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58.02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问题的分析及护理措施摘要】心肌梗塞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泡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
40岁以上占绝大多数。
北方较南方为多。
急性心肌梗塞起病突然,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常与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饮酒、吸烟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心前区剧烈的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或数天,服硝酸甘油无效,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此病患者表现为心理压力大、心理变化复杂,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我们结合整体护理,为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问题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4-122-01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病情凶险,并且恢复较慢,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再梗死,甚至死亡,在所有护理措施中,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中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研究提示,心肌梗塞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及社会因素在内的许多因素都有关,了解此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应做好心理护理。
1心理问题分析1.1紧张、恐惧心理:剧烈心前区疼痛,伴有濒死感,由此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1.2焦虑心理:因本病使患者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力大大下降,需要卧床休息治疗,短期内治疗不明显,而且会反复发作,使患者对治愈失去信心,而产生焦虑、悲观的心理,同时因家庭经济、工作等问题也可加重其焦虑的心理。
1.3多疑心理:患者病程长,疗效不明显。
,家庭经济等情况,怕增加家人的负担,能否治愈而产生怀疑心理。
1.4淡漠心理:患者在初期病痛缓解后,误认为病情已好,不听医护人员劝告,擅自下床活动,不配合治疗2护理措施2.1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多数患者由于环境及角色的改变,病后生活、工作及医疗费用等问题,造成精神紧张、烦躁不安。
心肌梗塞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疾病的转归和康复中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本文对心肌梗塞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我们针对不同心理特征所采取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了阐述。
1 心理特征分析由于年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病情轻重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不一样,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1 焦虑恐惧心理多见于发病初期,原因有:1.1.1 心肌梗塞患者住院后大多住监护室或垂危室,病室内的各种抢救器械及医护人员严肃认真的表情,都易造成患者的恐惧心理;部分病人对医生查房时的言语举止非常重视,试图从医护人员的表情、姿势、行为中来揣测自己疾病的轻重程度及后果;个别病人耳闻目睹周围发生了因心肌梗塞猝死者,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这样,为此夜不能眠,茶饭不进,甚则草木皆兵,稍有不适便有大祸临头之感。
1.1.2 心肌梗塞发作时有胸闷、胸痛、濒死感,加之经济原因,亦使患者顾虑重重,大多数患者有此类型心理表现。
1.2 否认心理多发生在病人经抢救后病情好转,急性期症状初步控制时期,病人表现为否认有病或认为自己病很轻,无需住院治疗,由于病人不配合治疗护理,往往造成心肌梗塞多发或病情加重。
此种心理以无冠心病史者多见。
1.3 忧郁心理一般在病情平稳后出现。
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1)因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融洽等导致精神抑郁。
(2)部分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心脏病难以治愈即使临床症状改善也是暂时性的,随时可以复发,以后工作、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失去了社会价值,尤其见到同室多次住院的心脏病人,他们对治疗更是大失所望,情绪消沉,精神颓唐。
此心理以女病人多见。
1.4 依赖心理多见于疾病的恢复期。
这些病人平素自信心很强,很有主见,一旦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熟悉和习惯监护病房的环境,并且生命安全有了较大的保障,加之受到亲人及周围同志的特别照顾,自己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缺乏主见,对自己日常行为自信心不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行为严密观察,进行心理分析。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与护理前后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多疑;悲观、消极、绝望;烦恼、痛苦;乐观、安定积极、渴望信赖;盲目乐观、不在乎等心理。
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防止病情恶化,改善预后。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理分析;心理护理[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098-02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重症之一,病情凶险。
恢复较慢。
易发生死亡。
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发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对病程、转归及预后有重大影响。
在所有的护理措施中,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大量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住院期间除认真细致观察病情,做好各种常规治疗外,还要特别重视患者心理护理。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笔者对急诊科ICU病房收治的86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进行仔细了解,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采取了一系列护理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4月~2008年10月本院急诊科ICU病房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3例,年龄51~78岁。
经抢救治疗及心理护理后,治愈出院78例,死亡8例。
住院46~23 d。
1.2方法在护士查房时,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情况;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总结资料,进行心理分析。
