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22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作者: 收集于网络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四、城市与区域发展(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①、经济视角得城市城市得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瞧,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得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就是人口与经济活动得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就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得交易中心。
2、城市得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与“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瞧,一个城市得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行政边界只就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得需要而划定得空间范围。
3、城市得维系与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得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得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得特大城市?一个简短得回答就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得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得基本特征,也就是城市形成,生存与发展得重要动力与基础。
②城市与经济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得增长或人均收入得增长,除此之外,传统得,非地理意义得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
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与服务得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得知识与技能,就是通过教育,培训与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2.城市就是经济发展得只要发生地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得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与塑造城市化得核心动力就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得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得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得发展在她们所需要得地方与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就是基于市场失灵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就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得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得基本机制就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
造成垄断行为得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得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得垄断。
第一章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 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 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 城市化水平高。
8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1989 年12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
而在2007 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1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2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3 田园城市的理论4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5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 城市全球化;2 区域一体化;3 信息网络化;4 全球城镇化。
6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3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 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 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 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1、1909 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 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基础学习知识原理(第四版),第六章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①.经济视角的城市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
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
造成垄断行为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的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的垄断。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纲要重点内容目录P2 1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P4 8 城乡规划体制概述P5 3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从属法规和专项法规体系P6 7 永续发展发展概念和思想形成P168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P173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P178 城乡规划的审批P187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P205 用地评定的分类P268 城市规模P275 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P291 总体规划的编制P297 城市空间管治的“四区”划分参考与总体规划中的“四线”规定P309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成果级深度要求P310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基本内容要求P368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P370 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及道路和横断面的确定P373停车场布置P375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P448 污水处理设施选址要点P454 液化石油气气化站与混气站布局要点中数据P468 道路消防要求P469 我国城市消防站的设置要求P526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P543 居住用地平衡控制指标P558 城市设计的类型P634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览表其他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2)田园城市理论P28★★★(3)我国法定城乡规划类型P57(4)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P117(5)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包P172(6)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内容P174(7)分区规划与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P177-P178(8)十大用地类型P212 ★★★(9)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异同点P260-P261(10)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分级P270 ★★★(11)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与内容P278-P287(12)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P288-P289 ★★★(13)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一览表P304 P314 ★(14)规划控制线一览表P317 ★(15)城市绿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P436-P437 ★★(16)城市工程系统中给水、排水、供电、燃气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P438-P453★★★(17)管线交叉避让原则★★★管线共沟敷设规定★管线排列顺序★★★(18)详细规划阶段竖向规划的方法:等高线法与高程箭头法(19)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P486 ★★★(20)住区规模结构的基本形式: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形式等多种类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建设、改造和管理城市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的过程。
它涉及城市的发展目标、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居住规划、经济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供参考。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合理布局原则:城市规划应科学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的功能区和各类设施。
3.公平公正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社会公平公正,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供公共服务设施。
4.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城市内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和融合。
5.人性化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的需求和舒适度,创造人们宜居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6.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1.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划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要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交通节点等,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4.绿地和景观规划: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5.住房规划: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住房,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提高住房的品质和供应量。
6.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交需要。
三、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工具1.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指导城市的详细规划和建设。
2.用地管制:利用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控制土地的使用和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
3.市容市貌规划:规划城市的市容和市貌,设计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布局和景观品质,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4.环境评价:进行环境评价和评估,研究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衡量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各章知识点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一般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产生了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城市【城镇定义的本质特征】①产业构成②人口数量③职能【城镇与村庄区别】产业结构—城镇聚集更多的人口,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人口数量—城镇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城镇拥有更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古代城市发展的4个因素】①城市与防御要求(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②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③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封建城市的中心:中国—政治统治的中心,宫殿、官府衙门;欧洲—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④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城镇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过程和现象。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镇化3阶段】(诺瑟姆曲线S)起步、加速、稳定。
起步—生产力水平低,城镇化速度缓慢,城市人口未到30%。
加速—城镇化超过30%,快速提升阶段,到达60%。
稳定—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人口。
《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管子》“因天才,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比中准绳”打破了《周礼》的束缚。
《商君书》论述了道路、农田、山陵丘谷间比例的合理分配,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邺城布局特征】以宫城为中心,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其,道路分级明确。
【南北朝时期】①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内容。
②城市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一、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是什么?答: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
二、永续发展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说永续是城市发展的生存底线?答: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永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并指出:“永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①‘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②‘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永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人类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人类就不可能获得完美的生活。
特别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发展更是硬道理。
问题是要从全局,长远的观点去认识发展,达到永续的发展,真正是最本质的战略目标。
如果只顾眼前的短期局部效益出发,从长远全局看可能得不偿失,这种发展只能是饮鸩止渴,最终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反而相悖。
永续发展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
所以说,永续是城市发展的生存底线。
三、和谐城市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和谐城市”的柱锥模型?答:1997年在北京国际会议上签署的《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在回顾20世纪城市及其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于核心纲领提出了“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和谐城市就是城市在规划未来发展中应当探寻更为美好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目标。
和谐城市以永续性(sustainability)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
1第四章节重点知识整理(悲催瓶盖提供重点内容)一、城市规划的概念(没有找到这个概念,所以下面整理一下城市规划的任务和目标)答:概念: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的经济和市场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设施进行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任务: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寻求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
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6、柯布西耶: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8、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9、《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一、城乡规划法1、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1、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实施性规划。
2、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一产业: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以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残矿业、执照也、店里、燃气及水的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七章人口与社会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机械增长率=(本年嵌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特点1、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应道措施。
2、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地方性;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具有实践性。
二、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1、总规纲要的主要内容:市域城镇体系纲要;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智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市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简历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人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3、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①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②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③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④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⑤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
⑥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5、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强制性内容。
6、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①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②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③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④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⑤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⑥竖向规划设计;⑦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实用性评价一、土地分类(详见复印资料)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一、区域与城市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体。
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二、都市区规划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三、城市群规划1、主要目的: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旨在打破打破行政界限的舒服,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协调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乡建设与人口分布,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整合后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2、主要内容:①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②城市群空间组织;③产业发展与就业④基础设施建设;⑤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⑦渔区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第十三章总体规划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