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0.1π旋转相位Grover算法的ECC电压毛刺攻击算法
- 格式:pdf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8
ECC算法详解及硬件实现ECC(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椭圆曲线密码学)是一种基于椭圆曲线上的点运算实现的公钥加密算法。
相对于传统的RSA和DSA等算法,ECC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小的密钥长度,使得它成为当前广泛应用于各种加密场景的密码学算法之一椭圆曲线上的加法是一种封闭和交换的运算,如果点P和点Q在椭圆曲线上,它们的和点(P+Q)也在曲线上。
椭圆曲线上的乘法是一种重复添加点自身的运算,即kP=P+P+...+P。
通过选择合适的曲线方程和基点G,椭圆曲线群的运算可以实现很多复杂的密码学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ECC算法通常涉及到大整数运算和有限域上的数学运算。
为了提高ECC算法的执行效率,需要设计和实现专门的硬件加速器。
这些硬件加速器通常采用并行运算的方式,利用硬件并行性,加快椭圆曲线上点运算的速度。
硬件加速器通常包括椭圆曲线点坐标转换模块、点加法模块和点乘法模块等功能模块。
椭圆曲线点坐标转换模块用于将输入的坐标转换为内部表示形式,点加法模块用于执行点的加法运算,而点乘法模块用于执行点的乘法运算。
在点乘法模块中,通常采用加法链和蒙哥马利算法对点乘法进行优化。
加法链是一种预先计算并存储在查找表中的点的序列,可以在计算中减少加法操作的次数。
蒙哥马利算法利用模n的同态性质,通过对曲线上的点进行映射,将大整数运算转化为模n的小整数运算,大大加快了点乘法的速度。
除了基本的功能模块,硬件加速器还需要处理输入输出数据和控制信号的接口。
通常采用高速串行接口来与主机进行数据传输,并配备统一的控制器进行流程管理。
总之,ECC算法是一种基于椭圆曲线点运算的公钥加密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小的密钥长度。
为了提高ECC算法的执行效率,需要设计和实现专门的硬件加速器,利用并行运算和优化算法来加快点运算速度。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硬件性能的提升,ECC算法在各种加密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ecc算法原理ECC算法原理。
ECC(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椭圆曲线加密算法是一种基于椭圆曲线数学理论的公钥加密算法,它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比传统的RSA算法,ECC算法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能够以更短的密钥长度实现相当的安全强度,因此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ECC算法的原理及其在加密过程中的应用。
椭圆曲线加密算法利用椭圆曲线上的点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椭圆曲线的方程,通常表示为y^2 = x^3 + ax + b,其中a和b是曲线的参数,这个方程描述了曲线上的点的分布规律。
在这个曲线上,我们定义一个基点G,通过对这个基点进行重复的加法操作,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点,这些点构成了一个循环群。
利用这个循环群的特性,我们可以实现椭圆曲线上的加法和乘法运算,从而实现加密和解密的操作。
在ECC算法中,每个用户都会生成一对密钥,包括一个私钥和一个公钥。
私钥是一个随机选择的数值,而公钥则是私钥乘以基点G得到的结果。
通过这对密钥,我们可以实现加密和解密的过程。
当发送方需要向接收方发送加密消息时,首先需要获取接收方的公钥,然后利用这个公钥对消息进行加密。
接收方收到加密消息后,利用自己的私钥对消息进行解密。
由于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问题的困难性,即使知道了公钥和加密消息,也很难计算出私钥,因此实现了加密的安全性。
除了基本的加密和解密操作,ECC算法还可以应用在数字签名、密钥交换等方面。
在数字签名中,发送方可以利用自己的私钥对消息进行签名,接收方可以使用发送方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的有效性;在密钥交换中,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公钥和自己的私钥来生成一个共享的密钥,从而实现安全的通信。
总之,ECC算法利用椭圆曲线的数学特性,实现了高效、安全的加密和解密操作,广泛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
通过对椭圆曲线上的点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实现了公钥密码体制中的各种操作,为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ECC算法的详细说明椭圆曲线密码算法(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ECC)是一种基于椭圆曲线数学的公钥密码体制,它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加密和数字签名解决方案。
