劣..(6)尔来..二十有一年矣(7)庶竭驽钝..(8)临表涕.零3.翻译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再读——理解课文1.本文中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最关键的是哪一条?2.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提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什么?亲贤的好处是什么?3.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么?你这样判断的理由是什么?三、展读——拓展延伸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惋叹。
你还知道哪些跟诸葛亮或《出师表》相关的诗文名句?试写出一两句。
2.写出和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3.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根底1.(1)cú(2)zhìpǐ(3)yī(4)wèi(5)sù(6)zhēn(7)zōu(8)jiù2.(1)给予(2)缺失疏漏(3)善(4)亲自(5)社会地位卑微,见识短浅(6)自那时以来(7)才能平庸(8)流泪,落泪3.(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自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出师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诸葛亮及《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和恳切言辞。
4、学习本文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准确翻译全文。
理解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恳切的言辞。
2、难点领会本文言辞恳切、感情真挚的特点。
理解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决策和政治主张。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 年-234 年 10 月 8 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早年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 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 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 岁。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2、写作背景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 年,刘备病逝,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 227 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刘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疲弊()恢弘()妄自菲薄()陟罚臧否()裨补阙漏()行阵和睦()猥自枉屈()夙夜忧叹()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咨诹善道()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出师表》学案设计与备课。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掌握《出师表》,让学生能够:1.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2.理解《出师表》所反映的历史情境、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3.掌握《出师表》语言特点、提炼出文化内涵;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课堂问答、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出师表》的相关背景和诸葛亮的形象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2.感性教学(20分钟)通过朗读、模仿等方式,让学生尝试模仿《出师表》的语言风格,感受其雄壮的气势和深沉的文化内涵,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语言分析和文化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出师表》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
3.理性教学(60分钟)教师再结合历史语境、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解释,对《出师表》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能够理性地、系统地看待这篇文学佳作。
同时,让学生了解《出师表》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以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来掌握《出师表》。
4.综合应用(40分钟)让学生阅读、朗读、借鉴《出师表》的语言与文化要素,设计与归纳自己的文学作品。
同时,让学生搭配良好的朗读表现力与优美的口语表达技巧来进行模拟演练、传统演讲等文学活动,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欣赏、思考能力。
三、课堂互动1.由教师主导的课堂话题讨论以《出师表》为主线,对相关的群体、事件、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2.小组合作式的文学读写以《出师表》为参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文学作品、相互评价、讨论改进之处,并从中结合个人的爱好与特长来完成独立撰写的文学作品,以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理解、思考和表达能力。
3.乐队活动式的语言课程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全方位体验语言艺术,乐队、唱歌、口语表达、主持人等即可成为一个语言的学科门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师表》预习学案诸葛亮出师表预习一【教学目标】1,通过注释读懂全文,了解课文的作者、体裁及有关历史背景。
2,了解文中开张、感激、痛恨、卑鄙等词语的古今意义。
3,领会作者上表的主要用意,理解本文流露的态度和感情:报先帝忠后主。
【重点难点】1,重点:读懂全文,了解文中古今词语的意义。
2,难点:理解本文流露的态度和感情。
【学习提示】1,“表”是一种文体名称,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呈文。
2,作者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三国时蜀汉的军事家、政治家。
辅助刘备与孙权、曹操抗衡;后受刘备之托扶助刘禅。
民间传说他是智慧的象征。
【正字正音】殂cú弘hóng陟zhì臧zāng否pǐ攸yōu祎yī遗wèi 裨bì阙què猥wěi夙sù驽nú咎jiù诹zōu【注释补充】1,疲弊:贫困。
弊通敝,衰败,这里指物力不足。
2,犯科:触犯科条。
科:法律条文。
3,简拔:选拔。
简通拣,选择。
4,行阵:行列队伍。
行:háng。
5,倾颓:倾倒,这里比喻灭亡。
6,躬耕:亲自种地。
7,闻达:有名望,显达。
8,倾覆:颠覆、覆没,这里指兵败。
9.涕零:流泪。
涕:泪10,以彰其咎:用来显示他们的过失。
彰:明显、显著,这里是“使之显著”。
【默读课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圈划出写景、抒情的句子。
2,本文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发了什么议论?3,如何理解诸葛亮的“报先帝”和“忠陛下”思想?【理解课文】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先帝创建事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
班级姓名组名小组评价24《出师表》问题导读评价单学习目标:(学科长组织自读,咀嚼,交流。
3分钟)1.掌握文言词语,结合语境准确翻译文句。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意义。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法,评析诸葛亮的形象。
学习重点:掌握积累文言词句。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习难点:从文中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精彩对策入手,分析诸葛亮形象。
学法指导:(学科长组织理解。
