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470.41 KB
- 文档页数:5
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调查分析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首先,我们对这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评估。
结果显示,有147例(51.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有96例(33.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其中,有43例(15.0%)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说明在脑卒中患者中,焦虑和抑郁是比较常见的精神问题。
其次,我们对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女性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P<0.05);未婚或离异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已婚的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和焦虑、抑郁存在相关性(P<0.05)。
这些结果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脑卒中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策略。
最后,我们分析了焦虑和抑郁与患者康复的关系。
结果显示,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总体上表现较差,康复周期较长,康复效果较差。
这说明焦虑和抑郁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干预,及时发现和处理焦虑和抑郁问题,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女性、年龄较大、教育程度低、家庭状况不稳定、病情严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些心理问题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诊多次食管扩张后好转,对胃食管反流患者为长期困扰的远期并发症,多数患者经制酸剂治疗后好转。
表2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患者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情况[例(%)]3讨论传统的食管胃吻合为手工双层吻合,操作繁琐,术后并发症多,之后又出现了管状器械吻合、分层手法吻合、套接术等¨。
1,但术后吻合口瘘、吻合I Zl狭窄及胃食管反流的并发症仍较高。
我们通过对137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行食管胃单层内翻吻合,并于同期145例行器械吻合者进行对照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3.1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造成吻合口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组织良好的对合、吻合口良好的血运及无张力是预防吻合口瘘的关键。
传统的吻合方法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2.1%~11.6%,孙玉鹗等旧’报道1605例食管机械缝合法,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3%,我们采用单层内翻吻合法无吻合口瘘的发生,而同期应用吻合器吻合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4%。
分析原因是:单层内翻吻合使胃和食管黏膜及黏膜下层血运丰富,缝合后不影响吻合口的血液供应;吻合时保留黏膜略长。
吻合后,其内黏膜无张力,管壁便于愈合,同时外周浆肌层的包绕起到了密闭防线的作用,减少了黏膜外露和感染的发生。
3.2预防吻合口瘢痕性狭窄:术后吻合口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H o r vam等H1认为机械缝合法术后吻合口处易形成较大的瘢痕,使黏膜的扩张受到一定的限制,吻合口的瘢痕在同一平面上,易形成较厚的瘢痕性狭窄环。
而单层内翻吻合法黏膜和浆肌层分别在不同平面上,吻合对合良好,形成瘢痕脑卒中后抑郁症128例临床分析孙绍武脑卒中后抑郁症(pos t—s t oke depress i on,P 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后抑郁的存在常常可以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一定程度影响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
笔者对128例脑卒中并发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
以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至2008年神经科住院患者共128例.男72例,平均年龄(66±10)岁;女56例,平均年龄(68±16)岁。
脑卒中引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1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包头市北方医院内蒙古包头0104010)【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并对相关因紊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变部位和抑郑的关系。
结果抑郁发生率为38.70%,轻、中、重分别占13.22%、19.35%、6.13%。
临床表现以中度抑那为多见。
左半球和前半球易发生抑郁,前半球比后半球易发生抑郁。
结论病变部位影响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46-01 【abstraet】objee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post strokeddepression(psd).methods120patients withpsd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te disease was 38.70%,with13.22% of slight,19.35%of moderate,and 6.13%of serious degree.the lesions located in the left hemisphere and frontier hemisphere were easier to appear depression and also the lesions located in the frontier were easier to appear depression than those in the poster.conelusion the locations in-fluences the incidence of psd.【keywords】cerebralstroke; depression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depression,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常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
