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异化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作者:徐一平徐铁光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6期摘要:人的异化即人的本质和各种特性发生的异化,其根源在于人的实践的双重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人的异化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和人学研究的普遍关注,为此,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异化;人的本质;人学中图分类号:A8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29-02人的异化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和人学研究的普遍关注,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1.关于异化溯源。
异化现象虽然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是直到近代该现象才被提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异化作为哲学范畴出现[1]。
早期“异化”限于宗教神学领域,强调的是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或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
到了近代,异化的外延和内涵得以进一步的深化、丰富和扩展,异化的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展到经济、政治和法律领域。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理论过渡的重要桥梁,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将异化的含义延伸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力的否定活动,之后,异化变成具有哲学内涵的范畴分析主体所创造的产物与主体自身相对立[2]。
尤其是席勒已经开始从异化的产生原因角度批判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危害[3];黑格尔也明确使用异化概念,将异化确立为主体自身活动的产物反过来制约、压迫自己的一种力量;费尔巴哈开始把异化运用到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和思辨唯物主义的批判,从一个全新的主体本质角度揭示宗教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客体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由于不同时期人们对异化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国内外有学者从整体上界定:异化是指人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支配和统治人本身[4]。
一个反映人的活动及其产物转化为统治人本身,与人相敌对的独立力量,从而由社会历史过程的积极能动的主体变为消极被动的客体的范畴。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从19世纪至今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将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两个方面,分别介绍马克思的思想。
一、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创造力。
人是有意识、有创造潜力的生物,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赞扬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所赢得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为了不断进步的新知识和经历。
二、异化概念马克思在分析今天的社会条件时,注意到工人在生产中失去他们的人性。
其原因在于生产过程被割裂成许多部分,工人只是某种环节的机器,没有机会全面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受到了异化:工人和生产产品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四个阶段:一是对自然异化,二是对自己异化,三是对社会异化,四是对人类的异化。
这四个异化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的异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形态的异化是异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人和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提出发展人类能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是重要的,而劳动的异化则是工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解除异化必须从工业生产方式中逐步消灭分工和科学化生产中会出现的机器人化趋势。
三、演变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演变过程。
在青年时期,他主要关注人道主义。
成熟时期,他的思想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逝世前的马克思重视自然科学,并倾向于科技的发展。
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冒犯并引起争议。
然而,现在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高度分工和机械化,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参考价值,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张璐约5238 字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 ,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 :生与死之间的“两歧” ;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 ,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一、考察人的方法论原则人怎样认识自己的本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虽然经历代思想家苦苦思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在马克思之前,这个问题并未获得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从而解决了考察人的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L要想揭示人的奥秘,就必须揭示社会的奥秘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都非常关注人,试图揭示人的本质,但归结起来不外有两种解释:一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精神存在,一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纯粹的自然存在。
人与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人有思想、有意志、有卞观能动性。
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地改变环境,并在变革环境的过程中改变和丰富自身。
但是,如果把这一特点无限夸大的话,就会误以为精神的东西仿佛是创造一切的独立卞体,而人本身被看作是这种精神的躯壳或客体。
由此来观察人,就会以上帝、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等来说明人的本质,把人淹没在观念中,只会得出唯心卞义的结论:人的本质只是纯粹思想的存在、精神的存在。
把人的本质看作君临于人之上的精神实体,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和唯心卞义世界观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近代唯物卞义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要求把上帝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这无疑是合理的、进步的。
他们得出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
这是对宗教神学和唯心卞义的有力反驳,把人的本质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
但它只停留在对于人本身直观的层面上,这个命题无法说明问题,人们不禁要问: “人本身”又是于i一么呢?对人直观的结果是: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直观“人本身”就必然否定人有卞观能动的方面。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A.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种自然卞义就是人本卞义,这种人本卞义就是自然卞义。
人除了有男女性别上的差别外,并没有其他的差别,人的本质就是“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n} 2}1'IA,这就是费尔巴哈所谓的“类”。
按照这种观点,人与人之间除了“爱”之外,再也没有于}一么其他的关系了。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
1843 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人的本质劳动和异化劳动的认识
人的本质劳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往往被异化了。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劳动者成为了自己劳动产品的奴隶,而不是产品的主人。
在异化劳动的情况下,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掌控权,他们的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而是被迫、无奈的。
这种劳动状态不仅会导致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的本质劳动,反对异化劳动。
这就需要我们从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能够在自由、平等、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劳动。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素质,增强自己的劳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劳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摘要:科学技术在为社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和自然。
机械世界观、私有制、片面发展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
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异化;人;自然;私有制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既压榨、剥削、奴役工人,又压榨、剥削、奴役自然,成为人自由发展的桎梏。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而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它使得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霸权的工具。
1科学异化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今天的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作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
当人们运用高科技的快捷交通工具时,很少再有人愿意长途跋涉;当人们享受便捷的通讯设备时,则放弃了古老的书信;当人们可以在温暖的房间内居住时,人们可能失去对寒冷天气的抵御能力。
人们更加倾向于借助科技力量使自己的生活、劳动变得更加简单。
然而,由此产生的体能下降、精神困扰问题却是高科技时代带给人类的无法回避的负面效应,人性的异化便愈发陷入深层次。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科学技术也存在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某种状况下存在背离,科学技术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转变的同时,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脆弱,日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对自然的依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异化的论述在德语中,异化一词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
