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统计过程控制的原理与方法
- 格式:pptx
- 大小:9.72 MB
- 文档页数:57
《质量管理学》教学大纲Quality Management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主要讲授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常用质量管理统计工具、设计质量管理中正交试验设计和质量机能展开、统计过程控制抽样及抽样技术、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六西格玛原理、质量成本分析等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述主要内容:质量及质量管理的相关术语、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质量的形成过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质量监督、国际三大质量奖。
基本要求:了解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质量监督、国际三大质量奖;理解质量及特性、质量形成过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掌握质量和质量管理相关术语。
第二章常用质量管理方法主要内容:质量控制的基础知识、排列图和因果图、调查表和分层法、直方图和散布图、质量管理新7种工具。
基本要求:理解质量控制的基础知识;理解质量管理新7种工具;掌握排列图和因果图、调查表和分层法、直方图和散布图概念、画法及分析。
第三章设计质量管理主要内容:单指标正交试验设计;多指标正交试验设计;水平不封的正交试验设计;质量机能展开。
基本要求:理解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正交试验的格式和特点,熟练掌握单指标、多指标、水平不等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的分析、极差分析。
理解质量机能展开的基本定义;掌握质量屋技术;掌握质量机能展开(QFD)的方法和过程;了解质量机能展开(QFD)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质量检验及抽样技术主要内容:质量检验、抽样检验、抽样检验特性曲线、计术标准型抽样方案、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其他抽样检验。
基本要求:了解质量检验的只能、其他抽样检验;理解质量检验、抽样检验的概念、抽样方案的接收概率和抽样特性曲线;掌握计量值抽样检验的原理;熟练掌握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和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的理论方法。
Quality Management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STBBy Dr. Ma Fengcai《质量管理》课程大纲及课时计划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达到下面要求:1.认识质量管理在新世纪的重要性,提高质量意识,了解质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能够综合利用几种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如检查表、散布图、直方图、排列图、控制图、因果图等)分析、解决现实质量问题,了解质量管理七种新工具。
3.能够利用QFD的技术设计一种相对简单的产品,要求技术路线(10个)完整、产品的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并有推介。
4.能够设计一个简单产品或小型服务系统,要求给出流程、质量检查项目、检查和控制点、检查频度、执行措施等。
5.熟练掌握统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几种典型的产品质量变异规律及其度量,会对生产过程作出统计推断,掌握质量控制图的基本原理,会设计计数和计量值控制图,会观察和分析控制图。
6.能够测定和分析工序能力。
7.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确定质量检验点,掌握抽样检查的基本原理,包括:计数抽样的OC曲线、抽样检查中的两种风险、抽样方案与OC 曲线的关系及百分比方案的不合理性等,能够设计计数和计量抽样方案。
8.了解质量成本的涵义、构成及各项费用与不合格品率的关系,掌握损失函数,了解提高质量经济性的重要途径。
9.掌握国际标准的来龙去脉,了解ISO 9000:2000系列标准的修订情况,全面掌握ISO 9000:2000系列标准中四个核心标准的定位、目的、结构、主要条文等。
10.了解6σ的起源和背景,掌握6σ水平的测算与度量,了解6σ的关键角色,掌握DMAIC实施模式,领会6σ管理理念等,会利用中外文期刊和互联网等媒体检索不断跟踪有关质量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热点问题。
(SPC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SPC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主要涵盖第二章“SPC基本概念与原理”。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的定义、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SPC的起源与发展、SPC的基本概念、控制图的原理与类型、过程能力的评估、不合格品的控制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SPC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SPC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SPC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控制图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SPC的基本概念、控制图的原理与类型、过程能力的评估、不合格品的控制。
难点:控制图的绘制和解读方法,过程能力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生产线的质量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SPC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SPC的基本概念、目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控制图的类型和作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控制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图分析生产过程的质量状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绘制控制图,并分析给定的生产数据,判断过程是否稳定。
5. 过程能力评估:讲解过程能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估和改进生产过程。
