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选讲伤寒杂病论
- 格式:ppt
- 大小:911.51 KB
- 文档页数:70
中医经典案例选讲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千金方》:
患者为一个13岁的男孩,感受风寒,出现高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
医生使用了张仲景的经典方剂“桂枝汤”进行治疗。
患者在服用该方剂后,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恢复了健康。
这个案例说明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在治疗风寒感冒方面的有效性。
2.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清宫后方》:
这是孙思邈治疗产后虚寒的经典方剂。
患者为一位产后体虚,面色苍白,无力气等症状的女性。
孙思邈使用了一味草药煎汤,服用后患者的体力逐渐恢复,面色也变得红润。
这个案例说明了孙思邈的方剂在治疗产后虚寒方面的疗效。
3.钟子期《类经》中的《小柴胡汤》:
这个案例是关于治疗郁证的经典方剂。
患者为一个40岁的男性,出现胸闷,胁肋部疼痛,情绪烦躁等症状。
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使用了钟子期的方剂“小柴胡汤”进行治疗。
患者服用后,症状逐渐减轻,情绪也得到了改善。
这个案例说明了钟子期的方剂在治疗郁证方面的疗效。
以上是几个中医经典案例的选讲,这些经典案例都展示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独特性,还证明了中医方剂在多种疾病中的疗效。
这些经典案例能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因此,学习和掌握这些经典案例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伤寒杂病论书详解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对于各种疾病的看法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结合伤寒杂病论中的典型范例,重新整理其书中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伤寒杂病论的典型范例——“太阳病论”“太阳病论”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也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篇文章。
它以“三日不解为重症,五日不解为疑难”为基本分界点,分为“伏冷篇”、“汗法解篇”、“寒热厥逆篇”、“里证篇”、“痹论”、“疟论”等六个篇章。
文章通过对太阳病的病程、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伤寒杂病论的病理特点伤寒杂病论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病机复杂,多为外邪入侵导致: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外邪入侵人体所导致的,而且导致病变的外邪也各有不同,例如风、寒、湿、燥等。
而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就会导致病机复杂。
2.病情各异,辨证难度大: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的疾病病情各异,治疗方法也因病情不同而不同,因此辨证难度很大,需要对症下药。
3.寄托了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一部关于疾病及其治疗的实践经验总结,也寄托了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例如“治病必求于本”、“辨证论治”等等。
三、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在治疗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即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对症下药,这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2.药物治疗:伤寒杂病论中对于药物的应用有着特别的强调。
例如,对于太阳病的治疗,文章中提到了桂枝加芍药汤等经典方剂,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其他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中还提到了一些其他治疗方法,例如针灸、艾灸等,这些方法在中医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四、结语伤寒杂病论作为一部较为权威的中医经典,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与推广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重新整理和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为中医学者的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
伤 寒 杂 病 论汉 张仲景桂林古本,即经后人完整修订过的版本,修正了原 本中因传抄致误的地方,并作了少许增加,包括有杂病部分,对于入门学习伤寒的后辈,此本甚佳.本书是在桂林古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并附录了一些古中医常识和内经的几篇重点原文,以便学习Kf701 排版整理 已丑年丁卯月于合肥内容目录伤 寒 杂 病 论 (1)平脉法第一 (3)平脉法第二 (6)六气主客第三 (10)伤寒例第四 (11)杂病例第五 (17)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18)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21)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23)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24)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26)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7)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9)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5)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5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5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5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57)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62)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64)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66)辨疟病脉证并治 (68)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68)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70)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76)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78)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79)附录 河图洛书 (84)附录 天十地支五行 (84)附录 易卦 (85)附录 主客相得 (85)附录 十八反 十九畏 (86)附录 方药用量转换 (86)附录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86)附录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87)附录 阴阳离合篇第六 (88)附录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89)附录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99)平脉法第一【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5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6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7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8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9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0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第11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第12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13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第14章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15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16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第17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第18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第19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第20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第21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第2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23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第24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5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26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第27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第28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第29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 第30章 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31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第32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1(第1条~第30条)(原条文序号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为蓝本)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讲解:后世称本条为太阳病提纲证,即太阳病的纲领,概括了太阳病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必须有这样的特征。
太阳病不是一个类似于现代“肝炎”、“肺炎”这样具体的病,虽然叫做太阳病,却不是指一个具体病说的,是说只要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组症状的,都叫太阳病。
平常见到的感冒、流感、伤寒、瘾疹,一开始发作都有这种症状,具备这种特征的病症都叫太阳病,按照太阳病的方法治疗,是不会错的。
脉浮,即脉向外浮出,就是浅在动脉充血,实际不是病后血液增加,而是水分体液增加。
尤其是头项部,充血更加厉害,“强”有两解,一种说法读qiang,是板硬强直之意。
一种说法读jiang,是僵硬的意思。
仲景是河南南阳人,现在河南人形容身体某个部位僵硬不适时,还说某某部位强(qiang),可见“强(qiang)”确是河南方言。
辨证论治的经典例子辨证论治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一种基本思想,其目的是根据病的性质、病的原因,进行恰当的治疗。
辨证论治的经典例子有:一、《伤寒论》中的沾酒案例。
沾酒案例出自于《伤寒杂病论》,出现于《证候》一书中。
这个案例描述了一名病人因饮用入肝洋地黄而出现烦躁、躁动、热病等症状,令当时的医药界没有办法确定病因和把握病机。
擅长辨证论治的岳武穆大夫给出了判断:因饮用入肝洋地黄,故病因可辨,根据大病五行证候分析,认为,这是属于寒偏证,所以既有寒毒,形成热毒,故躁动及烦躁之症,以破散寒毒、祛除热毒为正当之策,切忌用湿药加重寒毒,贻害无穷,才能明辩其病机,正确治疗。
二、《内经》中的头痛案例头痛案例出自《内经》,其中病人的症状是因消食不节,忽而大量食用鱼肉而引起的。
根据现代的病理学研究,这是因食物中的蛋白质及脂肪太多造成的肝脏负担过大,结果导致头痛发作。
擅长辨证论治的房玄龄给出了判断:根据大阴虚证之证候分析,认为,鱼肉脂肪太高,使病情发展严重,正当之策乃除苦中兴甜,止药名取其甜,即偏重温、滋的药物,以滋养阴润之金,和血行络,以营证候,使大小有定.所以,悬霞散、牡丹皮、黄芩等温滋药品能发挥其作用,消除病根,改善病由,以此达到治病的目的。
虚汗案例原由案例主诉:一男性病患因贫血而出现头晕加剧、早汗,皮肤干燥等症状。
传统医学认为,头晕是肝脏虚弱,输血不畅所致,而早汗是元气虚弱,滋补不足造成的。
擅长辨证论治的王腾大夫给出了辩证判断:根据大病血行证候分析,认为,这是虚汗证,]=由肝脏虚弱的病因,临床体征中虚有贫血,早汗多是是元气虚弱、滋补不足而发,正确的治疗方式即偏重补血补气的药物,尤以麻黄、芍药的补血滋补、阿胶的滋补元气,加以小剂量的温疫药,全身血补者能够改善病情,达到痊愈之功效。
伤寒杂病论医案分析题库
医案
李某,男性,年四旬余,昆明市人。
患痰饮咳喘病已八、九年,经中、西医屡治未愈。
诊其脉左弦右滑,两尺弱,心脉细短,肺脉滑大,按之则空,舌苔白滑而腻,面色青黯,目下浮起如卧蚕。
咳痰气喘而短,胸闷痰滞,头疼目眩。
食少无神,畏食酸冷,渴喜热饮而不多,小便短赤,咳时则遗。
入夜难眠,行卧惟艰,值阴雨天寒尤甚。
处方
附片20克,北细辛4克,麻茸3克,干姜15克,法夏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3克。
次日复诊。
昨服一剂,头疼、咳痰稍减,痰较易咯,乃照原方加倍分量。
服后痰多咳吐如涌,胸闷减,喘息较平。
服二剂后,头痛若失,喘息平其大半。
服三剂后,稍能食,行卧已较轻便,唯痰多,气仍短,小便转长而色仍赤。
盖湿痰饮邪得阳药运行,在上由咽喉气道而出,在下则随小便而去,乃病退之兆。
仍照前方加减治之。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伤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它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伤寒的病理、症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
伤寒最常见的病理表现是发热,通常持续数日不退。
伤寒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伤寒杆菌的患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给他人。
伤寒杆菌经口或呼吸道进入人体,感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从而引起发病。
