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什么07 广义相对论对物质世界的深刻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9.54 KB
- 文档页数:2
物质、意识、实践、认识的概念物质、意识、实践、认识是哲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人
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是对这些概念的简要解释。
1.物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是我们所能感知和观察
到的所有实在的东西,包括有形物质(如物体、生命体)和无形物
质(如能量、空间、时间等)。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在一定条件
下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定律。
2.意识:意识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主体性活动。
它包括人类的
知觉、理解、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
意识是主观体验的产物,反
映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对自身内在状态的认知。
3.实践:实践是人类对世界进行直接改造和活动的过程。
它包
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
物质实践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
造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过程;精神实践是指人类通过思考、创作、教育等活动来认识世界和改变自身的过程。
4.认识:认识是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活动。
人们通过感知、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主动地获取和理解世界的知识和规律。
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
层面。
这些概念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系。
通
过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本质,促进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
物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实或事物。
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指生活资料等。
扩展资料物质基本含义物质形态:固体、液体或气体。
占有时间、空间和质量的东西。
例如:电子、质子和中子;金属、化合物、空气、水、生物等等,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相态呈现。
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形态:能量、场。
可以以视觉、嗅觉及各种触觉感应到(可以看到、嗅到、尝到或接触到)的东西;与思想相对而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物质指独立于意识以外的,可以被意识所反映、摹写的客观存在。
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和社会中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物理学名词物质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等等,都是物质。
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存在都是物质。
人体本身也是物质。
除这些实物之外,光、电磁场等也是物质,它们是以场的形式出现的物质。
化学物质根据学科的不同,“物质”概念的具体指称有所不同[1]。
在化学中,物质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标识的`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包括:(1)整体或部分地由化学反应的结果产生的物质或者天然存在物质的任何化合物;(2)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团。
化学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含其中添加剂、杂质)、副产物、反应中间体和聚合物。
但不包括混合物、制品(剂)、物品。
分子能独立存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指的相对于精神生活,生活中所需的实际物质的质量高低。
具体举例如:衣、食、住、行、娱、医、旅等。
物质生活离不开金钱,而金钱恰恰是物质的体现,作为人来讲,对生活的追求都是循序渐进的,先满足物质,才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当然也有例外,好比世外高人,风餐露宿,但确常常渡化点拨他人。
物质的概念哲学上指什么物质是哲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对世界的本质和实体的一种描述。
从古代至今,人们一直试图理解物质的本质,并探索物质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关于物质的哲学思考涉及到本体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世界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在哲学上,物质是指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和本原实在。
物质是存在的基础,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中,物质被认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根源。
柏拉图认为物质是参与者和形成者,是一种“多样性的影子”,而亚里士多德则将物质看作是形而上学上的根源,是万物的本原。
此后,欧洲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伯克利、黑格尔等也都对物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牛顿力学和经典物理学将物质看作是占据空间的实体,具有质量和能量。
然而,随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量子力学认为微观世界的物质是波粒二象性的,具有不确定性,而相对论则认为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这些科学的发现对传统的物质观念提出了挑战,使人们对物质的本质产生了新的思考。
同时,哲学思想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生了演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思想家马克思更是将物质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唯心主义则认为物质是意识或精神世界的产物,是人类认识的对象。
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角度来看,物质的本质和属性也有了不同的解释。
在当代哲学中,对于物质的研究日益深入,涌现出了新的观点和思想。
一些哲学家开始关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提出了身心问题和意识的哲学思考。
也有一些哲学家开始探索物质之外的更为深层次的存在,提出了对于物质之外更为本源的观点。
总的来说,物质是哲学上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概念。
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演变,从古代的形而上学讨论到现代的科学研究,都对物质的本质和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今后的哲学研究中,对于物质的探讨将会继续深入,进一步丰富人们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
物质的概念哲学
物质的概念在哲学中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涉及到对物质本质、存在以及与意识、心灵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物质可以被定义为实体世界中的物质对象或物质实体,是组成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