6. 不合格品控制:介绍不合格品的定义、分类和控制方法,强调不合格品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SPC的基本概念、控制图的类型、过程能力的计算、不合格品控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给定的生产数据,绘制控制图,并分析过程是否稳定。
2. 作业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提供答案进行讲解和反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SPC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质量管理学》课程学习指南一、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本课程采用由中国计量学院宋明顺等编著的《质量管理学》作为教材。
主教材信息:宋明顺,《质量管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2.3。
辅助教材信息: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焦叔斌译,约瑟夫·M,朱兰著.朱兰质量手册(第5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马逢时.六西格玛管理统计指南-MINITAB使用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参考书目:[1]宋明顺等.质量管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2.3;[2]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3]焦叔斌译,约瑟夫·M,朱兰著.朱兰质量手册(第5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4]马逢时.六西格玛管理统计指南-MINITAB使用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5]马林,何桢.六西格玛管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6]唐晓芬.六西格玛核心教程(黑带读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3;[7]陈志田.质量管理基础(第三版),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5;[8]龚益鸣.质量管理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9]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4091—2001常规控制图,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3;[10]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质量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11]韩福荣.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2]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13]韩之俊,许前.质量管理,科学出版社,2003.3;[14]林荣瑞.品质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15]刘宇.顾客满意度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16]秦现生.质量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12;[17]程爱学,徐文峰.质量总监,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4;[18]孙静.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质量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19]孙静,张公绪.常规控制图标准及其应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7;[20]谭跃雄.现代质量管理学(修订版),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21]伍爱.质量管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8;[22]周纪芗,茆诗松.质量管理统计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9;.[23]尤建新,张建同,杜学美.质量管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1;[24]于善奇.质量专业常用统计技术,华龄出版社,2003;[25]张公绪,孙静.质量工程师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9;[26]张公绪,孙静.新编质量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7]张晓东,安景文,濮津.质量机能展开——质量保证的系统方法,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6;[28]张性原.设计质量工程,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29]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实验室注册评审员培训教程,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30]梁工谦.质量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31]程国平.质量管理学(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5;[32]董文尧,张熙,张岩.质量管理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33]蒋腊芳,宋敏.质量管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1;[34]同淑荣.质量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11.6;[35]王明贤.现代质量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36]韩可琦.质量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二、教学目的(课时、先修课程)《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
统计过程控制原理
统计过程控制原理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对各个进程进行调度和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协调,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这一原理在操作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计过程控制原理的核心是进程调度算法,它决定了进程的执行顺序和时间片分配。
常见的调度算法有先来先服务(FCFS)、最短作业优先(SJF)、最高响应比优先(HRRN)、时间片轮转(RR)等。
不同的算法根据进程的
