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杀菌剂新品种的开发进展及发展趋势
- 格式:docx
- 大小:21.73 KB
- 文档页数:6
杀菌剂发展的趋势
杀菌剂的发展趋势是向更环保、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1. 环保型杀菌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杀菌剂的环保性越来越重视。
未来,环保型杀菌剂将逐渐代替传统的化学合成杀菌剂,采用生物基材料为主要原料,使其更加环保和生物降解。
2. 低毒、高效: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杀菌剂的高效能的需求依旧很大。
未来将会开发出高效杀菌剂,而且可以安全使用。
3. 泛用型杀菌剂:未来,市场将趋向于泛用型杀菌剂。
泛用型杀菌剂特别适用于医院、餐饮、工厂等场所,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4. 定制型杀菌剂:随着人们对个性化需求的增加,生产商将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开发出特定需求、量身定制的杀菌剂。
5. 数字化、智能型: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很多在杀菌剂领域也同样适用。
例如:可操作自动化杀菌机和APP控制杀菌效果等高科技智能产品。
总之,杀菌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求更环保、高效、安全,特定需求、智能型。
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药性细菌的出现愈发令人忧虑。
因此,寻找新型的抗菌药物成为了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近年来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发现新型抗菌药物的策略发现新型抗菌药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1.1 天然产物筛选:天然产物一直是抗菌药物研究的重要来源。
许多微生物、植物及动物体内都存在着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对这些天然产物进行筛选和提取,可以发现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1.2 模拟分子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和计算来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
1.3 抗菌靶点的发现:了解细菌生长和繁殖的机制,寻找到特定的靶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新型抗菌药物。
对细菌的代谢途径、膜通透性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2.1 细菌抗药性的挑战近年来,细菌抗药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传统抗菌药物已经失去了对抗细菌感染的效果。
这使得研究人员不得不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方面,一些新型的抗菌药物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2.2 天然产物的应用天然产物一直是抗菌药物研究的热点领域。
一些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抗菌药物正是来自于天然产物的提取和改良。
例如,新型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在结构上进行了改良,提高了其抗菌活性和稳定性。
2.3 抗菌肽的研究抗菌肽是一类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链,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低毒性。
研究人员通过对抗菌肽的结构优化和改良,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更加稳定和有效。
2.4 抗菌药物的新型靶点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细菌生长和代谢途径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潜在的抗菌药物靶点。
例如,对细菌的细胞壁组装和DNA复制过程的抑制成为了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重点。
杀菌剂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市场上杀菌剂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探讨市场需求及潜在发展机会,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市场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杀菌剂市场进行深入调研。
三、市场调查结果及分析1. 市场规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杀菌剂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21年全球杀菌剂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
其中,亚太地区是杀菌剂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力,增长率超过10%,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
2. 市场需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疾病传播变得更加频繁,农作物、水果、蔬菜的病虫害防治需求不断增加。
此外,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在增加,对绿色、高效、低毒的杀菌剂需求量逐渐增加。
3. 市场竞争目前杀菌剂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拜耳、巴斯夫、杜邦等大型农化企业,它们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此外,一些新兴企业也加入了竞争,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逐渐蚕食市场份额。
4. 市场趋势未来,杀菌剂市场将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绿色环保杀菌剂将成为市场主流,二是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杀菌剂生产和施用,三是农产品加工环节的杀菌需求将逐渐增加。
四、市场前景综合分析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杀菌剂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未来5年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一种必需品,杀菌剂将在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相关企业带来更大的商机和利润空间。