在哲学上,物质被看作是客观存在的基础,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实体。
一些哲学家认为物质是一种实在存在的东西,具备自身的属性和特征。
这些属性包括质量、形状、颜色等等,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和观察。
然而,物质的本质和性质的研究在不同的哲学学派中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些哲学家认为物质只是一种表象,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本质,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
另外,现代科学对于物质的研究也对其概念产生了影响。
原子论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物质构成的微观层面,而量子力学的发展更是挑战了传统的物质观念。
总之,物质的概念在哲学中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对存在、属性、本质等问题的探究。
不同的哲学学派和科学观点可能会对物质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物质的内涵和概念
物质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基本实体,它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是物理和化学研究的对象。
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可以通过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来进行研究和描述。
物质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
首先,从哲学角度来看,物质是唯物主义的基础概念之一。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一切物质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物质是物质和运动的统一体,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其次,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具有质量、体积和能量。
物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硬度、颜色等。
物质还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转化和变化。
再次,从化学角度来看,物质具有化学性质和化学组成。
物质可以参与化学反应,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和化学分析来研究和描述。
物质的化学组成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又由原子构成。
物质的化学组成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此外,在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等其他科学领域,物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生物学
中,物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生命活动离不开物质的参与;在地球科学中,物质是地壳、岩石和矿物等的基本组成成分。
总结而言,物质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实体,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
它具有质量和体积,可以通过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来进行研究和描述。
物质是哲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解释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范畴的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是哲学范畴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对世界本质的认
识和理解。
在哲学上,物质通常被理解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是
一种客观存在,具有自身的属性和运动。
从不同的哲学流派和观点
来看,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在古希腊哲学中,物质概念首先由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提出,其
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影子,真实的存在在于理念世界,而物质世界是不完美的影子。
而亚里士
多德则提出了四种原始元素的概念,即地、水、火、气,这些元素
构成了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近代哲学中,笛卡尔提出了心物二元论,认为物质是扩展的、无生命的实体,而心灵是思维的、有意识的实体,二者是不同的实体。
而伊曼努尔·康德则认为物质是我们感官经验的对象,是我们
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马克思主
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是由无数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具有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物质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认为
物质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和结果。
总的来说,物质概念在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同哲学流派对物质的理解存在着差异。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对物质概念的探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物质概念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物质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能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然界和社会的⼀切形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由同⼀种分⼦组成的物的最⼩单位简⽽⾔之,就是组成各种形态、⽣命,乃⾄宇宙的基本元素。
物质是什么意思
物质为构成宇宙间⼀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世界上所有的实体都是物质,⼈体本⾝也是物质。
除这些实物之外,光、电磁场等也是物质,它们是以场的形式出现的物质。
物质的种类形态万千,物质的性质多种多样。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式。
任何物质的具体形式都是与⼀定的运动量分不开的。
道⼀切都在以这样或那样的⽅式运动。
只有在运动中,才能维持⾃⾝的存在。
没有运动,就没有东西。
所以,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式。
物质守恒定律
1.早期的“质量守恒定律”(质能关系之前)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称物质不灭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3.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
4.“信息守恒”(邓宇等)。
物质的概念如何讲解物质是指构成自然界和人造物体的一切实体的总称。
它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形态的实体,可以是单质元素,也可以是化合物。
物质是物质世界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不同的物质通过其性质和组成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和行为。
