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第5章-地球动力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65
地质学中的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地质学是对地球形成、演化和变化的研究,而地球动力学和板块构造是地质学中重要的分支领域。
本文将探讨地质学中的地球动力学原理以及板块构造的相关内容。
一、地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活动和地表现象的学科,主要围绕地震、火山活动、地热活动、地质构造以及地球表面的运动等方面展开研究。
1.1 地球构造的基本概念地球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及其表面的各种构造特征。
根据地球构造理论,地球内部由固态地核、液态地幔、硅铝质地壳组成。
此外,地球表面存在着陆地和海洋两种不同的地质构造。
1.2 地球的内部运动地球内部运动包括地球幔对流、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等。
其中,地幔对流是指地幔物质的密度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对流运动;板块运动是地球上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总称;地壳变形则是地球表面由于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变化。
1.3 地球动力学的作用地球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内部结构,从而更好地预测地震、火山活动等自然灾害,并为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球动力学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环境演变以及生物进化等问题。
二、板块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地球上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尺寸的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以各种方式进行相对运动。
2.1 板块构造的启示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得益于地震学和地磁学的研究成果。
通过观测地震震源的深度和地震波传播的速度,科学家们得出了板块构造的重要推论,从而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复杂结构和运动模式。
2.2 板块构造的类型根据板块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构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型板块构造、内陆型板块构造和岛弧型板块构造。
边界型板块构造主要包括:洋脊-洋沟型、洋脊-大陆型和大陆-大陆型。
其中,洋脊-洋沟型板块构造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一种,如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洲板块之间的构造。
内陆型板块构造主要包括大陆内部的板块相互作用,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的力学性质和作用的学科,而板块构造则是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两者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地球动力学的角度探讨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变。
地球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是地球内部的洋壳和大陆构成了动态的陆地板块,它们不断相对运动并形成了地球的地质结构。
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不断的推拉、碰撞和剪切作用,使得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不断变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山脉、地震、火山等现象。
地球内部的动力是板块构造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由固体岩石组成,然而在地幔的一定深度处存在着一层称为“艾斯托波斯层”的软流层。
这一层由高温和高压下的岩浆组成,具有流动性,形成了地幔对地壳板块的推动力。
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变主要有三个过程。
首先是板块边界的划分。
地球上存在着三类板块边界:构造板块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和扩张型板块边界。
构造板块边界主要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转换型和扩张型板块边界则主要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和分离。
接着是板块运动的方式。
板块运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扩张、弧形推进和交叠。
扩张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使得洋底岩石在中央儿脊处上升,形成新的洋壳。
弧形推进则是指一个板块相对于另一个板块的向前推进,形成一条地质构造,如弧形山脉。
交叠则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造成岩石的挤压和抬升,形成山脉。
最后是板块构造的影响。
板块构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形的形成。
地震是板块运动导致的地壳岩石断裂和运动释放的能量。
火山则是岩浆从地幔上升到地表并喷发的结果,常常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
地形的形成则是由板块运动和岩浆活动所带来的岩石剥蚀、侵蚀和堆积的结果,形成了山脉、高原和盆地等地貌特征。
总结起来,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球动力学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力学性质和作用,而板块构造则是地球动力学作用在地表的表现。
通过对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并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大地构造学一大地构造学的含义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
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
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理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地球的内部运作和表面的地质现象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探索和理解的奥秘。
地球动力学和板块构造理论就是帮助我们揭开这些神秘面纱的重要工具。
地球动力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地球内部的各种力量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地球的演化和变化。
这些力量包括热能、重力、地幔对流等等。