2结果存在紧张、恐惧心理的36例(42%),存在焦虑多疑心理的17例(20%),存在忧愁、烦恼、痛苦心理的14例(16%),存在悲观、消极、绝望心理的8例(9%),存在乐观,安定积极,渴望信赖的心理6例(7%),存在盲目乐观,不在乎心理的5例(6%)。
心梗后的心理疾病及心理辅导方法在现代社会,心梗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然而,除了身体上的困扰外,心梗还会导致心理上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心梗后的心理疾病,并介绍一些心理辅导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一、心梗后的心理疾病1. 抑郁症心梗后,患者可能会面临身体上的痛苦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担忧。
不少患者在术后经历抑郁症状,如丧失兴趣、精神萎靡、自责等,使其难以享受生活,同时也影响着康复过程。
2. 焦虑症心梗的发生会引发患者对自身健康的忧虑,对于再次发病的担心成为心梗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焦虑症状包括紧张、恐惧、睡眠障碍等,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3. 自我身份的改变心梗对个体有着深远的影响,身体的疾病和潜在的生活威胁会导致个体对自身身份的思考和认同产生变化。
患者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产生质疑,这种自我身份改变与心理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心梗后的心理辅导方法1. 心理咨询心梗患者可以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进行个别或小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能够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并通过专业的技巧引导患者理解和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重塑积极的心态。
2. 支持小组参加心梗康复支持小组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辅导形式。
通过与其他患者的交流,患者可以感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应对策略,减轻心理负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一种系统性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总结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心理干预师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此外,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深度放松技巧、意义取向技术等,患者可以逐渐改变消极的情绪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自我调适训练患者可以参加自我调适训练课程,学习应对压力和消极情绪的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正向思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等,有助于患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好地调整心态和情绪。
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心肌梗塞起病急,病情危重,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改变,如何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进入角色,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防止意外发生,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一心理状态1 恐惧与紧张此种心理反应多出现在急性期,因心肌梗塞起病急聚心前区刀割样疼痛,有窒息和濒死感,故患者常有严重的恐惧心理和精神高度紧张,此外,对医院环境和医务人员陌生,缺乏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包括对诊断是否正确或能否得到极时有效的治疗]也是原因之一。
2 焦虑、烦燥心肌梗塞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都处在焦虑、烦躁不安的心理变化中。
原因是:①急期性的原因与恐惧和紧张的因素相同。
②渡过危险期后因不习惯卧床,医患之间关系不协调而焦虑烦躁。
③恢复期又常为家事和工作担忧。
3 轻视心理此种心理表现为习惯性心理、自尊心增强、试验心理和好胜心理。
心理反应多出现在急性期后,表现为不服从医嘱,不配合治疗与护理。
如让其卧床休息,却在床上活动或擅自下床,嘱少食多餐,却不节制饮食。
特别是平素健康的患者,体力和食欲恢复较快,加上对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不足,满不在乎,认为医生和护士过于谨慎,因此,轻视病情而过早下床活动,此时往往发生意外。
4 习惯性心理患者因不习惯床上排便常避开护理人员的监督而下床排便,或对医护人员的叮嘱重视不够,无意识的下床活动或排便。
5 自尊心增强以往身体健康,急性期已过,症状消失,自感与病前无区别,不愿意在床上洗漱大小便,怕给别人增添麻烦而下床活动。
6 试验性心理此种心理反应多见于某些家庭经济困难的人,因自感体力恢复,食欲正常,便尽早活动,试验一下心脏的承受能力,如一位恢复期病人,上午在医院输液,下午则偷偷跑出去上班,结果则在班上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而急忙返院。
此病人的目的主要是去适应出院后的体力劳动。
7 好胜心理及事业型心理此种患者个性强,有较强的事业心,不愿意让自己的同事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而在病床上用电话联系业务,安排工作。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不良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摘要】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的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负担。
本文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不良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焦虑、抑郁等表现。
为了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提高康复效果,我们提出了三种护理干预措施: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和心理康复训练。
这些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重建自信,积极面对康复挑战。
结论指出,积极的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在护理过程中,应重视患者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负担,心理不良因素,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心理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措施,心理状态,康复,护理干预,重要性。
1. 引言1.1 心肌梗死患者心理负担重心肌梗死患者在心理上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带来了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患者可能会经历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绝望、愤怒等,面对疾病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的不适感到心理压力很大。
心肌梗死的患者常常感到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会出现抑郁情绪。
这种心理负担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负面影响,延缓病情恢复。
