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艺学教案6(化工12本)-胡江良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7
2014 学年第 2 学期函授 13化学工程(专升本)专业《化工工艺学》课程教案4课时/次共10次 40课时教师:教研室:§1 第一章合成氨原料气的制备教学目的:掌握优质固体燃料气化、气态烃蒸汽转化、重油部分氧化等不同原料制气过程的基本原理;原料和工艺路线;主要设备和工艺条件的选择;消耗定额的计算和催化剂的使用条件。
教学重点:优质固体燃料气化、气态烃蒸汽转化、重油部分氧化等不同原料制气过程。
教学难点:消耗定额的计算和催化剂的使用条件。
新课内容:第一节固体燃料气化法一、概述固体燃料(煤、焦炭或水煤浆)气化:用氧或含氧气化剂对其进行热加工,使碳转变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气化所得的可燃气体称为煤气,进行气化的设备称为煤气发生炉。
二、基本概念1、煤的固定碳;固体燃料煤除去灰分、挥发分、硫分和水分以外,其余的可燃物质称为固定碳。
2、煤的发热值:指1公斤煤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3、标煤:低位发热值为7000kcal/kg的燃料4.空气煤气:以空气作为气化而生成的煤气其中含有大量的氮(50%以上)及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气。
5.混合煤气(发生炉煤气):以空气和适量的蒸汽的混合物为气化剂生成的煤气,其发热量比空气煤气为高。
在工业上这种煤气一般作燃料用。
6.水煤气:以蒸汽作为气化剂而生成的煤气,其中氢及—氧化碳的含量高在85%以上,而氮含量较低。
7.半水煤气:以蒸汽加适量的空气或富氧空气同时作为气化剂所创得的煤气或适当加有发生炉煤气的水煤气,其含氮量为21—22%。
三、气化对煤质的基本要求(1)保持高温和南气化剂流速(2)使燃料层各处间一截而的气流速度和温度分布均匀。
这两个条件的获得,除了与炉子结构(如加料、排渣等装置)的完善程度有关外,采用的燃料性质也具有重大影响。
1水分:<5%2挥发份:<6%煤中所含挥发分量和煤的碳化程度有关,含量少的可至I一2%,多的可达40%以上。
它的含量依下列次序递减:泥煤褐煤烟煤无烟煤焦炭3灰份:15-20%灰分中主要组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钙和氧化镁等无机物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六章三废治理化学工业是对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和转化加工的生产部门,其产品和废弃物从化学组成上讲都是多样化的,而且数量也相当大。
这些废弃物在一定浓度以上大多是有害的,有的还是剧毒物质,进入环境就会造成污染。
有些化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引起一些污染,甚至比生产本身所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更为广泛。
化工生产中废弃的污染物一般随废水、废气排出,或以废渣的形式排放(即所谓的“三废”),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同一种污染物的排出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一些挥发性有机物往往以蒸汽的形式排出,但也有在废水中排出的;在废水中常含有重金属离子,但重金属也可以作为粉尘随废气排出,或者混在废渣中排出。
污染物排入环境中,造成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相互联系的。
污染物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之间不断地时行互相迁移、循环。
大气污染物质可以通过若干途径(如自然沉降、降雨雪降落等)转移到水体和土壤,水中的一些污染物又可以挥发逸出。
污水把污染物质带入土壤,而土壤中的一些污染物又可以随水渗透到水域中去。
废渣也能随风飘扬,扩散到大气和水域。
三废的产生和监控第一节三废及其治理原则一、化工三废的产生、分类及特点(1)化工废弃物的分类。
化学工业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可以按聚集在一起时的状态来分类,也可按它们被处理和利用的办法来分类。
其中最常用且又合理的是按聚集状态来分类,即将废弃物分为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和气体废物三大类,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三废”。
固体废物,这是些成粉末状、灰状、块状或凝固状的废物。
属于这一类的有:残渣,灰渣,飞灰和烟灰,塑料丢弃物,废橡胶,选矿后留下的含金属的矿渣,有腐渣的有机物等。
液体废弃物大都是些被污染的水体或其它废溶液,其中溶有盐类、碱类、酸和有机物,也包括分散的“油”液和含有悬浮的颗粒状杂质。
属于这一类的主要是生产中排出的废水或用过了的有机溶剂和有机液体。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案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2章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2.2自催化反应特性与反应器选型 2.3可逆反应特性与反应器选型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熟悉自催化反应和可逆反应的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自催化反应和可逆反应的特点。
难点:自催化反应和可逆反应反应器的选择。
教学基本内容22自催化反应特性与反应器选型自催化反应是复合反应中的一类。
其主要特点是反应产物能对该反应 过程起催化作用,加速该反应过程的进行。
特点:反应产物中含有对此反应有催化作用的组分。
因此,常在反应开始时加入少量有催化作用的产物。
反应1;話一>尸用]一>火=一加=比恒曲4反应 2: A + P —> P-\-—> r 2 = —p 4-「A =二(t j )=(总1)(%) =KC A k2(MP在整个反应过程中,A 组分被反应掉了,但是生成了等量的 P 组分, 则A 与P 的总摩尔数是恒定的,即:C A0C P0= C A C P = C 0 = C P 二 C A0 C P0 - C A- r A - ( ~r Aj ) = ("T AI )(_rA2^ k 1C Ak 2C AC^= k 1CAk 2C A(CA0Go〜CA)dC ^ =k i C A 【1 +代 / kJ©。
+c p° -C A )] dt1. 2. 了解自催化和可逆反应反应器的选择; 3. 了解自催化和可逆反应反应器类型;方法及手段第2章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讲解A 组分的消耗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反应物浓度(极值原理)2k2在反应初期,尽管反应物的浓度较高,但是由于产物的浓度很低, 所有总反应速率不大;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物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虽然降低,但是其值仍然较大,因此,反应速率将是增加的。
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时,反应物浓度的降低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超过了产物浓度增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开始下降。
化学工艺学课程教案
温、杂质含量符合分离要求。
深冷分离任务就是根据裂解气中各低碳烃相
对挥发度的不同,用精馏的方法逐一进行分离,最后获得纯度符合要求的
乙烯和丙烯产品。
图为顺序深冷分离流程
4.5 乙烯工业的发展趋势(自学)
⑴乙烯建设规模继续向大型化发展
⑵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
①ALCET技术,②膜分离技术,③催化精馏加氢技术
