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品基本常识(高职)
- 格式:docx
- 大小:26.43 KB
- 文档页数:4
《药用化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中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中药类各专业学生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药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药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中药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化学实验、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药物制剂工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中药生产和经营行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核心,构建教学模块,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技能形成规律,序化教学单元。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常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掌握物质浓度的表示方式、计算方法及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技术。
2.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能运用化合物官能团的性质提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方法。
3.掌握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结果的处理、判断及评价方法。
4.养成热爱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养成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的意识,具备严谨、求实、敬业、诚信的职业素养。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33期/11月(下)—123高职药学专业《药用基础化学》课程说课设计张冬梅(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淮安223005)摘要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以我院药学专业药用基础化学课程为例,从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几方面详细阐述本门课程的设计。
关键词药用基础化学说课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教师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主体。
说课程是教师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所作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面对同行和专家进行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本文在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我院教学实际,系统介绍高职药学专业药用基础化学说课设计。
1课程概述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6)4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依据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研组成员联合专业教师和相关校企合作专业进修了多次专题研讨、课程调研,制定了药学专业药用基础化学课程标准。
在制定课程标准之前,首先应明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药学专业主要培养在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等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药学人才。
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要求,为强化药学实践技能的培养,突破传统教学体系,将原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3门课程整合为药用基础化学,为专业基础课,总计8学分,132学时,开设在第一学年,为后续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专业核心课程,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
一、课程性质《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典型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及寻找新药的基本途径等。
本课程是学习基础药学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与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品营销实用技术等课程之间的桥梁,对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高职高专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药物定性、稳定性考察、纯化制备、制剂、检验、养护、调剂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相关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同时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相应考核模块的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工作性质、任务的需要而设计。
本课程贯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药物化学的同时,加深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常用药物合成、基本合成操作的基本职业能力。
(一)教学模式1、贯彻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实施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的递进式教学。
2、《药物化学》课程理论53学时、实验实训32学时、综合实训6学时,顶岗实习200学时(二)教学任务安排教师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学生在实训室模拟实训,奠定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基础。
地点:多媒体教室教师:专兼职教师教材:药物化学相关教材、学习指导、网络资源方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地点:药物化学实训室教师:专兼职教师教材:药物化学实训指导方法:实训教学理论教学40学时校内实训六、教学评价1.考核、评价方式(1)遵从全方位评价的原则。
学习评价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如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基本理论及动物实验基本技术掌握与综合运用能力、主动学习方法、技巧,团队合作精神等。
高职药物分析药物的杂质检查1. 引言药物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药物中的杂质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药效以及患者的安全。
因此,在药物分析过程中,对药物中的杂质进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高职药物分析中药物的杂质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2. 药物的杂质检查方法药物的杂质检查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查、化学检测和生物检测三种方式。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1 物理检查物理检查方法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药物的外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特征来进行杂质的初步筛查。
