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网络分析:发展、进展和前景

社会网络分析:发展、进展和前景

社会网络分析:发展、进展和前景
社会网络分析:发展、进展和前景

社会网络分析:发展、进展和前景

约翰·斯科特

收稿日期:2010年7月14日/录用日期:2010年8月2日/在线发表:2010年10月6日

斯普林格-出版社2010

摘要本文回顾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并探讨了其在社会学应用中的主要领域。目前的发展,包括那些外部的社会科学,都被考虑到了,并且对其进展的前景实质性知识做了考虑。最后一节着眼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影响,并强调如果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得到保证,需要跨学科合作。

1、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

明确使用“社会网络”思想的社会结构方法的起源是难以辨别的。结构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传统的社会学中,但网络思想只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真正成为社会结构的一个独特方法。德国社会理论家受Georg Simmel 的影响,提出强调正式的社会互动的性质,构建一个“正式的社会学”,社会学家们加入到调查由社会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配置中。Alfred Vierkandt 和Leopold von Wiese是这种想法的主要支持者,并明确通过一个点、线和连接的术语来描述社会关系。他们的想法影响了很多社会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工作者,他们对于小团体结构方式对个人的看法和行动的选择的影响感兴趣。Lewin(1936)和Moreno(1934年)是“领域”或“空间”的社会关系和其网络的特点(见Bott1928)调查的主要贡献者。Moreno 给他的做法命名为“计量法”,并推出作为社会结构描绘想法的网络图—社会关系网图—点和线。计量法成为教育和社会心理学调查的主要领域(Jennings 1948年),它给人们带来了被称为“团体动力”的途径(Cartwright和Zander1953年;Harary和Norman1953年),并在Michigan大学和在Tavistock研究所得到大力发展。

这项工作由于Lundberg(1936年; Lundberg和Steele 1938)的努力在美国主流社会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Lloyd Warner和Elton Mayo在Hawthorne在芝加哥关于电器产品的研究合作,并走上现状调查社区在美国城市和城镇的结构之后产生了一个更强有力的发展网络的思想。Radcliffe-Brown借鉴Durkheim社会学的想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团体关系结构,并开始制定网络图代表这种结构。他们可能已经受到新兴的社会经济的想法影响,但在这种思维方式特定的刺激可能已经表现在他们对工厂电线图的研究和一个群体关系的比喻。无论其起源是什么,在其研究开始十年后通过主要研究报告发表,将社会群体视为关系网的思想被坚定的确立起来((Roethlisberger and Dickson1939年)。在Newburyport开展于1930年和1935年之间的一项研究中,Warner发展了以大规模的技术矩阵形式来描绘他所谓的“集团结构”的城市社区关系(华纳伦特1941年)。George Homans在Natchez市通过对Warner关于南方女性小团体的再分析开发了这些矩阵方法(Homans1950年)。

这两个传统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从英国Manchester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人类学工作的

开展开始走到一起。尝试打破美国主流社会的一致假设,并承认在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冲突和分歧,他们将网络分析视为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的措施。这是Barnes(1954年)建议采取的网络关系严肃的想法,他的论点加强了Elizabeth Bott的伦敦实地考察亲属网络(Bott1955年,1956年)。在向Manchester市的研究人员提出他们的想法的同时,他们受到Nadel(1957年)的一个系统论述和非洲社会研究方案的启发(Mitchell1969b)。Mitchell对这项工作的评论(1969A)被作为正式社会网络方法论的最早的系统性总结之一。

在Mitchell的论文发表的时候,然而,大量的美国研究人员也已开始发展一个正式社会

网络分析方法。Harrison White已经开始探索用代数的用途代表亲属结构(White1963年),Edward Laumann(Laumann1966)已开始使用多维缩放方法拓展Lewin的社会领域的途径。White搬到哈佛大学并汇集了大型动态组联营公司来探索网络方法(见Mullins的讨论 1973年)。Levine(1972年)探讨企业实力研究的多维尺度方法,Lee (1969) 和Granovetter (1973, 1974)研究用于扩展社会计量方法分别地进行调查流产和就业,而White和他的同事们开发方法矩阵分析研究社会地位(White等。1976年;Boorman and White 1976年)。它从本组产生了一个新一代社会网络研究使之遍布全球并对许多国家从事该项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北美以外最显着的社会网络的发展是Barry Wellman关于加拿大群落结构的研究(Wellman1979年;见1988年Wellman和Berkowitz),Frans Stokman和他的同事在荷兰和国际企业的控制模式(Helmers等,1975;Stokman等1985年),和我自己对企业所有权和控制的工作(Scott 1979年,Scott和Griff 1984)。由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的方法论工作的数量大量增加,网络分析和范围应用排除了任何简单的总结。在社会网络发展的分析的关键方法论的地标的主要研究者是Burt(1982),Freeman等(1989年),Wasserman和Faust(1994年),Wasserman和Galaskiewicz将之编辑成卷(1994),引导主题的是Scott(2000年;最初出版于1991),Carrington等最近编辑成集(2005年)。最新的进展和进步将出版在即将出版的社会网络手册分析(Scott和Carrington 2011年)。

2、中心思想和社交网络应用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方法,直到相当最近一直的数学方法称为图论。这仍然可以论证地说,提供正式的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图论起源于Euler数学为研究网络(图)种调查所提供的方法。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正如古典社会关系网图一样,个人和群体代表点和他们的社会关系代表线。图表理论为正式性质的社会关系网图的性能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网络数据用矩阵的形式记录,图论可直接操作而不需要建设一个矩阵实际数据的可视化表示:一个很大的优势在处理大型数据集。在图中的线可以指定一个“方向”,代表影响流或社会网络资源,他们可以指定一个'值'代表实力的关系。图论的定理使用无向、定向或有价值的数据,以构建整体措施网络的“密度”和各点在网络中的相对“核心”。中心地位的措施通常被用来作为代理的权力和影响力,并允许有经纪关系的调查(Burt2005年)。这种方法的主要领域内的工作一直是对小团体和集群的调查,已制定在社会网络结构的分类的替代措施。

辅助这项基于矩阵方法的工作的想法起源于Harrison White和Doug White,他们侧重的不是个人和群体的结构,而是在社会地位、角色的特点和类别。这些位置方法,有时被称为“块模型”,是严谨的矩阵集群方法,将网络组织成被Nadel(1957)视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关注点的中央层次位置。一些社会位置中个体的“结构等价”和“可替代性”的替代措施,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网络分析这方面的进展方法。

这些想法已经被开发成一些一般的和特定的软件。最普遍使用的是UCINET,已经被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Lin Freeman、Martin Fverett和其他人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图理论方法的实施。它已经延伸到一般程序处理位置的实施和图形方法上,并提供了一个进行网络分析直观有效的方式。最近,在卢布尔雅那大学,PAJEK已经被Vladimir Batagelj开发成作为一种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的方法,特别的是,它使用了可视化方法表示(见De Nooy等. 2005)。它也可以进行网络结构的一般分析,现在被包含在UCINET的一个子计划中。社会网络技术也许是主要的,也是最早的一个领域,通过互兼董事的调查,被应用到公司间的权利关系的研究中。

社会网络分析中主要领域之一,已经被应用到企业权利调查和互兼董事中。Sweezy (1939)等一些研究者的一些早期的研究,已经采取了自适应技术来绘制插板层次连接网络