本文将从物质的本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首先,物质的本质是指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在古希腊哲学家的认识中,物质被认为是可以被感知的实在,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粒子。
而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物质的本质被理解为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微观粒子。
原子是构成一切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而分子则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合而成的粒子。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通过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原子或分子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
其次,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行为。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各种实验方法来测量和观察。
而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能否发生燃烧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将其与其他物质接触或者改变其环境条件来观察和测量。
然后,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物质的相态、化学元素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根据物质的相态,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通过吸热可以熔化为液体;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通过吸热可以气化为气体;气体具有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可以被压缩和膨胀。
根据化学元素的不同,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
单质指同种类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氧气、金属铜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物质可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
物质概念的范畴物质概念是自然科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它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广泛领域和概念。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它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是物理实在的基础。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物质都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对物质概念的范畴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物质是构成物体的实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感知和触摸的物体,比如水、空气、沙子、金属等,都属于物质的范畴。
这些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它们可以被我们观察、触摸、感知和测量。
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密度、体积和其他物理性质来研究物质。
物质的宏观性质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了解的内容,比如材料的强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这些都是物质的宏观性质,对于工程、建筑、制造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在19世纪末,化学家达尔文、阿沃加多罗夫等人通过实验证据证明了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不同种类的原子和分子构成了不同的物质。
通过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比如化学反应、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等。
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对于合成新材料、改良原有材料和探索新的物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来看,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例如,金属材料的硬度、延展性、导电性等宏观性质取决于其原子和电子的排列方式和结合方式。
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控制物质的宏观性质,从而实现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优化。
另外,通过研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化学反应、电磁性质等现象,我们可以揭示物质的宏观行为背后的微观机制,这对于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物质是指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宇宙的一切实体的形态。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一般来说,物质主要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在宏观上,物质表现出各种性质和现象,如质量、体积、形状、颜色等。
理解物质概念需要考虑物质的特性、构成以及变化等方面。
首先,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
质量是物质所固有的特性,是物质所具有的惯性和引力作用的表现。
物质的质量是它所包含的原子和分子的质量的总和。
体积是物质占据的空间大小,物质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高度等来确定。
其次,物质具有形状和颜色。
物质的形状是其外部形态的表现,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有规则,液态物质的分子排列较为松散,气态物质的分子则自由运动。
颜色是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或反射的结果,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颜色。
再次,物质具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特性。
通过化学反应,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如导电性、熔点、沸点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测量和实验来确定。
物质的构成主要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一种微观粒子。
不同的元素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元素是指具有一定原子数目和原子序数的物质。
原子根据其内部结构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分子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数量决定了物质的量。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只改变其物理状态或物理性质的变化,如固态水变为液态水。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如燃烧、酸碱反应等。
总之,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具有质量、体积、形状和颜色等特征。
物质具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