心理负担过重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负担重的问题,及时进行相关干预和护理是非常必要的。
正确认识并有效处理心理负担,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需要重视心理护理工作,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困难期,重建信心,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最终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1.2 心理不良因素影响康复心理不良因素可能使患者对疾病产生消极态度,影响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
心理不良因素还可能加重患者的身体症状,导致疼痛感加剧,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食欲等,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
心梗的心理影响和心理支持心梗(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除了直接的身体影响外,心梗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梗患者在心理上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建议。
一、心梗的心理影响1. 恐惧和焦虑:心梗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来说是一次生死考验。
患者可能会感到恐惧和焦虑,担心生命安全和未来的健康状况。
2. 自卑和失落感:心梗可能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身体上的局限和不适,例如运动能力下降等。
这些变化可能带来自卑感和失落感,影响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抑郁和情绪波动:面对心梗的严峻现实和后续的康复过程,患者可能会陷入抑郁情绪中。
他们可能体验到情绪波动、无助感和对未来的悲观态度。
4. 社交障碍和孤独感:由于心梗需要进行康复,患者可能会面临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交活动的限制。
这可能导致患者感到与社会隔离,产生孤独感和社交障碍。
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心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关爱。
心理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心梗带来的心理压力,并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心理支持措施:1. 提供信息支持:通过向患者提供关于心梗的详细信息,让他们了解疾病的状况和治疗的过程。
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增加对未来的信心。
2. 建立亲近关系: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得到来自家人、朋友和医疗人员的关爱和支持。
家人和朋友应该主动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并提供安慰和鼓励。
3. 接受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心梗对他们心理状态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分享和倾诉,患者可以减轻内心的负担,并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4. 参加康复支持小组:与其他心梗患者和康复者一起参加康复支持小组可以提供互相的理解、鼓励和分享。
在这个小组中,患者可以得到归属感和情感支持。
5. 探索心理治疗方法:心梗患者可以尝试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较多,尤其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多见,所以死亡率较高,再加上住院费用高,使这类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
因此,临床护士及时恰当地做好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科从2003年12月~2005年6月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心理分析1.1 强烈的焦虑、恐惧心理绝大多数患者由于起病急、症状严重、病情凶险而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同时加上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使患者产生濒死感,恐惧死亡,表现出痛苦而惊恐的表情,沉默寡言呻吟不止,不愿与医务人员交谈。
加上患者对将要进行的溶栓治疗思想上有疑虑,或者意识到病情严重、恐惧死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患者感知能力下降或出现偏差,甚至阻断护患交流[1],患者对住院环境产生陌生感,加之较多治疗、护理措施的干预,及检查手段需配合,使其原来由自己支配的生活规则,一下子转为由医护人员来控制,患者感到特别不自由,大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况。
此外,早期绝对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等约束因素,更加重了患者的焦虑心理。
1.2 渴望求知心理由于医学科普知识普及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患者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是怎样一种疾病,加上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而对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一无所知。
因此,绝大多数患者住院后会有强烈的求知心理,不少患者及家属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相关疾病知识。
因住院期间患者恐惧痛苦的经历,患者在康复期常常表现为对预防疾病复发知识的迫切需求心理。
1.3 猜疑拮抗心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临床表现特别而往往不能立即确诊,一旦确诊之后往往会出现特殊的心理反应。
即对医生的诊断将信将疑,对治疗方案出现抵触拮抗心理。
1.4 自卑愧疚心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费用普遍高于其它一般疾病,特别是非医保或家境不宽裕的患者,住院期间大量医疗费用的支出,使患者感到是因为生病而花光了家庭积蓄,是自己的疾病拖累了一家人,处于极度的自卑愧疚之中,难以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及检查。
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病人的心态分析,找出导致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
方法对我院105列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问卷、和病人以及家属口头谈话、在护理过程中观察等方式进行心理状态调查。
结果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紧张、悲观抑郁、担心经济问题和工作能力丧失、期望护理照顾丧失等心理状态。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态分析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57-01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1]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本文对我院105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了调查,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心肌梗死患者105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8例,急性心肌梗死77例。
