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五讲 社会系统理论与系统管理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991.50 KB
- 文档页数:15
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的产生:系统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是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试图用整体性的眼光解释世界,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认识世界,由此诞生出了古代的系统思想。
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就已经把宇宙看成一个自我循环的自然总体。
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宇宙整体同构,认为人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
在我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式等等,就是当时朴素的系统观念。
但是,这种整体观,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还不可能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只是一种混沌状态的猜测。
1952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所以说,真正创立系统论的,是贝塔朗菲。
此后,系统论显示出了它巨大的学术性影响。
在管理学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商企业越来越庞大,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
经理们渴望能有一种思想,指引自己的眼界再开阔一些,思路再宏观一些,克服管理中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局限。
系统管理理论由此应运而生。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蒙特·卡斯特,他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
1963年,卡斯特与理查德·约翰逊、詹姆斯·罗森茨韦格共同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这本书借助风靡当时的系统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系统管理的观点,成为他创立系统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
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由此而建立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系统管理学派中的地位。
此后,系统管理理论曾经一度风靡管理学界。
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1. 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2.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3. 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
系统理论人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由不同的而身体器官和循环系统共同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亦可以称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然而,人又是隶属于整个社会的,是在社会这一大的环境中生活的,对于社会这个更大的系统而言,个体或由个体所组成的家庭、团体等又构成了一个子系统或称次系统。
正因为人并不是完全独立地、与他人和社会没有任何联结地生存于世上,因而在针对个体的社会工作中,不仅仅要从个体出发,而且要将人放入具体的情景和时代之中,考虑众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社会工作系统理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预设。
一、背景(相关学科,发展形成)1、形成①一般认为,系统理论发端于冯·本特兰菲。
系统理论实质上是一个生物学理论的主张,认为所有的机体都是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并且相应地隶属于更大的系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层次较高的系统是由其子系统组成的,但是这种系统一旦完成整合,就会具有其子系统并不具有的功能或特质。
'②伍兹和霍莉斯主张:汉奇斯(美国史密斯社会工作学院)于1930年最早将系统理论这一术语引入社会工作中,进行了初步尝试。
③20世纪60年代,系统理论才作为一种独特的实践视角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
2、发展海莉认为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冯·本特兰菲为代表的一般系统理论。
,其主要观点包括:系统具有边界,在边界之中而非边界之外,物质和精神能量可以进行交换;封闭的系统没有跨边界的交换;当物质和精神的能量穿越边界时,开放式系统形成了。
①赫恩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提出了全人或全貌的概念,将一贯以来对于个人内心心理动力的关注和拒交,转移到了外在于个人的环境变化之上。
这就要求社工不仅仅要关注案主个人的心理状态或是产生的问题,而且应该从更大的社会环境出发,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出发,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案主之所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以及时代和社会背景,从而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更好地解决案主所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