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野猪疫病的流行特点及控制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33.29 KB
- 文档页数:3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3-0142-03野猪的生活习性危害及防控对策何仪军,杨新龙,明小强(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756400)摘要随着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等政策的相继实施,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状况明显好转,为野猪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加之缺少天敌制约,野猪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使得局部地区野猪泛滥。
野猪泛滥不仅危害农作物,还常有伤人事件发生,文章介绍了野猪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并据此提出了相应防控对策,旨在为防控人与野猪冲突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猪;危害防控;生活习性中图分类号S442.3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3.052Hazards of Living Habit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Wild BoarHe Yijun,Yang Xinlong,Ming Xiaoqiang(Liupanshan Forestry Bureau,Guyuan 756400,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Abstract :With the policy of afforestation,afforestation,afforestation and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successively,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ing continuously,and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has increased obviously.The vegetation condition of the national forest ecosystem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providing a better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survival and re ‐production of wild boar.In addition,due to the lack of natural enemies,the wild boar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resulting in lo ‐cal wild boar flooding.The wild boar infestation not only harms crops,but also often hurts peopl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iving habits and harm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boar,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nflicts between human and wild boar.Key words :wild boar,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ving habit野猪又称山猪,由于人类猎杀与生存环境空间急剧减缩等因素,20世纪时其数量急剧减少,被许多国家列为濒危物种。
长白山区森林鼠害防治措施及评价长白山位于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资源富集区,也是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高山原始森林之一。
长白山区森林也面临着严重的鼠害问题,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造成了威胁。
采取有效的鼠害防治措施对于长白山区森林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长白山区森林鼠害的现状长白山区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由于长期砍伐和森林破坏,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很多天敌都失去了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森林鼠类的泛滥。
长白山区的森林鼠害主要包括松鼠、野猪、旱獭、麝猫等,它们对林木的嫩叶和嫩芽、树皮等都有很强的破坏力,给当地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威胁。
二、长白山区森林鼠害的危害1. 对森林资源的破坏长白山区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鼠类对其有很强的破坏力,导致了很多宝贵的森林资源的损失。
尤其是松鼠,它们喜欢啃食各种果实和树皮,给林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鼠害的泛滥还对长白山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它们喜欢在森林中寻找食物和栖息地,破坏了森林的生态平衡,给当地的植被和动物群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长白山区森林鼠害防治措施1. 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对长白山区森林鼠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了解鼠害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准备。
2. 生物防治利用鸮类、猛禽等天敌鼠类的天然天敌,控制鼠类的数量,恢复生态平衡。
3. 林区管理加强对长白山区森林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减少人为破坏,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4. 科学用药在必要时使用环保型杀鼠药,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控制鼠类的数量。
四、长白山区森林鼠害防治措施的评价长白山区森林鼠害是当地森林资源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鼠害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鼠害带来的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1. 鼠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不够,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影响了防治工作效率。
