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科学技术(下)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六单元农业与技术24.未来农业一、本课概述:未来农业将是高科技的农业。
农业发展将会越来越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本课围绕未来农业发展趋势,设计了2个活动。
目的是通过对当地农业技术的调查和比较,帮助学生懂得,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广泛应用。
引导学生在品尝农业技术应用成果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对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关心科学技术发展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说明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业技术。
(2)能根据当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未来的农业技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能够欣赏到农业技术应用带来的丰硕成果。
(2)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设计方案进行公正的评价。
(3)意识到农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学家的巨大贡献。
科学知识目标:(1)能列举5种以上农业上使用的新技术的作用。
(2)能举例说出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3)能够用两条以上的理由说明未来农业工厂生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调查发现身边的农业技术,体会农业技术应用带来的丰硕成果。
难点是设计一种未来农业技术,解决当地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更高,农业与我们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新课:1. 调查农业技术(1)教师提问:未来的农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关于农业问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2)学生进行想象。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调查当地使用的农业技术,课前进行。
(4)学生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归纳。
(5)此活动是一项开放性活动。
学生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思考,进行分类。
2.畅想未来农业技术(1)学生看图或教师制作的课件,分析、描述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2)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从中体会未来农业工厂的诱人前景。
第24课时(现代科技对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一、新课导入:科学技术从远古时代萌芽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进步与发展,人类在推动着科技发展的同时,又享受着科技成果给予的各种恩惠。
依靠科技,摆脱了贫穷、愚昧和落后,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
然而,科学技术历来都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与作恶的巨大可能性”。
不断地创造着文明,又不断地毁灭着文明,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举例说明:①养殖科学的发展,大幅缩短禽畜的生长期,大大满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而同时也引来了食品转基因、生长刺激素的困扰,失去了对食品的安全感。
②农药的使用,有效抵御了病虫害的困扰,而农药给农作物留下的残余毒素,也伤害着人类自身;又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给今后的生产留下更大隐患。
台湾是美国转基因作物的最早试验田,也受害最深,最重!经过美国政府的四十年农业“辅导”,台湾地区粮食从杂交到后期的基因转植,农业土壤从1980年开始大量坏死,农民无奈地不断喷农药,短短十年就让癌症比率完全失控,每三个人就一人癌症死亡,肾脏也大量故障。
癌症与慢性病的比率高的离谱,一直处在破世界纪录的状态,蝉联世界冠军长达三十年。
③科学技术把人类的战争从刀枪剑的冷兵器时代,推向飞机大炮军舰导弹的热兵器时代,而武器的现代化和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又使人类随时随刻都面临着顷刻之间可能自我毁灭的危险。
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使得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这种被称为“清洁能源”的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使人类摆脱应用别的能源造成温室气体和其他有毒气体排放的困扰。
然而,它带来的灾难也让人毛骨悚然以致谈虎色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长崎、广岛两颗原子弹的余悸犹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惊魂未消,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又给人类蒙上了一层浓重阴影。
体育领域亦如此。
二、传授新知:1.轻健身。
科技的发展促使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使人类提升了生活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体力运动,使我们渐渐远离身体劳动,没有时间与心情进行身体活动。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以下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点总结:一、科学技术1. 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 开始国家:英国-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影响:+ 积极: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地位;同时带来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 消极: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
- 发明创造:-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2)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国家:美国、德国- 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影响:+ 积极: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 消极: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发明创造:- 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2. 中国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主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