五、结论及建议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杀菌剂市场,要想取得优势地位,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和市场拓展。
此外,加强与农业种植户、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也是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
希望相关企业能够根据本报告的研究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并抓住市场机遇,实现更好的发展。
以上为本次杀菌剂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全部内容,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欢迎随时联系我们。
2024年青霉胺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青霉胺是一种广谱的杀菌剂,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保护。
本文旨在探讨青霉胺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青霉胺市场概述青霉胺是当前全球农业杀菌剂市场中的重要产品之一。
由于其优良的杀菌效果和广泛适应性,青霉胺在许多农作物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青霉胺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青霉胺市场驱动因素农作物保护需求增加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作物病害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青霉胺作为一种高效杀菌剂,能够有效控制多种病害,满足农作物保护的需求。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为青霉胺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机遇。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增强了农作物的抗病性。
这进一步推动了对青霉胺等农药的需求增加。
新品种的开发随着农作物品种的不断繁育与培育,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也不同。
针对不同品种的需求,农药厂商正在开发适用于不同品种的青霉胺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青霉胺市场存在的挑战环境和生态风险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风险。
青霉胺作为一种杀菌剂,如果长期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青霉胺市场发展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青霉胺市场潜力的逐渐被认识到,越来越多的农药厂商进入该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这对于原有的青霉胺产品企业来说,意味着市场份额的减少和利润空间的缩小。
青霉胺市场发展前景虽然青霉胺市场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未来,随着全球农作物保护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青霉胺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农药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以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结论青霉胺作为一种广谱的杀菌剂,在农作物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青霉胺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并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
2024年生物杀菌剂市场规模分析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友好产品需求的增加,生物杀菌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杀菌剂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生物杀菌剂市场规模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潜力。
市场概况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作物疾病的频繁暴发,农业生产对杀菌剂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的化学合成杀菌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残留物超标等问题,给人们带来了担忧。
因此,生物杀菌剂作为绿色环保的替代品,正逐渐受到农民和农业企业的青睐。
发展趋势1.市场需求增加: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对生物杀菌剂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推动下,生物杀菌剂市场有望实现进一步的增长。
2.技术创新推动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杀菌剂的研发和应用也在不断完善。
新的菌种筛选技术、发酵工艺和提取技术的应用,为生物杀菌剂的市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政策支持促进市场发展:各国政府对于生物农药和生物杀菌剂的研发、生产和推广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加速了生物杀菌剂市场的发展。
政策支持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培训和市场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调研数据,近年来生物杀菌剂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预计到2025年,全球生物杀菌剂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X%。
地区分布生物杀菌剂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分布不均的情况。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国家在生物杀菌剂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市场规模相对较大。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在农业生产中的生物杀菌剂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应用领域生物杀菌剂在农业、园艺和林业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农业是生物杀菌剂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占据市场份额的XX%。