图,并已初步采纳了网页和网络语言,尤其是形成集结的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这些建议在美国,然后是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被网络分析师进行了进一步一系列的研究。Bearden等人(1975)发表了一个开创性的文章,阐述了社会网络作为一种探索英航在美国企业界的权利和影响力的核心理念,而Levine(1972)使用多维标度法,研究了与特定银行和他们在社会空间里的董事集群的映射。在荷兰(Helmers等人,1975),关键措施得到发展,成为跨国模式(Fennema 1982)调查和国际比较调查(Stokman等. 1985)的基础。这被扩展到公司间的股票网络(Scott 1986)的比较调查中,并导致了许多对各种社会的研究(见Scott的审查 1997)。

社会网络分析的第二个主要模块是群落结构调查。这个领域有悠久的历史,Lloyd Warner在小城镇集群和商业网络(Warner和Lunt 1941)开展的调查,以及对种族社区的人类学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一组研究网络分析发展的人类学家在曼彻斯特大学开始了一系列的正式研究(Mitchell 1969b),,但它是Fisher (1977)和Wellman (1979)做的工作,将这一领域发展到系统化的方向上。Wellman在加拿大城市,对公共关系不断变化的结构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并调查了友谊在社会融合中的角色。他特别关注了不断变化的保持联系的方式,并在最近阐明了以人际网络为基础的电子通信手段(Wellman和 Hogan 2006)。这项工作融合了出自Putnam(2000)工作的社会资本的想法。对这项工作有最重要贡献是Lin (2001)和Burt(2005; 以及 Lin et al. 2001)的反响。

许多其他的应用,不胜枚举,社会网络分析已经延伸到了政治和政策网络、社会运动、犯罪、恐怖主义和宗教网络等其他地方。这些领域中的许多在即将来临的社会网络分析(Carrington和Scott 2011)的圣贤手册中被审查。

3、物理学家进入

也许引人瞩目的网络分析的发展,已经引起了物理学家将网络想法应用于社会现象中的兴趣。1998年,Duncan Watts 和 Steven Strogatz 发表了一篇文章(Watts and Strogatz 1998),重新审视了Stanley Milgram在“小世界”(Milgram 1967; Travers and Milgram 1969)工作中提出的随机网络的一些想法。在这些建议和先前关于随机网络的工作的基础上,理论者如Baraba′si (2002) and Watts (1999, 2003) 提出了他们认为社会世界中应用的新领域。不幸的是,这些物理学家忽略或者没有意识到大量社会网络的前期工作和调查,例如,基于管理者的网络,迄今也没有开展!公共意识到对社会世界调查的网络分析影响,已经受到物理学家传教活动的强烈影响,他们的工作经常被同样没有意识到社会学家(如Buchanan 2002)工作的人称赞新颖和创新。

对Freeman (2004)发表的研究报告的审查表明,物理学家的工作很少引用社会网络分析家的工作,并且社会网络分析家也不愿意参与物理学家的工作。事实上,引用模式的网络分析播下了两个组的几乎完全分离。有迹象表明,这中分裂将会被打破,至少到目前为止,社会学家被关注了。Watts 已经转成社会学,但是Baraba′si和其他受他影响的人仍然坚持忽略之前的工作。然而,物理学家的工作已经勾勒出来调查研究的范围,对之前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视不够,一个友好的关系对双方都是有成效的。

物理学家的工作中强调的一个关键领域是网络动力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对如果所有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工作的社会学家,这无疑已经成为一个无力的开发领域。许多社会学的工作一直是静态或被简单地考虑成为一系列网络的截面,但是物理学家的方法论允诺向适当的网络转换和网络进程的辩解的动态研究方向发展。

4、进展的领域

在当前的工作中,可以确定四个主要进展领域。它们是使用统计显著性检验、纵向变化的发展模式、可视化新方法的探索,和社会网络中文化背景的深入探索。

尽管已经有一些尝试使用概率和显著性的基本统计措施,来测试关于网络结构的假设,只是最近在这一领域才取得重大的进展。标准统计程序如显著性检验、回归和方差分析都假设了独立的观察值,并且这个假设和典型的网络数据不符。出于这个原因,新的统计技术需要被提出,最重要的工作是Stanley Wasserman 和他同事(Wasserman and Pattison 1996; Pattison and Wasserman 1999; Robins et al. 1999) 对于形成一个更大的家庭模型的马氏图的工作。其指数的随机图模型,有时被称为P*模型,定义一系列所有网络的概率分布,可以基于具体参数向量的点集来构造。随机生成的图表沿全方位从完全无连接到完全连接变化,概率优势比日志被用于产生Monte Carlo 估计量,使得有一系列逻辑合理图表的真实网络比较成为可能,以评估其单独发生的可能性。

除它描述的焦点外,许多社会网络分析还集中在社会网络的静态特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进程发生变化引起更多的注意,这也在最近几年开始改变。这个方向的一个关键进展,来自于对个别代理人导致全球网络结构转变的行为的描述方法模型的使用。在所谓的基于代理的计算模型中,代理(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被视为遵循规则的实体,其决定不管怎样对全体网络是重要的,因为他们与其他人的行为影响有关。因此,代理的行为规则的知识,可以用来预测广泛模式在网络结构中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对解释的追求,已经被一些出自基于代理的计算模型(见Monge and Contractor 2003)的纵向方法的发展推进。Tom Snijders (Snijders and van Duijn 1997; Snijders 2001, 2005)发展了一种方法,呈现了个人行为的增值调整到不断变化的网络结构,导致一个连续的,但往往非线性的网络发展的过程。代理表现“目光短浅”,他们的选择中更广泛的结果只有局部的概念,这种变化是因为他们的行为。通过持续不断的迭代行为,网络得到了发展,小的、递增的变化可以积累到一个临界点,非线性网络结果转变可以发生。在这个领域当前工作正在和前期Wasserman (Wasserman 1980)的工作和他的指数随机图模型建立重要的连接。为了容易使用,这个总体思路已经在Snijders’ SIENA计划中实施。

社会网络可视化一直是社会网络分析的目标,这起源于早期的社会关系图。一旦网络达到比一些点更大的规模,他就变得很难得出准确清晰的社会关系图。渴望重新体验社会关系图的简单的视觉冲击力,推动了尝试绘制网络图的调查方法,保留了在相关数据中的固有的空间格局。多维等级法出现,最早尝试克服混乱的杂交线,并根据他们在社会空间中的相对距离现实点。这种方法已经在主要的软件包中实现,这种技术作为多重一致性分析现在开始变得可用。Freeman和其他人,然而,已经在探索以可视化为基础的替代物,包括那些可以防止网络变化的移动图像。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理论工作一种不完全。虽然方法本身不需要或者隐含任何特定的社会学理论,他们需要更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近期理论观点已经采取了White(1992年)在文化、身份和机构问题方面的工作。Ann Mische (Mische 2003; 以及Mische 2007)已经开发了一些有趣的论点,建立于Mustafa Emirbayer (Emirbayer and Mische 1998)从事的工作。Emirbayer自己在“关系社会学”的框架上贡献了重要工作,他认为那是社会网络分析(Emirbayer and Goodwin 1994; Emirbayer 1997)的支撑。