猪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猪疫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病,对猪波及全身器官,病情迅速,死亡率很高。
它的发生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染性强猪疫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口鼻分泌物等传播,而且这些传导方式非常容易。
一旦病毒入侵一个养猪场,它就有可能在短时间里扩展到整个区域,这是由于猪疫病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所致。
二、死亡率高猪疫病对猪的影响非常巨大,一旦病毒入侵猪体,它就会导致猪的呼吸困难、发热、腹泻等症状出现,甚至会导致猪的死亡。
而且,即使猪在接受治疗后得到了生命的延续,但也会有许多病畜的身体机能受到严重的损害,这对于猪的养殖和利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难以治愈与某些疾病不同,猪疫病的治愈非常困难。
由于病原体的特殊性质,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来有效遏制及控制其他猪的感染。
因此,化解猪疫病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对策:一、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是降低病情、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但是,疫苗的选择和使用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认真考虑才能达到预防猪疫病的目的。
因此,在接种疫苗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疫苗的质量管控和合理的疫苗使用。
二、严格控制猪群补给所有的猪都应该有定期的疫苗接种、进口及畜内动物在养殖场内也应注意隔离防疫,避免其流入外界,限制病毒扩散渠道。
同时,养殖场应该把猪的垃圾和排泄物及时清理,防止沉淀污染地面土壤和下水道,将污染扩散到其他地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猪疫病的发生风险。
三、不轻信传言,切勿自作主张在出现类似猪瘟等疫情时,若有阁下收到有关猪病疫情的传言,要先进行核实,不要随意轻信自己和别人的肺腑。
同时,一旦发现疫情猪,应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
只有通过社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猪病疫情的发生,确保社区和猪生产业不受其影响。
总之,猪疫病的发生对猪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挑战,为了确保猪的良好健康和疾病预防,必须采取一定的防治对策。
探究猪疫病的流行特点及净化措施猪疫病,又称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是全球猪类养殖业的一大威胁。
猪疫病的主要特点是传播迅速、高度致死性和难以治愈。
猪疫病主要通过病毒载体病原体传播,包括疫区内猪群之间的直接接触、不洁的饲料和水源、感染的皮肤、排泄物和病死猪的尸体等。
病毒进入猪体后,会直接侵入淋巴组织和呼吸道,迅速繁殖和扩散至全身,导致猪出现高热、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眼结膜充血等症状,最终导致猪的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猪疫病的流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接触性:猪疫病的病毒在猪体内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到环境中,感染范围广,病畜间接触即可传播疫病。
2. 高传染性:感染猪只在初期病程就能传染给其他健康猪只,病毒可在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等多种途径上存活一段时间,加速了疫病的传播速度。
3. 难以治愈:由于猪疫病的病毒非常复杂,疫苗的研制和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彻底治愈猪疫病,只能通过预防和控制措施来减轻疫病的危害。
针对猪疫病的防控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净化措施:1. 加强养殖场的管理:保持养殖场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猪场内的粪便和垃圾,及时消除霉菌和寄生虫,加强场内环境消毒,避免病原菌滋生和传播。
2. 实施严格的动物检疫措施:加强对猪只的入场检疫工作,禁止带有疫病或感染病原的猪只进入养殖场,确保猪只的健康状况。
3. 隔离疫区和病猪: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对疫区内的猪只进行隔离,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如扑杀病猪和消毒受污染的环境,防止疫情蔓延。
4. 猪疫病疫苗的使用:猪疫病的疫苗可以有效防控疫病的传播,养殖场可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5. 定时做好免疫注射:猪只在进场时和定期做好免疫注射,提高疫苗的覆盖率,增强猪只的抵抗力,减少猪只感染猪疫病的风险。
猪疫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高传染性和难以治愈的传染病,对猪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分析作者:王贵海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25期王贵海养殖业目前已经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但是,如果在养殖生猪期间,没有针对各种传染病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造成传染病的大力扩散,同时,还会造成生猪饲养数量的降低,严重影响到饲养户的经济效益。
除此以外,如果让存在传染病的生猪流入市场,将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食用安全。
因此,必须要对猪传染病的主要流行特点做出了解,才能够提出针对性、专业性的防治对策,推动养殖业的稳健、长远发展。
一、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病原多,症状复杂造成生猪发生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存在众多的种类,主要以寄生虫、病毒、细菌为主,通常的情况下,会存在细菌+病毒、病毒+病毒、细菌+细菌等混合感染,在较大型养殖密度的猪场中,存在极强的传染性、危险性。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猪场生猪在发病时,普遍是由于猪丹毒、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等传染病引起,在症状方面,也会呈现出多病性,给诊断与判断生猪的病情产生极大的难度,同时,也存在极高的死亡率,影响到猪场的经济效益。