伤寒杆菌主要侵犯脾、肠、淋巴组织等部位,尤其是肠黏膜。
伤寒的症状多样化,初期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痛、纳差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有持续性头痛与全身不适感。
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的伤寒病例中,患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肠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死亡。
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休息和营养支持。
常用的药物有氯霉素、丙氧西林、头孢菌素等。
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伤寒杆菌具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丙氧西林和头孢菌素则是常用的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此外,患者还需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摄入,保持水分平衡,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预防是控制伤寒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主要包括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室内清洁,加强饮食卫生,避免生食和野味的摄入。
此外,及时接种伤寒疫苗也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手段。
疫苗能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提高对伤寒的抵抗能力。
总之,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对于伤寒的病理、症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了解,对于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伤寒的传播。
</div>。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典故解读伤寒杂病论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这本经典中,有一些典故深入人心,对于我们理解其中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典故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医学原理。
一、吕氏鼽衄案例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一则鼽衄案例,即患者鼻子出血不止。
吕洞宾通过让患者吃小米酒平服,最终使患者康复。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对于一些病症,中医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吕洞宾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了适合他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思想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二、顾氏镇痛法顾氏镇痛法是伤寒杂病论中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用来治疗腹痛。
该方法是以顾氏为名,因为他具体实践并总结了这一方法的疗效。
顾氏镇痛法主要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耳廓来缓解腹痛。
这种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被称为"针法",并被认为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这一方法的提出,为中医的腹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打造了一个治疗腹痛的经典典故。
三、严氏麻沸散案例伤寒杂病论中的严氏麻沸散案例是非常著名的。
案例中,一个患者热到了38度,严医生通过使用麻沸散降温成功。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降温对于病症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而麻沸散作为伤寒杂病论中常用的药物,具有较好的降温作用。
这个案例的成功反映了中医对于疾病的敏感性和治疗方法的准确性。
四、冲方降热伤寒杂病论中的冲方降热方法是治疗高热病症的关键方法之一。
冲方降热通过使用大黄和芒硝等药物来引导体内的湿热向下排出,以达到退热的效果。
冲方降热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疗效显著。
这一方法的成功应用,深刻地揭示了中医的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法。
五、神农尝百草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引用了神农尝百草的典故。
神农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农学家和药学家,他尝试着吃下各种植物,找到了一些对人体有益的作用的草药。
这一典故告诉我们,在古代,药学和农学是密切相关的,而且草药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饺,是中国传统节庆的⼀种重要⾷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流传着⼀段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故事的主⼈公便是东汉的神医张仲景,他也是《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者。
东汉末年,当时的统治者⽐较昏庸,百姓的⽣活⽐较困苦。
隆冬时节,百姓⾐不蔽体,很多⼈被冻伤,⽿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看在眼⾥,急在⼼上。
为了救济⼀⽅百姓,他命弟⼦把⽺⾁和⼀些驱寒药材在锅⾥炖好,然后捞出来切碎,⽤⾯⽪包成⽿朵的样⼦,称之为“娇⽿”,煮熟后分给百姓。
百姓吃了娇⽿,喝了煮娇⽿的药汤,不但填饱了肚⼦,冻伤的⽿朵也被治愈了。
后来⼈们回家后也模仿张仲景制作娇⽿,最初的药物变成了⽇常⾷物和节令的必需品,名字也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饺⼦”。
⾄今在河南南阳⼀带仍有“过年不端饺⼦碗,冻掉⽿朵没⼈管”的民谣,⽽那⾥正是张仲景的故乡。
关于张仲景的⽣平,历史上记载的不多,只知道他⽣在东汉末年的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曹操、刘备、华佗这些三国著名的⼈物是同⼀时代的⼈。
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原序》记载他⽐较欣赏古代的神医扁鹊,可见他对医学肯定有着天⽣的爱好。
他的从医还跟三国的⼀位“神⼈”何顒有关。
何顒的“特异功能”是看⼈⽐较准,⽐如在曹操还是个少年浪⼦的时候,他就说此⼦将来能成⼤器,后来发⽣了什么,不⽤说⼤家都知道了。
那时候,很多⼈都去拜访何顒,请他来预测下⾃⼰的未来。
少年的张仲景也去了,经过⼀番交谈,何顒下了断语:“君⽤思精⽽韵不⾼,后将为良医。
”⼤意是说,张仲景善于思考,深思熟虑,处事稳重,⾔不张狂,这具备了神医的基本素质啦。
是预测也好,是暗⽰也罢,这让张仲景在医学的道路上⾛得更加坚定了。
后来,张仲景拜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学,没⽤多久,他的医术就超过了⽼师。
后来,在洛阳,张仲景邂逅何顒,后者更是对他刮⽬相看,认为他的医术确实已经⾼过他的师⽗了。
被何顒两次夸奖的张仲景的名声远播,连朝廷也开始注意他了,后来被乡⾥的名⼈推荐到朝廷做官,官最⼤做到了长沙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