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篇1)一、 Analysis of the text教材分析1、 Teaching教学内容:Talk about personal traits and how to compare people谈论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如何对比人物2、Statue of the Text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的整合来说,本部分既有形容词用法的延续,又为后面形容词级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单元来说,它既是本单元的基本语言知识,又为本单元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语言的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上好这一课,既可以让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又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Teaching goals教学目标:1)Language goal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本课的词汇运用。
2)Ability goal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与他人谈论人的个性特征和使用形容词进行比较的话题,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3)Emotional goal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英语语言的美,体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让学生充满自信,体验成就感和合作精神。
而且通过学习比较级使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4、 Important points重点: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及句型5、Difficult points难点:使用比较级自如表达二、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根据英语“课标”的要求,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结合听说法、竞赛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采用听说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导入和呈现本节的基本词汇和句型,目的在于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观察图片,激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识记经过一个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因此记忆效果更好。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材Unit2 教案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物品地点的表达方式,
如商店、电影院等。
- 学会使用“where”的疑问句和回答句来询问和描述物品的地点。
-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与同伴进行交流,并进行情景对话。
教学重点
- 学会使用“where”的疑问句和回答句来询问和描述物品的地点。
- 熟练掌握单词和短语的拼写和发音。
教学准备
-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材Unit2
- 幻灯片或黑板
- 学生小组卡片
教学步骤
1. 导入:用幻灯片或黑板上展示一些物品图片,引导学生用英
语描述物品的地点。
2. 研究新知:通过教材Unit2的相关内容,教授目标词汇和短语,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练活动:进行对话练,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品进行情景对话,询问和回答物品的地点。
4. 拓展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自己的对话,交流物品的地点。
5. 归纳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练复述本课内容,并使用疑问句和回答句描述物品地点。
教学评价
-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活动和讨论活动来进行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物品地点的描述。
- 提供及时的反馈,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
注意事项
- 确保课堂秩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 注重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鼓励他们进行对话练。
- 提供足够的练机会,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材Unit2的教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勾股定理1.1 勾股定理的发现导入: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背景。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勾股定理,并能够用字母表示。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勾股定理的应用。
1.2 勾股定理的证明导入:通过回顾三角形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割补、折叠等方法,尝试证明勾股定理。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勾股定理证明的理解。
第二章:实数与方程2.1 实数的分类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
探究: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理解实数的分类,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实数分类的理解。
2.2 一元一次方程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
探究:让学生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导入:通过比较大小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3.2 不等式的解法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第四章:函数及其图象4.1 函数的概念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函数的性质。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4.2 一次函数的图象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第五章:平面图形的认识5.1 线段的性质导入:通过实例引入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性质。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 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妙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妙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土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绘,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沉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表达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表达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展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枣核》〔2课时〕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课文《古诗四首》〔1课时〕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理论活动〔1课时〕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 教学目的:1.你身边有与你交往较多,你又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现某个人吗?谈一谈你准备如何处理你的写作材料。
【导语】《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母亲的回忆性散⽂,⽂中的母亲是⼀位平凡⽽⼜伟⼤的劳动妇⼥是美的典型。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以时间为顺序,以⼈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法。
(重点) 3.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
知道⼈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物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篇写真⼈真事的回忆录。
⽆产阶级⾰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是⼀位普通的劳动妇⼥。
她⼀⽣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地⽀持⼉⼦投⾝⾰命事业,是⼀位令⼈尊敬的伟⼤母亲。
钟太夫⼈以85岁⾼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
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的⽂章。
⽂章真实⽽细致⼊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主学习 1.⾛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阶,四川仪陇⼈。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产阶级⾰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中国⼈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和领导⼈。
其主要著作收⼊《朱德选集》。
2.朗读课⽂,读准下⾯加点字的字⾳。
佃农(diàn) 祖籍(jí) 溺死(nì) 私塾(shú) 衙门(yá) 劳碌(lù) 妯娌(zhóu) 和睦(mù) 差役(chāiyì) 横蛮(hèngmán) 不辍劳作(chuò) 3.理解词义。
好劳动:劳动好⼿。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不怕别⼈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肠。