男79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32—89岁,平均年龄60岁。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和病人以及家属口头谈话、在护理过程中观察的方式。
1.3调查结果见表1.表1 105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理调查结果2 心理分析及对策2.1恐惧、焦虑、紧张心理:首先,急性期发病较突然,病人心理准备不足,剧烈频繁的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且有濒死感,容易使多数病人怀有恐惧、紧张、焦虑心理[2].其次,由于要面对医院陌生的环境和各种先进仪器及工作人员一系列的操作,更容易使患者产生恐惧感。
再次,从外在表现来看,性格外相的人通常表现为神情紧张、惊慌失措、语调低沉软弱、躯体不敢活动、惊恐死亡即将到来。
性格内向的人表现为镇静,反应变慢,并无惊慌失措的举动和语态,但他们的内在恐惧并不比外向型的轻。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分析与护理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多数病人发病急、病情重、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由于病人的病情危重,生病危在旦夕,所以医务人员往往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病人生命的挽救,对病人的心理方面无暇顾及。
然而,病人只要是清醒的,都非常需要心理护理,他们知道自己病情很重,心里非常紧张,正处于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所以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分析;护理正文: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危重病症,往往来势凶险,持续和不缓解的疼痛,也给病人带来痛苦的折磨和复杂的心理反应,都会影响病情,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也需要缓解这种高度紧张状态。
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心里紧张,只有克服急躁、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才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我是这样进行心理分析与护理的:1.一旦病人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我们要为患者建立两组静脉通道,保持输液通畅,此病人一般要连续几日静脉输入硝酸甘油组液体,在这期间有很多患者不配合,要求拔针,甚至有人说:“你们给我点这么长时间药,这么慢,还没好,你们是不是就想挣点钱花啊?”一听这话就知道患者很烦躁,对我们不信任,我便非常耐心,亲切的对他说:“阿姨,这组药是硝酸甘油,此药作用快,疗效好,价格又非常便宜,这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脏负荷,从而缓解胸痛,你现在不是比刚来那会儿好多了吗”?连忙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劝说患者直到愿意配合继续治疗。
2.给予患者吸氧,可有时刚为患者带好氧气管,患者便说:“这什么味啊?我不吸!”刚住院的患者还意识不到本病的严重程度,往往不愿配合治疗与护理,我便赶紧多加解释:“您现在胸痛是因为心肌缺血,缺血自然也就缺氧,吸氧能增加心肌氧的供应,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我知道吸氧会给您带来不适,但请您配合我吸一会好吗?”3.胸痛明显时,遵医嘱用药,并及时询问病人疼痛及其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胸痛剧烈时应尽量保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病人身旁,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病人的感受。
心梗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情绪护理心梗(冠心病心肌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
因此,心梗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情绪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心梗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情绪护理。
一、认知心理疏导心梗的发生常常让患者感到恐惧和不安。
在进行心理疏导时,首先需要通过认知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心梗的病因和病情。
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可以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医学知识,解释心梗的形成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
通过科学的解释,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疾病,并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二、情绪宣泄与支持心梗的发生对患者来说是一个打击,往往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患者可能会感到沮丧、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
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有人倾听和陪伴。
医生、家人和心理咨询师应该用温暖的态度和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理解他们的情绪反应,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宣泄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比如帮助患者找到适合他们的宣泄方式,如写日记、参加情绪调节班等。
三、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心梗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控制饮食、适度运动等。
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可以教育患者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定期的康复指导与讲座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信息。
在心理调适方面,患者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应对压力和焦虑。
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包括放松训练、认知重建和积极心态培养。
通过放松训练,患者可以学会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来缓解身心的紧张。
认知重建则是指通过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培养积极的心态。
同时,家人和社会支持也对患者的心理调适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让患者更加乐观和自信。
四、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对于部分心梗患者来说,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个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护理(一)【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病情重而变化快,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而致死。
