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宝宝的辅食添加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3
六个月宝宝辅食食谱表作为宝宝的父母,我们时刻关心宝宝的健康成长。
六个月左右的宝宝,已经可以开始添加辅食,补充各种食材中缺失的营养,帮助宝宝更好地发展身体和大脑。
下面,我们为大家提供六个月宝宝辅食食谱,供家长们参考。
一、米粉米粉是较为常见的宝宝辅食,口感较为柔软,不易引起宝宝的过敏反应。
制作米粉时要选择优质的大米,将大米提前泡水,煮烂后磨成粉末,进行消毒后,熬制成米粉即可。
在喂食时,可添加一些蔬菜泥或水果泥,增加口感和营养。
二、土豆泥土豆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是宝宝补充能量的良好食材。
制作土豆泥时需要选取新鲜的土豆,去皮后切成小块煮烂,然后压成泥状,添加适量的母乳或配方奶粉以调节口感和营养。
三、南瓜泥南瓜微甜,口感柔软,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制作南瓜泥时需要选择新鲜的南瓜,去皮后切成小块煮烂,然后压成泥状,可直接喂食。
也可以添加水果泥或奶粉增加营养且丰富口感。
四、香蕉燕麦泥香蕉甜而绵软,富含糖分和维生素。
燕麦含有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有助于促进宝宝的消化和健康发展。
制作方法:将香蕉和燕麦一起煮烂,混合成泥状即可食用。
五、菜花泥菜花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和丰富的维生素C,是宝宝健康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制作菜花泥时可先将菜花煮熟,压成泥状,搭配其他食材如米粉、肉泥,丰富口感。
六、鳕鱼泥鳕鱼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促进宝宝的大脑和身体发育。
制作鳕鱼泥时应选用无刺的鳕鱼肉,去皮切成小块放入蒸锅中蒸熟,然后压成泥状,可以添加一些蔬菜泥或水果泥调节口感。
以上是我们为您推荐的六个月宝宝辅食食谱,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在喂食时,应选择无添加剂的食材,减少盐和糖的摄入,同时注意卫生和营养的均衡。
如果宝宝出现消化不良等不适,应及时停止添加并就医。
六个月宝宝辅食食谱(20款)奶酪菜花泥原料:胡萝卜1块菜花1小朵牛奶1勺清汤3勺奶酪1块做法:将胡萝卜,菜花煮烂后碾成泥;加牛奶,清汤煮开;加入奶酪煮开。
蛋黄粥原料:熟蛋黄1个香蕉1/4根米饭3勺水1/2杯做法:将蛋黄捣碎,香蕉碾成泥;将蛋黄,香蕉,米饭,水一起煮烂即可。
面包粥原料:面包1片肉汤3勺做法:将面包切去烤糊的边切成小块;将面包块和肉汤放入锅内煮;煮至面包变软即可。
菠菜粥原料:菠菜叶8片鸡汤1小杯米饭2勺做法:将用开水烫过的菠菜切碎;将鸡汤,米饭放入锅内煮,煮开后文火煮10分钟;最后加菠菜煮1分钟。
菜花粥原料:菜花1小朵(20克) 牛奶2勺米饭4勺水1杯做法:将菜花切碎煮烂;将米饭和水煮沸后放入菜花泥和牛奶;文火煮至米烂。
猕猴桃酸奶原料:猕猴桃1/4个酸奶3勺草莓酱1/6小勺做法:剥去猕猴桃皮,取1/4捣碎过滤出汁;酸奶放入杯子,将猕猴桃汁倒入;最后加一点草莓酱。
蛋黄肉汤原料:熟蛋黄1个肉汤1/4杯米粉2勺做法:将蛋黄捣碎;一点一点加肉汤搅匀;再加米粉调匀,边煮边搅至煮沸。
注:一定要按顺序加。
水果麦片粥原料:麦片3勺牛奶1/2杯苹果1/6个胡萝卜1/5根做法:将苹果和胡萝卜用擦菜板擦成丝;将麦片,胡萝卜丝,牛奶,水放入锅内用文火煮;煮开后加入苹果丝直至煮烂。
双色泥原料:香蕉1/5根番茄1/8个酸奶1勺做法:将香蕉制成泥状;将番茄用开水烫一下,剥皮,取1/8碾碎;两种果泥混合后倒入酸奶搅匀。
奶酪菜花泥原料:胡萝卜1块菜花1小朵牛奶1勺清汤3勺奶酪1块做法:将胡萝卜,菜花煮烂后碾成泥;加牛奶,清汤煮开;加入奶酪煮开。
蛋黄粥原料:熟蛋黄1个香蕉1/4根米饭3勺水1/2杯做法:将蛋黄捣碎,香蕉碾成泥;将蛋黄,香蕉,米饭,水一起煮烂即可。
面包粥原料:面包1片肉汤3勺做法:将面包切去烤糊的边切成小块;将面包块和肉汤放入锅内煮;煮至面包变软即可。
菠菜粥原料:菠菜叶8片鸡汤1小杯米饭2勺做法:将用开水烫过的菠菜切碎;将鸡汤,米饭放入锅内煮,煮开后文火煮10分钟;最后加菠菜煮1分钟。
六个月宝宝辅食食谱表六个月的宝宝已经可以开始尝试辅食了,辅食的添加不仅可以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还可以促进宝宝的口腔发育和消化系统健康。
下面是一份六个月宝宝辅食食谱,希望能够帮助妈妈们为宝宝提供健康、营养的食物。
1. 西兰花泥材料:西兰花一颗、适量的水做法:将西兰花冲洗干净,削去外皮和茎,将其切成小块,放入蒸锅中蒸15-20分钟,让其软烂。
将蒸熟的西兰花和适量的水放入搅拌机中打成泥状。
