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助力大学生是时代的薪火传承者,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
作为新一代的中坚力量,我们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
在这个怀揣梦想的阶段,我们需要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勇担时代使命,以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如何传承优秀文化、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展开论述。
一、传承优秀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血脉。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传承优秀文化:首先,我们要学习优秀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等。
我们要学习其中的经典之作,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诗词学习,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与境界;通过书法学习,领悟到中国书法的独特之美;通过音乐舞蹈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舞蹈的瑰丽与韵味。
只有深入学习,并融入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其次,我们要借鉴优秀文化的智慧。
优秀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们应当善于借鉴古人的智慧,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用于指导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比如我们可以学习儒家思想的“仁爱之心”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可以借鉴佛教的“慈悲心”来对待他人和社会;可以汲取道家的“无为而治”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通过将优秀文化的智慧运用到实际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而大学生更是这个梦想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去,为之助力。
首先,我们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应该率先垂范。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积极践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人心得关于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人心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要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加强文化交流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提高全民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中华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坚持正确方向。
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保持民族特色和国家尊严,反对崇洋媚外、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的错误倾向。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我们要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发挥青年力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鼓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到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践行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中华文化优秀的作文素材_写作必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在写一些关于中华文化的作文中,需要相关材料才能是整篇文章丰富有内涵。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华文化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中华文化作文素材篇1文化是民族的符号。
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
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尽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
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
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神州大也,处处弦歌之声,诵读经典,蔚然成风。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时代正在悄然来临!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认识并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加以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和谐共处。
文化自觉带来的将是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将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间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华古文化坚实的基础。
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派学说。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
《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论语》是最适合我们八年级学生的著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正在大气磅礴地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正在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古老文明重新焕发生机,以新的姿态和形式走向世界。
一、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是悠久的,又是崭新的。
传统中国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文明大国,古代中国不仅在国内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而且更是以一个强大的文明国家的面貌影响了东亚、中亚和东南亚的政治文化版图。
文化是立国之根,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不仅在于它在全球文化政治版图中要重新确立自己的独特个性并恢复自信,也不仅在于它将继续维系中华民族的内在统一,而且在于它在参与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中,以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所代表的国家软实力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
大国的崛起从最终意义上看是文化的崛起。
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不仅应体现为经济上的强大,更应体现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在理念上的建构,中国应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理念和文明形式的创新者,它的国家理念和文明形式要为其他国家所尊崇。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到了近代,中国重新塑造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努力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
在经过晚清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及中国内部对传统文化的历次批判、否定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严重的价值真空、信仰失落及国家文化认同危机。
就此而言,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如何加强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尤其是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内在凝聚力,无疑是中国能否成为文化大国的关键。
文化的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百年中国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就是通过现代化建设使得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一百年来,多少先哲为中国文化承续和创新呕心沥血,在他们的著述中一直隐含了一条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的思想道路: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
中国“文化复兴”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复兴”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复兴的核心目标是把中华优秀文化新旧重组,重构新的文化的体系框架,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归宿,构建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理想的精神家园。
“文化复兴”的任务是中国今天及未来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把新旧文化比照互比、有机融合,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熏陶,用新的维度去审视历史文化,借鉴和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智慧,自觉树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力推动新文化建设,改革传统文化,自觉接受和尊重体现多元文明交流的多元文化。
面对当前的全球文化混沌局面,中国的文化复兴尤为重要。
文化复兴不仅是让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文化发展道路,而且是强化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打破最近冷兵器冲突,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力量。
实现文化复兴,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政府要把文化复兴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全国文化发展,并从政策层面考虑如何积极推动文化复兴进程。
企业要自觉负责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积极把中华文化引入当代,发挥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组织则要积极开展全民参与中华文化复兴的活动,承载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复兴的热情;通过宣传文化复兴,让大众了解文化复兴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共同参与文化复兴。
文化复兴是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方式,也是一个展现中华民族独特魅力的实践。
它将中国的古老文明与世界的文化做出一种有机结合,去皮、取核,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局面,中国向世界传递的就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与国际社会的平等互利。
实现文化复兴,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方向,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和重大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为各民族团结和祖国富强而努力。
品牌策划理论版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
坚定文化自信,关乎着国运兴衰、国家文化安全,是民族精神独立的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着本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是代表中华民族自身独特的精神标识。
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在1997年,费孝通先生源于对文化转型问题的思考提出的。
表达了在当时背景下,思想理论界对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反应,也体现了由于全球文化的交流而引起的人类迫切要求,“人类发展到现在已开始要知道我们各民族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文化自觉”其深层之意是探究自身文化的起源,懂得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可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侵蚀,由于自身吸收能力不尽相同,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更新才会保持活力,文化发展的出路在于激发文化的创造性。
文化自觉的根基是文化创造性,文化创造性是文化自觉的核心。