近几年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明,不良情绪是诱发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病人施行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通过近几年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实践总结出几点体会,小结如下。
一、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急性期表现出恐惧、紧张,原因是由于疼痛与气急引起的濒死感和无名的威胁;恢复期病人较多考虑疾病的愈后和对今后工作与生活的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康复后相当长时间内,有的病人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症状,虽然顺从康复计划,但被动依赖、心境低沉、绝望等。
这种负性情感,通过大脑多种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而影响心身疾病的发展、转归和康复。
因此,对心肌梗塞病人应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和整体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二、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适、安静的环境对每个人都会感到轻松愉快,对病人更是如此。
当病人急诊入院后要力争安排在抢救闻或小房间,与嘈杂的外界隔开,室内物品、用具放置井然有序。
通过感官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可使病人入院前的急躁、恐惧、焦虑、痛苦、失望的情绪恢复平静,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可使心率、血压下降,对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艮好的作用,有利于病人渡过险关。
三、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病人入院后都渴望得到医生、护士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危重病人更是如此。
医生、护士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给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护理人员要抓住这个特点。
对病人热情和蔼,并要严肃认真,说话耐心,简练清楚又要有分寸,切忌吞吞吐吐,以免引起病人的疑虑。
操作时轻松熟练,有条不紊,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病人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取得病人信任的关键,树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促使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
四、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由于发病突然,精神上遭受意想不到的打击,往往比疾病本身对机体的打击严重的多,甚至使心理防线崩溃,因而产生急躁、易怒、悲观情绪。
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心梗,即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不适。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于心梗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并提供相关建议,以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1. 接受心理反应心梗患者在接受这一突发事件后,常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反应。
他们可能担心再次发生心梗,担心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抑或担心成为他人的负担。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并给予关怀和理解。
不要轻视患者的情绪波动,尽可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
2. 提供信息和教育心梗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受到信息的影响。
他们可能对疾病的认知存在误区,或者缺乏关于康复的知识。
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案,以及有效的康复措施。
提供充分的知识,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
3.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心梗患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以便在康复过程中获得帮助和支持。
护理人员可以建议患者寻找家人、朋友或病友组织来分享感受和经验。
在定期随访中,及时了解患者康复的进展,并鼓励他们参与康复训练或心理咨询。
此外,护理人员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倾听患者的困扰,并给予鼓励和赞美。
4. 制定积极的生活方式心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饮食、定期锻炼等。
这些措施不仅对身体有益,还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制定积极的生活方式计划,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定期检查和康复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及时调整计划。
5. 促进社交活动心梗患者常常因为疾病的原因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
组织心理支持小组、康复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为患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通过社交活动,可以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心梗的家庭护理与心理支持心梗(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在心梗患者康复过程中,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心梗的家庭护理以及心理支持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一、家庭护理1. 提供合理的饮食心梗患者需要特殊的饮食来控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降低再次发生心梗的风险。
家庭成员应该学习如何烹饪低脂、低盐的食物,并尽量减少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此外,家人可以鼓励患者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帮助其维持健康的体重。
2. 鼓励适量的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心血管的健康,并能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
家庭成员可以一起陪伴患者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或者轻度的健身运动。
然而,重要的是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避免过度运动引发不适。
3. 管理药物治疗心梗患者通常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稳定血压、降低胆固醇水平以及预防血栓形成。
家庭成员可以帮助患者确保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或重复服药。