建议:这是一个简单易做、营养丰富的辅食,富含维生素C和叶酸等有益成分,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2. 赤豆粥材料:赤小豆30克、糯米50克、水500ml做法:先将赤小豆洗净,在清水中浸泡4-6小时,然后将浸泡好的赤小豆和适量的水放入锅中煮沸,捞出赤小豆,将其捣成泥。
再将糯米洗净,与适量的水一同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赤小豆泥加入糯米中,煮至糯米熟软即可。
建议:赤小豆粥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类,同时富含维生素B和矿物质等,有益于促进宝宝的身体健康发展。
但要注意,赤小豆粥的制作要充分煮熟,以避免对宝宝的消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3. 鲢鱼泥材料:鲢鱼一条、米粉一勺、葱姜适量做法:将鲢鱼去头、尾、鳞和内脏,去掉骨头后将肉切成小块,加入米粉和适量水一起煮熟。
然后将煮熟的鲢鱼和米粉放入搅拌机中打成泥状。
建议:鲢鱼泥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对于促进婴儿的骨骼生长和免疫力提高有很好的作用。
4. 青菜泥材料:青菜适量、蒸水适量做法:将青菜切成小块,放入蒸锅中蒸熟,然后将蒸熟的青菜和适量的蒸水放入搅拌机中打成泥状。
建议:青菜为酸味性食物,能够促进宝宝的食欲,具有抗氧化、防癌、刺激肠道功能和滋养心血管等多种功效,可作为辅食的好选择。
5. 南瓜粥材料:南瓜适量、大米适量、水适量做法:将清洗干净的南瓜去皮、去籽、切块,与适量的大米和水一起放入锅中煮沸,转小火慢慢煮熟至成粥。
建议:南瓜粥是一种经济实惠、容易宜,富含维生素A 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素,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视力发展,防止夜盲症和角膜干燥等问题。
6月龄宝宝辅食添加注意事宜六个月大的宝宝开始长牙了,这个时候开始添加辅食,家长一定要做到有规律的给孩子添加,而且食物不要太烂,这样不能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
同时要锻炼孩子使用餐具,宝宝的餐具也要固定,并要注意餐具的干净卫生,定期消毒。
六个月宝宝已经具有一定的咀嚼能力,而且味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母乳的味道已经不再那样喜欢,而更加喜欢尝试不同味道的东西,而且也喜欢嚼一些东西。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添加辅食,那么,六个月的婴儿辅食添加禁忌呢?1、食物不能煮的过烂很多家长认为给小宝宝添加辅食到食物,一定要烂,这样才更加容易消化,不给肠胃增加负担。
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在六个月的时候,小宝宝已经长了牙齿,他具有一定的咀嚼能力,如果食物做的过于烂,小宝宝的咀嚼能力就得不到锻炼,而且对宝宝长牙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宝宝是不喜欢吃这样的东西的。
2、添加辅食要有规律给宝宝添加辅食的顺序一定要正确科学,刚开始的时候要以西为主,慢慢地逐渐添一些干的东西,而且开始的辅食要选择精细的,逐渐的到粗一些的。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辅食就是先软后硬,先淡后浓的顺序来添加。
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适应的阶段,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3、鼓励孩子自己用餐具才可以宝宝吃辅食的时候,尽量让小宝宝自己来吃,最好不要用大人喂,其实6个月的小孩子是能够自己拿勺子往嘴里放的,因此大人不要过于溺爱,宝宝认为他自己不会吃,让他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这样对孩子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
4、不要强迫孩子吃孩子吃辅食的时候开始一定先要少量的,看到宝宝比较喜欢吃,而且消化正常,慢慢的可以逐渐加量,如果宝宝根本不喜欢吃,或者是拒绝吃,那么也不要强迫他吃,过一段时间再喂,强迫吃饭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6~24月龄婴幼儿辅食添加要点1.辅食的引入时间点:通常情况下,婴幼儿的辅食添加应在6个月的时候开始进行。
在此之前,婴幼儿应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食。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也可以适当延迟到7-8个月再添加辅食。