在现代密码学中,ECC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加密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ECC的安全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该问题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求解。
椭圆曲线是由一个定义在有理数域上的非椭圆曲线选择的有限域上的点所构成的,该有限域的阶数为质数。
在ECC中,使用的是素数域上的椭圆曲线,其方程为y^2 = x^3 + ax + b。
其中,a和b是常量,且4a^3 + 27b^2 != 0。
ECC的加密与解密过程分别依赖于两个密钥,称为公钥和私钥。
公钥是椭圆曲线上的一个点,私钥是一个随机选取的大整数。
具体过程如下:1.密钥生成:选择一条合适的椭圆曲线和一个基点G(通常是椭圆曲线上的一个固定点),私钥为一个随机数d,公钥为P=dG。
2.加密:对于明文M,选择一个随机数k,并计算点C1=kG和C2=M⊕kP。
其中,⊕表示异或操作。
3.解密:使用私钥d计算点D=dC1,并计算明文M=C2⊕DP。
ECC算法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的难解性。
目前来看,相较于传统的RSA算法,ECC在提供相同安全性的情况下,使用更短的密钥长度,从而减小了存储和运算开销。
此外,ECC的运行速度也比RSA更快,这使得ECC成为许多嵌入式设备和移动设备上的首选加密算法。
除了加密和解密外,ECC还具有数字签名的功能。
数字签名是一种用于验证公共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技术,可以防止信息被篡改或伪造。
ECC数字签名的过程如下:1.密钥生成:与加密解密类似,选择椭圆曲线和基点G,选择一个私钥d,并计算公钥P=dG。
2. 签名:对于消息M,选择一个随机数k,并计算点R = kG和s = (hash(M) + dR) / k。
其中,hash(M)是消息M的哈希值。
Grover量子算法的原理与应用1. 介绍Grover量子算法是由Lov Grover于1996年提出的搜索算法,是一种用于在一个未排序的数据库中搜索特定项的算法。
相比于传统的搜索算法,Grover算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可以在O(√N)的时间复杂度内找到目标项,而传统算法通常需要O(N)的时间复杂度。
此外,Grover算法也可以用于解决其他优化问题,如最优化等。
2. 原理Grover算法的核心原理是量子相干叠加与相干干涉(quantum superposition and interferenc)的应用。
通过在量子计算中引入量子比特的叠加和干涉过程,Grover算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搜索的效率。
Grover算法的原理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1. 初始化:将n个量子比特都置于|0>状态,并对它们进行叠加操作,得到均匀叠加态。
2. 对目标函数进行标记:通过一个特定的标记函数,将目标项标记出来。
3. 迭代过程:重复应用量子逻辑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反转相位:通过一个反转相位操作,将叠加态中的目标项与其他项进行干涉,使得目标项的幅值相比其他项更大。
- 反射操作:通过一个反射操作,将幅值最大的目标项反射到叠加态中,进一步增大目标项的概率。
4. 测量:对量子比特进行测量,得到目标项。
3. 应用Grover算法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3.1 数据库搜索Grover算法在数据库搜索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传统的数据库搜索算法需要逐个比较数据库中的每个项,而Grover算法可以在O(√N)的时间复杂度内找到目标项。
这使得Grover算法在大规模数据库搜索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3.2 图像识别图像识别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对于大规模图像数据库的快速搜索具有重要意义。
Grover算法可以应用于图像特征的搜索,通过标记函数将目标特征标记出来,并利用Grover算法进行快速搜索,从而实现高效的图像识别。
量子计算中的Grover算法及其应用量子计算是一种相对于传统计算机的新兴计算模式,它利用量子特性来实现高效的计算和数据处理。
其中,Grover算法是一种重要的量子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搜索问题的求解。
本文将介绍Grover算法的原理,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一、Grover算法的原理Grover算法是1996年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L. Grover提出的一种搜索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量子特性来实现快速搜索。