2、发病广泛当前,绝大多数的传染病在发病期间,不分生猪的品种与年龄,同时,无论处于何季节,都存在发病的可能,生猪一旦发病,如果没有做出及时管控,将极有可能在猪舍内形成大面积感染,为治疗与防控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
3、免疫抑制性疾病加重病情现如今,绝大多数的猪传染病均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例如:蓝耳病、猪瘟等,这些传染病都会对生猪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极大程度的破坏,造成其降低免疫力。
除此以外,还极有可能造成生猪继发其他传染病,加大治疗的难度。
4、影响繁殖能力影响针对于生猪繁殖障碍而言,多是由于蓝耳病、猪流感、猪瘟等传染病引起,会造成母猪发生死胎、流产、早产等问题,造成优良种猪数量的减少,导致饲养户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猪传染病的防治对策1、阻断各种猪病的传播媒介必须要充分考量养猪生产的实际需要,在猪场中,除了生产物资、猪只、疫苗、饲料、药物可以进入以外,严厉禁止其他物品的进入。
养殖野猪之野猪猪瘟的防治方法猪瘟,也称猪霍乱,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不同年龄品种的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猪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接触病猪的人畜和各种用具、饲料、饮水等都能传播此病。
1.野猪猪瘟的症状猪瘟病在临床上有急性、慢性之分。
非典型猪瘟为多。
(1)体温一般升高到40.5~41.5℃,任何抗生素药物用之均无效。
(2)食欲显著减少,甚至废食。
病初常感口渴,常在喂料时走到食槽,吃一二口,慢慢又走开。
(3)即使在温暖的天气,病猪也喜欢堆叠或嵌人褥草内,静卧时发出一种嘶哑的呻吟声。
(4)病猪眼常有脓性分泌物,甚至将上下眼睑黏连,步态摇摆、失调。
(5)病猪的耳尖、四肢内侧、尾根、阴户或包皮等可见出血点,黏膜发绀。
2.野猪猪瘟的剖检(1)特点为出血,最常见于肾和淋巴结。
肾色苍白,表面和切面都有针尖状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尤以肠系膜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呈红色镶嵌大理石纹。
其他脏器如膀胱、心、咽喉、胃和胆囊等有时亦可见出血点。
膀胱出血点在临床上较多见。
(2)脾梗塞的形成是猪瘟最有特异性的病变,即常在脾的边缘和尖端形成大小不一的疱,黑色,形如钢丝锯齿状。
(3)大肠的病变以钮扣状溃疡为特征,常发生在结肠初段,溃疡圆形,边缘突起,中间凹陷处黏附沉渣,呈同心圆。
3.野猪猪瘟的预防(1)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按程序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预防猪瘟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防疫时应注意疫苗质量,针筒、针头应严格消毒,做到一针一猪,至少做到一圈一针。
有病的猪不能做预防接种。
(2)防止疫病的扩散,平时必须做到不随便宰杀病猪,不到处乱扔病死猪及病死猪的粪便,不食病死猪肉等。
猪场必须做到自繁自养,对进出猪只执行严格检疫制度,做好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工作等。
对发生猪瘟的猪场,应采取如下几点措施:第一,立即将发病猪场内的健康猪只及周围受传染或受威胁的猪只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摘要:随着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猪病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了减少猪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应该把握住疫病的流行特点,同时重视猪疫病的净化方法。
本文主要分析了猪疫病的主要流行特点,同时重点论述了具体的猪疫病的净化方法,希望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猪病出现种类的增加使国家更加重视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在动疫病防控的过程中,采取疫病净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结合疫病的种类和免疫抑制发生的实际特点等做好疫病的净化工作非常的关键。
01猪疫病的流行特点1.1 外来疫病增多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粗放的管理因素的影响,导致猪只很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当前,有些养殖场在引进猪种之前没有了解实际情况,或者在扩大养殖规模之前没有结合自身的养殖的实际情况,导致管理落后,出现疫病的概率明显增加。
其次。
检疫不到位和检疫不合格等因素也严重影响了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近些年,因为受到非洲猪瘟疫病的影响,我国更加重视疫病的防控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2 疫病种类繁多在猪养殖业中疫病的种类比较多,包括寄生虫病、细菌病和病毒病等,发病概率比较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相关的研究显示,猪养殖业中的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的发病概率比较高,同时猪繁殖障碍也逐渐增多,经常出现大肠杆菌疾病,不利于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有些猪场还会出现严重的寄生虫病,影响猪的生长性能,导致猪只抵抗力下降,引发继发感染出现其他的疾病。
1.3 免疫抑制病发生概率提高因为受到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水平的影响,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免疫抑制问题,导致猪只的发病概率明显提升,猪瘟和猪蓝耳病等疾病很容易引发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增加死亡概率。
此外,因为受到免疫抑制的影响,会造成疫苗接种失败,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1.4 继发和混合感染发生率逐渐提高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猪只容易出现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同时也导致猪只的死亡率上升,影响我国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防控野猪危害工作技术要点野猪是一种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动物,其对农作物、林地和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较大。
为了保护农作物和生态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野猪的防控工作。
下面将介绍一些防控野猪危害的技术要点。