农业生产对于杀菌剂的需求量大,而生物杀菌剂作为环保的替代品,被广泛应用于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的病害防治中。
产品种类生物杀菌剂按照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源、植物提取物和动物源等多种类型。
2024年工业杀菌剂市场前景分析摘要本文对工业杀菌剂市场进行了前景分析。
首先,介绍了工业杀菌剂的定义和分类。
然后,对工业杀菌剂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
接着,分析了工业杀菌剂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挑战。
最后,展望了工业杀菌剂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工业杀菌剂是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抑制和杀灭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化学品。
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工业杀菌剂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 工业杀菌剂的分类根据杀菌剂的作用机理,工业杀菌剂可以分为物理杀菌剂和化学杀菌剂两大类。
•物理杀菌剂:主要通过高温、高压、辐射等手段来杀灭微生物。
•化学杀菌剂:通过化学反应与细菌细胞结构相互作用,破坏细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达到杀菌的效果。
3. 工业杀菌剂市场的发展状况工业杀菌剂市场目前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工业生产中细菌和真菌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了工业杀菌剂市场的发展。
此外,食品、制药、化妆品等行业也对工业杀菌剂提出了较高的需求。
4. 工业杀菌剂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工业杀菌剂市场的增长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污染治理需求: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工业杀菌剂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染治理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医疗行业需求:医疗行业对高效、低毒的工业杀菌剂需求很大,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制造技术和杀菌剂配方的研究不断推动市场的发展。
5. 工业杀菌剂市场的挑战虽然工业杀菌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环境和生态问题:工业杀菌剂的使用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需要加强监管和研究。
•安全问题:一些工业杀菌剂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需要加强安全性评估和监控。
•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工业杀菌剂品牌,竞争激烈,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
6. 工业杀菌剂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工业杀菌剂市场有望在未来持续增长。
以下是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预测:•生物杀菌剂的应用:生物杀菌剂具有低毒、高效、无残留的特点,未来将成为工业杀菌剂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
氯氟醚菌唑市场发展现状一、引言氯氟醚菌唑(Chlorofluoroether fungicide)是一种有效的农业杀菌剂,广泛应用于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病害防治中。
本文将对氯氟醚菌唑的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氯氟醚菌唑的基本介绍氯氟醚菌唑是一种具有广谱杀菌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它可以有效地抑制多种病原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该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杀菌机制赋予了它出色的杀菌效果,使其成为农作物防病的重要工具之一。
三、氯氟醚菌唑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1. 市场规模氯氟醚菌唑市场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氯氟醚菌唑市场规模已达到XX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还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2. 增长趋势氯氟醚菌唑市场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注增加等。
此外,新型农药配方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也推动了氯氟醚菌唑市场的发展。
四、氯氟醚菌唑市场的竞争格局1. 主要厂商目前,全球氯氟醚菌唑市场的竞争格局相对集中,主要厂商包括:•公司A•公司B•公司C这些厂商在该领域内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它们通过不断改良产品配方和推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2. 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氯氟醚菌唑市场将迎来更多竞争对手的加入。
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厂商需要通过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定位来保持竞争优势。
五、氯氟醚菌唑市场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 发展机遇氯氟醚菌唑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农药,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随着全球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氯氟醚菌唑在农业防病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发展挑战尽管氯氟醚菌唑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对该化合物的合成工艺和环境影响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厂商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以应对竞争压力。
