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半索动物门详细总结--期末必备
- 格式:docx
- 大小:26.66 KB
- 文档页数:5
一、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是一个种类很少的小门,分为二个纲:肠鳃纲(如柱头虫)和羽鳃纲(如头盘虫和杆壁虫)。
由于它们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但又有鳃裂及中空的神经,类似于脊索动物。
所以,认为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二、主要结构特征1、体型•典型的种类如柱头虫,身体蠕虫状,多穴居在泥沙中,•分布在浅海和潮间带,体长2~250 cm;•身体可分为吻、领、躯干3部分;•吻和领都有发达的肌内,吻能缩入领内,依赖于吻部和领部的伸缩、柱头虫能在泥沙中掘穴和运动身体。
•躯干部细长,前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翼状板,内有生殖腺,称为生殖翼。
肛门在躯干部未端。
•动物学上,将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半索动物门羽鳃纲的动物(如杆壁虫),由于营海底固着的群体生活,形态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该纲动物体形小,有腕和触手,吻部退化,外形上像苔鲜虫。
二、体壁•体壁层由上皮层和肌肉层构成。
上皮层由表皮细胞、腺细胞和神经细胞等组成,吻部的上皮着生纤毛,为纤毛上皮。
•上皮下为肌肉层,包括环肌层和纵肌层;领部肌肉层更发达,分别由领圈外肌,领圈内肌和领部纵肌组成,躯干部为纵肌层。
三、体腔•体腔包括一个吻体腔、成对的领体腔和成对的躯干体腔,体腔之间有隔膜隔开。
四、鳃裂•柱头虫躯干部前端,背中线两侧各有一行成对(7-700)外鳃裂,其内部为鳃囊或咽囊,鳃囊中有若干对“U”形的内鳃裂。
内鳃裂与外鳃裂一一相对应。
五、中空的领神经索•半索动物的神经系统原始而又特殊:身体头部表皮细胞的基部的一层神经纤维网,或称表皮神经丛,分别在背中线和腹中线处加厚形成背、腹神经索,两神经索在躯干的前端相连成一神经环,背中神经索在领内形成领索,可能为动物的神经中枢。
五、中空的领神经索•特别的是:领索是中空的,而且位于体腔内,这种中空的神经索类似于高等动物的神经管。
半索动物门半索动物门(Phylum Hemichordata)是动物界的一个门,包括了一些具有原始特征的无脊椎动物。
与脊椎动物(Chordata)相似,半索动物门动物也具有背神经索。
然而,半索动物门动物缺乏真正的脊髓和柱状骨,因此被归类为半索动物。
性状和分类半索动物门动物具有一些独特的性状,使得它们与其他动物门区分开来。
它们的体长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
多数半索动物具有三个主要部分,包括头、颈和躯干。
许多种类的半索动物有一种称为触手的结构,可以用来捕获食物,同时也是呼吸和排泄的器官。
它们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通常由前后肠、咽和腔肠组成。
根据研究者的不同分类方法,半索动物门被分为两个亚门:栉水母亚门(Enteropneusta)和石鱼亚门(Pterobranchia)。
栉水母亚门中包括了许多种类,如栉水母、长鞭类和裸胸鱼。
石鱼亚门包括了一些构造复杂的生物,形成了社会结构。
生活环境和习性半索动物门动物主要分布在海洋中。
其中一些种类生活在浅海沙滩附近的海底,而另一些种类则生活在深海中。
它们通常栖息在软泥或沙质海底,以底栖生活为主。
半索动物门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
栉水母亚门中的栉水母有一个常见的生活方式,它们通过挖掘沙土和底泥来吸收有机物。
长鞭类半索动物则以浮游生物为食。
石鱼亚门中的生物构筑了复杂的筑巢系统,并通过共生细菌来获得营养。
生殖与发育半索动物门动物的生殖方式多样。
有些种类采取雌雄异体的性别分化,而其他一些种类则是雌雄同体,具有内受精的生殖方式。
半索动物门动物的绝大多数种类都具有幼虫阶段,幼虫形态与成年形态差异较大。
半索动物门动物的发育过程通常包括原肠胚阶段和褶状胚阶段。
在原肠胚阶段,胚胎会通过外层细胞扩展形成一个袋状结构,并在一侧形成一个口。
在褶状胚阶段,胚胎的外层细胞形成背侧和腹侧两个引导器官。
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虽然半索动物门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但它们在许多生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第十三、四章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分类地位: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的门。
与棘皮动物的亲缘更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
尾索动物是最低等的脊索动物;头索动物是典型的桥梁动物,是介于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生物。
出现的新结构或名词:口索:为口腔背面伸出的一条短盲管,管壁由泡状的角质细胞组成,作为吻部的支柱,是脊索的雏形。
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特称为适应辐射。
脊索: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起源于胚胎时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成为脊索。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
起源于胚胎时背部中央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咽鳃裂: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与外界相通,称为咽鳃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的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到简单的变态现象,称为逆行变态。
狭心动物:文昌鱼无心脏,腹大动脉有搏动能力,称为狭心动物尾索动物循环方式:开管式、可逆式。
脊椎动物常用概念术语无头类:特指中脑和感官没有分化出来,无明显头部。
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有头类:指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包括全部的脊椎动物。
无颌类:没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只包括圆口纲动物。
颌口类: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羊膜类: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
羊膜类: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名词解释脊索: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半索动物知识点名词解释一、概述半索动物(Hemichordata),又称半索动物门,是一类古老而独特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它们在进化树上处于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位置,因此得名“半索动物”。
本文将对半索动物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
二、主要类群1. 被囊动物亚门(Enteropneusta)被囊动物亚门是半索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也是较为熟知的一类。
它们具有长而柔软的体,通常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前部的顶洞囊和后部的蠕动躯干。
被囊动物亚门的知名代表是海蠕虫。
2. 栉颚动物亚门(Pterobranchia)栉颚动物亚门是半索动物中的另一个类群,与被囊动物亚门相比,栉颚动物亚门的种类较少且较为神秘。
它们的体型较小,通常以固定在海底的栖息管为家。
栉颚动物亚门的知名代表是栉口动物。
三、特征解释1. 起源与进化半索动物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连接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差距。
通过研究化石记录和分子生物学证据,科学家认为半索动物与脊椎动物的祖先共同演化至少5亿年。
2. 身体结构半索动物的身体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顶洞囊、鳃裂和躯干。
顶洞囊位于前端,主要用于摄取食物和呼吸。
鳃裂是用于排泄和离体繁殖的器官,数量各类群间存在差异。
躯干是半索动物身体的主要部分,用于移动、捕食和保护。
3. 消化系统半索动物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由一个消化道组成,包括口、咽、食管和肠。
食物通过口进入咽,然后通过食管向下进入肠消化。
4. 神经系统半索动物具有简单的神经系统,包括一对神经环和沿躯干分布的神经索。
神经环位于顶洞囊周围,可以感知外界刺激并对其作出反应。
5. 循环系统半索动物的循环系统相对简单,没有真正的心脏。
血液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起到输送氧气和养分的作用。
四、生态角色与重要性1. 生态角色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半索动物在海底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被囊动物亚门的海蠕虫能够通过摄取底栖有机物贡献于能量流动,同时也是海洋底质的重要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