物理检查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但是只能检测一些可见的或能够直接影响药品质量的杂质。
物理检查方法常用于粉末状药物的外观检查,如颜色是否均匀、是否有斑点或混浊等。
对于固体药物,物理检查方法还可以通过测量其溶解度来初步判断药物的纯度。
2.2 化学检测化学检测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试剂对药物进行反应,从而判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
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包括酸碱滴定、溶液析出、显色反应等。
酸碱滴定方法适用于可溶于酸碱溶液中的物质检测,可以通过滴定定量方法来测定药物中的酸碱度。
溶液析出方法则通过溶剂的挥发,回收杂质并进行质量分析。
显色反应方法常用于检测有机物杂质,通过与特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明显的颜色变化来识别杂质。
2.3 生物检测生物检测方法是用生物体或其组织对药物中的杂质作出反应,以判断杂质的种类和活性。
常用的生物检测方法包括细胞毒性试验(如细胞存活率检测)、动物实验(如小鼠生物活性检测)等。
细胞毒性试验一般通过将药物溶液与细胞培养基混合,观察细胞存活率变化来判断药物中的杂质对细胞的毒性。
动物实验则通过给小鼠注射药物溶液,观察小鼠的生物反应,如躁动、镇静、死亡等,来评估药物杂质的活性和毒性。
3. 药物的杂质检查步骤药物的杂质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药物杂质检查的第一步,它关系到后续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课题】高职高专《药物化学》课程说课设计①[摘要]针对我院高职高专《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改革,以说课的形式呈现,本课程的说课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和改革思路七个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说课[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04-0056-02陈海燕,李冰,刘华东,梁李广,赖广森(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3)①本文系广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药物化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桂教职成(2015)22号)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陈海燕(1971—),女,讲师,主要从事药物检验分析和药物化学教研工作。
通讯作者:李冰(1970—),女,讲师,主要从事药物检验分析和药物化学教研工作。
现代职业教育总第34期课程说课,就是面向同行与专家系统介绍课程的教学设计,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通过说课,可以较好地促进教师对所授课程的把握,明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同时说课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评估的检查项目之一。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药品质量控制教研室对《药物化学》课程进行了改革,于2015年申报了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并获立项。
现依据改革的内容,通过说课的形式,把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详细地说明如下。
本课程的说课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和改革思路七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我院高职高专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总学时76课时,其中理论58学时,实训18学时,主要是学习化学药物结构、用途、性质及其在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上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为后续专业课提供理论依据,起到支撑桥梁的作用,是药剂师、药师职业资格必考科目之一。
2.工作岗位定位:为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岗位提供理论依据。
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化学制剂、药学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反应等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有机化学和药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药物中,极大多数为有机化合物;而且在大量涌现的新药中,也几乎是有机化合物。
通常有机药物的结构和性能都较复杂,要正确了解和掌握药物的组成、结构、性质、配制和药效,以及对新药的创研、药物构效关系的研究、合成药物生产中的工艺改进、药品质量检验、剂型加工以及药品使用保管、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精制等,都需要有比较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作基础, 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以从事化学制药生产中的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为主线,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在选择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和基本理论,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紧扣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门课程总计144学时包含:理论课程(100学时)、实验课程(44学时)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这些知识、技能、方法在生活和化学制药生产中的应用,关注化学制药技术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培养一定的合作共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意识、劳动纪律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
重新建立及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大专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在医学领域中,化学知识的运用十分广泛。
从医疗设备的制造,到药物的研发和治疗过程中的化学原理都需要大量的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化学、生物化学以及临床化学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排列的化学元素的表格。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组成十分重要。
2. 化学键和化合物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理解化学键和化合物的形成对于理解药物分子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有极大帮助。
3. 酸碱和 pH 值酸碱是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的概念。
pH 值描述了溶液的酸碱程度,pH 值越小溶液越酸,值越大溶液越碱。
了解酸碱和 pH 值对于理解体内环境和理解药物在不同 pH 值下的稳定性和溶解性非常重要。
4. 动力学和热力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热能变化和平衡态。
了解动力学和热力学对于理解药物代谢和分解的过程有极大帮助。
二、药物化学1. 药物的分类和特性药物的分类包括按作用机制分,按来源分,按化学结构分等。