5 、总结

对可用数据源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的潜力一开始被认为跨越社会科学(见Savage and

Burrows 2007),该日志及社会网络分析和挖掘(ASONAM)的形成,是它在社会网络分析领域潜力的一个标志。网络分析的新技术最适合大规模数据集,使用传统的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一般不能调查。数据挖掘技术允许这样的数据集被检查,以允诺进一步在方法论和实效性知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的方式。然而,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的使用不会导致一个回归是纯粹的描述性工作。在初期的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电脑技术中,研究人员之间的趋势是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实质性理论问题的重要性而生成数据和“调查结果”。这导致许多统计和社会关系图的观察家产生回应“那又怎样?”,社会网络分析在这个点上成熟,分析问题成为调查的焦点,数据被用于测试和进一步解释目标。如果使用新的数据挖掘技术返回到先前的情况,研究人员对模式本身而不是这些模式的实质性解释更感兴趣,这将成为一场灾难。这不应该是方法学专家独自探索给定数据集的时候。这应是跨学科合作的机会,其中某一特定领域的实质性知识能够与技术专家有效地合作,以产生哪些强大的分析和解释研究,促进社会网络分析在社会科学的很多实质性领域的日程。

参考文献:

Bearden J et al (1975)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bank centrality in corporate networks. In: Scott J (ed) Social networks, vol 3. Sage, London

Baraba′si A-L (2002) Linked: 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 Perseus, Cambridge

Barnes JA (1954) Class and Committee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 Relat 7:39–58 Boorman SA, White HC (1976) Social structure from multiple networks: II Am J Sociol 81:1384–1446

Bott H (1928) Observation of play activities in a nursery school. Genet Psychol Monogr 4:44–48 Bott E (1955) Urban families: conjugal roles and social networks. Hum Relat 8:345–384

Bott E (1956) Urban families: the norms of conjugal roles. Hum Relat 9:325–341

Buchanan M (2002) Small world: uncovering nature’s hidden networks.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ondon

Burt RS (1982) Towards a 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on.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Burt RS (2005) Brokerage and closure: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apit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Carrington PJ, Scott J (eds) (2011)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age, London Carrington PJ, Scott J, Wasserman S et al (eds) (2005) Models and method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Cartwright D, Zander A (eds) (1953) Group dynamics. Tavistock, London

Clyde MJ (1969a) 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s. In: Mitchell JC (ed)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anchester

Clyde MJ (ed) (1969b)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anchester

De Nooy W, Mrvar A, Batagelj V (eds) (2005) Explorator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ith Paje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Emirbayer M (1997) Manifesto for a relational sociology 103(2):281–317

Emirbayer M, Goodwin J (1994) Network ana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99:1411–1454

Emirbayer M, Mische A (1998) What is agency? Am J Sociol 103(4):962–1023

Fennema M (1982) International networks of banks and industry. Martinus Nijhof, Hague Fischer CS (1977) Networks and places: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urban setting. Free Press, New

York

Freeman LC (2004)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Empirical Press, Vancouver

Freeman LC, White DR, Romney AK (eds) (1989)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ransaction Books, New Brunswick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 J Sociol 78(6):1360–1380

Granovetter M (1974) Getting a job.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arary F, Norman RZ (1953) Graph theory as a mathematical model in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Ann Arbor

Helmers HM et al (1975) Graven Naar Macht. Van Gennep, Amsterdam

Homans G (1950) The human group.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ondon

Jennings HH (1948) Sociometry in group relations.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Laumann EO (1966) Prestige and association in an urban community. Bobbs-Merrill, Indianapolis Lee NH (1969) The search for an abortionist.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

Levine JH (1972) The sphere of influence. Am Sociol Rev 37:14–27

Lewin K (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Lin N (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Lin N, Cook KS, Burt RS (eds) (2001)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Transaction Press, New Brunswicvk, NJ

Lundberg G (1936) The sociography of some community relations. Am Sociol Rev 5(1):47–63 Lundberg GA, Steele M (1938) Social attraction-patterns in a village. Sociometry 1:375–419 Milgram S (1967) The small world problem. Psychol Today 2:60–67

Mische A (2003) Cross-talk in movements: rethinking the culturenetwork link. In: Diani M, McAdam D (eds) Social movements and networks: relational approaches to collective a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Mische A (2007) Partisan publics: communication and contention across Brazilian youth activist network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Monge PR, Contractor NS (2003)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Moreno JL (1934) Who shall survive?. Beacon Press, New York

Mullins NC (1973) Theories and |theory groups in American sociology.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Nadel SF (1957) The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Free Press, Glencoe

Pattison P, Wasserman S (1999) Logit model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s for social networks: II.

Multivariate relations. Br J Math Stat Psychol 52:169–193

Putnam R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Simon and Schuster, New York

Robins GL, Pattison P, Wasserman S (1999) Logit model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s for social networks. III. Valued relations. Psychometrika 64:371–394

Roethlisberger FJ, Dickson WJ (1939) Management and the work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Savage M, Burrows R (2007) The coming crisis of empirical sociology. Sociology 41(5):885–899

Scott J (1979) Corporations, classes and capitalism, 1st edn. Hutchinson, London

Scott J (1986) Capitalist property and financial power. Wheatsheaf Books, Brighton

Scott J (1997) Corporate business and capitalist cla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Scott J (200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2nd edn. Sage, London (Originally 1991)

Scott J, Carrington PC (eds) (2011) Handbook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age, London

Scott J, Griff C (1984) Directors of industry. Polity Press, Cambridge

Snijders TAB (2001) 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social network dynamics. In: Sobel ME, Becker MP (eds)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Basil Blackwell, Oxford

Snijders TAB (2005) Models for longitudinal network data. In: Carrington PJ, Scott J, Wasserman S (eds) Models and method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Snijders TAB, van Duijn MAJ (1997) Simulation for statistical inference in dynamic network models. In: Conte R, Hegelmann R, Terna P (eds) Simulating social phenomena. Springer, Berlin

Stokman F, Ziegler R, Scott J et al (eds) (1985) Networks of corporate power. Polity Press, Cambridge

Sweezy PM (1939) Interest groups in the american economy. In: Sweezy PM (ed) The present as history. Monthly Review Press, New York

Travers J, Milgram S (1969)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mall world problem. Sociometry 32(4):425–443

Warner WL, Lunt PS (1941) The social life of a modern commun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Wasserman S (1980) Analyzing social networks as stochastic processes. J Am Stat Assoc 75:280–294

Wasserman S, Faust K (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Wasserman S, Galaskiewicz J (eds) (1994) 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age, Beverley Hills

Wasserman S, Pattison P (1996) Logit model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s for social networks: I. An introduction to Markov random graphs and p*. Psychometrika 60:401–426

Watts D (1999) Small worlds: the dynamics of networks between order and randomnes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Watts D (2003) 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 W. W. Norton, New York

Watts DJ, Strogatz SH (1998)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Nature 393:440–442

Wellman B (1979) The community question: the intimate networks of east yorkers. Am J Sociol 84:1201–1231

Wellman B, Berkowitz S (eds) (1988) Social structur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Wellman B, Hogan B (2006) Connected lives: the project. In: Purcell J (ed) Networked neighbourhoods. Springer, London

