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之道(五)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2
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法那么养生是一个长久的工作,春夏秋冬的养生方法也各不一样,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欢迎大家阅读。
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春夏养阳春夏怎么养阳呢?春天主生发,气生发而阳光开场明媚,万物复苏。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阳光,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去晒太阳,让我们抒发肝气,让我们的生机和气机随着春气来运转,这就叫做四气调神。
所以,春天养生的重点是怎么样把你的肝气和五脏气与春气来合拍、来协调。
春季养生以升发疏畅为特点,我们要注意使体内的阳气渐旺起来。
春天的气候促使人血液循环加快,与肝脏的生理机能相关,假设肝脏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的时候,万物茂盛,阳气旺盛,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机来保养我们的身体,来维护我们的生命。
夏天重在养心,要多一吃点苦的东西,因为苦入心,对清我们的心火、对清我们的热都很有好处。
夏天我们还要多吃一点清暑利湿的东西,比方西瓜、绿豆汤等。
关于肉,我们就多吃一点性寒的、性凉的,比方鸭子肉,而应该少吃一点鸡肉等性温的东西。
另外,我们尽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方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
这样吃东西对我们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处。
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养脾的时候,脾主运化,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养化,就是要把东西煮熟了再吃。
而且这个时候,大地要进入到成熟的阶段了,谷子在灌浆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
这个时候是我们养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时候。
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
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
还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为心之液"一说,所以心气也最易耗伤。
秋冬养阴秋天的时候是"入地户"的时候,我们常说春分开场"开天门",秋分开场那么"入地户"。
入地户时,万物要开场收藏,我们人体也要养收。
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法则四季养生法则四季养生法则是指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调整饮食、穿着、作息等生活方式,以维持身体健康和促进生机活动的一套养生方法。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则。
春季养生法则:1.调理肝脏:春季是肝脏的运动旺季,可适量摄入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等,避免暴饮暴食和油腻食物。
2.外出运动:春季气候宜人,是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可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提高新陈代谢,增强体力。
3.调整睡眠:春季阳光充足,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4.避免过度疲劳:春季人体容易疲劳,需要注意适度休息,避免长时间过度劳累。
夏季养生法则:1.饮食清淡:夏季气温高,身体易出汗,应多饮水、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海鲜等。
2.避免暴晒:夏季阳光强烈,应减少在烈日下活动时间,避免中暑和晒伤。
3.合理锻炼:夏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可选择早晨或傍晚时分进行运动,避免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
4.心情舒畅:夏季气候炎热,人容易烦躁,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秋季养生法则:1.润肺养胃:秋季气候干燥,应多喝水、多吃养肺的食物,如梨、银耳等,避免熬夜和暴饮暴食。
2.补充营养:秋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可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蔬菜等。
3.锻炼身体:秋季气候宜人,适合进行户外运动,如晨跑、散步、太极等,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4.注意保暖: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和着凉。
冬季养生法则:1.保持温暖:冬季气温低,应穿着保暖,合理搭配衣物,注意手脚和头部的保暖,避免受冻。
2.消食养肾:冬季阳气不足,可适量多吃热食,如姜、葱、蒜等温热性的食物,有助于消化和增强肾阳。
3.适量运动:冬季不宜过度运动,可以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健身操等,保持身体活力。
