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方位角
- 格式:docx
- 大小:44.76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章第14课方位角-七年级上册初一数学(人教版)一、方位角的引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描述物体或者位置的方向。
比如,我们给朋友指路时会告诉他们左转、右转,或者直走多久多远。
但是这样的描述比较模糊,不够准确。
方位角就是一种用来描述方向的具体方法。
方位角通常用角度度量,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来表示。
在数学中,方位角是从正北方向开始,逆时针旋转到目标方向的角度。
方位角的范围是0°到360°,其中0°对应正北方向,90°对应正东方向,180°对应正南方向,270°对应正西方向。
二、方位角的计算方法要计算出物体或者位置的方位角,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找到参照物:确定一个参照物,通常是正北方向。
2.确定目标方向:确定目标的位置或者物体所处的方向。
3.计算角度:根据目标方向与参照物之间的夹角,计算得出方位角。
例如,我们站在一条直线上,正北方向在正面,东方在右侧。
我们想知道右侧一个物体的方位角。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正北方向作为参照物。
然后,我们确定物体的方向在右侧,即东方。
最后,我们计算出东方相对于正北方向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物体的方位角。
三、方位角的应用场景方位角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场景,主要用于导航和定位。
1.地图导航:方位角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目标位置相对于起点的方向,从而指导我们正确地行走或驾驶。
2.天文观测:方位角常用于描述天体的位置,例如星星、行星等在天空中的方向。
3.建筑定位:方位角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以方便日后的设计和施工。
方位角的应用不仅在数学中有重要意义,还在其他学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四、方位角的练习题下面是几道方位角的练习题,供大家练习:1.你站在一个正十二边形的顶点上,正北方向在正前方,这个顶点的方位角是多少?2.一个地图上一个城市的位置标记为A,另一个城市的位置标记为B,从A到B的方位角是120°,请问B到A的方位角是多少?3.你站在一个T型十字路口的中心,正北方向在你的正前方,正东方向在你的右手边,那么右手边车道的方位角是多少?4.在一个星空观测的夜晚,你看到一个亮星位于正西方向45°的地方,那么这颗星的方位角是多少?以上是方位角相关知识的介绍和练习题,通过练习可以更好地掌握方位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2节,主题为《方位角》。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方位角的概念,学会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掌握方位角的计算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方位角的概念,能够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熟练进行方位角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方位角的概念、计算方法及运用。
难点:如何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位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指南针、三角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校园平面图,让学生指出各个建筑物的方位角,引导学生关注方位角的概念和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方位角的定义,引导学生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
3. 例题讲解:讲解方位角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地图制作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的定义2.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3. 方位角的应用4. 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给定的平面图,描述各个建筑物的方位角。
(2)已知点A和点B的坐标,求点A到点B的方位角。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方位角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方位角的定义、计算方法及运用。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方位角》,详细内容包括:1. 了解方位角的概念;2. 掌握方位角的表示方法;3. 学会使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4. 熟悉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方位角的概念,能正确表示和计算方位角;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方位角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方位角演示仪;2. 学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户外探险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方位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方位角的概念,展示方位角的表示方法;(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1)如何确定一个物体的方位角?(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方位角?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的概念;2. 方位角的表示方法;3.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4. 实际问题解决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A、B两点的坐标,求点A到点B的方位角;(2)已知方位角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 答案:(1)方位角为α;(2)物体位置为(x,y)。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方位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角度的概念,如俯角、仰角等,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的详细解释;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4.3.3 余角和补角(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方位角,会画方位角,并能用方位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确定方位角。
难点:利用方位角确定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互余、互补的有关知识,你能加快一下学了哪些内容吗?学生回忆,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指出注意点。
老师:角的和差关系去处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而余角跟补角就是角之间的特殊关系,今天我们来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看下面的问题:1.在海上,缉私艇发现离它500海里处停着一艘可疑船只,立即赶往检查。
现在请你确定缉私艇的航线,画出示意图,并有语言描述出来。
2.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
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广泛,什么是方位角呢?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学习新知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度”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度”等。
2.实践与应用例1. 方位角的表达方式如图,(1)射线OA表示的方向为(2)射线OB表示的方向为(3)射线OC表示的方向为(4)射线OD表示的方向为例2 方位角的画法例3 方位角的应用(1)老师示例,画出货轮C的方向;(2)让学生画出其余目标的方向。
3.能力提升例4.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40度,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引导学生动手画图,结合图形来回答。
解答:这艘船位于灯塔的南偏西40度。
六师生反思,课堂小结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②你认为方位角运用时应注意的地方有哪些?③你还有哪些感想和大家交流?七作业P139 习题4.3第8,12题李姗: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方位角》。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方位角的概念,掌握方位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位角的定义,掌握0°~360°的方位角表示方法。
2. 能够利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方位角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运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正确确定观测点,理解方位角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指南针。
学具: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户外寻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方位角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经纬网,引出方位角的概念。
(2)讲解方位角的表示方法,以0°~360°为例,让学生理解方位角的度数表示。
(3)通过地球仪和指南针,让学生直观感受方位角的变化。
3. 例题讲解(1)给出一个物体和观测点,让学生求出物体的方位角。
(2)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几道有关方位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的定义2. 方位角的表示方法3. 方位角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给出一个观测点和物体,求物体的方位角。
(2)画出校园平面图,标注出某些建筑物的方位角。
2. 答案:(1)物体的方位角为135°。
(2)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方位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方位角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运用方位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他角度表示方法,如极坐标法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方位角》。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方位角概念,学会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掌握方位角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重点,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实用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方位角概念,理解方位角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学会计算方位角。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方位角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方位角概念和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校园平面图,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学校大门和旗杆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方位角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方位角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方位角含义。
(2)介绍方位角计算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
(2)讲解如何计算方位角。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校园平面图,描述学校大门、旗杆、教学楼等建筑物位置关系,并计算它们之间方位角。
5. 小组讨论(1)如何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2)如何计算两个物体之间方位角?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定义2. 方位角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中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学校大门、旗杆、教学楼等建筑物位置关系,并计算它们之间方位角。
(2)如图,点A、B、C在同一直线上,已知∠1=50°,求∠2和∠3度数。
答案:(1)学校大门与旗杆方位角为30°,大门与教学楼方位角为120°。
(2)∠2=50°,∠3=13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节《方位角》部分深入探讨。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和掌握方位角概念,学会表示物体之间方位关系,掌握方位角测量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位角。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方位角概念,掌握测量和表示方位角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方位角概念及测量方法。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位角,以及表示物体之间方位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方位角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户外探险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方位角在生活中应用。
2. 知识讲解:a. 介绍方位角概念。
b. 通过示例,讲解方位角测量方法。
c. 分析方位角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3. 例题讲解:a. 讲解例题1:如何在地图上找到某地方位角?b. 讲解例题2:已知A、B两地方位角,如何确定它们之间相对位置?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课堂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概念。
2. 方位角测量方法。
3. 方位角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4.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在地图上找到学校到你家方位角。
b. 已知点A、B方位角,画出它们之间相对位置图。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解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方位角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运用方位角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附录:作业答案1. 作业题目a答案:略。
2. 作业题目b答案: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户外探险视频,让学生解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