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月塘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5.50 KB
- 文档页数:5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SSS》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科版《数学》八上第一章第3节第6课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初中数学几何的入门知识,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
研究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特别是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都需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证明。
同时这一探索经历为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提供很好的模式和丰富的经验。
最后全等过程的书写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也为以后的证明过程作很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中已经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有了系统的认识,会准确的找出三角形的三边和三个内角,了解三角形的三种特殊线段。
在前面的几节课中又学习了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熟悉对应边、对应角的基础上,探索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ASA、AAS。
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画出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并具有一定几何的推理能力。
同时在前面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同伴小组合作探究数学活动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与展示的能力,真正的站在了课堂的主体位置上。
三、设计思想根据前三种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经验,可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除了三角、两边一角、两角一边,还剩下三边的情况。
本节课将按照“知识回顾、操作感悟、归纳总结、初步运用”的过程展开,再经过学生举例,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利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SS”条件和书写格式。
最后通过变式练习、一题多解,学习问题转化的数学思想,会添加辅助线来构造三角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画图、比较、验证、归纳得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能够利用全等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会用几何语言进行说理,让学生养成依据已知结论分析问题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能力;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学会运用这些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材以学生已有的几何知识为基础,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性质和几何图形的变换,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条件,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全等的概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学会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运用和判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教具。
3.学习资料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相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三角形全等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为什么是全等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实物模型和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找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全等三角形,并解释其原因。
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并能利用它们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的过程及应用.
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引入
同学们,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到:(1)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
件?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条件可以构成
全等?你能用几何语言描述吗?
(3)请你们猜想,构成全等还有哪些条件积极回答问题,激活旧知识,积极猜想,为新知识的到来铺垫.激活旧知识,猜想新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组合(请学生依次回答,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猜想)?
探索新知一
1.调皮的小明用纸板挡住了两个三角形的一部分,你能画出这两个三角形吗?每个人画出的三角形都一样吗?
2.粗心的小明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了,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积极思考,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回答问题.由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
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从
感悟数学到自己探索数学,锻炼
学生思维,加强探索意识.
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
3.请你和小明一起画:用圆规和直尺画
△ABC,使AB=a,∠A=∠α,∠B=∠β.
(1)作AB=a.
(2)在AB的同一侧分别作∠MAB=∠α,
∠NBA=∠β,AM、BN相交于点C.
(3)△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以上三个问题回答完毕了,你有什么发现?
得出基本事实
将学生讲出的条件写在黑板上,通过不断提问和动态几何画板的展示,纠正精炼学生的语言,最终形成“ASA”的基本事实,并让学生模仿“SAS”的几何语言,写出该基本事实的几何语言.
总结前面三个问题中的感悟和所得,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得
出“ASA”的基本事实.
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
的归纳能力,挖掘学生的思想深
度并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
说一说1.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你能找出它们并说出理由吗?
2.如图,O是AB的中点,∠A=∠B,
△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以填空方式回答)?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第1、2两小题口答,第3题学生上黑板
板演过程.
从观察图形找全等条件,
到证明全等的填空,最后独立写
出证明过程.学生的推理能力及
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和锻炼.
3.已知: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点E、F分别在AB、AC上,且DE//AC,DF//AB.
求证:BE=DF,DE=CF.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哪些三个条件的组合是你还想去探索求证的?回忆上课内容,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和猜想.小结过去,展望未来,对数
学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