2.辅食的添加顺序:首先从单一食材开始,如米粉、苹果泥、香蕉泥等。
逐渐引入多样化的食材,包括蔬菜泥、肉泥、鱼泥等,以满足婴幼儿的多样化口味需求和营养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材,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引入下一种新食材,以便观察婴幼儿是否对新食材过敏或产生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
3.辅食的质地和浓度: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应选择质地较细的食物,例如稀粥、泥状食物等。
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加辅食的浓度和质地,以促进婴幼儿的咀嚼和吞咽训练。
4.辅食的食用量和频次:刚开始添加辅食时,每次食用量应该较小,大约为1-2茶勺。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食用量,使其适应辅食的进食量。
初期可以每天给予1-2次,逐渐增加到3-4次。
5.辅食的加工方式:对于6~8个月的婴幼儿,辅食通常需要经过充分煮熟或者蒸煮,并且需要搅拌成糊状或泥状。
对于8~12个月的婴幼儿,逐渐过渡到稍微粗糙的质地。
12个月之后,婴幼儿可以逐渐开始接触和适应家庭饭菜的质地和口感。
6.辅食的营养均衡:在辅食添加过程中,要注意给婴幼儿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
辅食应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每周应该提供各类辅食,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类、鱼类等。
同时,要注意给婴幼儿提供适量的水或者适量稀释的果汁,以保证其水分需求。
7.辅食的用餐环境:在添加辅食时,应为婴幼儿创造适宜的用餐环境。
可以选择稳固的婴幼儿餐椅,让婴幼儿坐着进食。
同时,要给婴幼儿提供适当的餐具,如小勺、小碗等,以鼓励其自主进食和咀嚼。
总之,6~24月龄婴幼儿辅食添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婴幼儿的发育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安排。
家长在添加辅食时要注意食物的选择、质地和浓度的逐渐改变,以及观察婴幼儿的反应,保证其获得均衡营养和促进发育的辅食。
6个月宝宝辅食食谱大全及做法针对六个月的小宝宝来讲,需要适度的辅食添加。
宝妈妈在给宝宝做宝宝辅食的情况下,需要依据小宝宝的个月来挑选合适的辅食食谱,那样才可以协助小宝宝有效的摄入营养成分,进而让小宝宝更强的生长发育。
那麼,六个月宝宝辅食食谱的作法有什么呢?1、牛奶粥稻米2小勺、水100ml、牛乳1一茶匙。
把米洗干净用小水泡1~2钟头,随后纵火上煮,沸腾后用文火煮40~50分钟,在停战不久前将豆奶粉放进粥锅内,再煮一会儿。
2、番茄猪肝汤剁碎的牛肝2小勺、番茄2小勺、蒜头1小勺、盐少量。
把西红柿剥皮并剁碎;将剁碎的牛肝和剁碎的蒜头另外放进锅内,放水或骨头汤煮,随后再添加番茄和少量盐。
3、紫菜汤20克上下的海菜,清洗,剁碎,烹煮成汤,分批喂孩子吃,海菜带有丰富多彩的蛋白、钙、磷、含铁及碘、硒、镁、锌等营养元素,也有胡罗卜素、维生素b2和C。
4、鸡蛋黄粥稻米2小勺、水120ml、鸡蛋黄1/4个。
把稻米洗干净加适当小水泡1~2钟头,随后用微火煮40~50分钟,再把鸡蛋黄放器皿捣碎后添加粥锅内再煮10分钟上下。
5、蛋黄液过虑鸡蛋黄1/2个,骨头汤3一茶匙、木薯淀粉少量。
煮开的蛋黄1/2个,捣碎后和骨头汤一起放进锅内容易上火煮,随后把木薯淀粉自来水调均匀后倒进锅内煮至浓稠状。
6、胡萝卜粥稻米2小勺、水120ml、过虑红萝卜小勺。
把稻米洗干净用小水泡1~2钟头,随后放锅内用微火煮40~50分钟,停战不久前添加过虑红萝卜,再煮10分钟上下。
留意:假如小宝宝的消化吸收工作能力太好强,肉类食品宝宝辅食最好是晚一点加上;鸡蛋黄也相对晚一点,例如8月时再加上。
总得来说,合适六个月宝宝的辅食食谱有很多,上边为大伙儿详细介绍了六大辅食食谱,十分适合六个月的小宝宝服用,这种宝宝辅食拥有丰富多彩的营养成分,建议宝妈妈适度的给六个月宝宝服用。
除开这六大辅食食谱之外,像蔬菜水果高汤、三丝银鱼羹等,也是非常好的挑选。
6—12个月宝宝辅食食谱宝宝 6 个月大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辅食啦,这是宝宝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合适的辅食不仅能为宝宝提供更多的营养,还能帮助他们逐渐适应不同的食物质地和口味。