世界杀菌剂新品种的开发进展及发展趋势2006-12-13?世界需要粮食,农业需要农药。
要保证农作物的增产丰收,除杀虫、除草、灭鼠外,对病害的防治也是重要手段。
杀菌剂与杀虫剂和除草剂相比,其市场额和品种相对较少,并且杀菌剂市场波动较大。
但是,80年代以来,世界杀菌剂新品种的开发仍取得很大进展,如三唑类、酰胺类、嘧啶胺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
现将近20年来世界杀菌剂新品种的开发进展及发展趋势介绍如下:一、开发进展及特点1. 三唑类自1973年拜耳公司推出第一个商品化具有手性碳的杀菌剂三唑酮之后,三唑类杀菌剂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
其发展之快,数量之多,是以往任何杀菌剂所无法比拟的。
目前,这类杀菌剂已有约40个品种商品化,其中近年来开发的品种有7个。
近期开发的化合物特点是除对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等有活性外,对网斑病、灰霉病、眼纹病等多种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持效期长。
另一特点是与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较大,且大多含氟。
环氧菌唑对一系列禾谷类作物病害如立枯病、白粉病、眼纹病等十多种病害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不仅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而且具有内吸和较佳的残留活性,使用剂量为75~125g/hm2。
氟喹唑主要用于防治由担子菌钢、半知菌类和子囊菌纲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可有效地防治苹果上的主要病害如苹果黑病和苹果白粉病,对白粉病菌、链核盘菌、尾孢霉属、茎点霉属、壳针孢属、埋核盘菌属、柄锈菌属、驼孢锈菌属和核盘菌属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剂量为100~400g/hm2。
意大利Isagro公司开发的氟醚唑属第二代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优良的广谱活性,持效期长达4~6周,使用剂量低,通常为25~100g/hm2。
硅氟唑是由日本三共化学公司开发的含硅、含氟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很广的杀菌谱,其对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及众多不完全菌类均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使用剂量为50~100g/hm2,商品名为Mongazit、Patchikoron、Sanlit。
羟菌唑是由美国氰胺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兼具优良的保护及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虽与其它三唑类杀菌剂一样,但活性谱则差别较大。
主要用于禾谷作物防治矮形锈病、叶锈病、黄锈病、冠锈病、白粉病、颖枯病以及壳针孢、穗镰刀菌等引起的病害。
既可茎叶处理又可作种子处理,商品名为Caramba。
茎叶处理30~90g/hm2,持效期5~6周。
种子处理:2.5~7.5g/100kg种子。
罗纳普朗克公司开发的环菌唑对种传病害有特效。
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玉米、豆科、果树等作物中镰孢(酶)属、柄锈菌属、麦类核腔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白粉菌属、圆核腔菌、壳针孢属、柱隔孢属等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网斑病、灰霉病等。
可种子处理、也可茎叶喷雾,持效期长达4~6周。
种子处理时用量为2.5g/100kg种子,茎叶喷雾时用量为60g/hm2。
从化学结构上看,环菌唑加氢即得羟菌唑。
丙硫菌唑是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研制的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几乎对所有麦类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效,还能防治油菜和花生的土传病害以及主要叶面病害。
使用剂量为200g/hm2,在此剂量下,活性优于或等于常规杀菌剂如氟环唑、戊唑醇、嘧菌环胺等,且对作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商品名为Proline、Input。
三唑类杀菌剂与其他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它通过阻碍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影响真菌细胞壁的形成,对危害作物生长的多数真菌病害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多数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长效、强内吸性以及立体选择性等活性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如多效唑、抑芽唑和烯效唑等),它通过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消除植物顶端优势,具有增产、早熟、抗倒、抗逆等多种功能。
另一方面,三唑类杀菌剂是内吸治疗型杀菌剂,作用机制和作用位点单一,长期频繁的使用,病害已产生了较严重的抗药性,不少品种由于抗性问题已失去了原有的高效性。
如三唑酮防治草莓白粉病,用量少防效低,用量大则易产生药害,抑制草莓生长,导致减产。
此外,三唑类杀菌剂只对真菌起作用,对细菌及病毒无活性。
植物病害往往是多种病害同时发生,因此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需要配合其它杀菌剂或防病毒剂才能有良好的综合防效。
近年来,三唑类杀菌剂由于自身的抗性和活性问题已开始受到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强烈冲击,但这类杀菌剂在世界农药工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如戊唑醇、氟硅唑和丙环唑1999年的销售额分别达到2.0、1.3和1.15亿美元,戊唑醇和环氧菌唑2002年的销售额分别为2.01和1.52亿美元。
2. 酰胺类杀菌剂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至今已有30多个品种商品化,其中80年代以后开发的占一半以上。
下面主要介绍近年来开发的新品种。
罗门哈斯公司开发的噻氟酰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脱氢酶的合成。
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和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活性。
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
既可用于水稻、禾谷类作物和草坪等的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125~250g/hm2),又可用于禾谷类作物和非禾谷类作物拌种处理(7~30g/100kg 种子),商品名为Greatam、Pulsor、Beton。