4.安排作息:冬季白天短夜长,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早睡早起。
春季养生之道第一,一定要随时注意衣服的增减。
因为春季是一个冷暖交替的季节,虽然寒冬过去了,气温开始回暖,但是也不可大意,尤其是女孩子,因为春季的早晚温差可能会比较大,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好看只穿一件单薄的衣服,一定要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换衣服。
第二,不要总是呆在家里。
出去多锻炼。
春天是旅游的好季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郊游”。
因为在春天,百花齐放,天气稍湿,空气特别清新。
在这个时候,锻炼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还能增强人的精神,一举两得。
第三,吃东西要注意,切记少吃酸的食物,多吃一些甘甜的食物。
因为春季多吃酸性食物的话,会导致肝气过旺,从而伤到脾胃,而多吃一些温和甘甜的食物却能够补脾胃。
推荐春季吃的食物:菠菜、山药、笋等等。
第四,记住不要呆在潮湿的地方。
因为春天是冷暖交替的季节,很多时候气温仍然相对较低,而且由于变暖,空气相对潮湿。
因此,许多地方会出现寒冷潮湿的现象。
你不能在这样的地方呆太久。
多在阳光下行走,在家中随时擦干容易弄湿的东西,多擦干衣服和被褥,避免细菌滋生。
第五,因为春季是最多变的季节,无论是温度,湿度,还是其他的,也是细菌最容易滋生的季节,很容易让人生病,尤其是流行性感冒,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所以要注重平常的进补,要适当地吃一些补品或者中药,当然最好的补品就是日常饮食。
第六,保持心情愉快。
不要随意生气,以免情绪过度起伏。
第三天,据说人们的肝气在春天比较旺。
如果情绪波动太大,很容易伤到脾脏,但如果情绪太低,也很糟糕,所以最好保持放松的态度,不要太在意一切,微笑着迎接它。
春季养生十要点1.注意饮食和疗养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
春季饮食养生应避免吃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食过量、缺少维生素b是引起春天发困的原因之一。
春天是肝脏繁盛的时候。
多吃酸性食物会使肝火更旺,损害脾胃。
你应该多吃甜味平淡、富含蛋白质、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中医对春天的养生之道
春天最重要的养生之道,在于阳气发展,而中医学家将春天视为
最重要的季节,因为这是一年中最容易促进血液循环的时候。
中医提
倡在春季的养生中,睡眠和饮食等要保持规律,以便调节阳气的发展。
一、休息充足
在春季,应该按照“早睡早起”的原则来睡眠,不要晚上熬夜;能在
午后小睡片刻,也有助于春季的养生。
二、改变生活习惯
在春季,可以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增加对
肺部的保护;对于饮食也要积极调整,选择清淡食物,增加新鲜蔬果
的摄入。
三、控制情绪
在春季,应尽量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多享受大自然的清凉,多休息,
平时可以适当参加一些运动,做一些有趣的活动,提升心情。
四、勤洗澡
人们要多锻炼,但一定要注意洗澡,才能净化皮肤,使这些有益于身
体的养生元气在肌肤表面形成一个释放的过程,从而达到养肤的效果。
五、及时补充营养
春季应多食用些甘、酸、苦三味气的食物,也可以多补充维生素,以
增强机体抗疾病之能力。
总之,春季是阳气发展的季节,要加强调节阳气,维护身体健康,控制情绪,改变生活习惯,及时补充营养,多锻炼,多洗澡,以此来
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在春季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教你春季养生良方《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从古至今,它都发挥了卓越的作用,为我国医学保健作出了很大贡献。
现代人更加注重养生,对古人留下来的医书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春天到了,让我们挖掘《黄帝内经》上的养生良方吧。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此谓是说春天是草木发芽的季节。
天地俱生指春天的于地的气是向上蒸发之意。
万物以荣是草木逐渐发芽变绿了。
夜卧早起是春天起床要早,早起是要“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披着头发在庭院内散步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以养生.......。
春天养生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应该认识到,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人体也是这样,在春季生发。
这时有旧疾的人特别容易复发旧病,这是人体的本能,希望借春天的生机来冲击身体里的病灶,把病邪从体内赶出体外。
我们如顺应这个天时天机,合理的调养就会治好旧病。
春天属性为木,在人体就是肝经,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发,到夏季心火就会不旺,供生长的东西就会不足。
人体的生发主要靠的是肝气。
春季肝气特别旺,过旺就会打破身体其他腑脏的功能,肝气又不能压抑,就要合理的转化和排泄它,称为舒肝理气。
肝气要靠胆经来排泄,肝胆二经互为表里。
所以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这些都是胆经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现。
口苦可以吃小柴胡颗粒。
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可服加味逍遥丸。
臀部和大腿外沿裤缝侧疼痛,可选平肝舒络丸等。