White HC (1963) An anatomy of kinship.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White H (1992) Identity and contro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White HC, Boorman SA, Breiger RL (1976) Social structure from multiple networks. I. Am J Sociol 81:730–780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无线网络业务。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方便性和全面性,大量行业和企业有了快速发展。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继续影响这些行业和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业务、模式创新以及全球性战略竞争与布局围绕移动互联网全面展开。其中,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其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的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乃至电信业和整个信息产业的影响巨大化。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深入思考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移动换联网、现状、发展趋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极为迅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发展先锋。由于移动互联网比基于PC端的“传统互联网”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样也引起了市场和企业的注意。大量行业龙头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扩张,而一些原本发展乏力的行业焕发了生机。 一、移动互联网 广义上说,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利用移动协议和设备将手持终端接人互联网的联结方式。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基于IP宽带技术并能够提供数据和多媒体开

放式业务的电信网络。从终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由网络、终端和应用共同构成,即用户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利用移动网络,借助各类应用实现信息查询和数据的传递。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便携。移动互联网终端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随身设备,这些设备在“智能化”以前本就是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这些智能设备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增加用户使用中的不便,便携性能依然优越。便捷。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同,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互联网相连,只要有移动网络,就能联网,不再依赖于接线插口或其他端口,因此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即时。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简单事物,例如收发简单的邮件或接受工作指令,如果用户愿意的话,可以24小时都联网接收和处理信息,不会再有重要信息被错过。强制。移动互联网的“强制性”是一种相对的特点,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使人们习惯于不断查看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每一条信息都有声音或其他提示,这使用户不得不及时处理这些信息。这也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软性强制性。封闭。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由于基于移动通信信号,因此可以说与用户的手机号码“绑定”了,而无论用户是否用手机号码在各大网站注册,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监控范围更广泛,而人们的视角也相对更加封闭。 三、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PC端流量增长出现瓶颈,移动端流量上升。从总体来看,现在整个PC互联网的用户和流量方面的增长已经出现瓶颈。虽然CNNIC的报告当中,PC互联网或者整体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仍存在放缓式的增长,网民每年增长500。万左右。但根据监测,在PC互联网上用户产生的流量已经开始有下滑的趋势;许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博客等,其日均覆盖用户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过去半年时间里,PC客户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了7.9%,PC网页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15.4%。而在移动APP和移动网页上,这一数字分别增长了46%和41.6%,其中以即时通讯、移动网络购物、应用商店的日均覆盖人数增长尤为迅速。使用APP和用官方浏览器去查看移动网页的用户都有快速的增长,在过去8个月当中,增长率超过了40%。据艾瑞的统计数据,用户使用APP和他们浏览网页的总时间的比例发生了非常惊人的变化。这说明目前大家在PC领域浏览网页的时间仅仅是移动互联网APP使用总时间的2倍左右,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还会继续加快。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但是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花费的时间已经出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 PC主要服务流量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流量上升。目前很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时长开始出现一些下降,如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以及博客等的数据都在迅速下滑,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博客。博客服务早已过了它的辉煌时期,现在还在使用博客的用户已经不多了,用户都转移到了其他的社交服务。同时,PC端的其他社交服务,比如独立SNS、社区等,也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相对来说,PC端服务下降幅度最小的是网页搜索,可见搜索仍然是PC端最重要的入口之一。相比PC端的流量全线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网络购物。这几年,淘宝“双11”活动对于移动购物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很有力地培养了用户在移动端的购物习惯。因此,移动网购应用的覆盖人数出现了突下漏讲的增长。 此外,移动端的即时通讯服务几年来却涨幅颇大,即时通讯服务是移动端最为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服务类型之一,这个类别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微信的带动。微信已经成为移动端的杀手级应用,其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移动端即时通讯服务也借了微信的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全面分析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全面分析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下达,使得全国各地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由此引发了大量的信息化网络的缺口,由于目前我信息化人才培养还处于发展阶段,导致社会实际需求人才基数远远大于网络人才的培养基数,使得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急需全面系统掌握网络基础技能与知识的网络工程师。应该说网络工程师的就业机会和前景是非常大的。再加上网络工程师不仅IT专业企业需要,(当然也包括软件企业),广大的非IT企业也需要。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从目前的IT行业需求量及薪资水平来看,因为整个IT行业的复苏和网络人才的缺口地加大,使得网络人才的薪资节节攀升,相对于其他岗位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介于学员的综合能力的不同以及职业素质方面的差异,在毕业学员的薪资上也有所差别的,综合上述所述,网络工程师就业前景光明,市场需求量大。 网络工程专业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40618位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253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2624元,10年以上工资3624元,0-2年工资3782元,3-5年工资4662元,8-10年工资7014元,6-7年工资8299元。 网络工程专业要求 针对网络工程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88%;0-2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45%;大专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9%。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网络技术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开发及系统维护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岗位 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运维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网管、系统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高级网络工程师、it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it专员、系统运维工程师、等。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地区排名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惠州。

网络工程论文精选范文

网络工程论文精选范文 1.RG-LIMP仿真实验平台使用简介 RG-LIMP是锐捷网络公司专门为实验室解决方案打造的一套软件平台,用于对所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安排、协调和管理。无论是本地实验的管理,还是远程实验的开设,无论是对实验室设备的自动维护,还是对实验过程的监控或是实验资料的管理,设备配置文件的自动捕获等功能都能够通过RG-LIMP这个平台来统一协调控制,从而做到实践教学的统一、高效、易操作。RG-LIMP实验平台是一个半实物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包括RG-LIMP软件和相应的硬件配套。RG-LIMP软件实验平台充分利用了网络模拟软件可以自定义拓扑结构的灵活性,并内嵌了经典的实验项目,可自动地快速实现从拓扑结构设计、设备配置操作、系统连通测试的完整流程,无须连接、组合设备就能按需构建各种网络系统并显示各设备的性能参数;同时在软件下层的物理网络设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使学生通过软件平台实际操作物理设备,这从本质上区别于纯粹的网络模拟软件。采用软件虚拟仿真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操作界面,又保证了各个实验项目是在真实的物理设备上完成的,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真实的实验环境。 2.虚拟仿真平台实验环境的优越性 2.1未使用虚拟仿真平台的弊端 对比之前未使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实验操作流程我们知道,之前的通行方法是提供大量的网络设备供学生自由互连,手工配置,这种做法耗时耗力,设备损坏浪费严重,实验可靠性难以保障。此外,这种传统实验方法还是难以让学生直观观测到设备的内部结构,以及内部状态的动态变化。 2.2使用虚拟仿真平台的优势 采用锐捷公司的RG-LIMP半实物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我们可以省去了手工用实物线路去配置交换机等实验设备,减少了一些对于实验结果无关紧要的环节,让学生的主要实验时间、精力放在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过程上,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实验知识与技能。 2.2.1第一组设备 基于虚拟仿真网络工程实验室的第一组设备主要配置有一个无线接入器,两台两层交换机,一台三层交换机,两个路由器,一台硬件防火墙,一个设备管理控制器,一个拓扑链接器,若干台式计算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平台的实现在于将交换机、路由器等接口的接线情况统筹考虑,并组织在设备管理控制器和拓扑链接器中,因此不用学生自己去给实现设备接线。只需要在我们提供的虚拟仿真平台中进行虚拟调用和链接,做出对应的实验