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介绍 6—12个月宝宝的辅食食谱。
6 个月宝宝的辅食6 个月的宝宝刚刚开始接触辅食,所以食物要以稀、软、细为主。
1、米粉米粉是宝宝最初添加辅食的理想选择。
将适量的米粉用温水冲泡成稀糊状,刚开始可以冲得稀一些,让宝宝逐渐适应。
2、南瓜泥南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将南瓜去皮去籽,切成小块蒸熟,然后用勺子压成细腻的泥状。
3、苹果泥苹果富含维生素和果胶。
选择新鲜的苹果,用勺子直接刮出苹果泥给宝宝吃。
4、香蕉泥香蕉是一种非常适合宝宝的水果。
把香蕉去皮,用勺子压成泥即可。
7 个月宝宝的辅食这个阶段的宝宝可以尝试稍微稠一些的辅食。
1、蔬菜粥将蔬菜(如胡萝卜、西兰花等)洗净切碎,和大米一起煮成粥。
煮好后可以用料理机稍微打碎一下,让粥变得更细腻。
2、红薯泥红薯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
将红薯洗净蒸熟,压成泥状,可以适量加一点温水,调整到合适的稠度。
3、鸡肉泥鸡肉富含优质蛋白质。
将鸡肉洗净煮熟,去掉筋膜,用料理机打成泥状。
4、豆腐泥豆腐富含蛋白质和钙。
将豆腐切成小块,放入开水中焯一下,去除豆腥味,然后压成泥状。
8 个月宝宝的辅食8 个月的宝宝可以尝试一些小颗粒的食物,锻炼咀嚼能力。
1、蛋黄羹将鸡蛋煮熟,取出蛋黄,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然后放入蒸锅中蒸熟。
2、鱼肉泥选择刺少的鱼肉(如三文鱼、鳕鱼等),蒸熟后去掉鱼刺,打成泥状。
3、燕麦粥燕麦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
将燕麦片泡软后和水一起煮成粥。
4、菠菜面将菠菜洗净焯水,打成菠菜汁,用菠菜汁和面粉一起做成面条,煮得软烂一些给宝宝吃。
9 个月宝宝的辅食这个阶段的宝宝可以尝试更多种类的食物。
1、虾仁蒸蛋将虾仁洗净去壳去虾线,切碎。
鸡蛋打散,加入适量温水和虾仁碎,搅拌均匀,上锅蒸熟。
6个月宝宝辅食食谱
以下是一个适合6个月宝宝的辅食食谱:
早餐:
- 半个煮熟的糙米饭/燕麦粥,加入一些泥状的水果(如香蕉、苹果或梨)
- 一些软糯的水果块,如熟透的葡萄、蓝莓或软熟的桃子
- 一杯母乳或配方奶
午餐:
- 水煮蔬菜,如胡萝卜、南瓜或菜花,软烂后切碎成小块
- 切成小块的煮熟的土豆或番薯
- 一些煮烂的豆类,如红腰豆或黑豆,切碎成小块
- 一杯母乳或配方奶
下午点心:
- 一些软烂的水果,如煮熟的梨、柔软的荔枝或蜜糖李子
- 一片无糖加工的全麦饼干
- 一杯母乳或配方奶
晚餐:
- 打成泥状的煮熟蔬菜,如胡萝卜、菜花、南瓜或豆芽
- 将火鸡肉或鸡胸肉煮熟,剁碎成小块或泥状
- 一些煮烂的米饭或面条
- 一杯母乳或配方奶
夜宵:
- 烤苹果泥中加入一些无糖小米糊或燕麦片
- 一些煮烂的香蕉或柑橘
- 一杯母乳或配方奶
请注意,以上仅供参考,宝宝的辅食食谱应根据其个人需求和食物过敏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为确保宝宝的营养均衡,应尽量选择新鲜和有机的食材,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
6个月宝宝辅食量标准
根据专业建议,6个月宝宝的辅食量标准如下:
1. 早餐:开始逐渐引入辅食,给宝宝约1-2茶匙的糊状食物,如米粉、磨碎的煮熟水果或蔬菜。
2. 午餐:逐渐增加每次的辅食量,尝试给宝宝约2-4茶匙的糊状食物,包括煮熟的蛋黄、面食、磨碎的肉类或豆腐等。
3. 下午茶: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水果泥或磨碎的饼干,量约为2-3茶匙。
4. 晚餐:增加辅食的种类和量,尝试给宝宝约4-6茶匙的糊状食物,如磨碎的鱼肉、蔬菜或豆类。
注意事项:
- 辅食应充分煮熟、清洁并磨碎至适合宝宝吞咽的细腻程度。
- 引入新的食物时,应逐渐增加种类和量,观察是否引起宝宝过敏或不适。
- 辅食应与母乳或配方奶共同喂养,不宜替代主要的喂养方式。
- 宝宝的食量和喂养时间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宝宝的需求和就医建议进行调整。
这是根据专业建议而得出的一般参考,并非适用于所有宝宝。
在引入辅食前,建议咨询医生或婴儿喂养专家以获得更准确的指导。
把孩子教坏的18般武艺【建议每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读一读】请你仔细想一想,你是否正在这么做呢?聪明的你,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了。
一、让他做他做不到的事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要求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其结果是,使孩子产生挫败感。