它是由马丁·路德于1522年从希腊文《新约全书》中移植到德语中,用来指疏远上帝、不信神和无知。
在德语非宗教的、世俗的使用中,异化还融汇了剥夺、脱离、权利和财产的转让之意。
在德国,费尔巴哈第一次赋予异化引申的哲学含义,即“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翻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①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看来,异化是人的活动的异化,亦即人的本质的异化。
“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种力量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②。
一、异化是如何产生的?异化是从来就有的吗?不是的。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自己的劳动,用相互之间联合起来的劳动,取得生存的条件,没有私有制,没有异化。
根据革命导师的论述,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异化,异化只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一个结果。
①参见《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第3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8页。
(本文引文如无特殊说明,均引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内容)分工最初只是性别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使得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独立的精神生产成为可能。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这时,“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分工使得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他不能超出这个给定的(“强加于他的”)范围。
收稿日期:2007-03-09作者简介:袁维维(1974-),女,江西波阳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袁维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其论述包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是通过人的实践性、人的社会性、人的需要表现出来,这对于我们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7)04-0010-03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上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无数哲人智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回答过这个问题,但只有马克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十分重要。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1月所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个学说……”[1]并认为,人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的重要体现,就是“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并称这场革命为“人的高度革命”[2]。
其目的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把人从神性中解放出来,是人的本质的深度复归,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把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由自然人转向了现实的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较为明确和系统的表述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4]的命题,他从经济关系入手,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来探讨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本质“类本质”概念,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重论述作者:罗静来源:《世纪桥》2015年第08期摘要: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述了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是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三部著作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探究人的本质,而后提出三种不同的人的本质的论述,也是马克思在不断对人的本质深入了解过程中不同时期对人的本质作出的揭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8-0046-02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究,是历来哲学家追寻研究的极其重要的点。
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绝对精神的存在,以为人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精神”,人是“自在自为存在的精神”,要实现人的本质只能通过“自我意识”的途径才能达到。
[1](P.118)而费尔巴哈所论述的人的本质的方面,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费尔巴哈以感觉论出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发现了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无法从唯物观点认识人的本质。
而马克思提出自己的关于人的本质观点是建立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人本观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基础上。
在马克思的三个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分别简称《手稿》、《提纲》、《形态》)中分别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以上三部著作在马克思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分别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述进行分析。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手稿》大约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发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弄清楚《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我们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分析,才能正确了解及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体的。
他的学说可以总结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认为人类是通过社会活动,创造、维护和改变社会关系来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和人的历史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异化和扭曲,但是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将得到彻底的恢复和发扬光大。
他强调了人类的创造性,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创造,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张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支持和保障。
人类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人的本质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体现。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关系的背景下来考察。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与其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生产活动是其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必然导致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因此,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关系的转化和变革,不断地实现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构成的。
同时,马克思还关注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关系,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人的本质得以发挥和实现的重要条件。
人的本质:异化与发展摘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入手,阐述“社会关系总和”的非价值性及演进维度,着重阐析异化与发展问题。
异化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其理论基石之一;异化是人的本质一种表现形态。
人的本质是一个理论论述,不涉及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异化劳动下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问题,有价值悬设。
发展的过程总是与异化相随,异化是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命题意义在于不断扬弃异化。
关键词: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异化;发展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门,资本主义与现代化在一定意义和范围内是同一的,经过百年发展,到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物质财富已经有了很大的积累,而且也正是在那个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对外扩张,侵占不发达国家为殖民地以掠夺原料和销售产品,或许可以这样说,全球化已经拉开了帷幕,只不过当时没有这个表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仍然可以说马克思的理论没有过时,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多启示和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苏联专家粱赞诺夫在20世纪20年代整理《巴黎笔记》时发现的。
从20世纪30年代始,《手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学者据此将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为人道主义的思想,而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手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受到广泛关注。
《提纲》短小精练,是马克思的一个只有短短11条、不足1500字、为了“供进一步研究”而制定的新世界观的“纲”,对于人的本质做了明确的定义。
《提纲》中关于“人”的思想是原则性的,这一思想在后来《形态》中得到充分的展开、深化和发展。
综观马克思的所有著作,特别是早期著作,有两个方面的背景值得我们重视,一是马克思的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其所表达的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明显的批判意识,看上述三部著作可以明显地体会这一点。