文化创造性的实现基础在于重返自身与自身文化的起源。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精神,这就深入探究自身文明起源,理解其核心内涵,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在不同文化交流中奠定自身文化地位,以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中国语境下,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华文化内涵、历史、优缺点及发展方向的认知了解,能够深刻剖析、客观评价且有自知之明,既不“盲目自大”也不“盲目自卑”。
做到文化自觉,就要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找到并确立自身地位,兼收并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中华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源于自身的自信、有底气,面对外来文化侵袭能够从容淡定、不卑不亢,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
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体通过比照和权衡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及其价值的深度认同。
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与实践引言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在文化领域自信的体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领域自信的体现。
它包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对自身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定,对自身文化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
文化自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精神动力: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会有更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会有更坚定的发展信念和决心。
2.道德支撑: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尊严的重要基石。
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坚守道德底线,维护文化纯洁性,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
3.发展引领:文化自信是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引。
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会坚定走符合自身特点和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与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它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多个方面,具有以下几个内涵:1.国家富强:包括经济、科技、国防等各个方面的强大,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
2.民族振兴:是指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中地位的提升,恢复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3.人民幸福:是指全体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享有更加广泛的权益,实现全面发展和全面自由。
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1.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就是这样的精神支柱。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26现代交际·2018年19期作者简介:魏钰桐,上海电力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魏钰桐(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 200090)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的理念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被提出。
文化自信是引领时代潮流,传承经典命脉的精神志气,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能够极大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审视当前国际形势,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自身文化价值。
提升文化自信,是历史选择和现实应对的必然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需求。
关键词: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226-02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而提出的,同时又是对往古来今的中华文明深切的价值关切,包含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1](一)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一个国家能在世界上挺直腰板,主要是以民族文化做支撑。
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皇汉武的文明,唐宋文化的盛世,成为世界文明史中的繁荣典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名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二)对道路发展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这些治国理政的思想阐明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之间的关系,道路自信内化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62文化自信2022年第1期社会深层的变革源于思想大讨论、文化大觉悟。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这一积累百年的奋斗实践体现着我们党从文化觉醒、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深层规律。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深刻领会把握这一规律,对中华民族在百年变局中开新局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性为底色,带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觉醒中国共产党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奋斗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整体觉醒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觉醒的必然产物。
近代以来,各种谋求中华民族觉醒,谋求救国图存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都先后以失败告终。
20世纪初,以救国强国为目的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出现,其中有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救国图存中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传播新思想新观念。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送来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五四运动将爱国救亡与思想启蒙、文化革新融为一体,成为一场中华民族从思想到行动真正觉醒的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吹响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号角,十月革命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两者结合直接促成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性为底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觉醒。
理论、道路的选择深刻反映一个政党的文化觉醒和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定继承者,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伟大的社会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是中国的根本出路。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强调“民惟邦本”“民贵君轻”。
从远古尧舜禹尊民爱民的德贤之治,到夏《五子之歌》云“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商周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武王曰“民乃国之本”。
春秋战国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红旗文稿》所发云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一文,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站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指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
结合我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文化自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云山文章指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
”这一论断深具远见卓识。
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的崛起从最终意义上看是文化的崛起。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崛起都是通过文化道路的和平崛起,今天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必然也是中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到了近代,中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彻底改写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心态。
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
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力量和文化价值、文化模式,这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转型中面临的一个文化政治哲学问题。
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它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主要是一种经济模式。
我们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这是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运动的严峻考验。
中国现代化如果没有能够在文化上为下一个世纪世界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可能落空,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这一深远的历史任务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真正的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觉。
文化创新是我们在文化自觉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百年中国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就是通过现代化建设使得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一百年来,多少先哲为中国文化承续和创新呕心沥血,在他们的著述中一直隐含了一条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的思想道路: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
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穿越时空,回应中国和世界在当下与未来所遇到的问题。
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通过积极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不断激发中国文化传统中活的因子,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传统;其次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从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复活传统文化中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因子。
因此,当代中国文化现代价值意识的重建,一方面要大力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一方面又要不忘本民族文化之独立自主地位。
我们的文化自觉,就是要认识我们的文化传统及其演变,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以回应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