企业代理记帐的利弊及代帐公司发展趋势

企业代理记帐的利弊及代帐公司发展趋势 【摘要】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会计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所以针对企业具体情况提供会计服务的代理记帐公司应运而生。投资环境的优化、经济政策的宽松使中小企业的数量迅猛增加,而代帐公司因其专业性和全面性深受企业的欢迎,代理记帐的利弊、发展前景、在竞争中如何扬长避短,是值得代帐公司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代理记帐;利弊;分析 专业化管理和运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许多具有特殊性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同时又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财务会计核算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多数企业在财务核算方面依然薄弱,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小型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的阶段更为明显。专业代理记帐公司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但是由于还处在发展初期,在代理记帐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利与弊,如能很好地扬长避短,代理记账将会有广阔的空间。笔者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专业代理记帐公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下岗人员的增多、社会富余人员的增加、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以个人私营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成立的企业急剧增多。尤其是党和国家为鼓励社会富余人员再就业采取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后,新办企业更是迅猛增加。这些新办企业有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入资金少、经营人数少、无经营经验、经营规模小、对经营过程中所需财务知识贫乏。有的公司为节省费用开支把经营地址注册在自己家中、许多有限公司的股东是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假股份真独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给代理记账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许多专门为企业代理记账的公司迅速成立。代理记账公司之所以能被接受和推广,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中小型公司由于业务量较小,聘请专职会计不合适。 一是聘请一般会计的费用约400至500元左右,但会受聘任会计自身业务能力的影响,不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利用好各种政策,甚至由于会计业务不熟帐务处理漏洞百出,给企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经税务部门调查,许多企业偷漏税行为并不是企业法人的主观故意,而是由于法人缺少有关税收知识且企业会计业务能力不强所造成的,致使企业不该交的税交了,该交的没有交反而要受到税务部门的处罚。 二是如果企业聘请能力较高的会计,虽然帐务处理能力较强,但是会计的费

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优势

在这个IT主宰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强大,信息化的不断普及,无论是政府机构、学校、还是企业,都采用了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网络工程师行业更是相当受宠,他们的薪资也在逐渐增加。 网络工程师职位定义: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网络科技世界的兴起,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和世界的革命性发展。 网络工程师就业方向:由于网络工程师所学的知识涵盖面广,所以他们的就业方向也比较多,可以从事网络系统管理、技术支持、网络维护、网络架构、网络安全、数据库管理员、网站建设等。 网络工程师的职业优势: 1、新型网络人才缺口大,27%的行业增长速度导致网络人才年缺口达30万,高薪高福利成为必然; 2、最具增值潜力的职业,掌握企业核心网络架构、安全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3、就业面广,一专多能,实践经验适用于各个领域; 4、可实现专业零基础入行,4-10个月的强化训练和职业化引导,就可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网络人才;

5、职业发展前景广阔,网络工程师到项目经理仅一步之遥,从容晋升Manager。 6、增值潜力大,职业价值随着自身经验的丰富以及项目运作的成熟,升值空间一路暴涨; 网络工程师的职位进阶: 1、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员; 2、进入大中型企业,从事同样的网络管理工作,薪资待遇等就可有明显的提升; 3、学习更全面的知识成为普通的网络工程师; 4、成为侧重于某一专业的网络工程师,如网络存储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等; 5、可进阶到专家级别,如IT项目经理、网络主管或者技术专家等,这也是网络工程师在30岁以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以上就是关于网络工程师的介绍,北大青鸟佳音校区的老师建议大家,先不要去想那么多,目前最重要的是学好专业的网络工程基础知识,包装好自己,才会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网络营销发展前景分析

网络营销发展前景分析 姓名:汪宏超 单位:巢湖学院计算机系06电子商务班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脑的世界普及化和网上营销方便、实惠等方面来具体分析网络营销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词: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发展速度、网络促销、网络营销安全。正文: 网络营销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要实现其营销的目标,即将潜在的交换转化为现实的交换。网络营销的发展前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电脑的世界普及化,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和次数越来越多。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工具,在这个基础上网络营销便逐渐开始其强大的市场作用。在中国网络已经成为继电视媒体和报纸的第三大媒体。成为一个巨大的宣传平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为网络营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目前电脑越来越便宜,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网络营销,也就是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迅猛,以每年1000多家的速度激增,也就是说,每天有超过3家的电子电子商务的便捷和高速无限制的特点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体现。国家也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支持,《电子签名法》和各大银行的网上交易安全问题的处理,充分体现了网络营销的发展,已经达到不容忽视的地步,他的出现,必将替代传统商务。

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由迈卡锡教授提出的4P组合,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进。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企业的利润,而没有将顾客的需求放到与企业的利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而网络的互动性使得顾客能够真正参与整个营销过程,而且其参与的主动性和选择的主动性都得到加强。这就决定了网络营销首先要求把顾客整合到整个营销过程中来,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开始整个营销过程。据此,以舒尔兹教授为首的一批营销学者提出了4C的市场营销理论,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成本、便利和沟通。因此,网络营销的模式是从消费的需求出发,营销决策(4P)是在满足4C的要求的前提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的是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和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这种新营销模式之下,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甚至牢不可破,这就形成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这种营销框架称为网络整合营销,它始终体现了以客户为出发点及企业和客户不断交互的特点。 现在,在网络营销方面又增加了许多优惠促销方式,这样就更好的吸引了更多的顾客选择了网上购物。例如:网上折价促销、网上赠品促销、网上抽奖促销、积分促销等。 1、网上折价促销 折价亦称打折、折扣,是目前网上最常用的一种促销方式。因为目前网民在网上购物的热情远低于商场超市等传统购物场所,因此网上商品的价格一般都要比传统方式销售时要低,以吸引人们购买。由于网上销售商品不能给人全面、直观的印象、也不可试用、触摸等原因,再加上配送成本和付款方式的复杂性,造成网上购物和订货的积极性下降。而幅度比较大的折扣可以促使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的尝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杂志市场概述 宏观背景: 如果有人问: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很多人会回答:杂志! 是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截止到2001年底的统计,共有8725种,从数量上来说,在世界上也算的上是期刊大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杂志市场呈现了良好的资本增值性。投资杂志成为继网络之后最热门的传媒投资方向,杂志期刊市场也显得异常热闹,目前中国杂志市场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a. 期刊的同质化现象 几乎所有的财经类杂志都是为高级经理人打造;几乎所有的汽车类杂志都是为购车者和车主制作;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是为年轻白领女性开办,很多杂志的读者定位方向趋同,如果再细分下去则定位稍显模糊。(见图一) b.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 以前杂志社是国家、政府宣传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学术交流、情报、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重要工具,许多年来杂志的发展也一直围绕着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期刊纷纷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在主管单位的允许下各种资本也开始介入。除少量的杂志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外,多数杂志的政治性仍占主导地位。

c.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杂志编辑力量为事业单位人员,销售力量为资本投资方,发行力量为邮政部门和发行商,由于三者体制的不统一,造成许多杂志在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瓶颈效应。 d.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8725种杂志中,其中有5300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10000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发行为主要收入。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23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如《读者》2001年将近2亿的收入中有1.8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只占10%左右。 由于中国市场上的期刊数量众多,很多类别的强势品牌期刊尚未形成,另外期刊市场良好的增值性(大众传媒投资平均8年可以产生效益,远比医药、日常消费品、银行、建筑等传统行业的10-15年快,在中国没有名牌媒体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成功媒体品牌年限还可以缩短2-4年)使各种资本涌入,杂志市场呈现风起云涌之势,这场比试的结果将在3-5年内初见分晓。 2、杂志市场的游戏规则:(见图二) 图二:杂志媒体的相关管理机制 以上资料为实力媒体统计,仅供参考 杂志是一种特殊商品,有其独特的盈利模式,既可通过出售传媒本身盈利,也可以出售其传播效果盈利,即出售杂志本身所触达的受众曝光度。