例如,家长要求孩子考100分,孩子“超常发挥”也只考了99分。
孩子不知道是父母的要求过高,而以为是自己的能力太差。
久而久之,他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最后破罐子破摔。
二、发出无效指令孩子知道自己做不到,就不去做,或者孩子做了,但没有做到,半途而废。
于是,父母的指令成了“空话”。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听话”属于经典条件反射:一个刺激(父母的指令)引起一个反应(孩子执行)。
由于孩子做不到或不去做,父母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刺激和反应之间就无法形成联系。
孩子把父母的指令当“耳边风”。
三、只批评不表扬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做或做不到是不应该的,所以要批评,做到是应该的,不需要表扬。
其实,表扬和批评一样重要。
我们的行为会因为受到批评和惩罚而减少,因为受到表扬和奖励而增加。
不做或做不到是一种行为,批评可以使它减少;做到也是一种行为,表扬可以使它增加。
做到了却没有表扬,这种行为会渐渐“消退”,越来越少,最后干脆不做了。
如果不做或做不到是因为能力不够,批评不但不会使它减少,反而会增加。
这是因为,孩子没有能力做到,除了着急,没有别的办法,而过分着急会使活动效率下降,错误百出。
四、“批评的艺术”有的家长喜欢把批评变成人格侮辱,孩子一件事情做不好了,就把他整个人给否定了,骂他“笨蛋”“懒虫”“脑子有毛病”。
这样的批评不但起不到抑制不良行为的作用,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确”的批评应该就事论事,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父母对他整个人不满意,而是对他的某一种行为不满意。
五、吝啬孩子提要求,能不予满足就不予满足,甚至不理不睬。
结果,孩子要求越来越少,最后变得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整天无所事事。
六、妥协有些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就闹,一闹,家长就妥协了,他的要求就得到了满足,于是,他越来越会闹,经常无理取闹。
孩子以正当的方式提要求,父母不予满足,这是对“正当要求”不奖励,结果是,“正当要求”渐渐减少。
孩子一闹,就予以满足,这是对“胡闹”的奖励,孩子当然越来越会闹了。
还有一些家长,不但奖励孩子胡闹,还促使胡闹升级。
孩子今天这样闹,得到了奖励,明天还这样闹,却得不到奖励,除非闹得更凶。
最后,孩子学会了用拒绝上学、离家出走和自杀来要挟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到了这一步,父母就完全被孩子所控制了。
七、包办代替许多家长教导孩子:“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行了,别的都不用管。
”家长把一切都包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什么事都替他做了,等于剥夺了他的学习机会,结果,他什么也不会做。
可是,看到他毛手毛脚,什么也不会做,家长又会生气,批评他,指责他。
其实,错不在孩子,而在家长。
八、隐藏意图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却不直说,而说“只要你努力了就行了,分数没关系”。
结果,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又会批评他,而且不是批评他成绩不好,而是批评他学习态度不好,学习不认真,努力不够。
学习态度无法量化,不管孩子怎么努力,只要成绩不好,就说明他还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努力,更加努力。
九、两头堵平时不让孩子做家务,孩子不会做又批评他,这就是两者堵,也叫“双重约束”,它会给孩子造成“双避冲突”。
有关研究表明,双重约束和双避冲突对心理的伤害是很大的。
处于双避冲突的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非常焦虑。
双趋冲突容易解决,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随便得到一样总比犹豫不决好。
双避冲突就不一样了,随便选哪个都不如不选,但是,不选就解决不了冲突。
有些家长是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怕这个,怕那个,所以不许孩子做这个,不许孩子做那个,使孩子处于双避冲突之中。
例如,外面的世界不安全,所以不要出去玩,但是,整天呆在家里玩电脑是不行的,应该接触社会。
