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课文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12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一、课文理解:本文是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课文一开头告诉“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写出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
然后点出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
于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
这就是火烧赤壁的起因。
2、黄盖向周瑜献策,提出火攻之计,这是因为:曹军80万,我军才3万,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另外,曹操把船都连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能打败曹军80万。
因为黄盖、周瑜知已知彼,看准了敌人的弱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二、重点学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简要复述课文。
怎样做到长话短说呢?例如,对《赤壁之战》我们要抓住时间:东汉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黄盖。
课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两点:1、曹操率兵南下,要夺取东吴,与周瑜的兵隔江相对。
2、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曹操叫人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练水上打仗的本领。
第二段虽属于事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定计,但不是重点,可以复述得简略些,只要点明黄盖定了什么计就可以了。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简要地复述清楚,注意哪些该复述,哪些可删去,哪些可合并。
三、难点分析:(难句理解)“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
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具体的内容?因为下文有这一计策的描写:黄盖写信向曹操假降,趁东南风起的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着,船上装满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后面拖着几只小船向北岸驶去。
等船队离曹营很近时,就命令士兵把火点着,士兵们上了小船,解开缆绳,让20条火船冲进曹操的船队。
课文这样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引人入胜。
赤壁之战【1】司马光①初【2】,鲁肃【3】闻刘表【4】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5】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6】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7】,军中诸将,各有彼此【8】。
刘备天下枭雄【9】,与操有隙【10】,寄寓于表【11】,表恶其能【12】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13】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15】,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16】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17】,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18】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19】,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20】。
”权即遣肃行。
【注释】【1】节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
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赤壁,地名,在湖北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长江南岸。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
北宋史学家。
【2】初:当初,原先,早先。
叙事中追溯以往之词。
【3】鲁肃:字子敬,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
【4】刘表:荆州(现在湖北、湖南一带)牧。
州牧是东汉后期一个州的长官。
【5】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
【6】帝王之资:(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
资,凭借。
【7】二子不协: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cónɡ)不和。
协,和睦。
【8】各有彼此:意思是有的拥护刘琦,有的拥护刘琮。
【9】枭(xiāo)雄:豪杰。
枭,骁勇、豪雄。
【10】与操有隙:跟曹操有仇。
汉献帝的亲信受密诏要杀曹操,刘备曾参与其事。
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11】寄寓于表:指刘备当时率领所部人马暂时依附于刘表。
寄寓,寄居。
【12】恶(wù)其能:嫉妒他的才能。
【13】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
《赤壁之战》译文、原文、翻译对照篇一:28赤壁之战课文翻译1却说曹操在大寨中,与众将商议,只等黄盖前来投降的消息。
当日东南风起甚紧。
程昱(yù)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曹操在大寨中,与各位将领商议,只等待黄盖那边有没有消息。
那一天东南风起猛烈地刮了起来。
程昱进帐告诉曹操说:“今天东南风刮起来了,应该多加提防。
”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军士忽报江东一只小船来到,说有黄盖密书。
操急唤入。
其人呈上书。
曹操笑着说:“冬至时节,阳气复生,这个时候,偶尔有东南风也不奇怪?”军士忽然报告说江东有一只小船来,说有黄盖密信。
曹操马上叫他进来。
那个人呈上书信。
书中诉说:“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
今有鄱(pó)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
好歹杀江东名将,献信中说:“周瑜防守很严密,因此没有办法脱身。
现在从鄱阳湖有粮草刚刚运到,周瑜派兵我巡视防守,现在时机正好。
无论如何我要杀几个江东名将,首来降。
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提着他们的头前来投降。
今天晚上二更时候,船上插着青龙牙旗的,就是运粮草的船只。
”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和各位将领来到水寨中的大船上,等候黄盖的船到来。
2且说江东,天色向晚,周瑜斩了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
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再说江东,天色渐渐黑了。
周瑜斩了蔡和,用血祭完旗,就命令开船。
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自披着防护服,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
盖乘一天顺风,往赤壁进发。
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
