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两种术式对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8.57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急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急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我院行小儿急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手术54例,其中腔镜手术28例(腔镜组),并与传统手术26例(普通组)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术后肠管排气时间、术后恢复进食的时间、切口感染率、止痛剂使用率、疝复发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结果小儿腔镜组与普通组比较,腔镜组切口感染、需抗炎治疗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后肠管排气时间、止痛剂使用次数、阴囊水肿情况均优于普通组(P<0.05或0.05)。
结论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急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优于传统手术。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急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病之一,发生嵌顿的几率为0.29%~2.9%[1],嵌顿性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对嵌顿时间较短表1两组患儿手术治疗情况及并发症比较3讨论通过对腔镜组和普通组的对比分析发现:腔镜组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疝复发、术后阴囊水肿情况,均少于普通组,术后肠管排气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腔镜组均明显短于普通组,这正是保证小儿或儿童早日出院的基本条件,止痛药应用次数减少,使患儿减少了痛苦,这对患儿及其家长都是最重要的。
表1 中2组手术情况比较,住院费用稍有增加,但我们认为:腹腔镜治疗急性小儿嵌顿性斜疝与传统嵌顿手术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急性嵌顿疝时,腹股沟管组织炎性水肿,分离疝囊易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而腹腔镜手术不破坏腹股沟管的生理结构,腹股沟管内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精索不会受到损伤;本组患儿随访4~36个月,均未发现睾丸缺血性坏死;(2) 腹腔镜下可直接观察腹腔内渗液的颜色及量、内容物还纳后有无肠坏死及穿孔,待疝囊高位结扎后,可再次观察嵌顿肠管血运、蠕动,如发现肠坏死、浆膜破裂可及时处理,避免盲目复位所致的严重后果;腹腔镜下探查可发现梅克尔憩室,畸胎瘤等畸形,对梅克尔憩室采用脐缘两侧切口,如需手术可在两切口之间作脐下缘弧形切口,可提出腹腔外行切除或肠切除吻合术,并没有明显增加患儿痛苦,术后疤痕也不明显。
·224·2015年8月医药卫生医护论坛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比较胡加滨杨凤龙玉环县中医院,浙江台州 317600摘要:目的:比较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64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行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35例(A组),采用18G套管针经二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疝囊高位环扎术29例(B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组并发症发生率2.8%,B组无并发症发生。
单侧手术时间、术后24 h内出院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单侧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腔镜;手术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08(2015)08-0224-011 前言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1]。
小儿腹股沟管较短,在腹腔镜时代前期,采用腹股沟区入路小切口开放手术常获满意疗效。
随着微创技术、器械和麻醉技术的发展,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得到了不断改良,但在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效果的比较,问题上仍存在争议[2]。
本组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4例,其中开放手术35例,腹腔镜手术29例,现总结如下。
2 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患者64例,排除非交通性鞘积液及合并隐睾、隐匿阴茎、两性畸形等疾病,体格检查示患侧腹股沟至阴囊反复隆起包块,大小可变,无合并鞘膜积液者肿物不透光,术前经B超明确诊断。
所有患儿均行腹股沟斜疝手术,其中年龄1~9岁,病程1周~3年。
其中35例采用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A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1~9岁);病程1周~3年);29例采用18G套管针经二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疝囊高位环扎术(B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9岁,病程1周~3年,所有患者无合并脑、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无其他畸形。
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比较目的在对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
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者共计452例,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观察与研究。
按照患者自身的治疗意愿将其分为A组与B组,A 组共计260例患者,采取Rutkow疝环充填式修补术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192例患者使用Lichtenstein平片修补术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提供无差别的护理服务,并对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疾病的复发率以及治疗费用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比较。
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A组患者共使用(54.9±12.5)min,B组患者共使用(39.9±8.7)min,经计算,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住院的费用方面,A组患者共计消费(3513±424)元,B组患者共计消费(2447±363)元,经计算,两组患者在住院消费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术后疾病的复发率方面,A组有2例患者术后复发疾病,B组共有4例患者术后复发疾病,经计算,两组患者在术后疾病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
