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监测
- 格式:ppt
- 大小:10.21 MB
- 文档页数:8
医院感染三管监测
在卫计委刚刚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中有三个指标: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和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以往仅对重症监护室病例开展监测工作,现在要求统计全院住院患者中三管数据,大家认为如何开展这项工作,请分享工作思路。
具体要求和计算方法如下:
十一、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定义:使用血管内导管住院患者中新发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频率。
单位:例/千导管日。
计算公式: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次数)/(同期患者使用血管内导管留置总天数)×1000‰
意义:反映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十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定义:使用呼吸机住院患者中新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频率。
单位:例/千机械通气日。
计算公式: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呼吸机相关肺炎例次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总天数×1000‰意义:反映呼吸机相关肺炎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十三、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定义:使用导尿管住院患者中新发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发病频率。
单位:例/千导尿管日。
计算公式:
■(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例次数/同期患者使用导尿管总天数×1000‰
意义:反映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欢迎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资料仅供参考!!!
资料仅供参考!!!。
一、前言2023年,我院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开展医院三管(医疗、护理、院感)监测工作。
通过一年的努力,医院三管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一)医疗监测1. 制度建设与完善:我们不断完善医疗管理制度,制定并修订了《医疗质量管理规定》、《医疗差错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2. 医疗质量控制:严格执行临床诊疗规范,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控,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性。
全年共开展医疗质量检查200余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3. 医疗安全监控:加强医疗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
全年共开展医疗安全培训10余次,有效降低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二)护理监测1. 护理质量管理: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确保护理服务质量。
全年共开展护理质量检查100余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2. 护理安全监控:加强护理安全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全年共开展护理安全培训8次,有效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3. 护理满意度调查:定期开展护理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院感监测1. 院感管理制度:加强院感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并修订了《医院感染管理规定》、《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等相关制度,确保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2. 院感防控培训:加强院感防控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院感防控的认识和技能。
全年共开展院感防控培训6次,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3. 医院感染监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疑似病例、新发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全年共报告医院感染病例10例,均得到有效控制。
三、工作亮点1. 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入医院三管监测系统,实现医疗、护理、院感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提高了监测效率。
2. 加强沟通协作:加强与各科室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三管监测工作。
科室三管监测检查制度范本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依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科室的三管(即:医疗器械、药品和卫生材料)监测检查工作。
二、组织机构1. 成立三管监测检查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
2. 三管监测检查小组负责本科室三管监测检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对本科室三管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
三、工作职责1. 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标准。
根据本科室特点,制定具体管理细则并组织实施。
2. 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包括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控感与职工保健科,并积极协助调查和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如留取标本,细菌学检查和消毒隔离等工作)。
3. 制定科室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细则,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定期总结分析,不断提高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水平和微生物学检查的比率。
4. 督促检查本科室医务人员执行和落实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制度。
5. 组织本科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
6. 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和教育。
7. 在控感与职工保健科的指导下,具体落实各项监测工作并做好登记工作。
四、三管监测检查内容1. 医疗器械:检查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使用及存放情况,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和安全。
2. 药品:检查药品的储存、使用及管理情况,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3. 卫生材料:检查卫生材料的采购、储存、使用及管理情况,确保卫生材料的合格性和安全。
五、检查方法1. 三管监测检查小组定期对本科室三管使用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必要时进行抽样检测。
2. 采用查阅资料、访谈医务人员、现场查看等方式进行检查。
