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泼水节的怀念》优秀教案(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设计(通用6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优秀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3-7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入情境,读中感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浓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生字驶、串、贵、闭,正确规范书写。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
2、读词。
师:所有的词串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心情一一高兴。
3、师:傣族人民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二、图文结合,拨动情弦1、周总理是什么样子?自由地读一读第三段,划出那句话。
2、指名反馈。
3、出示CAI,师描述图意。
①、喜欢总理这身打扮吗?谁来读?②、所有人的表情都化为了一个什么词?练读笑容满面。
4、小男孩身上背的是什么呀?5、周总理呢?CAI,出示句子。
(自由读)①、你知道了什么?②、载歌载舞什么意思?6、CAI(动词变红)教师引读。
7、欢乐的鼓点敲起来了,让我们和总理一起载歌载舞。
(师生律动)8、让我们留住这幸福的时刻,(全班读)。
9、和总理在一起,能不幸福?能不令人难忘吗?10、(齐读)多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三、创设情境,会文悟情1、热闹的泼水开始了,自由的读一读第4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泼水的?边读边画。
2、师小结:原来过泼水节是他们互相泼水,同时也把祝福送给了对方。
3、傣族人们是怎么向总理泼水,送出祝福的呢?(板:傣族人民)①、CAI显示句子:你知道了什么?②、人们为什么这么欢迎周总理?③、CAI显示总理图片资料,师深情描述。
④、人们欢呼什么?祝福什么?(相应指导感情诵读)4、周总理是怎样向傣族人民泼水的呢?(板:周总理)①、自由读,指名反馈。
②、CAI显示句子,介绍银碗、柏树枝含义。
③、谁收了总理的祝福?(指名读)。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泼水节的怀念》优秀教案1.联系语境正确认读多音字,理解“魁伟”的意思,积累描写泼水节美好传说及喜庆场面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3.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感受总理对傣族传统的尊重,对傣族人民的热爱。
重点难点: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揭题引入,了解泼水节1.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
看看人们正在干什么?知道这是我国哪个民族正在庆祝他们的传统节日?板书:泼水节傣族2.解释傣族、泼水节:傣族,是主要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热爱水,被称为“水的民族”。
每年的 4 月,到了谷雨节气,就迎来了傣历的新年,当凤凰花开遍傣家山寨的时候,傣族人民就用泼水的形式欢度自己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
3.解释“傣历”:老师刚才提到的“傣历”指的是傣族的传统历法,是傣族人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创制的,与我们的历法不一样。
因此,傣族人过新年的日子与方式与我们的也不一样。
这一点,课文有注释,请你快速浏览了解。
板书:傣历4.出示词语花篮:吉祥晶亮耀眼大街小巷流淌示意5.学习第一节(1)引入:课文是如何介绍泼水节的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小节。
(2)学习第一节①自由朗读、指名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盛满、结出②重点指导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句子老人说,这是因为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幸福,泼到草木上,会开出最美的花朵;泼到花朵上,会结出最甜的果实;泼到人身上,会得到的幸福。
A:先指个,好三个“最”;突出最后一个“最”。
是啊,水的水盛了吉祥和幸福!我通朗,把份喜悦和祝福大家,后引。
B:到老人身上——到年人身上——到小孩子身上——全是因——水的水盛了吉祥和幸福。
板:吉祥、幸福二、初文本,感受喜悦氛1.揭(1)渡:接下来,我把回放到 1961 年的水,那一年的水是特的!它,我回起一个人,一件事,一幕幕人的情景,勾起人无尽的念⋯⋯(2)正确流利地朗文,把文正确,了解大致内容,注意新的音。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的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乐于助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泼水节的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课文。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
4. 泼水节活动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泼水节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引导学生谈论对泼水节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5.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泼水节相关活动,如制作泼水节贺卡、编排泼水节舞蹈等。
(2)每组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活动心得。
6. 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泼水节的兴趣,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泼水节氛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泼水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泼水节的了解。
(2)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泼水节习俗,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
(3)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感受泼水节氛围。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拓展延伸:(1)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并说明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生活中类似的节日,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 实践作业:与家人一起制定一次节日的庆祝计划,感受家庭的温馨氛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提升。
2. 课后作业:(1)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实践作业:学生对家庭节日庆祝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感受家庭的温馨氛围。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并练习运用。
3. 语言技能训练: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忘的泼水节》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认“泼、族”等12个生字,会写“忘、泼”等12个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想象当时的欢乐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傣族泼水节的欢乐气氛,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
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例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通过“火红火红”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节日到来时的喜庆氛围。