不同分类方法对于说明药物的特性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2. 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其物化性质和作用机制。
理解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有助于解释其药效和不良反应。
3. 药物的合成和质量控制药物的合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有机合成化学知识,合成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反应条件和产物纯度的控制。
质量控制需要掌握化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操作的技能。
4. 药物的代谢和毒性药物在人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掌握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降低毒性十分重要。
三、生物化学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它们在细胞代谢和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分析化学实验室常用试剂
分析化学实验室用水和常用试剂的规格、使用和保管是从事分析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分别介绍如下:
(一)实验室用水
分析化学实验使用的纯水,一般是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有的实验要求用二次蒸馏水或更高规格的纯水(如:电分析化学、液相色谱等的实验)。
纯水并非绝对不含杂质,只是杂质含量极微而已。
分析化学实验用水的级别及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
表2 分析化学实验室用水的级别及主要技术指标
注:在一级、二级纯度的水中,难于测定真实的pH,因此,对其pH范围不作规定;在一级水中,难于测定其可氧化物质和蒸发残渣,故也不作规定。
1. 蒸馏水通过蒸馏方法、除去水中非挥发性杂质而得到的纯水称为蒸馏水。
同是蒸馏所得纯水,其中含有的杂质种类和含量也不同。
用玻璃蒸馏器蒸馏所得纯水含有微量的Na+和SiO2-等离子;而用铜蒸馏器所制得的纯水则可能含有微量的Cu2+离子。
2. 去离子水利用离子交换剂除去水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后所得到的纯水,称之为离子交换水或“去离子水”。
未进行处理的去离子水可能含有微生物和有机物杂质,使用时应注意。
3. 纯水质量的检验纯水的质量检验指标很多,分析化学实验室主要对实验用水的电阻率、酸碱度、钙镁离子、氯离子的含量等进行检测。
(1)电阻率:选用适合测定纯水的电导率仪(最小量程为0.02 Ms./cm)测定(见表2)。
(2)酸碱度:要求纯水的酸碱度在pH 6~7。
(3)钙镁离子:取50 ml待测水样,加入pH=10的氨水-氯化铵缓冲液1ml
和少许铬黑T(EBT)指示剂,不显红色(应显纯蓝色)。
(4)氯离子:取10ml待测水样,用2滴1mol/LHNO3酸化,然后加入2滴10 g\LAgNO3溶液,摇匀后不浑浊,为合格要求。
化学分析法除配合滴定必须用去离子水外,其他方法均可采用蒸馏水。
分析实验用的纯水必须注意保持纯净、避免污染。
通常采用以聚乙烯为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载实验用的纯水。
(二)常用试剂的分类、规格、用途和保存
试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试剂,如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与选择性,分析对象的含量以及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等。
合理选择相应级别的试剂,既能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因此,了解常用试剂的规格用途及保存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化学试剂的分类化学试剂产品有数千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需求,新的试剂种类还将不断产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
下面对实验室常用的标准试剂、一般试剂、高纯试剂和专用试剂作简要介绍。
(1)标准试剂:标准试剂是用于衡量欲测物质化学量的标准物质,习惯称之为基准试剂,其特点为主体含量高,使用可靠。
我国规定滴定分析第一基准和滴定分析工作基准的主体含量分别为100±0.02%和100±0.05%。
主要国产标准试剂的规格与用途,见表3。
表3 主要国产标准试剂的规格与用途
类别主要用途
滴定分析第一基准试剂作为工作基准试剂的定值
滴定分析工作基准试剂作为滴定分析滴定液的定值
滴定分析滴定液滴定分析法测定物质含量的标准
一级pH基准试剂pH基准试剂的定值
pH基准试剂pH计的校准(定位)
热值分析试剂热值分析仪的标定
杂质分析标准溶液作为微量杂质分析的标准
气相色谱分析标准试剂气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的标准
临床分析标准溶液临床化验
农药分析标准试剂农药分析
有机元素分析标准试剂有机物元素分析
(2)一般试剂:一般试剂是实验室最常用的试剂,其规格是以其中所含杂质的多少来划分,包括通用的一、二、三、四级试剂和生化试剂等。
一般试剂的分级、标志、标签颜色和主要用途见表4。
表4 一般化学试剂的规格及选用
级别中文名称英文符号适用范围标签颜色
一级优级纯(保证试剂)G R 精密分析实验绿色
二级分析纯(分析试剂)A R 一般分析实验红色
三级化学纯 C P 一般化学实验蓝色
四级实验试剂L R 一般化学实验辅助试剂棕色或其它颜色
生化试剂生化试剂或 B R 生物化学及医用化学实验咖啡色、玫瑰色
生物染色剂
(3)高纯试剂:高纯试剂的最大特点是其杂质含量比优级或基准试剂都低,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中试样的分解和试液的制备,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空白值带来的干扰,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高纯试剂的技术指标中,其主体成分与优级或基准试剂相当,但标出的杂质含量项目则多1~2倍。
(4)专用试剂:是指具有专门用途的试剂。
例如在色谱分析法中用的色谱纯试剂、色谱分析专用载体、填料、固定液和薄层分析试剂。
光学分析法中使用的光谱纯试剂和其它分析法中的专用试剂。
专用试剂除了符合高纯试剂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用途中、其干扰的杂质成分是控制在不产生明显干扰的限度之下。
2. 试剂的保存试剂放置不当可能引起质量和组分的变化,因此,正确保存试剂非常重要。
一般化学试剂应保存在通风良好、干净的房子里,避免水分,灰尘及其他物质的污染,并根据试剂的性质采取相应的保存方法和措施。
(1)容易腐蚀玻璃,影响试剂纯度的试剂,应保存在塑料或涂有石蜡的玻璃瓶中。
如:氢氟酸、氟化物(氟化钠、氟化钾、氟化铵)、苛性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
(2)见光易分解,遇空气易被氧化和易挥发的试剂,应保存在棕色瓶里,放置在冷暗处。
如过氧化氢(双氧水)、硝酸银、焦性没食子酸、高锰酸钾、草酸、铋酸钠等属见光易分解物质;氯化亚锡,硫酸亚铁,亚硫酸钠等属易被空气逐渐氧化的物质;溴、氨水及大多有机溶剂属易挥发的物质。
(3)吸水性强的试剂应严格密封保存。
如:无水碳酸钠,氢氧化钠,过氧化物等。
(4)易相互作用、易燃、易爆炸的试剂,应分别贮存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如:
酸与氨水、氧化剂与还原剂属易相互作用物质;有机溶剂属易燃试剂;氯酸、过氧化氢、硝基化合物属易爆炸试剂等。
(5)剧毒试剂应专门保管,严格执行取用手续,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如:氰化物(氰化钾、氰化钠)、氢氟酸、二氯化汞、三氧化二砷(砒霜)等,属剧毒试剂。
3.取用试剂的注意事项为了达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取用试剂时应遵守以下规则,以保证试剂不受污染和不变质:
(1)试剂不能与手接触。
(2)要用洁净的药勺,量筒或滴管取用试剂,绝对不准用同一种量具同时连
续取用多种试剂。
取完一种试剂后,应将量具洗净(药勺要擦干)后,方可取用另一种试剂。
(3)试剂取用后一定要将瓶塞盖紧,不可放错瓶盖和滴管,绝不允许张冠李戴,用完后将瓶放回原处。
(4)试剂的浓度及用量应按要求适当使用,过浓或过多,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可能产生副反应,甚至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4.试剂的瓶上的标签要求实验室配制或分装的各种试剂都必须贴上标签。
标签上应表明试剂的名称、浓度、纯度、标定日期、有效期、配制标定人等信息。
书写标签最好用绘图墨汁,以免日久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