日本拜耳公司开发的环丙酰菌胺是一种环丙烷羧酰胺内吸性杀菌剂,其作用机理与现有杀菌剂不同,无杀菌活性,不抑制病原菌丝的生长,以预防为主,治疗活性较弱。
主要用于稻田防治稻瘟病,用药量为75~400g/hm2,商品名为Win、Winadmire、Solazas、Arcado、Protega。
环酰菌胺是拜耳公司开发的另一个保护性杀菌剂,由于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对授粉昆虫和动物无毒害作用,已被美国环保局划为减少危害农药。
该品种主要用于防治葡萄、桔柑、桃树、草莓和蔬菜等作物上的各种灰霉病及念株菌引起的病害,且与已有杀菌剂苯并咪唑类、酰亚胺类、三唑类、嘧啶胺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等无交互抗性。
用药量为370~1000g/hm2,商品名为Teldor、Password、Elevate。
呋吡菌胺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
其抑制真菌线粒体中的琥珀酸的氧化作用,从而避免立枯丝核菌丝体分离,而对真菌线粒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氧化作用无影响,其具有优异的预防治疗效果,对担子菌纲的大多数病菌绢病等有特效。
大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剂量为450~600g/hm2,商品名为Limber。
噻唑菌胺是由韩国LG生命科学公司开发的新型噻唑酰胺类杀菌剂,能有效地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体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使用剂量为200~250g/hm2,它的可湿性粉剂(25%WP)已在韩国上市,商品名为Guardian。
硅噻菌胺是由孟山都公司开发的含硅的噻酚酰胺类杀菌剂。
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与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作用机理不同,研究表明其是能量抑制剂,可能是ATP抑制剂。
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残效期长。
主要作种子处理,用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使用剂量为5~40g/kg种子。
氰菌胺是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与巴斯夫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新颖内吸性杀菌剂,属于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对水稻稻瘟病防效优异,且持效期较长。
茎叶处理用量为200~400g/hm2,灌施剂量为2100~2800g/hm2,商品名为Achieve、Achi-Bu、Helmet。
此外,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双氯氰菌胺、安万特公司开发的氟酰菌胺、捷利康公司开发的环啶菌胺、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penthiopyrad等品种也属于酰胺类杀菌剂。
酰胺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许多品种之间互不相同。
酰胺类杀菌剂在世界杀菌剂市场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甲霜灵、恶霜灵、苯霜灵和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杀菌剂中,仅高效甲霜灵2002的销售额就达到2.25亿美元。
它们作为防治霜霉目真菌的专用药剂,具有显着的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广泛应用于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的防治。
然而,由于苯酰胺类杀菌剂对病菌作用位点单一(只对卵菌类有高效),一旦作用位点发生突变,药剂即不能在其位点发挥作用,因而导致病菌易产生抗药性。
据报道,由于抗药性产生而导致药效降低的事例已屡见不鲜。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近年来一些具有独特作用机理的酰胺类杀菌剂新品种的开发成功,使这类杀菌剂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3. 嘧啶胺类嘧啶胺类化合物是90年代初开发的一类重要杀菌剂,对灰葡萄孢菌所致的各种病害有特效。
目前有4个品种商品化:甲基嘧菌胺、嘧菌胺、环丙嘧菌胺和氟嘧菌胺。
艾格福公司开发的甲基嘧菌胺具有保护、叶片穿透及根部内吸活性,在田间药效试验中,对葡萄、草霉、番茄、洋葱、菜豆、豌豆、黄瓜、茄子及观赏作物的灰霉病以及苹果黑星病有优异的防效,使用剂量为200~800g/hm2。
日本组合化学工业公司和石原化学工业公司共同开发的嘧菌胺对苹果和梨上黑星病菌,黄瓜、葡萄、草莓和番茄上的灰葡萄孢菌有很好的防效,使用剂量为0.1~1.0kg/hm2,商品名为Frupica。
诺华公司开发的环丙嘧菌胺主要用于大麦、小麦、葡萄、草莓、果树、蔬菜、观赏作物等防治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网斑病、颖枯病以及小麦眼纹病等。
叶面喷雾或种子处理,也可作大麦种衣剂用药。
日本宇部兴产公司和日产公司共同开发的氟嘧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小麦、大麦和观赏作物的白粉病和锈病等。
嘧啶胺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独特,该类药剂在离体条件下对病菌的抗菌性很弱,但用于寄主植物上却表现很好的防治效果,该类药剂能抑制病菌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和细胞壁降解酶的分泌,从而影响病菌侵入寄主植物。
如甲基嘧菌胺和嘧菌胺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蛋白质分泌,包括降低一些水解酶水平,据推测这些酶与病原菌进入寄主植物并引起寄主组织的坏死有关。
环丙嘧菌胺是蛋氨酸生物合成的抑制剂,同三唑类、咪唑类、吗啉类、二羧酰亚类、苯基吡咯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敏感或抗性病原菌均有优异的活性。
4.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杀菌剂来源于具有杀菌活性的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 A,自1969年Mugikek 等发现其杀菌活性。
经过二十多年的结构优化,终使此类杀菌剂开发成功,在杀菌剂开发史上树立了继三唑类杀菌剂之后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strobilurin类杀菌剂首例上市时间为1996年,到目前为止已有8个品种商品化: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苯氧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氟嘧菌酯和烯肟菌酯。
捷利康公司开发的嘧菌酯是第一个商品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高效、广谱,对几乎所有的真菌钢(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