与传统的搜索算法相比,Grover算法具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
Grover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初始化:将量子比特(qubit)初始化为均匀分布的状态。
假设有N个可能的搜索目标,通过N个量子比特可以表示2^N个状态。
2. 反转操作:通过应用受控反转门(controlled-NOT)来反转搜索空间中目标状态的幅度。
3. 反射操作:对搜索空间中的所有状态进行关于平均值的对称操作。
4. 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进行若干次重复操作,直到找到目标状态。
二、Grover算法的应用1. 数据库搜索Grover算法在数据库搜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搜索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而Grover算法只需O(√N)的时间复杂度。
这使得Grover算法能够更高效地搜索数据库,加快数据检索的速度。
2. 密码破解Grover算法还可以应用于密码学领域。
传统的密码破解方法使用穷举法,时间复杂度极高。
而使用Grover算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密码的正确答案,为密码破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3. 组合优化问题组合优化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广泛存在,例如旅行商问题(TSP)和背包问题。
传统的解法需要枚举所有可能的解,时间复杂度较高。
而Grover算法通过量子并行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求解组合优化问题的效率。
三、Grover算法的挑战与展望虽然Grover算法在搜索问题的求解中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其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量子比特的错误率。
cordic反旋转迭代算法
CORDIC(Coordinate Rotation Digital Computer)反旋转迭代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旋转、平移和缩放的数学算法。
它可以用于计算三角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其他一些数学函数。
CORDIC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的方式将一个向量旋转到目标方向,同时伴随着一个缩放因子的变化。
具体步骤如下:
1. 初始化:给定一个初始向量(x, y)和一个目标旋转角度θ。
2. 迭代计算:重复以下步骤直到达到预设的精度或迭代次数:
- 对于每一次迭代,计算旋转角度d为θ的2^(-n)倍,其中n为迭代次数。
- 根据旋转角度d,计算cos(d)和sin(d)的近似值。
- 根据近似值和当前向量的x、y分量,计算旋转后的新向量(x', y')。
- 更新当前向量的x、y分量为新向量的x、y分量。
3. 输出结果:当达到预设的精度或迭代次数后,向量(x, y)即为旋转后的结果。
CORDIC算法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迭代的方式逼近旋转角度,并且利用三角函数的近似值进行计算,从而减少了计算量。
此外,CORDIC算法还可以通过反向迭代来实现反旋转操作。
总结起来,CORDIC反旋转迭代算法是一种通过迭代逼近旋转角度,并利用三角函数的近似值计算旋转后向量的算法。
它可以用于计算旋转、平移和缩放等数学运算。
ECC算法的详细说明ECC(椭圆曲线密码学)是一种基于椭圆曲线数学的非对称加密算法。
它是公钥密码学的一部分,可以用于加密、数字签名、密钥交换等过程。
相比于其他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具有相同的安全强度下更小的密钥长度,对于资源受限的设备和网络通信而言具有更好的效率。
在ECC算法中,一个关键的概念是基点(base point),它是椭圆曲线上的一个点,用于生成其他点。
基点的选取是公开的,通常是一个事先确定好的固定点。
假设基点为G,可以通过连续重复点加法运算来获得其他点。
1.点加法:给定两个点P和Q,可以通过特定的算法将它们相加得到另一个点R。
点加法的规则是通过直线相交于曲线上的点求得R。
如果直线与曲线相交于两个点P和Q,那么R就是通过将P、Q关于x轴对称后的结果。
2.点倍乘:给定一个点P和一个整数n,可以通过连续重复的点加法运算将P倍乘n次得到另一个点Q。
点倍乘的规则是将点加法运算连续进行n次。
这个操作的结果是将点P相加n次得到Q。
3.密钥生成:ECC算法中的公钥由基点G和私钥d生成,公钥为Q=d*G。
私钥是一个随机生成的整数,范围在1到曲线上的一个恰当值之间。
通过点倍乘运算,可以将基点倍乘私钥得到公钥。
4.加密和解密:ECC算法可以用于加密和解密消息。
在加密过程中,公钥被用于将消息消息转换为曲线上的一个点,然后再将x轴坐标作为加密后的消息。