孩子一出去,家长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催他早点回来。
孩子在家里玩电脑,父母又督促他找朋友玩。
或者,孩子想出去的时候家长不让他出去,他不想出去的时候家长赶他出去。
有些家长是因为过于贪心,什么都想要,所以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向孩子同时提出两种相反的要求。
孩子无所适从。
他满足了家长的一个要求,就无法满足另一个要求,于是家长就不满意。
例如,家长要求孩子“文武双全”,孩子体育运动多了,学习成绩就会下降;把主要精力花在学习上,奖牌就拿不到了。
十、得寸进尺家长向孩子提出要求,孩子做到了,家长就提出更高的要求,直到孩子做不到为止。
孩子做不到了,家长就批评他。
即使不批评,他也会有挫败感。
“聪明”的孩子预见到最后的失败,就提前认输,或者消极怠慢,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
例如,孩子提前完成了作业,家长就给他增加作业。
孩子意识到作业永远做不完,干脆就不做了,或者坐在那里装模作样,拖延时间,渐渐形成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有些孩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跟父母玩得寸进尺,结果双方展开拉锯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父母严厉一些,孩子就老实一些;父母放松一点,孩子就无法无天。
孩子乖了或做坏了事,父母就絮絮叨叨;孩子一发脾气,父母就妥协。
整个家庭笼罩着战争的阴霾,根本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这种情况也叫“矛盾型依恋”和“敌对共生”。
十一、善于“比较”许多家长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告诉孩子,某某人怎么好,他哪些方面比你好,目的自然是激励孩子。
孩子个性不同,对这种激励的反应千差万别。
有的孩子被激励起来了,发奋努力,最后赶上了别人;有的孩子怎么也赶不上别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总是比不过人家,就破罐子破摔,妄自菲薄。
嫉妒和自卑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而被激励起来的孩子也有可能留下后遗症,那就是争强好胜、爱慕虚荣、他人取向、迷失自我。
他们忙碌一生,卓有成效,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比较就是把人分出上下、高低,强化了等级观念,淡化了平等观念,强化了竞争意识,淡化了合作精神。
另外,家长的比较常常不考虑可比性,多半都是拿别人的强项和孩子的弱项比,例如,某甲比你成绩好,某乙比你阳光,某丙比你懂事,某丁比你有领导能力。
这样比,孩子永远是输的,与其说比较,不如说贬低。
十二、以理压人现在的家长基本上很少对孩子体罚,批评也很谨慎,更多的是跟孩子讲道理。
这样做看起来比较“公平”,不是以家长自居,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事实上,由于家长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孩子通常说不过家长,只好认输,口服而心不服。
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
换句话说,真理就是共识。
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
家长嘴里说出来的真理只是家长的一家之言或一部分人的共识,不一定是孩子的真理。
孩子说不过家长,只好沉默,所以话越来越少。
你讲道理,我不搭理。
有的孩子没有主见,觉得家长的话有道理,就铭记在心,但又与自己的观念整合不起来,于是就产生了内心冲突。
例如,一方面想找同学玩,一方面又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一方面很讨厌学习,一方面又觉得不认真学习就不是好孩子。
十三、否定孩子的感受更糟糕的是,许多家长以为自己比孩子更了解孩子。
孩子觉得热,家长却说,你不会觉得热的,空调已经开了。
孩子说动画片好看,家长说,哪里好看?一点儿也没有意思。
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的感受产生怀疑,最后压抑了自己的感受,变得麻木不仁。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了一句不得体的话,家长马上纠正。
例如,孩子说“这个叔叔很凶,我不喜欢他”,家长可能会说:“你不能这样说。
”或者“这个叔叔哪里凶了?他一点儿也不凶啊。
”“他人挺好的。
”“你虽然这么说,其实我知道你心里是喜欢他的。