热能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它使得地幔和地核的物质保持高温状态,从而具有流动性。
重力则时刻影响着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布和运动。
而地幔对流,则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重要方式。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这个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被分割成了若干个板块。
这些板块就像漂浮在软流圈上的“大船”,不断地移动、碰撞、分离和俯冲。
板块的运动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
地幔对流是其中的主要动力来源。
在对流过程中,上升的热地幔物质会推动板块分离,而下降的冷地幔物质则会拉动板块俯冲。
此外,板块自身的重力作用也会对其运动产生影响。
板块运动带来了一系列壮观的地质现象。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如果一个板块的密度较大,它就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俯冲带。
在俯冲带,会发生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以及造山运动。
比如著名的安第斯山脉,就是由南美洲板块和纳斯卡板块碰撞形成的。
当两个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裂谷中,地幔物质上升,形成新的地壳,同时伴有火山活动。
板块的相互挤压还会导致地壳褶皱和隆起,形成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欧亚板块而形成的,并且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使得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板块的运动和分布,我们可以追溯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过程。
在地球的早期历史中,大陆可能是一个整体,随着板块运动逐渐分裂和漂移,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板块构造理论也对资源勘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许多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都与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科学知识:地球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的知识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学科,包括地球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两个主要分支。
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例如地震、火山喷发、岩浆运动等,而构造地质学则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和变化,例如构造地貌、地层和岩石的形成和变化等。
地球动力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的,包括固态地壳、可塑地幔和铁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坚硬矿物质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质组成。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它是通过岩石圈运动和板块构造演化而形成的。
板块运动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之一。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外部的各种板块随着岩介质的运动而发生相对运动的现象。
板块运动具有很强的动力学性质和活性,会导致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构造和地震变化。
构造地形包括山、谷、高原和盆地等。
这些构造地形本身就是过去构造活动的结果,而现代的构造活动则可以通过板块运动和地震来观察和分析。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壳深处岩石的组成和结构、形成和演化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岩层、地层、断层、岩浆岩、变质岩和火山岩等。
构造地质学的核心是对地球构造和演化历史的认识与研究,它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基础性,还具有应用价值。
例如,它可以在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地质工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地球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内部构造和演化历史,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维护环境与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未来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探索和发掘这两个学科的研究价值,为人类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
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
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地球动力学: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研究地球大尺度运动或整体性运动的各种力学过程、力源和介质的力学性质的学科。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分支。
简史:1911年,洛夫(A.E.H.Love)发表了他的著作《地球动力学的若干问题》,最早使用了地球动力学这个词。
不过在19世纪下半叶,开尔文(Kelvin)就已研究过地球的整体刚度,认为与钢的刚度相近。
达尔文(G.H.Darwin) 等还研究了粘性球体在引潮力作用下的形变。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B.古登堡分析了地球内部的作用力,推断了地球内部介质的力学性质。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大地构造学说的提出使地球动力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有的学者从大地构造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地壳的构造运动及其力学机制。
有的学者则从板块大地构造出发,侧重研究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
另外一些学者则致力于研究极移、固体潮和地球自由振荡等整体性力学现象。
甚至还有人把理论地震学等同于地球动力学。
70年代,各国学者组织了地球动力学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验证板块大地构造学说。
内容:地球固体部分内发生的力学现象多种多样,形式复杂,内容丰富。
地球动力学的任务就是分析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寻求其力学机理,掌握这些现象出现和变化的规律,预期它们今后的发展趋势。