结论对于在临床中疝环表现较大的腹股沟斜疝患者,特别是复发疾病的患者,应选择Rutkow手术进行治疗,临床中疝环表现较小的腹股沟斜疝患者则可使用Lichtenstein手术,并且能够明显地减少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
因此,在对手术方式进行选择时,应根据临床中的实际情况,保证临床对症。
标签: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斜疝;Rutkow手术;Lichtenstein手术同传统的疝修补术相比,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中有着创伤较小,疾病的复发率较低,康复的时间较短以及术后的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在当前临床对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的治疗中,无张力疝修补术修补术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方式。
腹腔镜手术与普通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国内广为开展。
但相对于常规1cm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优势仍存在异议。
对于一侧手术对侧存在“鞘状突未闭合”者,其命名尚不统一,发生率少见报道。
本文通过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00例,随机选取同一时期病人,均为男性,年龄6月~6岁。
根据确切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结合超声检查,均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左侧或右侧)。
选取病例除外对侧曾有或怀疑有腹股沟斜疝病史者,根据家长意愿选择术式而分成腹腔镜组与常规手术组。
为便于比较,两组病人样本相同,均为100例,腹腔镜组右侧66例,左侧34例。
常规手术组右侧85例,左侧15例。
二、手术方法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脐正中纵0.5cm切口,开放置入第一trocar,建立co2气腹。
于脐左侧腹直肌外缘处,置入0.3cm trocar,作为操作孔。
腹腔镜下,应用带线雪橇针,腹膜外绕内环口,缝合一周,避开精索血管及输精管,体外打结,高位结扎疝囊。
如患侧阴囊内有积气,结扎前将积气挤入腹腔。
探查对侧,如存在鞘状突未闭合,予以同时治疗,操作方法相同。
常规手术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取外环体表投影处1cm横切口,分开浅筋膜,提出精索,分开提睾肌,找到疝囊,高位结扎。
结果两组病例均获治愈,无复发病例,无切口或穿刺孔感染等并发症。
腹腔镜组100例,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共44例,发病率44%。
其中右侧66例,29例存在左侧鞘状突未闭合,发病率43.93%。
左侧34例,15例存在右侧鞘状突未闭合,发病率44.12%,均同时手术治疗。
1例左侧腹股沟斜疝患儿,术中探查未见右侧存在明确鞘状突未闭合,但术后13月出现右侧鞘膜积液,考虑为右侧未闭合鞘状突开口过小,术中未能发现。
故将此例亦归入对侧鞘状突未闭合病例中。
常规手术组100例均未做对侧探查,术后共有4例对侧发病,发病率4%。
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术式选择分析摘要目的:根据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病例特点,合理选择腹腔镜或传统开放手术的术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280例资料,对比分析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结合患儿的年龄、病史、腹股沟管壁有无缺损等病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
结果:本组病例中选择腹腔镜术式有145例,无复发、阴囊血肿等并发症,选择传统开放手术术式有135例,术后阴囊肿胀8例,复发1例。
结论:根据患儿的年龄、病史、腹股沟管壁有无缺损等病例特点,合理选择腹腔镜或传统开放手术,效果优良。
关键词腹腔镜传统开放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式选择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自愈机会很小,需手术治疗。
既往多采用传统的开放术式,近年来由于腹腔镜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逐渐成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术式,但根据患儿的不同病例特点,仍有部分患儿,需选择传统的开放手术,更利于患儿的恢复。
现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280例资料,分析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的特点,结合患儿的病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280例资料,其中,男210例,女70例。
年龄:1~6个月27例,6个月~1岁50例,1~14岁203例;根据随机分组,结合患儿家长的要求,采用传统开放术式的135例,采用腹腔镜术式145例,其中,腹腔镜术前、术后诊断单侧疝105例,术前诊断单侧疝、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40例;滑动疝8例。
手术的术式:①传统开放手术:单侧疝取下腹部皮肤横纹处切口,长约1.5cm,常规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如有腹股沟管壁缺损者(如内环口较大),加行修补术。
②腹腔镜手术:患儿取头低脚高位,在脐窝皱褶处切一个5mm大小的切口,穿刺,建立CO2人工气腹,气腹压力8~10mmHg,置入5mm trocar及30°腹腔镜,探查腹腔,于脐左侧旁开5cm建立0.3cm操作孔1个,经Trocar导入操作钳辅助操作,以特制克氏针带线作内环口(疝囊颈)荷包缝合结扎,线结埋于皮下,皮肤无需缝合。
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蒋寅无锡市儿童医院儿外科(江苏无锡214023)〔摘要〕目的对比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
对照组采取开放手术,试验组采取腹腔镜手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中图分类号〕R726.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 -2376 (2016) 24 -0082 -02小儿腹股沟斜疝多发于早产儿,且男性患者较多[1]。
本 研究旨在对比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 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小儿腹 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30例患者均符合小儿腹股沟斜 疝的诊断标准。
将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15 例。
对照组:男13例,女2例;年龄6个月至13岁,平均 (4 09 ±1.56)岁;右侧疝8例,左侧疝5例,双侧疝2例。
试验组:男12例,女3例;年龄7个月至12岁,平均 (4. 14 ±1.31)岁;右侧疝7例,左侧疝6例,双侧疝2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〇5),两组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开放手术,手术步骤如下:(1)使用氯胺 酮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采取仰卧的姿势;(2)在患者耻骨上方的皮肤自然横纹处做切口,切口长度 为2 ~3 cm,切开顺序为皮肤-组织-腹外斜肌腱膜,最终 到达内环;(3)在内环寻找提睾肌,同时分离软组织及游 离精索,在内口方找到疝囊并打开,以4-0向上游离至腹 膜前脂肪和内环口处进行双重缝扎,以单线结扎颈部横断 疝囊组织,最后按顺序进行逐层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