平时每天由上到下敲打大腿外侧沿裤缝的这条胆经(左右对称两条),促进胆经的畅通和机能,并可减肥。
春季人体阳气向外散发,皮肤舒张,风寒特别容易入侵,这时有人易犯咳喘症。
春季养生有这五忌三宜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既然万物都重新开始了,让我们也从现在做起,学习春天的养生之道吧!要提醒的是,春季养生有以下五忌三宜。
一忌伤肝中医认为,“肝为罢极之本”,罢极是力大至极而耐劳之意。
肝为罢极之本,是指肝为人体力量最强大并能耐受疲劳的根本,所以肝健康的人总是精力充沛。
因此,按时就寝、充足睡眠是最好的保肝良药,也是预防“春困”最简单的办法。
二忌食酸中医养生学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这是因为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故饮食最好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较为合适,比如山药、百合、木耳等。
如果因心情不好而引发胃部不适,建议吃些木耳炒肉片。
黑木耳益胃滋肾、调理中气,与猪瘦肉合用,可补益脾胃、调理中气。
三忌单薄春天虽然让人感觉温暖,但毕竟不是夏天,有三个地方不能着装太单薄,即脖颈、肚脐、下肢。
四忌熬夜《黄帝内经》提到了“春三月,夜卧早起”。
意思是睡觉要晚一点,起床要早一点。
因为春天充满了生发之气,白天变长,晚上变短,所以人应该顺应自然,活动的时间也要相应延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夜卧,指的是相对于冬天来说,要睡得晚一点,但也要保证在11点钟以前就进入熟睡状态。
五忌伤风《黄帝内经》里“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春天防病,首当防风。
防风不是让大家关着窗子不透气,春季应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个小时左右,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点-11点和下午2点-4点。
一宜披发缓行活气血《黄帝内经》中指出春季养生适宜“广步于庭,披发缓行。
”我们很多女性朋友喜欢在春天里把自己的头发扎起来,显得阳光精神,但你或许不知道,扎马尾辫常是头痛的诱因之一。
因此,马尾辫不宜长时间扎,一旦有了可放松的时机,应赶紧取下发箍,让头皮休息一下,试试“披发缓行”,有助于头部气血的顺畅。
二宜懒腰配合深呼吸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清晨刚醒来或工作劳累时,伸一伸懒腰会有说不出的惬意。
其实,这是人体自我保健,特别是对肝脏保健的一种条件反射。
浅谈四季养生之道摘要: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为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
中医养生就是根据四季特点采取不同的滋补方案.早在几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我们如何根据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研究的.本文将这学期所学的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以及课外相关文献,来探讨四季养生之道及其意义.关键词:中医养生,四季养生,意义一、何为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如《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养生重在养心,保养精、气、神。
即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
中医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古代医家也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这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
春——生发之机,夏—-生长之机,秋-—收敛之机,冬——收藏之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逆其道而行则会产生巨大危害。
三、四季养生之道(一)春季养生1、在情志方面春为四季之首,乃万物复苏之时,是万象新一轮生长发展的开始。
春季养生小常识春季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所以,春季养生一定要把握技巧,那么春季养生又怎么保健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春季养生的小常识,欢迎大家阅读。
春季养生保健的小常识1:养生要养体春季养生保健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任何劳动和运动,只要不是过度的,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勤于动,不要懒,动则促进气血周流,懒则气血流通缓慢。
体育锻炼是一种锻炼,劳动也是一种锻炼,人体不断的活动,保证气血的运行畅通周流,就会有健康的身体。
2:消脂排毒千金难买春来泄,消脂排毒正当时。
整个冬天,大多数人处于蛰伏状态:深居简出、运动量减少,又偏好膏粱厚味之食物,一冬下来,体内积存了大量的脂肪和毒素。
古语有说:“千金难买春来泄”,意思指的就是“春季消脂排毒正当时”。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地偏信民间的排毒药物,其实,简单的苹果和鲜奶就有非常好的排毒功效。
试试早上起来喝一杯鲜奶,吃一个苹果。
温和有益,又有排毒的效果。
其他的水果,例如:草莓、樱桃、葡萄也有不错的排毒功效。
还有海带绿豆汤,因海带中的胶质成分能促进体内有毒物质的排出,绿豆性寒凉,可清热解毒,所以,饮用此汤,毒素自然会随着大小便排出。
3:休养生息女人养生应该由内而外,传统养生认为睡觉是第一大补。
民间有好多俗话:“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