3.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并进行跟踪检查。
标准三管监测标准
《标准三管监测标准》是指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对于污染源的监测所采用的一种标准化方法。
该标准针对污染源的三个关键指标,即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排放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监测过程中需要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和方法,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此外,监测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标准三管监测标准》的实施对于保障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三管监测方案与计划一、前言。
咱这三管监测啊,就像是给医院里那些隐藏的“小怪兽”(病菌)设下的一道道关卡。
这三管呢,就是血管导管、气管导管和导尿管,这些可都是病菌特别爱搞事情的地方。
咱得好好盯着它们,把那些想捣乱的病菌都揪出来,这样才能保证病人们能安安稳稳地恢复健康呢。
二、监测目标。
1. 守护病人安全。
咱的首要目标就是让那些插着三管的病人不被病菌感染。
这些病人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要是再被病菌盯上,那可就雪上加霜了。
所以,咱们要像超级英雄一样,保护他们免受病菌的侵害。
2. 提高医疗质量。
如果能把三管监测做好,就说明咱们医院在这方面的医疗管理水平很高。
就像考试拿高分一样,这也是咱们医院的一种荣耀呢。
而且,病人也会更加信任咱们,觉得在咱们这儿看病放心。
三、监测对象。
那肯定就是那些插着血管导管、气管导管或者导尿管的病人啦。
不管是在病房里的,还是在重症监护室(ICU)里的,只要身上插着这三管中的任何一管,就都是咱们监测的对象。
四、监测内容。
# (一)血管导管。
1. 导管周围皮肤情况。
咱们每天都得去看看导管周围的皮肤有没有发红、发肿或者有没有渗出液。
这就好比检查一个城堡(病人身体)周围的城墙(皮肤)有没有破损,如果有问题,病菌可能就会顺着这个口子冲进来啦。
2. 导管通畅性。
要检查导管是不是还能顺利地让液体流进流出。
要是堵住了,那就像交通堵塞一样,会给病人带来大麻烦。
# (二)气管导管。
1. 气道分泌物。
看看从气管导管里出来的分泌物多不多、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异味。
这就像检查一个工厂(病人呼吸系统)的废气排放情况一样,如果分泌物不正常,可能就意味着里面有病菌在捣乱。
2. 导管固定情况。
气管导管可不能乱动,得稳稳地固定在那儿。
要是它移位了,就像火车脱轨一样,那可不得了,会影响病人呼吸的。
# (三)导尿管。
1. 尿液情况。
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还有量是不是正常。
尿液就像是身体排出的废水,如果废水有问题,那说明身体这个大工厂里的某些环节可能出故障了。
icu三管监测内容培训计划一、前言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它们负责治疗危重病人和监测其生命体征,特别是三管监测。
三管监测包括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监测。
这些数据对诊断和治疗危重病人至关重要。
因此,ICU医护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监测技能和质量。
本培训计划将介绍ICU三管监测内容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且规划培训内容和流程,以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正确地监测和解释三管监测数据。
二、培训目标1. 理解三管监测的目的和原理;2. 掌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监测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 掌握正确的三管监测设备操作和检测技术;4. 能够解释和分析三管监测数据;5. 掌握三管监测的并发症诊断和急救处理。
三、培训内容1. 三管监测的目的和原理(1)三管监测的作用和意义;(2)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的生理意义;(3)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的测定方法。
2. 适应症和禁忌症(1)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监测的适应症;(2)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监测的禁忌症。
3. 设备操作和检测技术(1)动脉压监测设备的选型和操作;(2)中心静脉压监测设备的选型和操作;(3)肺动脉压监测设备的选型和操作;(4)监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4. 数据解释和分析(1)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的正常范围;(2)异常数据的解释和分析;(3)数据的临床意义和应用。
5. 并发症诊断和急救处理(1)并发症的诊断和预防;(2)并发症的急救处理和护理。
四、培训流程1. 理论培训(1)通过PPT和演示板讲解三管监测的原理和操作;(2)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学习和交流。
2. 操作培训(1)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操作演示;(2)分组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设备操作训练。
3. 实际案例分析(1)结合真实病例进行数据解释和分析;(2)分组讨论并呈现分析结果。
4. 模拟急救演练(1)组织医护人员参与模拟急救演练;(2)观察并评估人员的表现,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重点环节、人群与高危因素(三管)管理与监测检查路径一、查看资料:1.科内有风险因素评估记录(2015.2016年的资料), 并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重症医学科、急症ICU、CCU、新生儿ICU有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千日感染率;尿路感染(UTI)千日感染率记录,3.科内有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措施及落实的记录, 查看手术及三大导管控制措施量表是否规范执行, 填写是否完整, 资料按要求归档放入指定文件盒内4、查看ICU等高危科室综合质量记录本每月是否落实自查, 综合质量记录本填写是否完整, 主任或护士长是否签名, 检查时9月份应有六次自查记录, 有无追踪整改及原因分析。
查看科室反馈整改通知书是否按要求归档, 齐全。
二、访谈内容: (医生、护士各一名)(一)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措施1.如无禁忌症, 应将床头抬高30—45°;2.对存在VAP高危因素的患者, 常规做口腔护理, 每日至少两次;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 必要时翻身拍背, 以利于痰液引流;5.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 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 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手卫生规范;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 定期(每小时)做声门下分泌物引流;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一次, 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中须使用无菌水, 每24h更换一次,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作为污水清除, 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 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 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减少插管天数;10.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 使用75%酒精擦拭, 每天一次;(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 首选清洁消毒机清洗消毒, 干燥封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