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知识点欧姆定律是描述电流、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定律。
欧姆定律被广泛应用于电路中,对于初中物理学习者来说,理解欧姆定律是非常重要的。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V=I*R,其中,V是电压(单位是伏特),I 是电流(单位是安培),R是电阻(单位是欧姆)。
1.电流(I):电流指的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其中一截面的量,其方向与正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通常用字母“I”表示,单位是安培(A)。
电流的大小与通过导体的电荷量以及通过导体的时间的长短有关。
2.电压(V):电压指的是电荷从高电位区域到低电位区域所具有的能量差,也可以理解为单位电荷所具有的能量。
通常用字母“V”表示,单位是伏特(V)。
3.电阻(R):电阻指的是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遇到阻碍的程度,影响电流通过的大小。
通常用字母“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欧姆定律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准备一个导线、电源和一个可变电阻的电器元件(如电阻器)。
-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电器元件的一端,再连接到电源的负极。
-如果电器元件是可变电阻,可以通过调节电阻的大小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值。
-此时,可以通过电压表测量电压值(单位为伏特)和电流表测量电流值(单位为安培)。
-改变电阻值和测量相应的电压和电流值。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当电压值和电流值成正比时,即所测得的电流值除以电压值为常数,即R=V/I为常数。
这符合欧姆定律的描述,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和电阻成反比。
除了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式外,还有一些与欧姆定律相关的知识点,如: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欧姆定律可以应用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是相同的,而电压和电阻可以分别相加;在并联电路中,电压是相同的,而电流和电阻可以分别相加。
2.理解电阻:电阻是电路中产生电阻作用的元件,如电线、电阻器等。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有关。
较长的导线和较小的截面积通常具有较大的电阻。
九年级物理上册《欧姆定律》复习知识点归纳(一)、电压的作用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二)、电压的单位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V V 、μV换算关系:1v=1000V 1V=1000 V 1 V=1000μV2、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电压不高于36V(三)、电压测量:1、仪器:电压表,符号: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3、使用规那么: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否那么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一)定义及符号: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1、国际单位:欧姆。
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Ω 1 Ω=1000Ω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
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
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
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
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⑴滑动变阻器: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结构示意图: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局部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⑵电阻箱。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知识点总结1. 欧姆定律的历史背景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于1827年提出的。
在提出欧姆定律之前,科学家们已经对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
例如,法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奥古斯丁·德·库尔歇尔于1782年发现了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规律,并提出了电位差的概念。
另外,安德烈-玛丽·安培也在1820年提出了安培定律,描述了通过导体的电流与施加在导体上的电压之间的关系。
但是直到欧姆的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才得到了统一和完整的描述。
欧姆通过实验观察到,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他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了大量实验,并测量了不同电阻下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最终他发现,电流与电压的比值总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电阻。
欧姆将这一现象总结为欧姆定律,并用数学公式表示为I=V/R,其中I代表电流,V代表电压,R代表电阻。
2. 欧姆定律的基本原理欧姆定律是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定律。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阻成反比。
这意味着当电压增大时,电流也会增大,反之亦然;而当电阻增大时,电流则会减小。
换句话说,欧姆定律表明了电流大小取决于电压的大小和电阻的大小,而电阻的大小则决定了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的基本原理可以用简单的电路模型来解释。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电路,其中包括一个电源、一个导体和一个电阻。
当电流从电源源源不断地流过导体时,会受到导体内的电阻的阻碍。
这会导致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一定的电压降,即电势差。
根据欧姆定律,电压与电流成正比,而与电阻成反比。
因此,根据欧姆定律,我们可以通过电压和电阻计算得到电流的大小。
3. 欧姆定律的应用场景欧姆定律在电学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几乎涵盖了电路和电子设备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欧姆定律的应用场景:(1)电路分析:在设计和分析电路时,欧姆定律是电学工程师必不可少的工具。
欧姆定律复习提纲姓名:知识点一: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1、实验电路图为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____,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应处于________端.3、探究I与U的关系时,应保持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观察I的变化.探究I与R的关系时,应保持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观察I的变化.4.实验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实验主要应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6、在探究I与U的关系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7、在探究I与R的关系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知识点二:欧姆定律1、欧姆定律的内容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_______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_.其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公式中的I、U、R的单位必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2、用电压表测出灯泡两端的_______,用电流表测出此时通过灯泡的______,根据公式R=_______可计算出电阻.这种测电阻的方法叫________法.公式R=U/I提供了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电流和电压无关,只与它本身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有关.3、画出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
在测小灯泡的电阻时,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改变通过电路中的________,同时改变灯泡两端的_______,这样就可测出几组数据.求出各组灯泡的电阻后,通过较发现电阻的大小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求平均值的目的___________4.串联电路电阻关系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几个电阻串联,相当增加了导体的______,所以总电阻比串联前的任一电阻都_____.并联电路电阻关系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几个电阻并联,相当增加了导体的______,所以总电阻比并联前的任一电阻都_____.5、安全用电的原则:___________高压带电体,___________低压带电体。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知识点总结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主要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初中物理中关于欧姆定律的知识点总结。
1.电流(I):电流是指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数量,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电量来表示。
单位是安培(A)。
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从正极流向负极,也可以通过箭头来表示。
2.电压(U):电压是指电做功的大小,也就是单位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能量。
单位是伏特(V)。
电压的方向是由高电压流向低电压。
3.电阻(R):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即电流在导体中受到的阻力。