特点和系统的需求来选择,以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响应速度。
另外,统计过程控制原理还包括进程的创建、终止和状态转换等操作。
进程的创建是指操作系统根据用户的请求或自动触发的事件,为之创建一个新的进程,并为其分配资源。
进程的终止是指进程执行完成或异常终止时,释放占用的资源,并从系统中删除。
而进程的状态转换是指进程在执行过程中由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如就绪状态到运行状态、运行状态到阻塞状态等。
此外,统计过程控制原理还涉及到进程通信与同步。
进程通信是指进程之间通过共享变量、消息传递等方式进行信息交互的过程。
而进程同步则是保证多个进程按一定的顺序执行,避免出现竞争条件和死锁等问题,常见的同步机制有信号量、互斥锁、条件变量等。
总之,统计过程控制原理是操作系统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合理的进程调度和管理,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它涉及到进程调
度算法、进程的创建、终止和状态转换、进程通信与同步等方面的内容。
制造业生产流程作业指导书第1章生产流程概述 (4)1.1 生产流程的基本概念 (5)1.2 生产流程的关键环节 (5)1.3 生产流程的组织与管理 (5)第2章生产计划与调度 (6)2.1 生产计划的编制 (6)2.1.1 计划目标与原则 (6)2.1.2 计划编制方法 (6)2.1.3 计划编制步骤 (6)2.2 调度策略与方法 (6)2.2.1 调度目标 (6)2.2.2 调度策略 (7)2.2.3 调度方法 (7)2.3 生产计划的执行与调整 (7)2.3.1 生产计划的执行 (7)2.3.2 生产计划的调整 (7)第3章物料采购与管理 (7)3.1 物料需求分析 (7)3.1.1 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 (7)3.1.2 物料需求预测 (8)3.1.3 物料需求分析与优化 (8)3.2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8)3.2.1 供应商筛选标准 (8)3.2.2 供应商评估与认证 (8)3.2.3 供应商绩效评价 (8)3.3 物料采购流程 (8)3.3.1 采购申请与审批 (8)3.3.2 采购订单管理 (8)3.3.3 物料验收与质量控制 (8)3.3.4 采购付款与结算 (8)3.4 物料库存管理 (8)3.4.1 库存分类与编码 (9)3.4.2 库存控制策略 (9)3.4.3 库存盘点与调整 (9)3.4.4 库存信息管理 (9)第4章生产设备与工艺 (9)4.1 生产设备选型与布局 (9)4.1.1 设备选型原则 (9)4.1.2 设备布局 (9)4.2 设备维护与保养 (9)4.2.1 设备维护 (9)4.3 工艺流程设计 (9)4.3.1 工艺流程设计原则 (10)4.3.2 工艺流程制定 (10)4.4 工艺参数优化 (10)4.4.1 工艺参数调整原则 (10)4.4.2 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10)4.4.3 工艺参数监控 (10)第5章质量控制与管理 (10)5.1 质量管理体系 (10)5.1.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10)5.1.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与实施 (10)5.1.3 内部审核与认证 (10)5.2 质量控制工具与方法 (11)5.2.1 质量控制基本工具 (11)5.2.2 统计过程控制 (11)5.2.3 质量改进方法 (11)5.3 质量检验与不合格品处理 (11)5.3.1 质量检验概述 (11)5.3.2 检验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1)5.3.3 不合格品的控制与处理 (11)5.4 持续改进与质量提升 (11)5.4.1 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1)5.4.2 质量改进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11)5.4.3 质量文化建设 (11)第6章人力资源管理 (12)6.1 员工招聘与培训 (12)6.1.1 招聘流程 (12)6.1.2 招聘标准 (12)6.1.3 培训与发展 (12)6.2 岗位职责与绩效评估 (12)6.2.1 岗位职责设定 (12)6.2.2 绩效考核体系 (12)6.2.3 绩效反馈与改进 (12)6.3 生产团队建设与管理 (12)6.3.1 团队组织结构 (12)6.3.2 团队沟通与协作 (12)6.3.3 团队激励与关怀 (13)6.4 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 (13)6.4.1 安全生产制度 (13)6.4.2 劳动保护措施 (13)6.4.3 安全培训与演练 (13)6.4.4 安全检查与整改 (13)第7章环境与能源管理 (13)7.1.1 建立环境方针 (13)7.1.2 环境目标与计划 (13)7.1.3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13)7.1.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13)7.2 能源消耗分析与优化 (13)7.2.1 能源消耗数据收集 (13)7.2.2 能源消耗分析 (14)7.2.3 能源优化措施 (14)7.2.4 能源管理培训与宣传 (14)7.3 废弃物处理与环保法规遵守 (14)7.3.1 废弃物分类与储存 (14)7.3.2 废弃物处理 (14)7.3.3 环保法规遵守 (14)7.3.4 环保设施运行与维护 (14)7.4 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14)7.4.1 绿色生产理念 (14)7.4.2 生态设计 (14)7.4.3 持续改进 (14)7.4.4 环保绩效评价 (14)第8章生产成本控制 (15)8.1 成本构成与成本核算 (15)8.1.1 成本构成 (15)8.1.2 成本核算 (15)8.2 成本控制策略与方法 (15)8.2.1 成本控制策略 (15)8.2.2 成本控制方法 (15)8.3 价值工程与成本优化 (15)8.3.1 价值工程 (15)8.3.2 成本优化 (16)8.4 生产效益分析与提升 (16)8.4.1 生产效益分析 (16)8.4.2 生产效益提升 (16)第9章生产信息化管理 (16)9.1 生产数据采集与处理 (16)9.1.1 数据采集 (16)9.1.2 数据处理 (16)9.2 生产过程监控与调度 (16)9.2.1 生产过程监控 (16)9.2.2 生产调度 (16)9.3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 (17)9.3.1 系统概述 (17)9.3.2 系统功能 (17)9.3.3 系统实施与优化 (17)9.4 生产线自动化与智能化 (17)9.4.1 自动化生产线 (17)9.4.2 智能化生产线 (17)9.4.3 生产线优化与升级 (17)第10章生产流程持续改进 (17)10.1 改进方法的选取与应用 (17)10.1.1 确定改进目标:根据生产流程现状,明确改进方向和目标,保证改进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统计过程控制,即: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简称SPC。
作为一种先进方法论,统计过程控制主要对制造流程进行测量、控制与品质改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专门质量管理工具——SPC软件,也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质量改进中。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统计过程控制的四个基本原理的知识,欢迎阅读。