(5)评价: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只学技术而不改变制度,无法使中国真正富强。
3. 科学家与科技成果(1)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经典力学。
(2)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3)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4)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5)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为量子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2)标志: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4课(印刷术)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印刷术)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创新与制造)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课以书籍上文字的X为探究点,引发学生思考,泡泡语的提示将这一问题的探究方向做了适当引导,激发学生对古代书籍字的X以及现在印刷厂的探究兴趣。
通过亲身体验制作印章,体验活字印刷术的制作,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
感受伟大制造活字印刷术的奇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书分为三局部。
第—局部问题与猜想,是以书籍上文字的X为探究点,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古代书籍字的X以及现在印刷厂的探究兴趣。
第二局部探究与实践,有两个活动,一是了解印刷术的开展与重大影响,二是体验活字印刷术。
活动一教科书先后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呈现了隋唐之前的书籍文字式样,隋唐时期制造的雕版印刷术及其文字呈现形式,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制造,以及20世纪80年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出现。
同时教科书还呈现了资料卡,解释印刷术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
旨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从古至今文字记载方法的开展,及其对人类文明开展带来的庞大影响,感受文字的出现、记载及保存的重要价值。
活动二教科书首先呈现了体验活字印刷术的打算工具和材料。
旨在引导写生认识到制作前要考虑所需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并及时把工具和材料打算就绪,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打算意识。
教科书还呈现了土豆块的打算,反向字的书写,正确的雕刻方法以及雕刻完成后沾上颜料的效果,并分四步配以文字说明。
同时在教科书右侧一学生展示雕刻的自己名字成品式样。
旨在引导学生特长观察分析图示,并依据图示和文字介绍,自主制作。
第三局部拓展与创新,通过展示静电复印机和照片打印机,同时解释了它们所应用的技术,静电打印机应用的是静电技术,照片打印机应用的是超微墨滴打印技术,目的是告诉学生印刷技术并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在不断的制造创新,研制出更先进的技术,创新出更便利、更好用的印刷设备。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4课《印刷术》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印刷术在古代是如何发明的。
2.了解木刻版、铜版和活版印刷三种印刷术的历史及特点。
3.学习“我是印刷工”实验活动,掌握了解书籍印刷的步骤。
4.通过课堂实验活动的互动,强化学生印刷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印刷术的发明历程及三种印刷术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当我们看到书籍、报纸时,你是否想过这是怎么印刷出来的?2.分享(5分钟)老师分享内容:印刷术发明的历史与发明者。
3.讲授(20分钟)1.铜版印刷术:介绍铜版的材质、制作及使用方法。
2.活版印刷术:介绍活版印刷的由来、特点及使用方法。
3.木刻版印刷术:介绍木刻版材质、制作过程及优点。
教师鼓励学生透过图片及实物来观察及感受所讲授的三种印刷术。
4.实验活动(60分钟)实验活动内容:我们是印刷工。
让学生互相配搭,体验书籍印刷的过程。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醒注意印刷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巧。
实验活动分三个步骤:1.将文字转移到版面上。
2.将版面放入印刷机。
3.在纸张上印刷。
5.归纳(10分钟)让学生自主总结印刷术的发明历程及三种印刷术的特点。
6.展示(5分钟)学生争取机会展示实验过程中精彩的操作技巧。
四、课后作业设计题目:“我的印刷品”内容: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做的“印刷品”写一篇5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教育目标达成情况:(1)教学目标全面、切实可行,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2)学生掌握了印刷术的发明历程及三种印刷术的特点,掌握了书籍印刷的步骤及操作技巧。
2.教学策略与方法:(1)探究教学法达到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教学活动通过“我是印刷工”的角色扮演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印刷术的实际操作过程。
3.学生评价:学生对实验活动的过程感到新奇有趣,对操作过程有了深一步理解。
《我们的住宅》学历案主题与课时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课标要求11.1.1 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如建造住宅需要考虑结构、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了解各个系统需要协调工作。
学习目标1.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如建造住宅需要考虑结构、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了解各个系统需要协调工作。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探究各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3.在探究家庭设施建设的工程中,对各系统构成及功能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某些工程在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各个系统在所处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评价任务1.任务一:了解自己的家,画出一种设施的安装线路图。
(目标检测1)2.任务二:设计一个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目标检测2)资源与建议教科书通过引领语提出了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