为此,必须了解推动和支持这些现象的力源和地球介质的力学特性。
地球自身的引力当然是推动构造运动的长期作用力,日、月引潮力,地球转动和摆动引起的惯性力也必须考虑。
它们之中有的虽然极小,但可以起到触发构造运动的作用。
地球内部物质的热运动所产生的力以及它们的粘滞性亦属必须考虑之列。
地球模型是地球动力学的基础之一。
在当代的地球动力学研究中,人们通常将地球看成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3部分组成(见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理性质)。
这3部分的相对大小、密度和它们的弹性系数、粘滞系数等力学参量尚无定值,各学者的采用值尚有差别,从而派生出许多模型,1066A、PREM 就是当前常用的两个模型。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第一章大地构造学引言绪论《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大地构造问题“已成为许多地球科学家研究活动的中心议题”,在地球科学研究活动中占据着统领地位。
理论体系:活动论、新全球构造大陆、动力学思想第一节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一、 What are Tectonics[tek't?niks]大地构造学 and Structural Geology[地质] 构造地质学? (1)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壳和岩石圈(大陆、洋盆、造山带、地震带和其他地球表面大尺度构造)结构和构架Tectonics------------architectures (2)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壳和岩石圈构造(大陆、洋盆、造山带、地震带和其他地球表面大尺度构造)形成和发展演化规律(3)大地构造学研究引起地壳和岩石圈(大陆、洋盆、造山带、地震带和其他地球表面大尺度构造)构造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动力学。
研究地壳岩石圈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Tectonics and Structural geology相同点:1. 均涉及对已发生变形的地球外层演化的重建,如地壳的破裂、大洋裂解大洋关闭碰撞等2. 均涉及地壳和上地慢的运动和变形不同点: 大地构造学主要研究区域或全球尺度的运动和变形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亚微—区域尺度岩石变形两个研究领域相互独立。
但在区域尺度上,他们有相当多的重叠。
因为我们对大尺度构造运动的理解的重要来源有赖于于对岩石中变形的观察;相反对大尺度构造演化历史的了解有助于理解构造变形的动力起因。
Tectonics 与Plate tectonics及其他学科关系Tectonics depends on other branches of geologyTectonics— Plate tectonics: Plate tectonics即建立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大地构造学。
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领域,研究地球内部的运动和构造活动。
它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而且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灾害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运动的学科,它包括地震、地热、地电等多种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过地震的观测和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的性质。
地热则涉及地球内部的热能传输和地热流动,研究地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热力学特征和地壳上地下热储量的分布情况。
地电则是指地球内部的电流运动和物质的电导性质,通过测量地电现象可以揭示地球内部流体的特点和电性质。
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基础,它认为地壳被分为若干个大块,这些块以板块边界为界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是地球迄今为止最大的地壳构造系统,它是地球表面现代地震、火山、地热等自然灾害和地质现象的主要背景。
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即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内部和地壳变动规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板块构造理论揭示了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例如构造活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板块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不同,地壳的变形和运动主要是受到板块活动的控制。
板块构造理论还为地球科学提供了解释地震、火山、地热等现象的理论框架,通过研究板块构造和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预测和预防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地球动力学和板块构造的研究成果在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能量转化和物质运动规律,对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价值。
板块构造理论则为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运动和构造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自然灾害的规律。
第五章 经典大地构造学说第一节 地槽地台理论1859年霍尔(J.Hall)在北美第一次注意到古生界同一代地层在阿巴拉契亚山要比毗邻的密西比河平原几乎十倍,提出褶皱山系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部位生成的,1887卡尔宾斯基根据东欧平原近水平产状的古生界到处不整合在已强烈变形的结晶基底之上的现象,建立地台的概念。
一 地槽1859年美国地质学家霍尔(J.Hall)在研究北美时第一次注意到古生界同一时代地层在阿帕拉契亚山要比毗邻的密西西比河平原几乎厚十倍,从而提出褶皱山系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部位生成的,但他错误地把地壳拗陷归困于沉积物的加载。
到1873年丹纳(J.Nana)正式把这种拗陷称为地槽。
1 概念:地槽是地壳上强烈的构造带,曾经为巨大的拗陷带,沉积有巨厚的海相沉积物,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活动都十分强烈,最后转变为褶皱山脉。
2 特征与标志:(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或两个大陆之间,因此,地槽一般都具有狭长的形态呈带状分布,规模很大,长几百至几千公里,宽几百公里,现今地槽多为褶皱山脉。
(2)地槽沉积物分布在长条状的拗陷内,沉积物以海相为主,分选性差,厚度巨大,可达上万米。
常常形成特殊的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由下而上依次为:a硬砂岩建造,碎屑成分复杂,分选不好,磨圆度差,多含有一些易于风化的长石等矿物,说明沉积时地形起伏大,剥蚀沉积快,这种环境多出现在地槽形成初期构造不稳定环境下。
b硅质-火山岩建造(优地槽产物),一般由硅质页岩、碧玉岩等硅质岩组成,并与细碧岩、安山玄武岩、石英角斑岩及其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伴生,相当于蛇绿岩套的一部分,说明地槽下沉最强烈的阶段,断裂、火山活动发育。