传统的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纸笔记录进行数据采集,企业负责人或者说质量主管主要靠“猜”。
这种方法对人的经验过度依赖,非常不利于质量管理的效果。
统计过程控制将在实时生产过程中获得的以产品或其他形式存在的质量参数绘制在事先确定好控制限的图表上,从而帮助企业对生产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管控与分析,效果显著。
下面文章将具体介绍统计过程控制的四个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了解这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
一、统计过程控制原理之过程所谓过程指的是共同工作以产生输出的供方、生产者、人、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以及使用输出的顾客之集合。
过程的性能取决于供方和顾客之间的沟通、过程设计及实施的方式、动作和管理方式等。
过程控制系统的其他部分只有它们在帮助整个系统保持良好的水平或提高整个过程的性能时才有用。
二、统计过程控制原理之有关性能的信息通过分析过程输出可以获得许多与过程实际性能有关的'信息。
但是与性能有关的最有用的信息还是以研究过程本质以及其内在的变化性中得到的。
过程特性(如温度、循环时间、进给速率、缺勤、周转时间、延迟以中止的次数等)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我们要确定这些特性的目标值,从而使过程操作的生产率最高,然后我们要监测我们与目标值的距离是远还是近,如果得到信息并且正确地解释,就可以确定过程是在正常或非正常的方式下运行。
若有必要可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校正过程或刚产生的输出。
若需要采取措施,就必须及时和准确,否则收集信息的努力就白费了。
三、统计过程控制原理之对过程采取措施通常,对重要的特性(过程或输出)采取措施从而避免它们偏离目标值太远是很经济的。
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二)第五章休哈特控制图一、特控制图的种类及其用途国标GB4091常规控制图是针对休哈特控制图的。
根据该国标,常规休哈特控制图如表常规的休哈特控制图。
表中计件值控制图与计点值控制图又统称计数值控制图。
这些控制图各有各的用途, 应根据所控制质量指标的情况和数据性质分别加以选择。
常规的休哈特控制图表中的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是离散数据场合的两种典型分布,它们超出3σ界限的第Ⅰ类错误的概率σ当然未必恰巧等于正态分布3σ界限的第I类错误的概率α=0.0027,但无论如何总是个相当小的概率。
因此,可以应用与正态分布情况类似的论证,从而建立p、pn、c、u 等控制图。
常规的休哈特控制图1.x一R控制图。
对于计量值数据而言,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控制图。
它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度、时间和生产量等计量值的场合。
x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分布的均值的变化,R控制图用于观察分布的分散情况或变异度的变化,而x一R图则将二者联合运用,用于观察分布的变化。
2.x一s控制图与x一R图相似,只是用标准差图(s图)代替极差图(R图)而已。
极差计算简便,故R图得到广泛应用,但当样本大小n>10或口,这时应用极差估计总体标准差。
的效率减低,需要应用s图来代替R图。
3.XMED一R控制图与x一R图也很相似,只是用中位数图(XMED图)代替均值图(x 图)。
所谓中位数即指在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的数列中居中的数。
例如,在以下数列中2、3、7、13、18,中位数为7。
又如,在以下数列中2、3、7、9、13、18,共有偶数个数据。
这时中位数规定为中间两个数的均值。
在本例即297=8。
由于中位数的计算比均值简单,所以多用于现场需要把测定数据直接记入控制图进行控制的场合,这时为了简便,当然规定为奇数个数据。
4.x一Rs控制图。
多用于下列场合:对每一个产品都进行检验,采用自动化检查和测量的场合;取样费时、昂贵的场合;以及如化工等过程,样品均匀,多抽样也无太大意义的场合。
SPC培训教材引言SPC(StatisticalProcess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以统计方法为基础的过程控制技术。
它通过对生产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过程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和控制。
本教材旨在为读者提供SPC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技巧,帮助读者掌握SPC的实施步骤和技巧,提高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章:SPC基本概念1.1质量管理的发展1.2SPC的定义和作用1.3SPC的基本原理1.4SPC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第二章:SPC的基本工具2.1控制图2.1.1控制图的类型和用途2.1.2控制图的绘制方法2.1.3控制图的判读规则2.2直方图2.2.1直方图的绘制方法2.2.2直方图的分析和应用2.3过程能力指数2.3.1过程能力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3.2过程能力指数的应用和分析第三章:SPC的实施步骤3.1数据收集和整理3.1.1数据的类型和来源3.1.2数据的收集方法3.1.3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2控制图的绘制和应用3.2.1控制图的绘制步骤3.2.2控制图的判读和应用3.3过程分析和改进3.3.1过程分析的方法和工具3.3.2过程改进的策略和实施第四章:SPC的应用案例4.1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4.2服务行业中的应用案例4.3公共事业中的应用案例第五章:SPC的推广和持续改进5.1SPC的推广策略5.2SPC的培训和效果评估5.3SPC的持续改进和优化结论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读者应该能够掌握SPC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技巧。
然而,SPC的实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应用,因此读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质量管理水平。
希望本教材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用的指导和帮助,促进SPC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重点关注的细节:控制图的绘制和应用控制图是SPC(统计过程控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它通过图形化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变化,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