引领语中提到的“设施”并非指单一的物体,而是指一个系统,而一个系统包含多个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家中安装了某些系统,才会使我们的家庭生活变得方便和舒适。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居家生活的场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居家生活环境优良,其中照明、空调、暖气、自来水等设施一应俱全,使人感到生活在其中非常方便、舒适。
泡泡语“我家有暖气、空调、自来水管道...”意在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家的各种功能性设施,以及这些设施为家庭生活带来的方便和舒适。
泡泡语“这些设施在家中是怎样安装的”则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研究住宅内各种设施的功能及其设计、安装等问题的兴趣。
本活动旨在使学生意识到住宅中安装一些设施系统,能够为家庭生活带来方便、舒适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居家设施系统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学习过程课前探究拍摄居家生活的场景图,并将图片带到课堂上来。
任务一:了解自己的家,画出一种设施的安装线路图。
(目标检测1)本活动包含3个部分。
首先,教科书展示了3名学生讨论的情景图,旨在引导学生针对家庭中的各种设施展开讨论。
第24课科学技术(下)
【学习目标】
1、记住中国古代造纸术、天文地理、医学方面的科学家,及他们的生活年代、成就、地位;
2、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精神。
【重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传播意义
难点:地动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造纸术
1、出现:
2、改进:
3、传播:
4、意义:
二、张衡
1、生活时代:
2、重要贡献:
三、冶铁技术
1、发展历程:
2、意义:
四、医学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讲解自己的答案,教师补充解释
【课堂小结】
在PPT上带领同学们进行课堂小结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
1、历史上为“纸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A.李冰B.孙思邈C.毕升D.蔡伦
2、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
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张仲景B.华佗C.贾思勰D.郦道元
3、我国造纸术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是在()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C.秦朝D.三国时期
4、下列科技发明中,属于东汉蔡伦的是()
A.创制“麻沸散”B.发明地动仪C.改进造纸术D.发明造纸术5、我国的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是在()
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朝
6.到医院看病,医生通常会看看你的脸色,听听你的声音,问问你的病情,按你的脉搏。
由此我们会联想到()
A.张衡B.扁鹊C.华佗D.张仲景
7.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铁器工具广泛使用是在()A.商朝B.西周C.战国时期D.秦朝
8.下列人物中,都生活在东汉时期的是()
①蔡伦②华佗③张仲景④扁鹊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医学著作中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是()
A.《千金方》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二、史实辨析题
下面有关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叙述中有4处错误,请你指出并改正。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的张衡为改进造纸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传统的医学称为中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佗创建的“四诊法”是中医至今沿用的方法。
西汉时期的张仲景撰写出不朽的医学著作《伤寒杂
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的扁鹊创制出一种外科手术前使用的麻醉药——“麻沸散”。
三、单项选择题
1、右图展示的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是()
A.浑天仪B.地动仪C.指南针D.印刷术
2、据《东观汉记》载:公元2世纪初,蔡伦曾得到当时汉和帝的称赞,因为他()
A.改进和推广造纸术B.出使西域归来
C.完成历史巨著《史记》D.参与制订《太初历》
4、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B.简化制作过程
C.扩大造纸原料,提高了纸的质量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5、下列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同一领域内取得重大成就的是()
①蔡伦②张衡③扁鹊④华佗⑤张仲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
6、“(地动仪)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都)怪其无征(迹象),后数日驿(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此材料是对哪一位科学家成就的描绘()
A.张衡B.华佗C.蔡伦D.张仲景
7、对华佗的介绍,错误的是()
A.东汉末年人B.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C.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8、以下关于汉代的医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B.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C.张仲景制成“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D.华佗创制了“五禽戏”
9、以下对中国两汉科技文化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张衡发明了地动仪B.华佗制成全身麻醉剂“麻沸散”C.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蔡侯纸”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10、纸发明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大麻造的纸在()时期使用A.秦朝B.西汉早期C.东汉晚期D.宋朝中期
1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
缣贵雨简重,并不便于人。
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文中记载的是下列哪位人物的贡献()
A.张衡B.蔡伦C.华佗D.张仲景
12、以下关于《伤寒杂病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B.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C.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D.介绍了“麻沸散”与“五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