还有“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从对总理穿着的描写,让学生体会总理对傣族人民习俗的尊重,同时从“笑容满面”这个词感受总理的和蔼可亲。
2. 教学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例如在描写泼水节场景时,“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这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互相泼水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的深情,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创设傣族泼水节的情境,如通过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视频、展示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讲解周总理参加泼水节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如“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个热闹非凡的泼水节上,周总理就像一位亲切的朋友,带着温暖的笑容,走进了人群当中。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
《泼水节的怀念》教学设计【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泼水节的怀念》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文章记叙了1961年的傣历新年,周总理来到傣族人民中间,和傣族同胞一同过泼水节的事情。
文章选取周总理与傣家兄妹泼水祝福的情节,以小见大,写出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与民同乐的好总理。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较多,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外民族的民俗文化了解很少。
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试图激发起学生对我国多元的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在课文学习之后,可以结合语言直播厅,回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节日,说说它的独特之处,在同学中交流。
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
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体会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企盼。
2、能介绍一个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节日。
教学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及简要文字数张。
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及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家传统、与民同乐的好总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谈话: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老师收集了几张有关的图片,请看――(多媒体出示一组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及简要文字)2、出示课题: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节日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44课,感受一下傣族的泼水节。
(出示课题)(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激发起学生对我国多元的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①泼水节有哪些习俗?②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反馈朗读。
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谁了解泼水节的习俗:填空: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
泼水节时人们互相(泼水祝福)。
老人说,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祝福),泼到草木上,会(开出最美的花朵);泼到花朵上,会(结出最甜的果实);泼到人身上,会(得到最大的幸福)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填空题的出现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泼水节的怀念一、教学目标1.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和庆祝方式;2.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泼水节的喜爱和向往;3.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泼水节的起源与意义;2.泼水节的庆祝方式;3.阅读课文《泼水节的怀念》;4.图文并茂地描述泼水节。
三、教学重点1.掌握泼水节的起源与意义;2.理解泼水节的庆祝方式;3.理解课文并提取关键信息;4.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泼水节的喜爱和向往。
四、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并提取关键信息;2.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泼水节的喜爱和向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泼水节的庆祝方式,并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2. 泼水节的起源与意义(15分钟)通过讲解、视频等形式介绍泼水节的起源和庆祝方式,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3. 阅读课文《泼水节的怀念》(2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泼水节的怀念》,并在课文后面的空白处回答问题,提取关键信息。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一个有趣的泼水节场景,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 画图描述(20分钟)让学生借助图片或自己动手绘画,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泼水节的庆祝方式和场景。
六、教学资源1.课本: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检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教师采用问答、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泼水节的理解;3.教师观察学生的绘画过程和成果,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八、拓展延伸1.让学生到图书馆或者网络查询泼水节的更多资料,并做简单的报告;2.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小型泼水节活动,并借此来讲述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以上是对《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泼水节的怀念》的一个简要教案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庆祝方式和意义,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泼水节的喜爱和向往。
《泼水节的怀念》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体会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2.介绍一个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节日,能说出这个节日的特别之处。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周总理与民同乐的高尚品质。
2.理解民族习俗在地方上的不同。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你参加过哪些特色的民族节日?
2.能和大家分享你了解的民族节日吗?