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手里拿着锋利的兵器,旗帜上大大地写着“先锋黄盖”几个字。
黄盖乘着顺风,向赤壁进发。
这时候东风刮得更厉害了,江面上波浪汹涌。
曹操在中军帐内远远地了望江对岸,看看月亮上来了,照耀着江水,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赤壁之战课文翻译(原文)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作者:杜牧朗诵:方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解:
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①,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②,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④,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⑤,与操有隙⑥,寄寓于表⑦,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⑧。
若备与彼协心⑨,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⑩,宜别图之,以济大事⑪。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⑫,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⑬,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⑭,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⑮。
”权即遣肃行。
【注释】①《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共294卷,300多万字,历时19年。
主要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史学家、政治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初,当初。
史书中常用“初”来叙述事情的缘起或回溯往事。
鲁肃:字子敬,孙权谋臣,力主联刘抗曹。
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牧。
汉时荆州领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林、长沙、武陵、章陵八郡,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治所在襄阳。
②国:指吴国。
③资:基础、条件。
④不协:不和。
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位。
⑤枭(xiāo)雄:勇健而杰出的人物。
枭:一种凶猛的鸟。
⑥与操有隙:同曹操有仇。
刘备参与谋害过曹操,曹操曾一再打败刘备,所以说“有隙”。
⑦寄寓于表:时刘备投奔刘表,驻新野。
⑧恶(wù):讨厌,憎恨,这里有嫉妒的意思。
⑨彼:指荆州方面的人。
⑩离违:不齐心。
⑪济:成功。
⑫吊:吊唁。
⑬用事者:掌权的人。
⑭克谐:克:能够。
谐:和谐,引申为顺利成功。
⑮恐为曹所先:担心曹操先占了荆州。
到夏口①,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②,比至南郡③,而琮已降,备南走。
肃径迎之④,与备会于当阳长坂⑤。
赤壁之战原文及注释《赤壁之战》是北宋司马光所写作品。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其中尤以战前准备为主。
文章多用人物对话表现战略决策的过程,揭示当时各方面临的形势,也从中表现了每个人物战略眼光的高低。
一、作品原文初1,鲁肃闻刘表卒2,言于孙权曰3:“荆州与国邻接4,江山险固5,沃野万里6,士民殷富7,若据而有之8,此帝王之资也9。
今刘表新亡10,二子不协11,军中诸将12,各有彼此13。
刘备天下枭雄14,与操有隙15,寄寓于表16,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17。
若备与彼协心18,上下齐同19,则宜抚安20,与结盟好21;如有离违22,宜别图之23,以济大事24。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25,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26,及说备使抚表众2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28,备必喜而从命29。
如其克谐30,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1。
”权即遣肃行32。
到夏口33,闻操已向荆州34,晨夜兼道35,比至南郡36,而琮已降37,备南走38,肃径迎之39,与备会于当阳长坂40。
肃宣权旨41,论天下事势42,致殷勤之意43,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44?”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45,欲往投之46。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47,敬贤礼士48,江表英豪咸归附之49,已据有六郡50,兵精粮多51,足以立事52。
今为君计53,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54,以共济世业55。
而欲投吴巨56,巨是凡人57,偏在远郡58,行将为人所并59,岂足托乎60!”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61:“我,子瑜友也62。
”即共定交63。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64,为孙权长史65。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66。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67,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68。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69。
亮见权于柴桑70,说权曰71:“海内大乱72,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73,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74,略已平矣75,遂破荆州76,威震四海。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_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赤壁之战人教版2019课文题解赤壁,山名。
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
位处长江两岸,山有一石峰伸延到江中,上面镌刻着“赤壁”二字。
《赤壁之战》这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写的。
公元208年冬天,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操的弱点,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
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难点: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
重点生字率:shuài带领:率领。
统率。
率队。
率先(带头)。
率兽食人(喻暴君残害人民)。
轻易地,不细想,不慎重:轻率。
草率。
率尔。
率尔操觚(“觚”,供写书用的木简;意思是轻易地下笔作文)。
爽直坦白:直率。
坦率。
大概,大略:率常。
大率。
遵循:率教。
率礼。
模范,楷模:表率。
漂亮,俏皮(亦作“帅”):这字写得率。
姓。
率lǜ比值,两数之比:效率。
税率。
概率。
圆周率。
出勤率。
增长率。
策:cè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鞭打:策马。
鞭策。
激励,促进:策动。
策勉。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
策免。
策封。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
策问。