c碳酸盐建造,一般不纯,常含泥质成分,说明为下沉最晚期海侵最广泛,陆源物少,地势平缓。
d复理石建造,海相沉积,以砂、粉砂、粘土等陆源碎屑为主交替组成的韵律组合,厚可达上万米,韵律厚为几十厘米,说明是一种浊流沉积(已往认为是地槽上下“振动”形成的),代表地槽上升初期阶段。
地球动力学模型与大地构造演化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行星,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地构造的变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球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帮助解释了大地构造演化的原因和机制。
地球动力学模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地幔对流和板块构造。
地幔对流是地球内部物质的热对流运动,它平衡了地球内部的热量分布。
地幔对流产生的热量通过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来释放出来,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地质活动。
首先,地幔对流是地球动力学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部分,其主要由固体的岩石组成。
地幔对流的动力学机制是由地幔物质的热胀冷缩效应驱动的。
地幔物质受到来自地核的热量,导致物质的上升。
一旦物质上升到地表附近,它会慢慢冷却,然后沉降回地幔。
这种循环过程形成了地幔对流运动。
地幔对流的存在使得地球内部的热量得以分布和释放,维持了地球内部的热平衡。
其次,板块构造是地球动力学模型中的关键要素。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圈分裂成若干块状板块,并在其上进行相对运动的现象。
板块构造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也受到板块自身的积累和重力的影响。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形等地质活动。
地球板块的枯竭和碰撞使得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发生了许多改变。
在地球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解释大地构造演化的原因和机制。
地球演化的历程中,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不断变化和重塑,而地幔对流和板块构造是这些演化的引擎和动力。
例如,板块构造的相对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从而改变地表的地形和地势。
同时,板块构造也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形成山脉和海沟等地质地貌。
另外,地幔对流也对大地构造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地幔对流不仅决定了地球内部的热量分布,还会诱发地壳的变形和扩张,进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壳结构。
例如,大洋中脊的形成和扩张就是由地幔对流所驱动的。
大洋中脊是海洋地壳的产生地,地幔物质通过大洋中脊从地幔向外流出,形成新的地壳。
综上所述,地球动力学模型以其深度和复杂性,为我们理解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地球动力学地质学解析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的关系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复杂而独特的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组成。
地球动力学地质学研究的就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探讨地球动力学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之间的关系。
一、地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和变形的学科,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学和地震学。
地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地球的表面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形。
1. 板块构造学板块构造学是研究地球上板块运动和变形的学科。
板块构造学的核心概念是板块,即地壳和部分上部地幔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块状结构。
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它们以大约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速度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认为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现象主要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摩擦会导致构造变形,并释放地震能量。
地震的频繁发生和分布可反映板块运动的强度和方向。
2. 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们可以表明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的动力学性质。
地震学通过观测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组成。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不同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的速度变化推断地球内部的不同层次。
例如,地震波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揭示了地球的地幔和核的存在。
二、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的关系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变形直接影响到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构造,而地球表面的变化也反过来可以影响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
1. 地球内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构造和地震活动的重要驱动力。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摩擦会导致地壳构造的形成和变化,例如山脉的隆起、地壳的断裂等。
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事件的频繁发生影响到地球表面的地质环境。
此外,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也会对地球表面的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地幔中的岩浆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的岩浆和火山灰在地表堆积形成火山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