四、参考资料
傣泰民族在中国史籍中,先后被称为“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名称;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民族统称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泰民族分别命名,在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泰族(Thai)”,在老挝被称为“佬族(Lao)”,在缅甸被称为“掸族”,在印度被称为“阿萨姆族(Assam)”,在中国被称为“傣族”。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
语言分暹罗、兰纳、大泰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结构,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文字有暹罗体、澜沧体、兰纳体、端体、绷体、哪体、阿洪体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17 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泼水节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泼水节,导入新课。
过渡: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时,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互相泼水祝福。
身上泼到的水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越多。
这个节日就是——(生答,师板书:泼水节)。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难忘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结合实际理解“难忘”一词)这次泼水节为什么令傣族人民难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它读准确。
同时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交流识字方法。
①字音强调:“盛、祝、寿、驶”是翘舌音;“族、踩”是平舌音;“龙、容、康”是后鼻音;“敲、健”是三拼音节。
②比较学习多音字。
pū(铺路)(铺垫)铺pù(床铺)(店铺)shènɡ(茂盛)(盛大)盛chénɡ(盛饭)(盛满)③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泼、踩、敲、驶”都表示动作,可做一做相关动作。
④在句子中认读。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规范书写,练习提高1.课件出示带会写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多读几遍。
泼.水一年一度.龙.船花炮.穿.着开始.令.人难忘.2.(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观察字形。
3.鼓励学生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的?哪个字容易写错?4.学生自由交流,按字形结构分类指导。
《泼水节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体会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企盼。
3.品味课文语言,知道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族传统,与民同乐的好总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体会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语言,知道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族传统,与民同乐的好总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有着各自的习俗和文化,如侗族的斗牛节,白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29课,了解傣
族一次特殊的泼水节。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介绍傣族和泼水节。
(1)傣族,被称为“水的民族”。
傣家人不仅把水视为生命之源,而且对水一往情深。
对水的热爱,对水的深情,表达得最热烈的要数一年一度的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人们以水祝福,以水消灾,以水净化灵魂。
(2)傣历六月(公历四月中旬)的泼水节,是傣历新年,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互相以水祝福的传统节日。
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浴佛、泼水、赛龙舟、赶摆等。
泼水节期间,人们不分男女老少,相互泼洒清水,表示除旧迎新和相互祝福。
据说,被泼水越多的人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
这个期间,差不多所有人都湿淋淋的,到处水花飞溅。
年轻人敲着象脚鼓,跳起孔雀舞,互相扔掷香包,传递情谊。
这时候的凤凰花开得红红火火,映衬着人们喜悦的笑脸格外喜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961年的泼水节与众不同,那年的情景至今还留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人们永久的怀念。
板书课题。
(二)预习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边读边思: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至今成为人们永久的怀念?
2.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相读听,组词。
(2)指名读给大家听,并组词。
3.读一读,记一记
吉祥jí xiáng晶亮jīng liàng耀眼yào yǎn大街小巷dà jiē xiǎo xiàng
流淌liú tǎng魁伟kuíwěi示意shì yì保镖bǎo biāo 傣历泼水凤凰花幸福花瓣大街小巷流淌同盟银钵摄影转败为胜
盛.满chãnɡ冲.出来chōnɡ
盛.开shânɡ冲.着chînɡ
(三)研读课文。
1.轮流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自由读4-9自然段,用直线划出描写周总理的语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从总理的打扮、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做归纳,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以及他尊重傣家传统,与民同乐的高风亮节,并在品读中随机指导朗读,适时板书。
例:突然,人群里一个魁伟的傣家人出现在阿果面前,欢笑着把一个银钵里的水向她迎面泼来。
那人紧紧追赶过来,阿果赶紧逃跑。
傣家人、迎面泼来——尊重民族传统;欢笑——与民同乐(与民同乐)
总理笑着说:“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
”他示意随行人员把伞收起来,又笑着说:“你的保镖不错啊!”
示意(解释:表明意思);笑着说:“你的保镖不错啊!”——平易近人
总理想起来了,用银钵舀了满满一钵净水,欢笑着,拉开阿岩的衣襟,顺着
脊梁浇了半钵,又把半钵从阿果头上轻轻浇下去。
舀了满满一钵净水、拉开衣襟、顺着脊梁浇、从头上轻轻浇——尊重民族传统
欢笑着——与民同乐
3.傣家兄妹阿果、阿岩在泼水节里表现又怎样的呢?读第3小节,感受兄妹俩的快乐之情。
4.当他们知道眼前泼水的傣家人是周总理时,他们俩人的表现又是怎样?读读找找划划。
交流:
阿果和阿岩站住了,愣住了。
阿岩和阿果闭上眼,幸福的热泪和着净水一起流着……
为什么俩人“愣住了”?为什么“闭着眼睛”?省略号表示什么?
三、练习
复述阿果、阿岩和周总理泼水的情景。
四、总结: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日理万机,但他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这一年的泼水节,来到傣族人民中间,和傣族同胞一起过泼水节。
这动人的一幕正好被一位摄影记者拍下,成为人们永久的怀念。
我们也在其中体会到傣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盼,同时也认识了解了周总理——一个尊重民族传统,与民同乐,平易近人的好总理。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了解我国比较著名的有特色的地方民俗活动,体会其中包含的人们的美好
愿望。
六、板书
泼水节的怀念
总理扮“傣家人”与民同乐
欢笑笑着说尊重民族传统
泼、舀、拉、浇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