任何的批判为了达到效果有时必定矫枉过正。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分辨。
二是要把马克思的思想放在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来理解。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大量的社会财富,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与矛盾。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对马克思著作中问题的理解应该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不应只停留于思辨分析和概念演绎。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类”的本质,是整体的、历史地认识“类”的存在状态;二是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应该定位于“个体”人,主要着眼于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
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是综合的,既从“类”的高度认识人的存在状态,又立足于时代背景生活关注入的生存发展状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解为人道主义诚然是误读,但我们应该承认,马克思的思想有人道主义关怀。
就其出身和受教育水平而言,马克思可以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他是一个“天才”,假使他从事其他事业,仍然必定成就巨大,但他却选择了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事业,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关心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以至于终其一生生活穷困潦倒。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尚的情怀。
一、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都会说到《提纲》。
《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不理解社会关系,说费尔巴哈“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上述论述,同时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二是超越了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区别。
我们都把它当作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定义性论述。
通观《提纲》,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值得深思:(一)“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非价值维度的中性表达《提纲》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与清算,关涉“人的本质”的价值判断的痕迹不明显,仅仅从这个定义我们并不能得出马克思所要表达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理想,诸如人际关系的对立与和谐、个体的贡献与满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
“本质”是对事物的本原性的认识,能够经受横向差异比较和纵向变迁发展的考验,“价值”以效用和利益为基本底蕴,是在当下中凸显比较选择的倾向,两者不是一个直接对等的关系。
“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马克思在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研究了他之前的许多哲学家的思想之后,特别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之后提出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对《手稿》关于人的存在的提升和总结,又是《形态》中深入论述人的发展理论的开启。
(二)“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立足于人“类”,又着眼于个体人,具有发展性特征这个定义强调了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又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规定,那种“把社会关系和个人以及人的活动割裂开来,这样,实际上又把社会关系弄成了脱离人的活动的某种抽象物”的观点是错误的。
所以,当我们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不要否认个体的人,更不要否认人的活动。
因为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发展。
人的本质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演进中展现的。
《形态》中指出,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劳动而达到自己生命生产的时候,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是自然关系,一是社会关系”。
这里的“自然”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劳动生产对象的自然界及其资源。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它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二是指个人进行生产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对于个体而言,是历史先在的,继承下来的。
“个人怎样表现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人的社会性不同于动物的群体性,社会性主要指社会关系。
马克思又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里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它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这种社会关系是通过合作和交往体现的。
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
”马克思强调社会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而是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一种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往方式,社会发展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发展。
这里的“社会关系”仍然是一个非价值的表达。
在他的“异化”思想中,“社会关系”隐含了马克思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二、异化:人的本质的一种表现形态异化概念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
在马克思之前,就出现了异化概念。
“异化(M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字的alientio和alienare,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
中文翻译成异化,以便和同化相对立,包含有异己化、对立化的意思”。
简而言之,异化就是指人与其产物的关系,它的中心内容是反映人的活动对人的反作用,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由主体产生的客体总是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本身,或者说是被创造者对创造者的排斥和危害。
马克思之前的很多学者论述过人与其产物的对立关系,但是“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才被提到哲学的高度。
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了主体和客体(包括劳动者和商品)的分裂和对立,他认为,只有在劳动的异化(对象化)中,人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也只有劳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因此,异化(对象化)是绝对精神回归本身的环节与必经之路。
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异化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全面地分析了异化劳动现象,认为社会生产中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异化劳动是物的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二是异化劳动是自我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三是异化劳动是类本质的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四是异化劳动是人同人相异化,即人同他人相对立,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不论从“类”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上述四个方面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异化,确证和发展人的本质的生产劳动因为其异化结果成为人的存在的对立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道主义或者人本主义。
异化劳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批判总会矫枉过正,马克思的本意绝不止于批判,而在于建设,正如其墓碑上所言:“哲学家总是在不断地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很多学者将《手稿》视为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其实是没有看到其深刻性。
如果没有《手稿》中的对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就不会有后来的被我们称为“成熟”的那些思想。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再次使用异化概念。
与《手稿》凸显异化现象的理论分析相比,《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异化的分析更加立足于社会现实,异化是社会现实的历史结果。
价值,原来是工人劳动的物化结果,如今现实地成为工人的统治者和剥削者。
资本家用劳动者创造的东西和劳动者相交换,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
这里,雇佣劳动这种生产形式必然创造一个自己转化出来的统治力量——资本,较之《手稿》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关系论述,更切中时弊地道出了资本与劳动的现实的异化。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与异化劳动的分析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与形态,人的本质是一个理论论述,不涉及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异化劳动下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问题,有价值悬设。
或者可以这样说,异化劳动下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论述的一个经验材料和分析抓手。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并不等于他否定资本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发展。
资本主义在百年发展中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资本主义还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很大的拓展。
马克思曾经指出,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的基础上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可以说,“人的本质”在异化的同时也在发展着。
三、发展:不断的扬弃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广泛地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接受并用以分析西方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和集权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