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员培训审核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223.50 KB
- 文档页数:52
内审员培训审核要求1.培训目标:内审员培训应明确目标,确保培训内容与内审员提升的需求相匹配。
培训目标可以包括提高内审员的审核技能、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领导沟通能力等。
要求培训目标明确、具体,有助于评估培训的有效性。
2.培训计划:内审员培训应有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时间。
培训内容应涵盖内审的基础知识、审核技能和管理实践等方面。
培训方法应灵活多样,包括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研讨等。
培训时间应合理安排,保证培训效果。
3.培训讲师:培训讲师应具备丰富的内审经验和专业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
对培训讲师的资质和背景要求进行审核,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学员提供有价值的培训体验。
4.培训材料:培训材料应全面准确,与培训内容相符。
内审员培训材料可以包括教材、案例分析、参考书籍等,用于辅助学员的学习和实践。
审核培训材料的质量,确保其能够满足内审员培训的需求。
5.培训评估:内审员培训应进行评估,以确定培训的有效性和帮助学员进行提升。
培训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员反馈、培训成果等方式进行,以收集学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培训提供依据。
6.持续教育:内审员培训并不只是一次性的活动,在培训结束后,应有进一步的持续教育措施。
内审员可以通过学习交流会、工作坊、讲座等途径,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保持专业素养。
7.反馈机制:内审员培训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用于收集学员对培训的反馈和意见。
根据学员的反馈,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保证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内审员培训审核要求,旨在确保培训的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方法科学、评估有效,为内审员的能力提升和组织绩效的改善提供支持。
这些要求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内审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为组织的发展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内审员培训1.审核知识要求:(1)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流程,熟悉企业业务和风险特征;(2)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准则,了解国际财务报告准则;(3)掌握内审理论和方法,了解内审标准和技术规范;(4)了解IT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掌握网络安全及信息系统审计知识;(5)了解业务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工具,熟悉审核程序和技术。
2.审核能力要求:(1)分析能力:能够准确识别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风险关键点,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2)沟通能力: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与相关部门和人员有效沟通,进行信息获取;(3)技术能力:具备信息系统审计和数据分析技能,能够利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4)风险评估能力:能够独立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全面的内审计划;(5)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对内审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做好项目计划、资源调配和进度控制。
1.内审基础知识培训:介绍内审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讲解内审的法律依据和规范要求,使内审员了解内审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内容。
2.内审准则和技术规范培训:介绍财务内审准则和技术规范,讲解准则和规范的要求和应用方法,提高内审员对内审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内审理论和方法培训:介绍内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程序评价等,讲解内审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培养内审员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
4.IT技术培训:介绍IT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讲解信息系统审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内审员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能力。
5.业务知识培训: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对内审员进行相应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内审员对企业业务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6.案例分析和实操训练: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内审员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实操训练,提高内审员的审核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7.考核评估:对参加培训的内审员进行考核评估,评估内审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内审员的进一步成长提供反馈和指导。
内审员审核方法与技巧培训讲义一、介绍内审员是组织内部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的人员,他们的任务是评估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内审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有效地进行审核工作。
本次培训旨在介绍内审员的审核方法与技巧,帮助他们提升审核能力,更好地实施审核工作。
二、内审员的角色和责任1.角色:内审员是客观、公正、独立的评估者,旨在通过审核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
2.责任:内审员应遵循审核计划,按照内审程序进行审核,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编制内审报告,并监督纠正措施的实施。
三、内审的准备工作1.审核计划:制定审核计划,明确审核的范围、目标和时间,保证审核的全面和方法的科学性。
2.审核文件:准备好审核所需的文件,包括文件列表、审核记录表、内审报告模板等。
3.审核团队:组建合适的审核团队,包括内审员和技术专家,确保审核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四、内审的实施步骤1.开会准备:开会前内审员应熟悉审核计划和程序,并准备好文件、记录表等。
2.开会:开会时应介绍内审员和审核团队,明确审核的目标和范围,由组织方介绍审核的背景和要求。
3.收集信息:通过访谈、观察、记录和抽样等方式,收集和验证信息,了解组织的运作和体系的有效性。
4.发现问题: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包括实际操作的不合规范、程序和文件的不符合要求等。
5.提出改进建议: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
6.撰写报告:根据审核结果,撰写内审报告,包括问题描述、改进建议和审核结果等。
7.结束会议:总结审核的过程和结果,与组织方进行反馈和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并结束会议。
五、内审的技巧1.问询技巧:对被审核人员进行问询时,应采取积极、开放、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避免批评和指责,以便顺利获取信息。
2.观察技巧:通过观察被审核人员的行为和环境,了解组织的运作情况和文件的实际执行情况。
3.记录技巧:记录时应准确、清晰和完整,包括时间、内容、事实和见解等,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判断。
内审员审核规则与技巧内审员培训专⽤教材审核规则与技巧培训⼀、质量体系审核定义确定质量体系的活动和其有关结果是否符合有关标准或⽂件,质量体系⽂件中的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的贯彻并适合于达到质量⽬标的系统的、独⽴的审查。
质量体系的审核⼤致可以分为⽂件审核(符合性)和现场审核(有效性)两个阶段。
⼆、质量体系审核种类1、内部审核——第⼀⽅:即审核⾃⾝的质量体系。
2、外部审核─—第⼆⽅:按合同规定对其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审核。
第三⽅:认证/注册机构或其它公正的第三⽅对申请的企业进⾏审核。
三、质量体系审核⽬的第⼀⽅审核(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主要⽬的。
依据某⼀质量体系标准来评价组织⾃⾝的质量体系。
验证组织⾃⾝的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满⾜规定的要求并且正在进⾏。
作为⼀种重要的管理⼿段和⾃我改进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使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在外部审核前作好准备。
第⼆⽅审核的主要⽬的当有建⽴合同关系的意向时,对供⽅进⾏初步评价。
在有合同关系的情况下,验证供⽅的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满⾜规定的要求并且正在进⾏。
作为制定和调整合格供⽅的名单的依据之⼀。
沟通供需双⽅对质量要求的共识。
第三⽅审核的主要⽬的确定质量体系要素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确定现⾏的质量体系实现规定质量⽬标的有效性。
确定受审⽅的质量体系是否能被认证/注册。
为受审⽅提供改进其质量体系的机会。
减少许多重复的第⼆⽅审核。
提⾼企业声誉,增强竞争能⼒。
四、质量体系审核的范围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质量体系要素,场所和活动进⾏审核。
要素:ISO9001:2000仅有5个要素。
在第三⽅认证时,要素⼀个也不能少;除⾮没有,如7.3设计和开发;组织可以根据其实际状况进⾏剪裁,但要在相关体系⽂件(如:质量⼿册)中进⾏描述。
第⼀⽅审核,则要素以⼿册中所列的范围为准。
场所:凡是与审核的质量体系所覆盖的产品和质量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地区均应列在审核范围以内。
活动:指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活动,主要包括所涉及的产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