单位是欧姆(Ω)。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4.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
公式为U=IR,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
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出:电压和电阻成正比,电压和电流成正比,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5.合串并联:电阻可以根据其连接方式分为串联和并联。
串联是指多个电阻依次连接在一起,电流依次通过每个电阻。
并联是指多个电阻同时连接在一起,电流同时通过每个电阻。
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
6.压强和功率: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用公式P=U/A表示,其中P表示压强,U表示电压,A表示面积。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用公式P=UI表示,其中P表示功率,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7.阻值计的使用:阻值计是一种测量电阻的仪器,一般由一个可变电阻和滑动电极组成。
在使用阻值计时,需要将阻值计与电路连接,通过调节滑动电极找到对应的阻值。
8.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温度是影响电阻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导体原子振动增强,电阻增加。
但是由于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温度系数,不同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同。
9.改变电阻的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导体材料、调节材料的长度、横截面积或温度等方式改变电阻的大小。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接近高压带电体。
●高低压的划分低压和高压的界限是1000V ,低于1000V 为低压,高于1000V 为高压。
低压对人体来说并非安全电压,预防低压触电,应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主要指火线)。
高压触电分两类: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预防电弧触电应远离易起电弧处,预防跨步电压触电应两脚并拢下蹲,或并脚跳离高压带电体。
知识点2 注意防雷与避雷针 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
云层之间,云层与大气之间的电压高达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到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烈的光和声。
云层和云层之间的放电危害不大,而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如果通过树林、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如果这种放电通过人体,能够立即致人死亡。
雷电均发生在积雨云层,由于积雨云层内空气所含的水蒸气比干燥空气多,而电荷极易吸附在水珠表面,故积雨云层积聚许多电荷。
避雷针因在房屋的高处,其尖端曲率半径又极小,分布在其内的负电荷产生的电场很大,易使其周围的空气电离而造成一条可以导电的通道。
并且避雷针是金属做的,是电的良导体,当电荷传至避雷针尖上时极易沿着金属线流入大地,这一电流通道可使云层和建筑物间的正、负电荷中和,使云层放出的电荷完全通过避雷针流入大地而不会损坏建筑物。
知识点3 短路●定义:由于某种原因,电路中不该相连的两点被直接连在一起的现象,叫做短路。
或电流不通过电器直接接通叫做短路。
●短路的危害:电源短路是十分危险的,由于导线的电阻远小于灯泡的电阻,所以通过它的电流会非常大,这样大的电流,电池或者其他电源都不能承受,电源会损坏;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电流太大,会使导线的温度升高,严重时有可能造成火灾。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采用保险丝、空气开关、熔断器等防止短路或过载带来的危害。
●短路分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两类。
用电器短路时,一般认为用电器中无电流流过,不会对电路造成损害。
串联电路的特点:1、电压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欧姆定律知识点一、欧姆定律的内容。
1.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其中I表示电流(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U表示电压(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R表示电阻(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2. 定律描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究。
1. 实验目的。
-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 实验器材。
-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若干)、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
3. 实验电路图。
- 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电路中串联一个定值电阻,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 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电路连接类似,但要更换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通过滑动变阻器调节使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4. 实验结论。
-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 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三、欧姆定律的应用。
1. 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
- 已知电压和电阻求电流:I=(U)/(R),例如,一个电阻为10Ω的导体,两端电压为5V,则通过它的电流I = (5V)/(10Ω)=0.5A。
- 已知电流和电阻求电压:U = IR,如通过一个2Ω电阻的电流为3A,则电阻两端电压U = 3A×2Ω = 6V。
- 已知电流和电压求电阻:R=(U)/(I),若某导体两端电压为12V,通过它的电流为4A,则该导体电阻R=(12V)/(4A) = 3Ω。
2. 伏安法测电阻。
- 实验原理:R=(U)/(I)。
- 实验步骤:- 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注意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选择和正负接线柱的连接。
-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多组数据。
- 根据R=(U)/(I)计算出每次测量的电阻值,最后求平均值。
3. 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
第七章《欧姆定律》复习提纲
一、欧姆定律。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①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②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
法。
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③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
④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
)⑤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
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数学表达式I=U/R
4、说明:①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即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
②I、U、R对应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应加角码区别。
三者单位依次是A 、V 、Ω
③同一导体(即R不变),则I与U 成正比同一电源(即U不变),则I 与R成反比。
④
是电阻的定义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长度、横
截面积、材料、温度等因素决定。
R=U/I 是电阻的量度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可由U/I给出,即R 与U、I的比值有关,但R与外加电压U 和通过电流I等因素无关。
5、解电学题的基本思路
①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②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时加角码);
③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规律进行求解。
二、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开关应断开
②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⑵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电流。
根据Rx=U/I电阻偏小。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1>R2
二、伏安法测额定功率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P=UI算出小灯
泡的额定功率,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功率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P=UI
3、电路图:(右图)
4、步骤: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达到额定电压,同时又保护电路。
三、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理解:把n段导体串联起来,总电阻
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大,这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特例: n个相同的电阻R0串联,则总电阻R=nR0 .
4、分压定律:文字: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
字母:U1/U2=R1/R2 U1:U2:U3:…= R1:R2:R3:…
四、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理解:把n段导体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小,这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增大。
特例: n个相同的电阻R0并联,则总电阻R=R0/n .
求两个并联电阻R1、R2的总电阻R=
4、分流定律:文字:并联电路中,流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
字母:I1/I2= R2/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