不仁,不同情别⼈。
节⾐缩⾷: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新⼈教版⼋年级语⽂上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公开课教案_1了解别样⼈⽣,丰富⽣活体验------学写⼈物⼩传【教材分析】本课出⾃于部编版语⽂⼋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写作教学,旨在通过了解作者或传主的⼈⽣经历,追寻其思想轨迹,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的⼈⽣智慧。
具有初步的⽂体意识,能够抓住回忆性散⽂和传记类⽂本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的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法。
学习作品刻画⼈物的⽅法,⽐如抓住⼈物的典型特征,多⾓度、多层次地进⾏描写,运⽤典型的事例进⾏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修辞⼿法等,在⾃⼰的写作中能借鉴运⽤。
体会作品多样的语⾔风格,对于⽂中精彩的词句段,有⾃⼰的理解并尝试赏析。
【设计依据】本单元的四篇课⽂均是名家名作。
从内容主题看,它们都与“⽣活的记忆”有关:或追叙⾃⼰⼈⽣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的品格和精神。
这些作品,情感淳厚,内涵深刻,艺术表达各有特⾊。
《藤野先⽣》是⼀篇回忆性散⽂,是鲁迅对20世纪初⾃⼰在⽇本留学时⼀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的⾼尚品格,也提及⾃⼰思想变化的原因,洋溢着作者的⼀腔爱国之情。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母亲锺太夫⼈逝世后写的⼀篇回忆性散⽂。
⽂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以朴实⽆华的语⾔抒发了对母亲⽆限敬爱的深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民,尽忠于党的决⼼。
学习这篇课⽂,在感受母亲平凡⽽伟⼤的形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刻画⼈物、表达深情的⽅法,以及议论抒情表达⽅式多样化的使⽤。
《列夫·托尔斯泰》是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成篇的⼀节。
作者⽤他⼒透纸背⽽⼜妙趣横⽣的笔,为我们描绘了⼀幅⼤⽂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出托尔斯泰深邃⽽卓越的精神世界。
本单元的四篇课⽂均关涉“⽣活中的回忆”主题,以展现⼈物的精神、品格为主旨;在⽂体上,主要是传记(回忆性散⽂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种“传记”)。
学习中并挖掘每篇课⽂独特的教学价值,它们在思想内涵、写作⼿法、语⾔风格等⽅⾯各有千秋,反复揣摩含义深刻的、意蕴丰富的语句,。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传记的基本概念,掌握传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一篇传记的写作。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传记的定义、特点、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传记这一文种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对传记的定义和特点把握不清,写作技巧运用不熟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传记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传记的写作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传记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传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实例,分析传记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记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传记的定义、特点、结构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传记的写作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理解传记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传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传记作品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前置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置知识,如散文、小说等文种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传记的定义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传记作品,让学生阅读并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叙述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传记的结构,如开头、结尾、过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传记的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确定传记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然后,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独立完成一篇传记的写作。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教案内容:一、第一章:勾股定理1. 教学目标: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
3.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计算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练习: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第二章:平行四边形1. 教学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
2.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第三章:三角形1. 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三角形。
2.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三角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三角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第四章:数的开方与乘方1. 教学目标:理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能够熟练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
2. 教学重点: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数的开方和乘方的运算规则。
3. 教学难点:数的乘方运算;数的开方和乘方的逆运算。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意义;讲解:讲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练习:学生练习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第五章:实数1. 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写作教案切入点的选取与构建。
一、切入点的选取选取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第一步。
在选取切入点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我们选取切入点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2.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选取切入点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
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新的知识,并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讨论话题的过程中去。
3.教学目标和意图在选取切入点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学的目标和意图。
一个好的切入点需要能够切合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中达到规定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和教学目标相切合的写作模板或者范文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写作,并最终达到成功写作的目标。
二、切入点的构建在选取切入点之后,我们需要构建出一个符合教学要求的切入点。
切入点的构建需要教师有严谨的思维和深入的思考,同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问题的引出在选取切入点之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话题的产生。
在区分主题与话题之间的差别的时候,我们可以涉及到一些有趣的话题,并引导学生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着所选的话题引导学生构思和讨论,并在清晰地确定问题的情况下,引出我们所要讲解的语法和词汇知识。
2.前置知识的激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达到由浅入深和相互渗透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回顾语法点和词汇知识,激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
3.目的及展望一个好的切入点需要考虑到教学的目标和意图,同时需要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充分的展望,并为学生提供动力和激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册教学案目录藤野先生学案 (1)藤野先生教案 (8)《藤野先生》说课稿 (14)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1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25)地震中的父与子 (28)《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 (30)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42)袁隆平 (48)第二单元过关卷 (53)藤野先生学案恩师难忘,难忘师恩。