”“睡个好觉,有如吃个母鸡。
”睡觉为什么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
”晚间睡觉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白天工作学习是能量的释放。
阴阳各半,缺一不可。
4:省酸增甘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土木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土木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功能。
且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而酸入肝,甘入脾,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增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伤害脾胃之气。
春季为肝气旺的时候,肝气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难呈现脾胃虚弱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保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
“发陈”就是推旧出新,春天是生发的时候,树木都长了嫩芽,天地俱生,天地都开始生起来,万事成物都开始生长了。
这时养生夜卧早起,晚点睡,但也不要超过子时,太阳出来就起来,万物都在生发。
广步于庭,步在古代就是慢慢地走,慢慢的在院子里走,披发缓形,披着头发,放松心情,缓形,就是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
以使志生,志是肾精的神,使肾精的精气一点点升起来,生而不杀,赏而勿罚,要给予,不要掠夺,要奖赏,不要处罚。
春天你折一枝花,冬天就少收一串果,让它好好的长。
对于我们的宝宝,这个季节,尽量的去顺从他,使他保持身心愉悦,才能更好的完成第天读经典的任务。
这个顺从,也是有限度的,不能因为春天的生发之机,就无原则无限制的顺从孩子,肝木过旺了,也会导致脾胃土的虚弱,也要用点辛温的食物来克制一下。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如果不这样,违背它,就伤肝,肝木生心火,如果春天没养好,给夏天的东西就少了,就易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苗不好,夏天自然就长不到,人体也是一样道理,春天不注意保养,夏天就得病了。
志是肾精的神,五脏皆有其神,神就是脏腑之气特别足了以后的外观,称之为神。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志,脾藏意肾的神明为志。
就是一种收藏的特性,收藏的能力。
这种收藏能力特别强的话,人的志向就特别地远大。
插一下魂魄。
魄,我们常说的魄力是一个人做事有没有决断性,在中医里是肺的神,肺气足以后的外现。
魂,我们常人理解生命就是离开身体之后的那个不可见不可摸的东西,肝开窍于目,眼睛是神的外散,是肝魂,肝脏功能稳定,不会魂不守舍。
肝主魂肺主魄,平常两个就象夫妻一样是在一起的,魂魄分离就是魂往上走,走的是嘴巴或鼻子。
魄往下走,最后走魄门(肛门),魂往上走,走的是嘴巴或鼻子。
一分离,人也就没命了。
还有五志,五种情绪:喜怒忧思恐,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
五脏还有其他的象:五窍、五华、五色、五味等这些,以后我们有机会单独在五藏中详细学习一下。
春季养生之道(五)
苜蓿又名草头、金花菜、黄花菜等,有紫苜蓿和南苜蓿两种,紫苜蓿生于旷野和田间,是动物的主要饲料,被称为“牧草之王”。
南苜蓿生长于我国南方,宁沪居民爱作菜肴服食。
如上海的“生煸草头”“汤酱草头”都是名菜。
苜蓿在陕西也深受喜爱,“关中妇女有三爱:丈夫、棉花、苜蓿菜。
”
苜蓿是春天应时野菜,嫩茎叶可食,其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尼克酸和矿物质。
一般用来素炒,也可作为扣肉、红烧肉等荤菜的垫底,还可以腌渍和酱制。
祖国医学认为,苜蓿味苦、性平,有健脾益胃、利大小便、下膀胱结石、舒筋活络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苜蓿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癌和雌激素作用。
因此,春天多吃些苜蓿,是有益于健康的。
尿路结石的治疗,一般需要碱化尿液,限制嘌呤饮食,抑制尿酸合成。
苜蓿粥在防治酸性结石,特别是尿酸性膀胱结石方面有较好作用。
其方法为:采新鲜苜蓿50~100克,洗净后粗切分段。
大米50克,淘洗干净,按常法加水与苜蓿一起煮粥。
粥菜熟后即可服食,粥色淡碧,气味清香。
每日早、晚各吃1次,连服30天以上。
苜蓿又名草头、金花菜、黄花菜等,有紫苜蓿和南苜蓿两种,紫苜蓿生于旷野和田间,是动物的主要饲料,被称为“牧草之王”。
南苜蓿生长于我国南方,宁沪居民爱作菜肴服食。
如上海的“生煸草头”“汤酱草头”都是名菜。
苜蓿在陕西也深受喜爱,“关中妇女有三爱:丈夫、棉花、苜蓿菜。
”
苜蓿是春天应时野菜,嫩茎叶可食,其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尼克酸和矿物质。
一般用来素炒,也可作为扣肉、红烧肉等荤菜的垫底,还可以腌渍和酱制。
祖国医学认为,苜蓿味苦、性平,有健脾益胃、利大小便、下膀胱结石、舒筋活络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苜蓿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癌和雌激素作用。
因此,春天多吃些苜蓿,是有益于健康的。
尿路结石的治疗,一般需要碱化尿液,限制嘌呤饮食,抑制尿酸合成。
苜蓿粥在防治酸性结石,特别是尿酸性膀胱结石方面有较好作用。
其方法为:采新鲜苜蓿50~100克,洗净后粗切分段。
大米50克,淘洗干净,按常法加水与苜蓿一起煮粥。
粥菜熟后即可服食,粥色淡碧,气味清香。
每日早、晚各吃1次,连服30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