物质是什么(7 )广义相对论对物质世界的深刻认识
在对宇宙中宏观物质世界的描述中,有了狭义相对论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大大地进了一步。
然而,伟大的天才爱因斯坦还在思考。
通过进一步对作加速度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参考坐标系之间的物体运动规律的变换关系的分析,爱因斯坦又得出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说明了引力场的物理性质。
在经典物理中我们知道有一个著名的万有引力定理,就是所有的物体之间都存在一个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的大小与相互吸引的物体的质量(也称为引力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两物体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就是这个引力,使得我们的地球和太阳系的所有行星能够围绕太阳有规律地转动。
这个万有引力是维持宇宙运动秩序最重要的物理因素。
所以广义相对论能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宇宙的形成,宇宙中物质(当然包括光)的运动规律等根本性的物理问题。
根据广义相对论原理一个引力场可以等效为一个惯性加速度运动(宇宙中最常见的惯性加速度运动是转动和圆周运动,包括近似的曲线运动)。
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也是可以体会到的,如当我们乘坐的汽车、飞机或过山车在从高处下跌时,会感觉到短时间的失去重量,就是下跌的加速度运动抵消了我们所习惯了的地球引力。
从广义相对论原理可以推出在一个大质量物体的周围,由于引力场的作用光线也会发生弯曲,这个推论已经通过天文观测得到证实。
再进一步地认识下去,根据相对论原理引力场可以引起时空的弯曲,这个弯曲的数值在我们所处的地球引力场,甚至太阳的引力场中都太小,而难以测量出来。
在这些场合下,没有考虑引力场引起的时空弯曲的经典的牛顿力学理论就可以十分精确地描述物体(包括太阳系的天体)的运动规律。
但是,在宇宙空间中的一些有大的高密度质量存在的空间中就可以观察到时空弯曲,如天体的质量塌缩,黑洞,超新星的爆炸等天文现象的解释中,相对论原理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十分有力的物理理论了。
广义相对论对于研究宇宙的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中子星的形成和结构、黑洞物理和黑洞探测、引力辐射理论和引力波探测、大爆炸宇宙学、量子引力以及大尺度时空的拓扑结构等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关于时空的描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在传统物理中物质存在的空间被认为是独立存在的三维的平直空间,而所有的物质,包括人类自己都是在统一的绝对时间里运行。
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中的直观感觉是一致的,所以长期以来为人们普遍地接受。
但是,相对论告诉我们周围的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以及引力场的存在有关系。
不仅仅会发生度量上的变化,而且会产生弯曲。
更加离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不仅会因为引力场的存在而改变长短,而且会与三维空间一起产生弯曲。
这些变化之所以平常感觉不到,是因为它们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太微小。
在现代物理学中通过相对论的理论不仅仅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得到定量的变化结果,在一些特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仔细地测量也可以十分准确地验证这些变化。
根据相对论的理论,科学家得出我们所在的宇宙可能来自于一次猛烈的大爆炸,其产生的巨大能量产生了宇宙中的物质,也包括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各种元素的原子)。
甚至我们所存在的空间和时间都是这次大爆炸的结果。
也就是说人类想象的上帝创造的世界来自于这个150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而且至今这次大爆炸的结果还可以从宇宙空间中所有星系正在高速地互相飞离得到证实,甚至宇宙空间的辐射背景温度都与相对论计算出的2.725k一致。
相对论对宇宙宏观时空的描述不仅仅使得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而且在技术科学上也得到了实际的运用。
比如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卫星定位系统,无论是美国人的GPS,还是我们中国人建立的北斗系统中都需要运用相对论的计算公式才能够保证定位的精度。
这个应用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相对论的正确性。
在相对论描述的物质世界中,光速是一把固定的“尺子”。
在相对论世界中,光速这把尺子的数值在真空中是不会改变的(在不同的光学介质中的光速是不同的)。
但是,在宇宙中光速真的是固定不变的吗?这个问题也是现代物理学中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在量子物理的世界中就没有绝对的真空。
所以,在实验空间中的光速也可能不存在绝对恒定的。
只是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可以接受这个尺子。
的确经过许多精密的实验测量,在很高测量精度内光速的确是非常稳定的。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在美国克利夫兰做的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速差值实验。
试验结果证明光速在不同惯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由此否认了以太(绝对静止参考系)的存在。
这些实验的测量精度的确很高,但是误差范围还达不到量子物理的普朗克长度范围(1.6x10-35m,经典的引力和时空开始失效,量子效应起支配作用的范围。
),所以光速恒定在量子范围以外的世界基本可以完全认可。
也就是说,相对论对量子范围以外的世界的描述是比较完美的,但是对量子范围内的世界就不一定适用了。
另外,在广义相对论的世界里,光线在宇宙空间中也并不是完全的直线,在大质量的物体附近会有弯曲。
按照经典物理的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的概念,在广义相对论空间中距离和时间都会随参考系变化,恒定的光速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定义的尺子。
虽然用这把光速尺子已经很好地描述了我们所观测到的世界,但是相对论的世界描述至今还是被许多人质疑,讨论。
在一般的物理实验中我们要观测一个物体的位置,我们得用光线照射被测量物体,然后根据反射光线来观测它。
如果需要测量的精度与光波长相当,则精度越高,我们需要使用波长更短的光子。
波长越短则这个光子的能量会更高。
通过分析计算可发现当测量物体位置的精准度达到普朗克长度以下,便会发生这能量高到一个它们撞到物体时可以产生黑洞。
这个黑洞可以“吞噬掉”光子而让实验失败。
也就是说用光子来测量时,普郎克长度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极限。
也就是我们所能够观察到的最小极限值。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我们所有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论用于对于物质在微小空间的(在强力、弱力起作用的距离内)的描述时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些似乎说明相对论在对物质的描述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样,在微观世界里应用非常完美的量子力学,在引力场的描述上也遇到了问题。
而在对一些宇宙的大爆炸起源等情况的描述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果。
物理学家希望寻找一种可以适用于各种情况下对物质的特性都能够正确描述的理论。
这个理论甚至有时被称为终极理论。
那么,科学家是否可以建立起这个终极理论?从哲学的观念来看,即使科学家建立起这样一个可以描述微观和宏观世界的统一理论,它也不可能是一个宇宙的终极理论。
只不过随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中,总会有新的理论来在一个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比较正确地描述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