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9F1第3卷第9期l囫床研究现状【关键词l抑郁,卒中后;发病平;诊断;治疗;预后随着对卒中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卒中后情感障碍已成为影响卒中患者预后和康复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
目前卒中后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常见的抑郁、焦虑、易激惹、情感失禁、情感淡漠和灾难性反应以及少见的妄想、幻觉“一。
卒中后抑郁(post-s t r oke depr i s si on,PSD)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情感障碍,平均每3例卒中患者中就有l例出现抑郁症状,已经成为卒中患者主要的负担。
卒中患者由于抑郁而出现注意力、学习和执行功能损害,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残疾和认知损害的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死亡率。
同时在卫生经济学方面,PSD者的花费明显高于卒中非抑郁患者,近期有项回顾性研究表明,PSD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出院后再次就诊的次数明显高于卒中非抑郁患者Ⅲ。
1流行病学情况PSD的概念是1951年B l eul er提出的,当时未得到重视,从1977年Fol st ei n等首次报道PSD 的发病率以来,关于PSD的研究就接连不断,目前已有50余个研究,发病率}义40/o-63%不等,根据M a r e e等对PSD研究的总结,目前PSD的发病率33%,95%的可信区间为29%--360/0嘲。
报道的PSD的患病率之所以相差如此之大可以归为以下几点:试验的方法学不同,选定的时间点不同、研究者选取的人群不同、缺乏标准化的诊断标准和神经心理筛选量表。
试验的方法学上可以分为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
由于PSD 的诊断较为困难,回顾性研究多将明确诊断为抑郁症和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定义为PSD患者,但是相对而言回顾性研究中PSD的发病率作者单位较低,这可能与当时对PsD的关注不足所致。
选0都005医0,f掌堂霉I属北京定的时间点不同,诊断抑郁不同的发病时间点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对PsD的患病率也有影响,当然随访的时间越兰髫者长,患病率也就越高,目前的文献对PSD的随访s now s cn@yahoo.com 时间的报道从发病4d到发病后7年均旮倒,但是大多数研究认定卒中后2年内发病的抑郁为PSD,高发时间段为发病后的3~6个剧”。
因此目前大多数试验都选取3或个6月为研究时间点。
试验选用的量表不同大概是造成PSD患病率不同的最大原因,如Fuh等吲报道在中国台湾卒申人群PSD的发生率为62%,与Z hang等例报道的国内卒中人群PSD的发生率(43%)相似,但与T ang等“训报道的中国香港卒咿人群中PSD的发生率(15%-17.2%)相比就高出了许多。
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Fuh和Z hang等采用的是抑郁量表自评的方法,而T a ng等采用的是结构化的精神科专业交谈及诊断性标准。
其他影响PSD的的因素包括筛选患者的卒中亚型,卒中的损害部位、是否有精神病史及家庭支持情况、卒中前的抑郁病史、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卒中后认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
不同国家的研究数据表明PSD在各国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别“卜121,但是PSD的患病率还受试验选取人群的影响,社区人群和住院患者PSD的发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别。
此外,目前对卒中人群的选择各个研究之间也差别较大,有些文献选择的卒中人群不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往有观点认为脑梗死的患者PSD的发病率高于脑出血患者,目前观点趋于认为无明显差别,但无大型的研究明确脑梗死、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三者PSD发病率的差异。
同时失语患者是否入选及其入选之后的筛圜Chin J St r oke,$e p2005,V ol3,N o.9查及诊断目前存在很多的盲区,很多试验没有人选失语患者,即使人选失语患者,也没有明确PSD的筛选和诊断方法,这可能是将来的研究热点之_“引。
此外,卒中患者的抑郁患病率还受到患者是否预防性地应用抗抑郁药物或者患者之前是否有抑郁病史的影响。
2发病机制PS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目前有两种假说:一为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耳PPSD 发生与大脑损害后引起的去甲。
肾上腺素和5一羟色胺能神经元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这种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盛行,当时引起人们x,-J卒中的发生部位与抑郁关系的探讨。
Johns H opki ns 大学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 t r on em i s s i on com put e r t om ogr a phy,PET)提出抑郁可能与左半球皮层的损害,尤其是额叶的损害相关,支持该学说”引。
在20世纪80-90年代初,还有很多试验显示左前额叶或基底节梗死与抑郁相关。
Sunnybr ook试验也证实了抑郁与额叶的梗死相关,但这个实验并未证实抑郁与某侧半球的损害相关【l引。
但本世纪初的荟萃分析显示,抑郁与卒中发生在左右半球无明显相关性(足品=0.95,95%C/0.83-1.10)。
与左前额叶的卒中也无明显相关性(月月=1.17,95%口0.87-1.62)[161。
基于现有的证据,抑郁无明显的卒中偏侧型,且抑郁与额叶,基底节的损害是否相关尚未明确。
即使如此,人们也未曾放弃对卒中部位与抑郁关系的研究,最近有一项研究评估了杏仁核与认知功能受损及精神心理问题之间的相关性㈣。
研究发现,有抑郁症状的卒中患者或者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杏仁核的体积越小,认知损害越明显。