代理记账行业真实现状与未来前景

北京公司注册https://www.doczj.com/doc/2b16018971.html,就选掘金企服。 代理记账行业真实现状与未来前景 上回小编给各位读者讲解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相继成立,而财税外包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导致许多代理记账机构相继成立。 本期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代理记账行业的问题,以及正规合法代理记账公司的工作内容。 现如今如此之多代理记账公司,为什么较难形成规模较大的公司?主要原因如下:企业不是很重视品牌,一般为朋友推荐,行业报价相差无几,价格敏感度也不高。 刚创业或者规模较小的公司为节约成本会选择代理记账公司代账,但是规模大了之后有很多公司就会选择聘请专职会计,而不再选择代理机构代理记账。 会计工作时间比较集中。代账公司主要工作时间是放在报税上的,而报税期就前半个月那么几天,会计本阶段会特别忙。 代账公司收入较低,毕竟代账是服务行业,所有的工作基本都是考人力完成,慢慢的人工费会越来越高,其实盈利真的是所剩无几。除非公司还有其他的业务获取资金,不然怎么

北京公司注册https://www.doczj.com/doc/2b16018971.html,就选掘金企服。 承担的起人员的工资? 对于有丰富经验的财务来说,如公司待遇不够理想,会选择离职,有时甚至集体离职。会计的离职,一定是会带走一些会计户,对发展中的公司也是一个损失。 找代账公司,不要选择过小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基本上是比较随意的,服务意识不强、政策了解不及时,不会告诉你财务上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项。 很多代理记账公司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工作:报税、交税、买发票、公司如需缴纳税款时让您交钱。 负责任的代理记账公司还会做以下的事情: 1.对公司经营中各种涉税事项进行解答。 2.合理避税。 3.每次报税时,会根据您公司税务情况,告知您后续经营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4、会告诉你一些有效的消息,比如:理财方面的知识、哪家银行更合算、行业趋势等。 专家建议:在市场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规模大的公司,能形成一定规模必定是靠着绝对的专业以及出色的服务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并且有规模的公司还可以办理别的业务,比如,注册、资质审批、税收筹划等等。选择一个好的代理公司,一定会让您经营更加的省心。

未来十互联网十大发展趋势分析P

世界已被互联网占领,互联网未来10年将如何变化与发展? 1.互联网全球普及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最近统计,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0亿人;而联合国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人口在2011年底突破70亿大关。所以到2020年毫无疑问会有更多的人使用互联网。据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联合国估计2020年世界人口将为75亿,大部分人将使用互联网。 2.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 到2020年,互联网预计将成为一个设备网络而不再只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根据CIA World Factbook 2009的统计,今天的互联网拥有大约5.75亿台主机电脑。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则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传感器连接到互联网。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学校班车将接入互联网,父母可实时了解孩子上学或放学途中的情况。 3.互联网将成为无线网络 目前移动宽带网的用户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迹象,据Informa公司统计,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移动宽带的用户数突破了2.57亿人。这表明3G,WiMAX等高速无线网络的普及率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左右。近年来,亚洲地区是无线宽带网用户最多的地区,不过用户增长率最强劲的地区则是在拉丁美洲地区。按Informa预计,到2014年,全球无线宽带网的用户数量将提升到25亿人左右。 4.社交网络的巅峰 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网络是万维网技术的最新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生态。Facebook自2004年2月4日上线以来,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已经超过了8亿,至今并未呈现出减缓的迹象,Facebook、LinkedIn、Twitter、Instagram以及Google+还会继续增长。美国新媒体公司Wetpaint联合创始人兼CEO本·埃洛维茨(Ben Elowitz)在TechCrunch撰文称,未来十年内,社交网络将与搜索引擎全面整合,成为一位不知疲倦的个人助理,为用户规划日常生活,提高决策效率。 5.SoLoMo将主导互联网 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了7.38亿,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50亿。2011年5亿Facebook用户中有2亿为移动用户,活跃度比远高于台式机用户。未来十年内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三概念的结合,也称社交本地移动,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LBS已经成为连接真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一道桥梁,SoLoMo将引领未来十年移动互联网走势。 6.互联网变得越来越轻 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轻,意味着轻量、轻松、轻快、轻简、傻瓜化、碎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种种手持移动终端轻量化,人人都可随身携带一个图书馆。 微博(micro blogging)、轻博(light blogging)等新媒体的兴起,展示形式更加简洁、便捷,网络表达方式在变轻。 轻游戏崛起,网络娱乐方式轻简化,风靡全球的轻度社交类游戏《愤怒的小鸟》《偷菜》《抢车位》是多么的简单、轻松。 软件应用更轻了,从各种应用市场(App Store)里可以直接下载各种应用,不像以前那样需要拷贝光盘或软盘,还有许多是基于云服务的在线应用。 7.大数据时代 未来的十年将是一个“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的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更加丰富。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到网络,由此产生的数据及增长速度将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多和快。 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尤其是高清图像和高清视频流量,迅猛增长。2012年华为报告指出未来十年网络容量提升千倍,每个移动终端也会达到Gb级的连接速度。思科预计,到2012年,互联网每个月的流量将会增加44艾字节(exabyte,109GB),仅每月的增量就是今天互联网流量的一倍多。 8.云计算大行其道 2009年,市场调研公司ABI Research在一份名为《移动云计算》的报告中提出,云计算不久将成为移动世界中的一股爆破力量,最终会成为移动应用的主导运行方式。根据Gartner的调查,到2015年,将有超过40%的CIO期望将其大部分IT运行在云中。 物联网也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中的网络传输和管理服务就会利用到云计算。一位美国专家曾经预测说,全球只要5台计算机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了。 9.语义网的春天 从20世纪80年代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万维网(WWW)构想以来,互联网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网络信息的沟通方式,从“人际交流”延伸至“人机交流”,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语义网,将是对目前互联网的一种扩展。 2010年Google收购了一家语义技术领先公司Metaweb。Metaweb运营着一个开放的语义信息数据库Freebase。Freebase和维基百科类似,不同的是,它完全专注于结构化数据及个人用户可行性操作。 2010年Facebook也公布了一个大规模的新平台Open Graph(开放图谱),让Facebook里的每个物件都拥有独特的ID。通过Open Graph把其他社交网站建构的网络给连接起来,将创造一个更聪明、更与社交连接、更个人化也更具语意意识的网络。 10.虚拟世界脱胎换骨 作为将来的网络系统,林登实验室于2003年推出的第二生命(second life)得到了很多主流媒体的关注。Second Life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虚拟世界,2011年美国虚拟社区Second Life年收入达1亿美元。 第二人生在一个巨大的Debian服务器阵列上模拟了一个平面的,类似地球的世界,被称为Grid。平台只提供土地,土地上的一切由人自己决定,网民可以像建主页一样建设自己的“世界”,并能与其他人的“世界”相连,最终形成一个巨型的“虚拟世界”,全世界各 地的玩家可以相互交流。未来10年,虚拟世界将会得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数字化。 未来十年,将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云计算技术大行其道、SoLoMo占主导、虚拟世界脱胎换骨的十年。除了以上的变化,未来还有三网合一、网络电视、富媒体应用、电商社区化、带宽提速、实时搜索、3D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趋势和突破。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报告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一、引言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留给我们的不止是不断地对课本知识的吸取,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或者说,对于我们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将来从事什么样的专业才是我们的目标,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也是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必须要思考的。对于每个人而言,爱好和兴趣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我们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有也许多不同的就业方向,比如说:网络工程师,网络架构师,网络管理员,还可以是从事网络的教育工作,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选择。而更重要的是,当我们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是,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自己没能按照自己所向往的就业方向发展下去,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做出合理的调整,所有的这些,都使我们现在必须要考虑到的东西。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这项专业无疑是就业面相当宽的一门专业,拿软件技术员相比,网络技术人员的从业范围更广,知识体系更复杂,职业技能要求更高,目前,网络工程师成为实施国内信息化的巨大瓶颈,就网络工程是的学习方面来说,网络工程师学习工程中注重实践,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人来说较为容易学习,对自身将来就业也大有帮助。