⑶抑制裂解炉结焦技术
①使用涂覆技术降低炉管结焦;②使用结焦抑制剂预防炉管结焦。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一、简答
(1)烃类的热裂解过程的特点?
(2)裂解气急冷的方法?
(3)如何判断裂解炉和急冷换热器是否需要清焦?
(4)裂解气分离主要方法?
(5)乙烯工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化学工艺学》(第三版),潘鸿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化学工艺学》(第三版),黄仲九,房鼎业,浙江大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出版。
教学反思:。
化工工艺学--教学大纲《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化工工艺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无机化工工艺,包括合成氨、硫酸、硝酸、纯碱、烧碱的生产基本原理、工艺过程以及与过程涉及的设备等。
该课程从化工生产的工艺角度出发,介绍典型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原理、流程、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等,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阐明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其任务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掌握化工工艺的分析和流程组织的一般规律,认识化学加工工业的共性特征,培养综合应用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处理化学工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有效地组织工艺流程的方法, 科学地确定系统操作条件,以实现工艺系统高效平稳运转,达到较优的技术经济目标。
同时能够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增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选修其它更有专门特色的课程,如精细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材料化工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内容包括典型无机化工产品的工艺实例,涵盖了原料的处理和准备、反应过程和工艺参数确定、反应器选择、产物的分离过程和产品后加工等内容。
本课程在教学上突出对工艺过程总体的掌握,强调工艺的综合分析优化。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工艺过程的理论,掌握有代表性的化工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过程热力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催化剂应用、工艺设计要求等,使学生对基本化学工业典型过程的共性和特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工业化实际化工过程进行分析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
(四)实践环节另外单独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课程。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必须具备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基础、化工制图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谭世语、薛荣书,化工工艺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2.韩冬冰等,化工工艺学,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年 3.邓建强,化工工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徐绍平,化工工艺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仲九,化学工艺学(第二版),高教出版社6.房鼎业乐清华李福清主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7.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化工实验中心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2003年(八)说明成绩考核:该课程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
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工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化工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工艺流程。
•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工反应器及其操作条件优化。
•熟悉化工过程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
•学习化工过程中的物质传递、热量传递和压力传递的基本原理。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化工流程、计算反应器参数等。
•具备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能力,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工艺模拟。
•具备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化工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化工工艺学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追求,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工艺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化工工艺学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化工过程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
2.化工反应器及其操作条件优化:包括不同类型的化工反应器及其特点,反应器操作条件的优化方法。
3.物质传递:包括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传递速率和阻力的概念,以及物质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传递速率的影响。
4.热量传递:包括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传递速率和阻力的概念,以及热量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传递速率的影响。
5.压力传递:包括压力传递的基本原理、传递速率和阻力的概念,以及压力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传递速率的影响。
6.化工实验:进行化工实验操作,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化工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