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犯罪的法律后果
- 格式:docx
- 大小:17.48 KB
- 文档页数:3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刑法总论》课程作业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刑法概述填空题1.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__宪法__,实践根据是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2.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3.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是其基本内容。
4.广义的刑法不仅包括刑法典,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5.制定刑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
6.刑法从体系上分为总则和分则两部分。
7.刑法的解释,按解释的效力分类,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8.刑法的解释,按解释的方法分类,可分为文理解释、理论解释。
9.我国现行刑法的实施时间是 1997年10月1日。
10.有权对刑法出作司法解释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填空题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中最主要的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
2.罪刑法定原则概括起来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罪刑法定主义有四个派生原则,分别为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4.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除了罪刑法定原则外,还有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5.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刑法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填空题1.刑法的效力范围可分为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
2.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3.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追究。
4.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处理。
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5.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论犯罪与刑罚》笔记第一章刑罚的起源[行云子1]离群索居的人们被连续的战争状态弄得筋疲力尽,也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
人们牺牲了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
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
君主就是这一份份自由的合法保存着和管理者。
人们需要易感触的力量(motivi sensibili)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
这种易感触的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所规定的刑罚。
第二章惩罚权孟德斯鸠:任何超越绝对必要性的刑罚都是暴虐的。
道德的政治结果要以人类感情为基础。
人们割让自己的一部分交给公共保存的自由要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
这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成惩罚权。
第三章结论第一个结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
[行云子2]第二个结论:社会通过一项实质上是互尽义务的契约,同各个成员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结论: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开明理性所萌发的善良美德,也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第四章对法律的解释第四个结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
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
第五章法律的含混性法律是用一种人民所不了解的语言写成的,这就使人民处于对少数法律解释者的依赖地位。
了解和掌握神圣法典的人越多,犯罪就会越少。
因为,对刑罚的无知和刑罚的捉摸不定,无疑会帮助欲望强词夺理。
第六章刑罚与犯罪相对称[行云子3]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第七章衡量犯罪的标尺[行云子4]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是对国家造成的损害。
第八章犯罪的分类有些犯罪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者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还有一些犯罪则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
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心会遇到其他麻烦。
第十四章刑罚概说第一节刑罚与刑罚权一、刑罚的概念和特征(一)刑罚的概念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剥夺或限制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强制方法。
刑罚具有以下特征:(二)刑罚的特征1.根据的法定性适用刑罚的依据是刑事法律,包括刑事实体法(刑法)和刑事程序法(刑事诉讼法)。
根据《立法法》,实体刑法中的刑罚,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才有权设定、补充和修改。
2.适用过程的合法性审判机关适用刑罚一要符合刑法,二要符合刑事诉讼法。
3.适用对象的唯一性刑罚只能适用于犯罪人。
4.适用机关的专门性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适用。
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人民团体或者个人都无权适用刑罚。
5.执行机关的特定性。
死刑、罚金和没收财产由人民法院执行;“死缓”、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由监狱和其他劳动改造场所执行;管制、拘役和剥夺政治权利由公安机关执行。
6.强制的最严厉性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制裁方法。
刑罚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和政治权利,而且可以限制或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甚至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
而其他制裁方法都不可能达到如此严厉的程度。
二、刑罚与犯罪的关系(一)刑罚与犯罪的对立1.从国家方面看,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抗现行统治关系的斗争,是对统治秩序的威胁和破坏;而刑罚是社会对付违犯它的生存条件的行为的一种自卫手段,是对反抗行为的反破坏和扼制。
2.从犯罪人方面看,犯罪者之所以实施犯罪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其物质或精神上的需要;而刑罚的存在,则往往使这些欲望难以实现,甚至化为泡影。
(二)刑罚与犯罪的统一1.起源相同。
犯罪和刑罚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互相依存。
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绝大多数犯罪的结局。
3.命运相同。
刑罚不仅伴随着犯罪的产生而产生,而且最终将伴随着犯罪的消灭而消灭。
三、刑罚与其他法律强制方法的区别在我国,法律制裁通常是由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经济制裁等处罚措施构成的。
第十四章刑罚的裁量第一节概述一、刑罚裁量的概念刑罚裁量,简称量刑,是指人民法院在确认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依法决定对被告人如何适用刑罚的审判活动。