网络产业作为21世纪上网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设计、运行和维护工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的IP技术管理岗位一般设置为企业信息主管,总监等。因此,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只能这样说,如果你是一个网络水平特别高的人,那么前途是绝对光明的,而对于水平特别一般的人,只能干一些网络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 三、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 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相比其他专业是略胜一筹的,因为,作为21世纪的领先技术与首要的发展方向,其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向是多方面的。下面说明几个典型的方向: 1、网络工程师 网络工程师,这其实是一个特别吃香的就业方向,毕竟,全国的网络工程师的数量是不多的,而高级网络工程师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由此可见,在许多大小型企业,网络工程师是非常受欢迎的,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县城甚至市区,网络师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如果一个网络工程师去这些地方,就别说就业,其个人会怎样收到当地人的尊敬。 2、网络架构师 网络架构师,这是一个相比网络工程师技术要求更高的职业,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企业,这项职业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换句话说,网络工程师还是比网络架构师逊色一些的,因此,只要是能力,网络架

长沙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长沙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网络营销的概念 网络营销亦称做线上营销或者电子营销,指的是一种利用互联网的营销形式,就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体,以线上营销为导向,网络为工具,由营销人员利用专业的网络营销工具,面向广大网民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的新型营销方式。 简单的说,湖南亿仁网络表示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传播广,效果好,信息及时即到等。 网络营销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几年得到迅猛发展。 网络营销的优势在于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从而降低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成本;网络营销无需店面租金,并且能实现产品直销,能帮助企业减轻库存压力,从而降低运营成本;网络营销具有交互性和纵深性,它可以实现信息互动传播。通过链接,用户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从厂商的相关站点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网络营销具有针对性,通过提供一些免费服务,网站可以吸引网民,并建立完整的用户数据库,包括用户的地域分布、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等等;网络营销还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检索性,可以将文字、声音、画面等结合之后供用户主动检索,重复观看。而相比之下的电视广告却只能让观众被动地接受广告内容。

二、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 在中国,网络营销相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直到1996年,才开始被我国企业尝试。1997至2000年是我国网络营销的初始阶段,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网络营销。2000年至今,网络营销进入应用和发展阶段,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企业网站建迅速发展;网络广告不断创新;营销工具与手段不断涌现和发展。目前,各种网络调研、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网络营销活动,正异常活跃地介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虽然我国的网络营销发展速度很快,但比起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网络营销还存在一些问题。 1.我国企业对于网络的利用率不是很高,营销方式也相对单一 经常浏览网页的人们或许会发现,大部分上网企业的网络营销只是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与网络宣传促销上,而且网络促销也只是将企业的厂名、品名、地址、电话显示在网上而已,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独立

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题目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既是本科教育的一项必要训练环节,也是对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务必引起同学们的重视。这里提供的论文题目可作为学生直接选题,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拟题。 一、总体要求 1、题目要明确、精炼,语句通顺且相对完整,选题不要太泛、过广。 2、内容体系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不管具体体系如何,基本上应按如下层次和逻辑关系展开:①提出问题(立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②分析问题(事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③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对策等)。 3、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语句通顺。 4、紧扣主题展开写作,无必要或无关紧要的东西不写。 5、要严格按继续教育学院规定的规范写作论文。①内容齐全:如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②页面设置符合规范;③章节设计符合规范;④字体设置符合规范;⑤图表设计符合规范。 二、理论性论文具体要求 原则上不鼓励写纯理论性的论文。如选择了写该类论文,要注意: 1、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 2、要有自己的创新性工作,如XX理论的修正、XX一方法的改进、XX些学术观点的系统整合、XX些新事物或新现象的解析等。 3、一般应有案例分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应用性论文具体要求 鼓励写作该类论文,要注意: ?能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管理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针对XX一具体现象或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研究的问题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提倡“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 ?分析问题多以事实说话,建议多采用数据、统计图表展示事实现状、存在的问题,展示分析的过程及分析结果。 要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措施或对策等。

代理记账公司商业计划书

贵州财经大学代理记账公司创业 计划书团队名称:贵州财经大学会计俱乐 部学生姓名: 王露张君洋刘琳王 琪夏典金世杰唐海灵 专业班级:12 级审计一班12 级国会班13 级会计班13 级财管班13 级财管班13 级国会班13 级财管班 学历层次:在读本科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贵州财经大学2014 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简介 一、市场背景(机遇与风险) 1、总概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会计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所以针对企业具体情况提供会计服务的代理记帐公司应运而生。投资环境的优化、经济政策的宽松使中小企业的数量迅猛增加,而代帐公司因其专业性和全面性深受企业的欢迎,代理记帐的利弊、发展前景、在竞争中如何扬长避短,是值得代帐公司深思的问题。 2、机遇 ①中小型公司由于业务量较小,聘请专职会计费用太高不合适,而聘请一般会计的费用约 400 至500 元左右,但会受聘任会计自身业务能 力的影响,不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利用好各种政策,甚至由于会计业务不熟帐务处理漏洞百出,给企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②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会计的要求不再是简单地记账就万事大吉了,企业的发展需要会计出谋划策、运筹惟握,这本身就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中小型企业急需的是能够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式的会计服务。为此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会计咨询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提供可靠财务保障的会计公司应运而生,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3、风险 ①价格是否能让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接受。 ②税务系统报税时间集中,客观要求代理记账公司帐务处理也要集中。这无疑加大了难度。 ③代理企业分散,加上当前实行的是地域纳税制,各个企业必须在辖区税务局申报(主要是 地税),各区局在许多具体纳税项目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经常出现一个专职会计每天要跑几个分局申报的情况,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④代理记账仅仅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业务汇总核算,会计工作主要是核算当期经营成果,失去了财务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这种事后核算模式不能给企业经营提供正确的导向,往往造成核算出经营成果时许多损失都己无法挽回的遗憾。 ⑤专业公司聘请会计大多是能力较强的,在公司工作期间学会了一整套技术,从个人利益出发他们选择独立代帐,从而获取较高的收入。公司专职会计流动经常会将公司原有的客户带走,给公司业务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公司及服务简介 1、公司介绍 贵州财经大学代理记账公司是一家专业的代理记账、代理公司注册、一般纳税人申请、变更、验资、各类批文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财经大学代理记账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最专业的代理记账、代理公司注册、一般纳税人申请、变更、验资、各类批文企业。公司总部位于贵阳城区,拥有庞大的服务网点及优惠政策,贵州财经大学代理记账公司高覆盖、高效率的服务获得多家公司和机构的认可。贵州财经大学代理记账公司将以最专业的精神为您提供安全、经济、专业的服务。 2、服务介绍 工商服务 开业、变更、续期、注销 年检、改制、转让、重组 企业跨区迁移 代拟各类文书、提供工商咨询服务 财税服务 税证开业、变更、注销登记 记帐、报税、税证年检 汇算清缴、查帐报告 协助企业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 协助企业申请减免税所的税 提供财税疑难咨询