杖:策杖。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计谋,主意,办法:上策。
献策。
决策。
政策。
策划。
束手无策。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姓。
笔画数:12;部首:竹造句:政策好了,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滔:tāo弥漫,充满:滔天。
滔滔。
倨慢:“士不滥,官不滔”。
笔画数:13;部首:氵造句:他恶行滔天,一定会遭到报应。
眺:tiào望,往远处看:眺览。
眺瞩。
眺望。
远眺。
目不正,斜视。
笔画数:11;部首:目造句:站在这里眺望远山,真是别有一番风景。
赤壁之战文言文及注释1. 赤壁之战文言文注释《赤壁之战》的翻译如下: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对孙权说:“荆州与我们邻接,山川险要、坚固,土地广阔、肥沃,人民殷实富足,如果能占有它,这正是开创帝王大业的凭借。
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不和,军队里的各位将领,有的拥护这个,有的拥护那个。
刘备是天下的杰出人物,跟曹操有仇怨,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畏忌他的才能,没有能够重用他,如果刘备同刘表手下人团结一心,上下一致,那么我们就应该安抚他们,跟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不同心协力,就应该另作打算,以成就帝王的大业。
我希望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并且劝说刘备,使他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
刘备一定会高兴地接受我们的意见。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天下大势就可以定下来了。
现在不赶快前往,恐怕被曹操抢在前头。
”孙权立即派鲁肃前往。
鲁肃到了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就日夜兼程,等到到达南郡时,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逃走,鲁肃直接去找刘备,和刘备在当阳长坂坡相会。
鲁肃传达孙权的意旨,谈论天下形势,表示真挚恳切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豫州您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交情,打算去投奔他。
”鲁肃说:“孙讨虏将军聪明仁惠,尊敬贤者,礼遇士人,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已经占据六个州郡,兵精粮多,足够使大事成立。
现在为您打算,最好派遣亲信的人主动和东吴结交,从而建立流传后世的功业。
您却准备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常人,偏僻地处在远处的州郡,即将被人吞并,哪里能够依靠呢!”刘备很高兴。
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
”两人当即结下了交情。
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因躲避战乱来到江东,现任孙权的长史。
刘备采用了鲁肃的计策,进兵驻扎在鄂县的樊口。
曹操从江陵将要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紧急了,请让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
”就跟着鲁肃一起到孙权那里去。
诸葛亮在柴桑会见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人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
⾼⼀语⽂《⾚壁赋》课⽂全解 考试是检测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段和⽅法,考前需要做好各⽅⾯的知识储备。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语⽂《⾚壁赋》,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壁赋》全解 前⾚壁赋【原⽂】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既望,苏⼦与客泛⾈,游于⾚壁之下。
清风 徐来,⽔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出于东⼭之上,徘徊于⽃(dǒu )⽜之间。
⽩露横江,⽔光接天。
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不知其所⽌;飘飘乎如遗世独⽴,⽻化⽽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歌之。
歌⽈:“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兮天⼀⽅。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之嫠(lí)妇。
苏⼦愀(qiǎo)然,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客⽈:“‘⽉明星稀,乌鹊南飞’,此⾮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东望武昌。
⼭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zhú)舻(lú)千⾥,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友麋(mí)⿅,驾⼀叶之扁⾈,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粟(sù)。
哀吾⽣之须臾(yú),羡长江之⽆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客亦知夫⽔与⽉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zhǎng)也。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注解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赏析这首咏史吊古,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鉴赏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赤壁之战详解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中的赤壁之战进行详解。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一场决战。
赤壁之战的导火索是曹操打算攻打荆州,刘备和孙权联手抵抗曹操的进攻,最终导致了这场战役的爆发。
赤壁位于长江南岸,地势险要,水道曲折。
刘备与孙权商议后,决定采取火攻的战略。
刘备在战前假意南逃,欲引曹操追击。
曹操见刘备逃跑,信以为真,率领大军追赶。
就在曹操追击刘备的同时,刘备与孙权早已在赤壁设下埋伏。
孙权派出周瑜,调动水军与刘备合力,准备在水上对曹操进行火攻。
火攻之日,东风吹拂,曹操的船队正准备渡江,却因为东风的帮助下,被赤壁的孙刘联军击败。
有名的赤壁之战开始了。
孙刘联军趁势展开火攻,曹操的船队大败。
火焰熊熊燃烧,江面上烟雾弥漫。
曹操大军的军船纷纷被火焰吞噬,损失惨重。
面对突如其来的火攻,曹操大军士气低落,不久后遭到了刘备、孙权的进攻。
曹操败退之际,又遭到了关羽的追击,被孙刘联军连番打击。
赤壁之战最终以曹操惨败而告终。
曹操撤退后,刘备、孙权得以保留各自的势力,并开始各自发展壮大。
赤壁之战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格局,刘备和孙权通过联合,成功击败了曹操,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被后世赞誉为兵法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通过火攻战术,刘备和孙权成功击败了曹操,改变了当时的局势。
这场战役不仅在故事情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赤壁之战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智谋、力量和胆识,同时也揭示了战争中的残酷和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