量刑的主体是人民法院量刑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量刑是实现刑罚目的的重要途径第一节概述二、刑罚裁量的内容决定是否判处刑罚决定判处何种刑罚和多重的刑罚决定刑罚的实现方式第一节概述三、刑罚裁量的原则《刑法》第61条: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量刑应当以犯罪事实为根据量刑应当以刑法规定为准绳第二节刑罚裁量的情节一、量刑情节的概念量刑情节,即刑罚裁量的情节,是指犯罪构成基本事实以外的,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予以考虑的,据以决定刑罚轻重或者免除处罚的各种事实情况。
量刑情节是犯罪构成基本事实以外的其他情节量刑情节不仅包括部分案中情节,还包括案外情节量刑情节是能够影响刑罚轻重的各种事实情况第二节刑罚裁量的情节二、法定量刑情节法定量刑情节,简称法定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在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的情节。
法定量刑情节,既包括刑法典总则规定的对各种犯罪共同适用的情节,也包括刑法典分则、单行刑法规定的对特定具体犯罪适用的情节。
第二节刑罚裁量的情节三、酌定量刑情节酌定情节,是指刑法未作明文规定,仅是根据刑事立法精神和有关刑事政策,由人民法院在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刑罚裁量时应当灵活掌握的酌情适用的情节。
常见的酌定量刑情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对象;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后的表现;犯罪之前的表现第二节刑罚裁量的情节四、量刑情节的适用(一)应当型情节、可以型情节与酌定情节的适用当一个案件既有应当型情节、可以型情节,又有酌定情节时,应当是应当型情节优于可以型情节,可以型情节优于酌定情节第二节刑罚裁量的情节(二)从宽情节与从严情节的适用1、从重、从轻处罚《刑法》第62条: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第十四章刑事责任一、刑事责任的概念1.刑事责任的定义(1)责任的含义在刑法学领域,“责任”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①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应受惩罚、制裁的法律地位或可能性,是犯罪所引起的一种法律后果。
②指主观归责的可能性,是成立犯罪的一个基本条件。
(2)理论学说①“责任说”主张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应当承担的刑事法律所规定的责任。
②“刑罚说”主张刑事责任就是国家依据刑事法律对行为人判处刑罚。
③“后果说”主张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④“义务说”主张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因犯罪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义务。
⑤“否定性评价和谴责说”主张刑事责任就是国家对犯罪行为和行为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
我国刑法理论界上述不同的刑事责任定义并无根本性的差异,相对而言,否定性评价和谴责说更为妥当,故采此说。
(3)刑事责任的概念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和单位因其实施犯罪行为而应当承担的由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依照刑事法律对其犯罪行为所作的否定性评价以及对其本人的谴责。
2.刑事责任的特点(1)刑事责任是一种最严厉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的严厉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现形式上。
刑罚作为实现刑事责任的基本方法,是所有的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它不仅可以剥夺犯罪人的财产权和政治权,而且还可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之自然人的人身自由,甚至于剥夺其生命。
(2)刑事责任是一种严格的法定责任一个人或者单位对什么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具体怎样承担,必须由刑事法律加以明确规定,并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司法机关遵循法定的刑事诉讼程序予以追究,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决。
(3)刑事责任是以行为人和单位接受国家否定性评价和谴责为内容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具有极强的伦理谴责性。
行为人在应该而且能够选择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时却自主地选择了违反刑法规范的犯罪行为,因而必须接受国家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
(4)刑事责任是因犯罪行为的存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犯罪是产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第十四章犯罪的法律后果
第一节刑事责任
一、刑事责任概述
刑事责任是以行为应受刑罚处罚为核心内容的犯罪的法律后果。
①刑事责任的严厉性和专属性
②刑事责任的法定性和平等性
③刑事责任的法律性和伦理性
④刑事责任的应然性和实然性(犯罪黑数)
二、刑事责任的根据
(一)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相对意志自由论)
(二)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
1实质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法律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
3事实根据: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
三、刑事责任的实现
1.定罪判刑方式
2.定罪后不适用刑罚而适用非刑罚的处置
第二节刑罚概述
一、刑罚与刑罚权
(一)刑罚
1.刑罚的概念
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的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一定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2.刑罚的本质
刑罚的本质属性是其惩罚性,即使犯罪人承受一定的剥夺性痛苦
3.刑罚的特征
①刑罚的内容以对受刑罚处罚者的权利予以一定的限制或剥夺
②刑罚适用的对象只能是实施犯罪的人
③刑罚的根据在于刑法的明文规定
④决定刑罚适用的主体是国家各级刑事审判机关
4.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措施的区别
①适用根据不同
②适用对象不同
③适用机关不同
④严厉程度不同(行政处罚、劳动教养、收容审查)
(二)刑罚权
刑罚权是国家基于统治权对犯罪人实行刑罚惩罚的权力。
其内容包括:制刑权、求刑权、量刑权和行刑权。
二、刑罚的功能
刑罚的功能是指刑罚的创制、适用和执行可能产生的积极效应或作用。
1.刑罚对犯罪人的功能:剥夺、惩罚、教育改造
2.刑罚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功能:安抚
3.刑罚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功能:威慑、教育鼓励
三、刑罚的目的
刑罚的目的是指国家在创制、裁量和执行刑罚的刑事法律活动时所预期达到的效果或目标。
1.刑罚的根本目的
刑罚的根本目的是指国家在制定、适用和执行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
外国学者关于刑罚目的学说:报应刑论、目的刑论、折衷论
2.刑罚的直接目的
(1)特殊预防
◆特殊预防是指预防已经犯罪的人重新犯罪。
①适用死刑立即执行,彻底剥夺再犯能力(贪官免死)。
②适用自由刑,使犯罪人在一定期限内与社会隔离,同时对其进行教育改造。
这是特殊预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式。
③适用财产刑(对经济犯罪、财产犯罪和其他贪财图利犯罪)剥夺重新犯罪的资本和物质条件。
④适用资格刑,剥夺一定的权利或资格
(2)一般预防
◆一般预防是指预防社会上有犯罪可能性的人犯罪。
.我国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和一般预防目的使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法院对任何一个犯罪分子适用刑罚,都包含着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内容和信息。
因此,法院在适用刑罚时,既要考虑特殊预防的需要,使裁量的刑罚符合惩罚和教育罪犯的要求,又要考虑一般预防的需要,使裁量的刑罚满足威慑、儆戒意图实施犯罪的人的要求。
但不是任何时候都是等量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