1. 了解野猪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了解野猪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是制定防控措施的基础。
野猪主要在夜间活动,喜欢在水源附近觅食,对于苗圃、农田和果园等地有较大的破坏力。
野猪喜欢成群活动,行动敏捷,对人类的威胁性较大。
2. 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建立有效的野猪监测系统可以及时了解野猪的活动轨迹和数量,为防控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可以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当地农民和猎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获取更多的监测信息。
3. 加强野猪的栖息地管理野猪的栖息地是其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野猪的栖息地管理是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清理栖息地中的杂草和废弃物,修剪灌木和树枝,减少野猪躲藏的地方。
同时,加强对栖息地周边的监测,及时发现野猪的迹象,防止其进入农田和果园。
4. 构建有效的防护栏和隔离带在农田和果园周边建立有效的防护栏和隔离带可以有效阻止野猪的入侵。
防护栏应该具有足够的高度和坚固的结构,同时需定期检查和维修,防止破损。
隔离带可以利用防护网、电网等工具设置,阻止野猪的进入。
5. 开展有针对性的猎捕和灭杀对于野猪数量较多或造成较大危害的地区,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猎捕和灭杀行动。
可以组织专业猎人或农民参与,采用捕兽夹、电击器等工具进行猎捕,同时也可以利用诱饵和毒饵进行灭杀。
但在进行猎捕和灭杀行动时,需要加强对野猪的保护,避免对其他野生动物造成伤害。
6. 推广科学的驱赶和威慑措施除了猎捕和灭杀,还可以采用科学的驱赶和威慑措施,减少野猪对农田和果园的侵害。
可以利用声音、光线、气味等手段进行驱赶,如设置警示灯、播放恶劣天气的声音、喷洒特殊气味等。
同时也可以利用犬类等动物进行驱赶,但需要注意动物的保护和训练。
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作者:吴锡爱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10期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养猪大国,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解放,养猪产业逐渐朝着集约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大规模的养猪场将逐渐替代养殖户的散养。
这就对猪流行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养猪场如果不能提高对猪流行病的进一步认识则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最终导致投资失败。
因此,在本文当中笔者对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分析所谓流行病就是指在动物群体中可以传播的病种,传染病的存在对猪产生较为严重的威胁,严重的会导致猪大面积的死亡,根据流行范围的不同可以将猪传染病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1. 散发性。
散发性传染病对猪的威胁并不是很大,往往只会在小范围内传播,只会出现少量的病例,例如破伤风就呈现出明显的散发性,只有发生创伤与感染的猪才会发病。
虽然还有部分传染病的传染能力相对较高,但是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也无法实现大面积传播,例如炭疽病在冬季由于没有昆虫传播,往往也只能以散发性方式传播。
此外,还有部分传染病会只能导致猪的隐性感染,但是却不会发病,所以也呈现出明显的散发性。
2. 区域流行性。
只在一定范围内流行,但是比散发性数量相对较多的传染病被称之为区域流性传染病,例如,因患有炭疽病而死亡的猪会对周边的猪造成较强的感染,最终引发区域流行性炭疽病。
此外,在适当的条件下,散发性传染病也会呈现出区域流行的特征。
3. 流行性。
流行性传染病是指发病猪的数量较多,同时还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染到周边地区,较为常见的猪流行性传染病有口蹄疫、传染性水疱病等传染病。
一般情况下流行性传染病都是急性经过,会在短时间造成猪的死亡或者受到严重伤害,从而为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4. 大流行性。
所谓大流行性传染病主要是指发病数量多,蔓延地区广泛的流行病,甚至会形成全国性的流行病,一般情况下大流行病都是由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病毒所导致的,例如,口蹄疫就曾经发生过大流行。
猪场主要疫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猪场是生猪进行集约饲养的地方,由于密集的养殖环境以及生猪天然的弱点,猪场很容易发生各种疫病。
了解猪场主要疫病的发病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保证猪场正常运营和生猪生产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场疫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1. 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播的疾病,其特点是迅速蔓延和高死亡率。
病猪会出现高烧、呕吐、咳嗽、厌食和运动困难等症状。
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媒介传播传播。
防控措施:
- 严格控制病猪进入猪场,限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
- 强化猪场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并加强消毒措施。
- 采取隔离措施,将患病猪隔离,并及时处理病死猪。
- 加强免疫工作,按照兽医的指导进行疫苗接种,并严格管理疫苗冷链。
2. 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多器官受损。
猪蓝耳病病猪表现出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肢体瘫痪等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媒介传播传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特点是高感染率和高致病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猪表现出呼吸急促、发热、厌食和流产等症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通过吸入病毒颗粒和接触患病猪传播。
以上仅是猪场主要疫病的一些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的简要介绍,实际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疫情进行针对性的防控工作。
猪场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应变能力,以降低疫病给猪场生产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