在解密过程中,私钥被用于找到加密点的y轴坐标,从而确定解密后的消息。
5.数字签名:ECC算法可以用于生成和验证数字签名。
在签名过程中,私钥被用于对消息进行加密,生成签名。
在验证过程中,公钥被用于验证签名的有效性。
ECC的数字签名具有不可伪造性和消息的完整性。
ECC算法的安全性基于离散对数问题,即在有限域上找到离散对数的困难性。
离散对数问题是指已知一个数的多次幂求解指数的问题,即已知y=g^x,求解x。
这个问题在大整数域上是计算上的NP问题,通常很难通过暴力破解或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第38卷第8期通信学报Vol.38 No.8 2017 年 8 月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August 2017 doi:10.11959/j.issn.1000-436x.2017158基于0.1n旋转相位Grover算法的ECC电压毛刺攻击算法王潮\曹琳\贾徽徽2,胡风1(1.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72; 2.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上海200031)摘要:将Grover算法应用到对公钥密码的故障攻击中,提出一种基于固定相位旋转Grover量子算法,当旋转 相位为0.1n时,仿真实验搜索成功率提高到99.23%。
进一步与故障攻击结合,提出基于0.1n旋转相位Grover算 法的椭圆曲线密码电压毛刺攻击算法,仿真实验以100%的概率攻击了 NIST公布的Koblitz安全曲线K-163,其 计算复杂度呈指数级降低。
这是除Shor算法之外量子计算对公钥密码的一种新的有效攻击途径,有助于拓展量 子计算对其他公钥密码体制的攻击。
关键词:量子搜索算法;Grover算法;相位匹配;量子计算;电压毛刺攻击中图分类号:TP309.7 文献标识码:AECC fault attack algorithm based on Grover9s quantumsearch algorithm with 0.1n phase rotationWANG Chao1,CAO Lin1,JIA Hui-hui2,HU Feng1(1. Key Lab of Specialty Fiber Optics and Optical Access Network,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2. The Third Research Institute of M inistry of P ublic Security, Shanghai 200031, China)Abstract: The Grover,s algorithm was used for fault attack against the public key cryptography. A fixed phase rotation based Grover,s algorithm was propose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 achieved 99.23% with 0.1n phase ro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fault attack further, ECC (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 voltage burr attack algorithm based on Grover algorithm with 0.1n phase rotation was proposed. Then a safety Koblitz curve, K-163, published successfully attacked by NIST on binary domain in simulation and the success rate was 100%. The complexity of t he attack greatly reduces on the exponential. It was a new effective way, except the Shor,s algorithm, to attack public key cryptography by quantum computing, and it contributed to extend the attack ways to the other public key cryptography.Key words: quantum search algorithm, Grover,s algorithm, phase matching, quantum computing, voltage burr attack1引言现有2种量子计算机:当前无法实用化的通用 量子计算机和商用化专用量子计算机D-Wave。
近几年,美国、英国、欧盟以及Google、IBM 等均在自主研发通用量子计算机技术,如Google 量子霸权、IBM Q等项目。
若量子比特数达到50, 则可匹敌当前最强的超级计算机。
另外,首家商用 化专用型量子计算机公司D-Wave已达千位级量子 比特,展现了惊人的指数级空间加速潜力,同Lockheed Martin、Google、Los Alamos、Temporal Defense Systems (TDS)等长期合作,应用于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