”这种情况下,家长不但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还否定了“事实”、孩子的意愿和话语。
孩子生病怕打针,家长说:“打针一点儿也不疼的。
”“你是勇敢的孩子,不怕疼。
”十四、交易行为主义主张用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出现好的行为时,及时予以奖励;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及时予以惩罚。
由于行为主义理论是从动物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不会事先告诉实验动物什么情况下奖励,什么情况下惩罚,奖励什么,怎么惩罚。
用到人身上,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家长常常事先告诉孩子,如果你做了什么,我就奖你什么。
结果,孩子做了,但他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奖励。
孩子冲着奖励来,家长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双方谈好条件,达到协议,完成了一桩交易。
交易本身不是坏事,但是,过分讲条件会导致手段和目的分离,过程和结果分离,做事目的性太强,过分注重结果。
十五、恐吓有些家长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这样,我就揍你。
”“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当乞丐。
”“你再闹,警察来抓你了。
”如果孩子相信家长的话,学乖了,那也是为了避免惩罚和被抛弃,其动机就是不健康的。
有的人一辈子忙忙碌碌,就是为了避免某种想象出来的噩运。
也许他很成功,但内心并不快乐。
如果孩子不相信家长的话,一意孤行,估计家长也不会把恐吓兑现。
于是,孩子知道了,家长的恐吓是“无效指令”,根本不用理睬。
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家长的话越来越没有分量。
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讲不通道理,就采用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以图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
如孩子吵闹、不肯睡,家长就说“老虎来了,多可怕,赶快把眼睛闭上”;或把孩子关到黑漆漆的房间,以表示对他不听话的惩罚。
这种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依赖,使其胆小怕事,甚至导致恐惧症或者焦虑症;还易使孩子模仿这种行为去骗人、吓唬人,以强迫对方答应自己提出的不正当要求。
尽管家长没有把恐吓兑现,但是,在孩子看来,恐吓本身就是一种惩罚。
而且,这种惩罚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直指人格。
十六、轻视孩子。
很多家长在责备自己的孩子时,总是会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小孩的优点进行比较,看到别的孩子作文拿奖,于是就骂自己的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行?你要是有某某一半优秀就好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都是可以发光的金子,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否则,只顾说孩子的缺点,只能让他们变得自卑,甚至连原来的优点都失去。
因此,家长首先要给予孩子一颗自信的心灵,没有自信的孩子,不会有改变缺点的力量。
十七、期望过高。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容易出现“家庭超前教育”的浮躁心态,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强行让孩子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
比如用成人或者“神童”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停地让幼小的孩子学这学那,学英语、学舞蹈、学画画,然后对孩子说,“为了你,我们牺牲了许多时间,花了大把的钱,你不好好学习,就没脸来见父母了”。
对于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包袱,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