移动PoC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移动P o C发展现状及趋 势分析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移动P o C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当前,移动通信网络正从2.5G时代向具有更高传输速率的3G时代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话音业务仍将在移动通信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3G等新系统推广的坎坷都使移动运营商更加务实,他们都把运营重点放在对现有网络质量的提高与业务创新上。在这种形势下,PTT业务在部分市场取得的成功强烈地吸引了移动运营商的目光。随着VoIP等技术的发展,从2003年以来,移动运营商开始通过2.5G网络提供“一按即通”(PTT)业务,也称为PoC(PTToverCellular)业务。 全球PoC商用情况 自美国Verizon、Sprint等业界知名的移动运营商推出PoC业务以来,其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EmendResearch的咨询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公众移动网上的PTT业务收入达到8400万美元,预计2008年这一市场将达到101亿美元。PTT 用户将从2003年的230万增长至2008年的3.4亿。从用户角度看,很多咨询公司也对PTT业务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测。 由于市场预期看好,近两年来,世界各地的移动运营商纷纷推出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的PTT业务。 去年以来,许多移动运营商纷纷推出了PoC业务,但PoC的市场增长情况却低于人们的预期。Orange公司在2004年年初推出了PoC业务,并宣称到2004年年底要达到100万的用户规模。但是由于终端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Orange又降低了其用户发展目标,转而加强产业链协作,努力推动支持PoC业务的手机终端的生产。美国Verizon和Sprint公司的PTT业务发展似乎要好一些,但也没有取得像Nextel相似的经营业绩。 影响PoC发展的因素分析

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优势

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优势 在这个IT主宰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强大,信息化的不断普及,无论是政府机构、学校、还是企业,都采用了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网络工程师行业更是相当受宠,他们的薪资也在逐渐增加。 【查看详情,了解更多网络工程相关资讯】 网络工程师职位定义: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网络科技世界的兴起,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和世界的革命性发展。 网络工程师就业方向:由于网络工程师所学的知识涵盖面广,所以他们的就业方向也比较多,可以从事网络系统管理、技术支持、网络维护、网络架构、网络安全、数据库管理员、网站建设等。 【查看详情,了解更多网络工程相关资讯】 网络工程师的职业优势: 1、新型网络人才缺口大,27%的行业增长速度导致网络人才年缺口达30万,高薪高福利成为必然; 2、最具增值潜力的职业,掌握企业核心网络架构、安全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3、就业面广,一专多能,实践经验适用于各个领域; 4、可实现专业零基础入行,4-10个月的强化训练和职业化引导,就可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网络人才; 5、职业发展前景广阔,网络工程师到项目经理仅一步之遥,从容晋升

Manager。 6、增值潜力大,职业价值随着自身经验的丰富以及项目运作的成熟,升值空间一路暴涨; 网络工程师的职位进阶: 1、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员; 2、进入大中型企业,从事同样的网络管理工作,薪资待遇等就可有明显的提升; 3、学习更全面的知识成为普通的网络工程师; 4、成为侧重于某一专业的网络工程师,如网络存储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等; 5、可进阶到专家级别,如IT项目经理、网络主管或者技术专家等,这也是网络工程师在30岁以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以上就是关于网络工程师的介绍,北大青鸟锦江天府学院的老师建议大家,先不要去想那么多,目前最重要的是学好专业的网络工程基础知识,包装好自己,才会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查看详情,了解更多网络工程相关资讯】

未来的网络营销总体发展趋势

未来的网络营销总体发展趋势 自2008年,网民受众数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网络媒体接触时间也在延长,网民更加信任网络媒体。网民网上消费能力也出现快速提升,这为企业提供了新的产品销售渠道机会,网络营销也将成为更多企业的新营销战略。 网络营销探索 目前对网络广告的定义几乎被扩大化到“网络市场营销”的整个领域,但是在讨论互联网的营销价值时,却又仅用“网络显示广告”来衡量。这种概念的模糊,导致了网络广告地位的起伏。 互联网的市场营销行为大致有如下这些:网络显示广告,在网民浏览的信息中含有显示广告;效果分成广告,在那些营销效果可以在网络上直接体现的行业普遍采用,如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文字链广告”则是一种特殊的效果分成广告,Google的Adsence最有代表性;网络公关,将营销信息转换为读者也需要的信息;网络口碑营销,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人际特性传播商品的口碑;网络活动营销,通过组织虚拟的网络活动达成营销目标。如果将上述内容都笼统地用“网络广告”来概括,容易引起混淆。 网络营销价值:中国网民的渗透率不足30%,美国则接近80%。网民渗透率和平均上网时间的同步复合增长,会让网络营销价值在未来10年出现多次爆炸性增长。 网络显示广告: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业界普遍采用“点击率”来衡量效果,这种错误的衡量标准最终导致了网络显示广告的相互干扰度高、骗取用户点击、甚至点击作弊等错误的营销行为。最可悲的是,使用点击率等于抹杀了网络媒体的品牌价值,这是营销业的倒退。 效果分成广告:看起来很公平,特别适合于那些“促销广告”,但这种模式没有占据主流,因为忽略了营销对品牌的贡献,对网络媒体略显不公平,强势的网络媒体不愿接受。其另一个负面效应是影响品牌的品质内涵,业界普遍认为VANCL比较成功地使用了这种模式,我个人认为,这也将VANCL永久地钉在了“廉价”“促销”的定位上。 网络公关: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营销模式,通过内容化的营销信息来达成营销,非常有效。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网络公关的操作方式延续了传统媒体公关的手段,用“非常官方化的,单向灌输”来传递营销信息,与互联网的“自主选择”“海量信息”特征相悖。应该引入“点击率”来衡量。 网络口碑营销:是最近三年全球营销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与网络公关营销最重要的区别是口碑源于消费者,而公关信息源于广告主。因为网络的人际特性越来越强,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使口碑营销令人着魔。但口碑营销也正在被“口水营销”和“打手营销”干扰,亟待相关法律的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