同时,他们也需要了解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4. 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心梗后,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家人应该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和舒适的环境,避免噪音和过度的刺激。
在居住环境中,家人也需要了解并排除潜在的危险因素,如滑倒、跌倒和火灾。
二、心理支持1. 倾听与支持心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各种情绪,包括焦虑、抑郁和恐惧。
家人应该倾听患者的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
与患者交流时,家人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谈话方式,提问时尽量避免负面性的问题,鼓励患者积极表达内心的情感。
2. 提供情感支持心梗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家人应该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心理康复过程中,家庭成员都可以提供帮助和鼓励。
例如,陪伴患者参加康复训练、协助处理日常事务以及与他们一起制定积极乐观的目标。
3. 寻求专业帮助在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无法满足患者需求时,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心肌梗塞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0-05-20T08:57:56.3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祁慧
[导读] 心肌梗塞发作时有胸闷、胸痛、濒死感,加之经济原因,亦使患者顾虑重重,大多数患者有此类型心理表现。
祁慧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1-0219-01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疾病的转归和康复中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本文对心肌梗塞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我们针对不同心理特征所采取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了阐述。
1 心理特征分析
由于年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病情轻重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不一样,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1 焦虑恐惧心理
多见于发病初期,原因有:
1.1.1 心肌梗塞患者住院后大多住监护室或垂危室,病室内的各种抢救器械及医护人员严肃认真的表情,都易造成患者的恐惧心理;部分病人对医生查房时的言语举止非常重视,试图从医护人员的表情、姿势、行为中来揣测自己疾病的轻重程度及后果;个别病人耳闻目睹周围发生了因心肌梗塞猝死者,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这样,为此夜不能眠,茶饭不进,甚则草木皆兵,稍有不适便有大祸临头之感。
1.1.2 心肌梗塞发作时有胸闷、胸痛、濒死感,加之经济原因,亦使患者顾虑重重,大多数患者有此类型心理表现。
1.2 否认心理
多发生在病人经抢救后病情好转,急性期症状初步控制时期,病人表现为否认有病或认为自己病很轻,无需住院治疗,由于病人不配合治疗护理,往往造成心肌梗塞多发或病情加重。
此种心理以无冠心病史者多见。
1.3 忧郁心理
一般在病情平稳后出现。
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1)因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融洽等导致精神抑郁。
(2)部分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心脏病难以治愈即使临床症状改善也是暂时性的,随时可以复发,以后工作、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失去了社会价值,尤其见到同室多次住院的心脏病人,他们对治疗更是大失所望,情绪消沉,精神颓唐。
此心理以女病人多见。
1.4 依赖心理
多见于疾病的恢复期。
这些病人平素自信心很强,很有主见,一旦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熟悉和习惯监护病房的环境,并且生命安全有了较大的保障,加之受到亲人及周围同志的特别照顾,自己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缺乏主见,对自己日常行为自信心不足。
此类型多见于曾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及家庭条件优越者。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护理焦虑恐惧型病人时,护理人员首先要应用语言交流技巧,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礼貌性,安慰性及道德性,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再则以非语言交流技巧配合,如衣帽整洁,态度和蔼,生活护理周到,做到各项治病护理操作时要轻、稳、准、好,忙而不乱,从而增加病人安全感。
在护理此类病人时切忌窃窃私语或表现出紧张神情,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压力;同时请那些恢复得较好的心肌梗塞患者进行现身说教,协助做好思想工作脱节,以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通过这些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焦虑和恐惧,使其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2.2 对有否认心理的病人,我们主要采取引导的方法。
应结合病人的病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有关知识,告之其尽管自我无感觉,但心电图、生化检验尚未正常,心脏病理改变依然存在,活动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尊照医嘱,不间断服药,否则不利于疾病的恢复,通过循循善诱,使患者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
2.3 护理忧郁心理的患者时,护理人员首先要有同情心,从多方面关心病人,增加与病人交流的机会,使病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吐露心中的不快,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治疗失去信心怕影响生活工作者,在病人入院时应根据病情轻重和入院次数不同安排病室,以免病人之间无益的交流,并告诉他们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而康复后只要注意饮食有节,起居如常,适当服药和锻炼,不致于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对于有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者,则帮助他们找出症结进行劝解、安慰,并主动与家属联系,让他们了解情绪对心脏生理、病理的影响,使他们采取积极态度,给予病人心理支持。
2.4 对有依赖心理的病人,我们主要采取劝告、鼓励、表扬等方法。
对于这类病人,要设法消除他们的顾虑,必要时可将心电图及生化检验结果告诉病人,使他们相信自己的病情确已好转,并使病人了解到心肌梗塞患者有急性期要卧床休息,而恢复期则需动静结合,适当的活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机体更快地恢复健康。
及时为病人制定活动计划,鼓励病人逐渐活动,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治疗护理上的每一点进一步,以增强其自信心。
我们通过心肌梗塞患者疾病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良心理,采取了及时有力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始终能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缩短了病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