因此,基于量子算法进行有效密码攻击也是量 子计算由实验室迈向实践的重要一步。
ECC(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是目前安全强 度最高的公钥密码,由Koblitz和Miller在1985年 提出,其安全性是建立在有限域上椭圆曲线离散对 数计算困难性的基础之上的,由于目前还没有发现 亚指数级的破译算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ECC收稿日期:2017-02-15;修回日期:2017-06-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572304,No.61272096,No.61332019)Foundation Ite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61572304, No.61272096, No.61332019)• 2 •通信学报第38卷的安全强度还比较高。
:E C C已经逐渐被加入到标准 组织如 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ISO(Intem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和 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发布的标准中,并广泛应用到无线通信、智 能卡、嵌入式系统等环境中。
2002 年,Chris Monico与 Notre Dame大学数 学研究中心的数学家采用Pollard rho算法,成功完 成了 Certicom的ECC-109 bit大素数域的挑战。
2004 年4月8日,Chris Monico带领Texas Tech大学的 数学家成功完成了 Certicom的ECC-109 bit二进制 域的挑战。
但在此之后,根据滑铁卢大学和CertiCom公司等业内研究,近年对E C C并没有新 的破译进展。
各种研究表明,一般数学分析对E C C几乎构 不成威胁,对E C C的攻击主要是基于非数学难题 方法的攻击,如侧信道攻击[1,2]。
1997年,Boneh 等[3]首次提出了故障攻击(fault attack)方法。
2000年,Biehl等[4]成功实现了对E C C的差分故障攻击(DFA, differential fault attack)。
2008 年,滑铁卢大学的 Dominguez-Oviedo等[5]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攻击 (fault-based attack)的新方法来攻击椭圆曲线标量 乘法(ECSM)算法,使N IST公布的除K-283以外的安全曲线的安全性都受到了威胁,算法攻击成 功的概率达到了 0.99。
2006年,赵彦光等[6]对基于 ECC算法的专用密码芯片进行了功耗分析。
2012年,张金中等[7]给出了一种能够解决“零块失效”问题 的改进故障分析方法,实验表明15次故障注入便 可恢复192 bit完整密钥。
从理论上说,量子Shor算法可用于攻击公钥密码 RSA和ECC。
但是,量子器件发展缓慢,短期内尚难 以达到破译1024 bit RSA所需的2 000 qubit[8]。
而量子算法中的Grover算法优势在于对无序 数据库快速有效的搜索,相当于降为一半长度密钥 的穷尽搜索,但计算复杂度仍然是指数级的,虽然 普适性强,但对公钥密码的威胁不致命。
因此,本 文考虑在公钥密码的非数学攻击方法中引入量子 计算加速,并将其应用到对E C C的攻击中。
实验 表明,新算法使攻击复杂度指数级降低。
目前,已有将Grover算法用于侧信道攻击中扫描式攻击的 研究[9]。
不过,G ro ve r算法并不是完美的,经典G ro ver算法仅在数据库的总态数无穷大时才接近于100%,当数据库规模偏小时,其搜索成功率并不高。
1999 年,Biham 等[10]提出了 一■种Grover量子 搜索算法。
2000年,Biham等[11]将Hadamard变换 替换为任意酉变换,对Grover搜索的方法做了进一 步研究。
2005年,Grover[12]提出了固定点量子搜索。
2007年,Younes[13]提出了基于固定相位旋转的Grover算法,该算法在现有的幅度放大算法中,把 旋转相位从原来的n改为1.825n,从而将算法最低 成功概率提高到了 98%。
2011年,Dhawan等[14]对 Grover算法的2种数据编码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 Perkowski的编码方法比Hogg的效率要高,更容易 降低Oracle量子成本。
1999年,Long等[15]研究发现,Grover量子搜索算法若保证有一半的成功率,被搜索数据库大小应为 O p^。
2004 年,Long等[16]从 Grover 算法的几何可视化入手,分析一次G rover变换后的弧度,给出了 G rover改进算法。
该算法首先使用G ro ver变换迭代J2-P次,其中,P= arcsin,□表示取整。
然后根据相位匹配条件,将相位取反替换成一个与数据库的大小VN 有关的相位旋转,此相位旋转角度比n略小,为(n0= 0=2 arcsin sin,经过改进的算J J+ 6/法搜索成功率可以达到100%。
2007年,L i等[17]通过对n的取值来寻找新的相位匹配条件,很好地解决了当目标解M和数据库 大小N之间相对大小关系不同时,普通Grover算 法失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