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真诚的鼓励……犹如黑夜明灯,让人独处而不孤独,失望而不懈追求,处困境而充满希望……在那漫长的历史黑夜里,在那艰难的无尽的探索中,是谁让鲁迅先生如此难忘?让我们一起回忆---藤野先生。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绯.红(fēi)宛.如(wǎn )驿.站(yì)解剖.(pōu)畸.形(jī)凄.然(qī)教诲.(huì)瞥.见(piē)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cuò)(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杳无音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学写传记》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学写传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传记的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对传记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的介绍,又有对传记写作技巧的讲解,还有大量的实例分析,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传记这一文体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写作传记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 对传记的对象了解不深,无法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2. 写作过程中,容易陷入对人物经历的罗列,缺乏对人物精神的挖掘;3. 传记的语言表达过于平淡,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写作,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掌握传记写作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写作传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传记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传记写作的技巧。
2.难点: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写作,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写作经验。
3.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传记写作的技巧。
4.写作实践:学生动手写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学写传记》2.参考资料:关于传记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的资料;关于传记写作技巧的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传记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写传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单元通过学生们熟悉《范进中举》这个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评功行赏的内容,培养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能力,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等情况,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语言素质。
二、教学重点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中涉及到的方言词汇。
2.了解评功行赏的具体内容,了解传统文化中涉及此类内容的发展。
3.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拓宽学生们的思路。
三、教学难点1.评功行赏的内容,包括礼仪,器物,语言等方式的奖励、惩罚的理解。
2.理解文章中的方言词汇,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课堂导入通过学生自身的行为举例子,让学生体会被奖赏和惩罚的感受。
• 2.学习范文《范进中举》让学生分组阅读,自己了解文章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完成阅读任务并模仿朗读。
• 3.初步探究方言词汇教师对一些词语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相应的意思。
• 4.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自己的理解,完成主要内容的笔记。
第二课时• 1.复习课前学习内容让学生口述范文的大致内容和方言词汇的讲解。
• 2.分享笔记学生将自己的笔记分享给大家,并加以讨论和补充,增加互动。
• 3.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范文中出现的评奖方式,自己探究评奖的具体内容,然后做相关的小报告。
• 4.汇报展示让学生来展示小组的小报告,让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完成自我评价。
第三课时• 1.回顾课前内容通过学生的期末考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学生中,进行“评功行赏”互评,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应用和发展。
• 2.再次阅读整篇文章的朗读和背诵,对文章的认识更加深入。
• 3.分角色表演让学生们进行分角色表演范文,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 4.评价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给其他人,再次探讨文中所涉及到的事情。
五、课后作业• 1.课文阅读理解题练习。
• 2.自己研究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来分享给其他同学。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一元一次方程1.1 方程与方程的解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1.2 方程的解法学习使用加减法、乘除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会使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
1.3 方程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1 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掌握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2.2 不等式组理解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会解不等式组,掌握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
2.3 不等式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函数的初步认识3.1 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
学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3.2 函数的性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
学会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3.3 函数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整式的加减4.1 整式的概念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整式的定义。
学会判断两个整式是否相等。
4.2 整式的加减法学习整式的加减法运算,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步骤。
学会使用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
4.3 整式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整式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5.1 数据的收集学会使用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列表、画图等。
5.2 数据的整理学习数据的整理方法,掌握数据的分类、排序等基本操作。
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5.3 数据的描述学习数据的描述方法,掌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统计量。
学会使用统计量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六章:三角形6.1 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单元整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能力。
本单元共两节课,分别是《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和《规则保证秩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他们对社会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规则的理解较为片面,认为遵守规则会限制自己的自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秩序来自规则。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提高遵守规则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秩序来自规则。
2.难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提高遵守规则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教学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准备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如交通、学校、家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为什么需要规则。
2.呈现(10分钟)呈现第一个案例,如交通规则。
引导学生分析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秩序来自规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遵守交通规则的场景。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4.巩固(10分钟)呈现第二个案例,如学校规则。
引导学生分析学校规则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规则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规则与自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