3分钟)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3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成语(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解: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2)运筹帷幄注解: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注解: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歇后语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1、生字注音忠谏()裨补()遗()陛下攸()阕()陟()罚臧()否()行()阵倾颓()猥()自夙()夜驽()钝攘()除崩殂()()诹()妄()自菲()薄2、释词崩殂:疲敝:秋:殊遇:光:恢弘:刑赏:遗:良实:简拔:淑均:咨:驱驰:尔来:不毛攘除:谘酌损益彰其咎:诹善道:开张圣听:妄自菲薄庶竭驽钝:引喻失义:陟罚臧否:猥自枉屈:作奸犯科:平明之理:夙夜忧叹:优劣得所:察纳雅言:后值倾覆:裨补阙漏:志虑忠纯3、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古义是。
《出师表》预习学案(1)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作者及文常链接1.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该表写于蜀汉建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该表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修明政治,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
二、一读课文——正音断句1.读准下列字音。
殂cú弘hóng陟zhì臧zāng否pǐ攸yōu祎yī遗wèi 裨bì阙què猥wěi夙sù驽nú咎jiù诹zōu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⑴先帝创业未半⑵愚以为宫中之事⑶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⑷遂许先帝以驱驰三、二读课文1~5节——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中道崩殂..()2.益州疲敝..()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盖追先帝之殊遇..()5.恢弘..志士之气()6.妄自菲薄....()7.引喻..失义.()8.陟.罚臧否..()9.论其刑.赏()1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1.简拔..以遗陛下()12.悉以咨.之()13.性行淑均..()14.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我还关注的词语释义:四、三读课文——疏通1-5节文意并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6.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我还关注的句子:五、四读课文1-5节——理解文章内容。
《出师表》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
借鉴意义。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资料积累】
一、关于诸葛亮对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轻松预习】
1.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注意以下字词:
(1)、给生字注音:
崩殂.()恢弘.()妄自菲.()薄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苟.()全猥.()自枉屈
夙.()夜忧叹驽.()钝攘.()除咨诹.()善道
费祎.()以塞.()忠谏之路先帝遗.德()性行.淑均()以遗.陛下()行.阵和睦()
二|、解释加点字词
益州疲弊.盖追先帝之殊遇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陟.罚臧否.
悉以咨.之裨补阙.漏
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论.其刑.赏
遂许先帝以驱驰
..夙.夜忧叹
深入不毛
..庶.竭驽钝以彰.其咎察纳雅.言
三、翻译句子(6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掌握
1、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四、默写填空:
①,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志趣。
②第6节中可以概括出一个成语是,这一成语常用意思是。
③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趣的作用是什么?
④写出与“先帝比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⑤作者认为,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
⑥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⑧“出师“的战略是。
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句)。
(9)诸葛亮出山时,正是东汉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
⑩文中的先帝指,陛下指,文章的作者是,体裁是,它是的文体。
(1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贞良死节”意思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是这样的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
(12)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这一成语。
(13)“计日而待”与今天这一成语意义相近。
(14),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15)作者在《出师表》中写了自己所受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内容默写出来。
(16)“由是感激”中“是”所指代的内容是。
(17)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一个故事名称。
答案:一、略
二.(1)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4)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收效。
(5)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委屈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6)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并不希求获得显达的诸侯之名。
三、课文掌握
1、三条建议:
(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广开言路;
(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严明赏罚;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即亲贤远佞。
目的:
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
只有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顾无忧,专力伐魏。
2、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四、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三顾茅庐,诚心诚意地邀请。
3.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4.布衣。
5.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6.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8.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临崩寄臣以大事。
9.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10.刘备。
刘禅。
诸葛亮。
表。
11.忠贞优秀,以死报国。
岳飞等。
12.任人唯贤。
13.指日可待。
1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临崩寄臣以大事。
16.三顾茅庐。
17.空城计、舌战群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