虽然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杏仁核体积小就会出现抑郁的情况,但是至少说明杏仁核小的患者容易患有抑郁症。
二是反应性机制学说,即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影响因素导致卒中后生理和心理平衡失调导致反应性抑郁状态。
国外的多项前瞻性研究都发现社会支持、家庭情况影响PSD的发生。
B ur vi l l等“引认为PSD的发生与严重的功能损害、医院的护理环境、独居及病前有大量饮酒嗜好相关。
M or r i s等“州还指出,神经质的个性可能也是PSD的危险因素。
A st r om l20]认为,急性期焦虑躯体化与以后重度抑郁症高发生率密切相关。
目前公认卒中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包括生物、社会及心理因素。
3病理目前对于PSD病理方面的研究很少,可能是由于PSD无明确的病理学改变,且尸检较难以被接受所致。
一项95例卒中患者的尸检结果表明,PSD患者与单纯卒中患者在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异,而且在损害部位同样无明显差异幢”。
4诊断由于目前PSD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抑郁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情感淡漠,失去兴趣而不是常见的情绪低落州,所以常常被临床医生忽略。
此外还可能出现短暂的可逆的假抑郁症状,如对疾病否认及强哭强笑等灾难性反应,增加了临床上疾病辨别的难度。
目前大多数试验研究表明PSD多表现为轻度抑郁(80.17%)[221.尽管PSD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很高,但是PSD由于症状不典型,目前还不为大多数临床医师所认识。
以下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 sM一Ⅳ)中提供的抑郁诊断的核心症状可供参考:(1)持续的心境低落;(2)对所有或者大多数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了兴趣;(3)体重显著减少或增加,食欲显著降低或增加;(4)失眠或者睡眠过多;(5)精神运动亢进或减少;(6)感到疲劳,缺乏精力;(7)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者自罪自贬;(8)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9)常常想到死,或者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但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是有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9月第3卷第9期12圜自杀的具体计划,甚至有自杀行为。
在连续2周的时间里,病人表现出以上9个症状中的5个以上者,可以考虑PSD。
对于PSD,目前尚无统一的特异性诊断标准。
由于PSD是卒中后出现的情感障碍,所以诊断前提是卒中,且符合抑郁状态或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采用抑郁症的各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国际上魄用的主要是D SM一Ⅳ、I C D-10,国内常使用C C M D一3。
但是目前PSD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原因可能是=PS D症状容易与其他精神障碍相混淆,包括失语、易激惹、暴食或者拒绝饮食、情感淡漠、焦虑及昼夜节律的改变。
此外认知功能受损和其他躯体症状可能掩盖抑郁的症状从而影响抑郁的诊断。
5鉴别诊断PSD可能合并卒中后其他情感障碍,甚至相互间造成混淆,我们将这些症状称为卒中后假抑郁表现。
5.1焦虑焦虑是第二种常见的卒中后情感障碍,其发生率为3.5%-24%,常合并有抑郁。
酗酒史和脑萎缩与焦虑的发病有关。
焦虑合并抑郁在左大脑半球卒中后最常见,而右大脑半球损害后主要见到的是无抑郁的焦虑。
焦虑与抑郁共同发病可加重抑郁的预后田1。
5.2意志缺失或淡漠意志缺失或淡漠具有以下特征:情感呆板、回答简短而迟缓、发音过弱、运动反应减弱、目光呆滞和面无表情、持续动作和缺乏对自身情况的认识。
其发生率为22.5%。
与高龄、认知功能的损害或日常生活活动障碍显著相关。
淡漠与重度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意志缺失与额叶皮质下通路在不同部位的中断有关。
淡漠最常见于左大脑半球内囊后肢卒中之后,很可能是大脑前动脉卒中伴扣带回受累很少见之故队251。
5.3心理自我起动缺失心理自我起动缺失指淡漠无自发性、不关心的行为伴运动及情感驱动的丧失,当患者被别人反复刺激后症状可逆。
此种表现可在双侧苍白球、壳核或丘脑梗死时见到。
偶尔在静脉源性双侧丘脑梗死后伴有强迫观念与行为。
后者可能是由于额叶一纹状体一苍白球一额叶环路的功能障碍所致例。
5.4病理性笑哭这类表现的特征是哭笑与患者的内心情感状态无关,可在抑郁之外独立发生,但也有争论。
与这类表现有关的损害部位目前多认为在双侧桥脑,但尚存有争议。
这类症状常为迟发性,其机制类似于卒中后异常运动幢5271。
5.5灾难反应灾难反应是指患者面对缺陷没有能力去应付,伴短暂的突然流泪、拒绝和激怒。
可能与过去有精神障碍的个人史或家族史有关。
最初报道这类症状主要见于左大脑半球病变患者。
目前的研究认为两半球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好发于基底节受损患者∞。
6预后PSD会影响卒中患者的康复,并通过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从而影响卒中的预后。
K ang等伫81研究发现,在社区人群中出现抑郁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增高。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PSD的患者10年死亡率是卒中患者的3.4倍∞】。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左大脑半球卒中的重度抑郁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认知障碍㈨。
因此,应该早期发现抑郁症状并给予及时的治疗o7治疗目前对PSD的治疗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惊厥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目前研究文献较多,Li psey等13”对只有34例患者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去甲替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W i ar t掣捌对66例患者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氟西汀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上述两项研究显示了去甲替林和氟西汀在治疗中的皿Chin J S t r ok e,S e p2008,V ol3,N o.9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