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6
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a、能够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b、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c、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设计过程:一、复习提问: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概念?(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下面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肺循环: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三、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四、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一)血液循环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会合。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气,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回忆并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回忆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说出它们各自的功能。
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准备
教师:
1、心脏结构模型、血液循环演示仪。
2、自制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心脏结构模型,预习本节课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组织细胞
二、血液循环氧气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毛细血管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脉右心室
氧气二氧化碳
肺泡。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意义。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重点】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上节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的内容,师提问: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是什么?2.与心脏四个腔相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3.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血流方向是怎样的?4.什么结构保证了血流方向是一定的?5.各心腔的心肌壁薄厚有何不同?为什么?6.心脏中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并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有很多的时间应用,最常见的就是输液打针,例如:小丽患了肠炎,为了消炎,医生给她输液治疗1.为什么肠炎从手背输液可以治疗伤口?血液循环2.药物是怎样从手背运输到病灶处?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课前回顾并通过小故事进一步引发学习兴趣。
今天,人体内的一滴血----“小红”,又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沿途的风景---它已经司空见惯;要发生在它身上的大事----也早就屡见不鲜;出事的地点-----总是一成不变.这样的生活让它有些心生厌倦……(三)PPT2展示(观察与思考)P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自主学习观察课本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并阅读课本64页,思考以下问题1.小红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景点”(路径)?2.当小红再次从心脏的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景点”(路径)?3.在上面的两条循环路径中,小红经历了什么大事?4.出事的“地点”在哪里?展示解答: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3.三四题出事的地点是毛细血管网,小红变成了小蓝(四)为了让大家对血液循环有个直观的认识,动画演示血液循环的途径。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教学设计环流动,叫血液循环。
3.血液循环的途径视频:血液循环的途径根据循环的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图:(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途径。
(2)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向左心房的循环途径。
教材第64页“讨论”①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的路径:左心室→主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网→小静脉→上腔或下腔静脉→右心房。
从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的路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规律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始于心室,终于心房。
体循环始于左心室,终于右心房;肺循环始于右心室,终于左心房,即“体左右,肺右左”。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相互连通、同时进行、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其途径可归纳为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
4.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1)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2)在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的概念知道体循环的路径知道肺循环的路径完成讨论①总结识记规律知道什么是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从图中分析介绍体循环的路径从图中分析介绍肺循环的路径指导完成讨论①指导分析总结识记规律介绍什么是动脉血和静脉血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即全身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把运来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组织细胞利用,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
这样,血液就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3)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这样,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成与结构,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此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已是水到渠成。
教材设计了“观察与思考”活动,要求学生观察血液循环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教学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
血液循环途径的挂图、视频素材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心脏的外形、结构和功能: 1.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脏位于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大小与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像桃子。
2.心脏的结构
3.心脏的功能: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课后反思】
通过计算心脏的工作量、感受心脏的跳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存在,并思考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保护心脏、锻炼身体的行动上来,这对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有一定的帮助。
心壁:主要由心肌组成 瓣膜:保证血液流动方向
四个腔
左心房一肺静脉左心室一主动脉 右心房——上腔静脉、下腔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及认知的特点,往往聪明活泼好动,思维非常的敏捷,但也存在抽象思维略显不足的情况,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因此,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物学的任务。
二、教材:《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教法导课:复习引入,体现温故知新。
2突破重点与难点:(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四、说学法、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堂巩固。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教师:PPT(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师提问: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分别和哪些血管相连接?(房连静脉,室连动脉,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板书:一、血液循环途径),课前要求大家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是哪位科学家首先发现的血液循环?(英国医生哈维)一、PPT2展示(观察与思考)P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探究任务一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讨论: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当它再次从心脏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这两种循环是单独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讨论:2、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儿发生的这种变化?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循环流动对于身体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师巡视)学生讨论后师板书:、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的内容是心脏,主要介绍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在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前,准备好新鲜的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且推测它们的功能。
在进行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时,预习时先让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血液循环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讲解血液循环。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2.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三、重点难点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四、教学媒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和PPT。
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心脏的位置的哪里?2.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何作用?3.心脏的四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二、小组学习活动:要求:阅读P62-64文字、观察P63血液循环图、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自学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3、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什么结构取得联系?4、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5、你能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吗?三、交流学习情况1.请小组的同学来交流汇报学习情况;2.出示血液循环的教学挂图,请各小组同学上台展示所写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等。
3.说完之后其他同学纠正,有疑问的提出疑问。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描述血液循环途径。
2.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 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理解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媒体运用血液循环的动态课件四、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一小孩头部受伤、手上打点滴的图片,学生思考“小孩头部受伤,在手上打点滴能治好吗?”引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2、展示学习目标。
3、让学生自学课本,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定义及循环途径。
4、出示血液循环途径①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发生变化的部位:全身毛细血管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②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发生变化的部位:肺部毛细血管网(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动脉血管里流的都是动脉血,所有的静脉血管里流的都是静脉血?5、血液循环的意义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进行归纳整理。
“比一比”,看谁归纳整理最快,最准。
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6、课堂练习五、板书设计运输血液的泵——心脏一、血液循环的定义二、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教案
一、学情: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及认知的特点,往往聪明活泼好动,思维非常的敏捷,但也存在抽象思维略显不足的情况,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因此,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物学的任务。
二、教材:《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法
导课:复习引入,体现温故知新。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四、说学法
、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堂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PPT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师提问: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分别和哪些血管相连接?(房连静脉,室连动脉,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
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
途径和意义(板书:一、血液循环途径),课前要求大家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是哪位科学家首先发现的血液循环?(英国医生哈维)
一、PPT2展示(观察与思考)P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探究任务一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讨论: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当它再次从心脏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这两种循环是单独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
讨论:2、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儿发生的这种变化?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循环流动对于身体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师巡视)
学生讨论后师板书: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师板书: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组织细胞带来氧和养料,带走组织细胞代谢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二、PPT3展示:提问:你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吗?有人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三、师:为了让大家对血液循环有个直观的认识,请看PPT3,超链接:动画演示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师: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后,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PPT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物质交换填空,每一桌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师发一张纸,哪一个小组先完成就展示哪个小组的,大家评价展示小组的成果,并试着总结规律
五、过渡:生活中大家听说过心肌缺血、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死亡率很高的心脏疾病吗?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心肌为什么会缺血呢?PPT5冠脉循环,请大家阅读教材64-65页冠脉循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和长智力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远离烟酒,保护心脏,原因是什么呢?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里有一个资料:酒内含有酒精,饮酒过量或经常饮酒,会造成酒精中毒,使心脏壁肥厚和扩张,心肌细胞中毒,严重时,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使心脏和血管受损,吸烟后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降低血液运送氧
的能力,危害心脏。
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率高低与吸烟的多少密切有关。
每天吸烟超过20支者的心肌梗死发病率将提高3倍。
六、过渡:对于不同条件下获得的实验数据,往往需要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方便记录,又便于分析,展示PPT6:我们来进行一项技能训练: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布置任务:课下完成,每组三人,一人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一人测量并用陈述性的语言记录,另一个为被测量人,先测量被测量人的运动前的心率,再由被测量人进行如一分钟跳绳比赛等运动,比赛结束后马上测量比赛人的心率,完成记录后,分析记录结果,想一想,能得出什么结论。
七、课堂小结:请一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展示PPT8课堂知识反馈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循环的泵--心脏
一、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静脉血;血液颜色:鲜红→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
→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动脉血;血液颜色:暗红→鲜红。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组织细胞带来氧和养料,带走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