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教案4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14
《巴西》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2.了解巴西人种构成,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人种构成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2.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情况。
3.了解巴西工业生产与农矿产品分布的关系。
4.了解怎样合理开发与保护热带雨林。
教学重、难点:1.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验教训。
课堂内容:(一)导入。
学生引用瑞奇·马丁的世界杯歌曲来导入新课,以此使学生有个对巴西初步的风格印象。
(二)1.学生根据PPT讲解巴西的地理位置、人种构成,期中人种构成作为一个易错点、重点讲解一下。
2.读图9.16,卞卡一家人,以此提问:巴西的家庭为何有如此的人种构成,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回答原因是殖民、黑奴贩卖。
3.做活动题,思考巴西多元文化受那些方面影响,结果如何?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案来回答,互相补充交流质疑,最后总结出正确答案。
(三)1.读图9.20,说出巴西的地形特征、主要地形单元、主要河流、首都。
在书中画出来。
2.找出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说出原因是什么?学生将学案的答案交流、补充、质疑,最后总结出正确答案。
3.结合活动题工业矿产资源的分布,说出学案中讨论出的答案,根据学案的提示回答出4个方面。
4.根据图9.19,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过程,盛产的产品、产量首位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在书中划出来。
(四)1.在书中划出亚马孙河的地位。
2.根据图9.25,区分出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找出巴西人过去破坏热带雨林的行为,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
4.想一些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再根据阅读材料读一读巴西政府的措施。
5.进行短暂的辩论:热带雨林究竟应该开发还是保护。
三、总结1.总结课堂学生的表现,表扬大家。
2.总结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强调重、难点。
强调将课堂知识落实到书上。
附:导学案第二节巴西(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2.了解巴西人种构成,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人种构成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第9章第2节《巴西》一.案例背景: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七年级地理下册,现在期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硕、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同意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
在学习“巴西”时,本教学设计采纳“层层递进、自主学习、慢慢深化”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进程中主动构建知识。
二.案例主题:“巴西”属于国家地理的学习内容,既包括自然地理知识,也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等人文地理知识。
国家地理的每一部份知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份,又有与其他部份的知识有所联系,表现了区域地理知识的内容结构较强的整体性。
“巴西”是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国家,它的经济进展进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等方面在必然程度上代表了拉丁美洲。
新课程提出要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全然的意义上讲,确实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地理知识走向“会学”地理知识。
学习“巴西”关于了解拉丁美洲有着专门大的意义,能够说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学生能够运用“巴西”的学习体会走向整个拉丁美洲的学习。
另外“巴西”作为新兴进展中国家的代表,关于同是“金砖国家”的我国具有必然启发借鉴作用,它的一些成功体会值得咱们学习,因此通过对“巴西”的学习也能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知道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世界意识。
三.教学步骤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依照地图等相关资料说出巴西的人种等人文地理要素特点。
2.联系巴西的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该国因地制宜进展工农业的经济特点。
3.举例说明巴西在热带雨林开发和环境爱惜方面的体会、教训。
能力目标:1.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熟悉巴西人种、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和彼此之间的阻碍。
2.运用地图和相关课文资料,分析巴西工农业进展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3.以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爱惜为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巴西开发雨林进程中显现的问题,和此刻对雨林爱惜的方法。
情感目标:1.树立各民族、各人种一概平等的思想。
巴西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课件中出示以下问题:世界面积大国、世界人口大国、世界足球王国、世界最大的天然氧吧。
让学生们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
从而导入新课。
1、巴西的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在图3-31上找到巴西,并找到他所处的大洲,所濒临的大洋以及周围的邻国。
在图中能指出巴西的大致纬度位置。
2、亚马孙河在图3-3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回想课本30页的1-43图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3、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在3-3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读3-3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阅读材料“地球之肺”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4、巴西高原①引导学生观察3--3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主要介绍了巴西这个国家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对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生动地展示了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各国地理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巴西这个国家的地理、人文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巴西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2.观察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巴西的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地图:巴西地图、世界地图。
3.图片:巴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工业和城市等方面的图片。
4.文字材料:关于巴西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世界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巴西的兴趣。
第九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巴西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教学难点:巴西的自然环境;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巴西,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巴西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足球是运动,但更是文化。
每当联赛或重大国内国际比赛进行时,巴西人常常举家前往观战,整个城市空无一人,而赛场人山人海。
巴西几乎人人都是球迷,他们笑称"不会足球、不懂足球的人是当不上巴西总统的,也得不到高支持率"。
巴西人认为,足球理应位列世界文化遗产之林。
他们把足球称为"大众运动",无论是在海滩上,还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都有人踢球。
即使是在贫民窟,穷人家的孩子也光着脚把袜子塞满纸当球踢。
二、讲授新知一、巴西自然地理概况(一)自主学习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本P82图9.15“巴西在世界的位置”和P85图9.20“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然后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导学案的相关内容如下:1.阅读课本P82、P85图“巴西在世界的位置图”和“巴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位置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_______之间,_________带面积广大。
②海陆位置:位于_________洲东部,东临________洋,陆上邻国众多。
(2)地形:北部是__________,中南部是__________。
(3)河流:__________河是世界第一大河。
(4)气候类型:主要有几种气候类型?怎样分布?各有何特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读图分析教师展示课件“巴西在世界的位置”,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1.让学生说出巴西所在的大洲。
(南美洲或拉丁美洲)2.点击巴西并闪动,让学生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
(南美洲的东部,大西洋西岸)观察距离亚欧大陆的距离(很远),教师提出“新大陆”的概念,为介绍殖民侵略打下基础。
巴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4.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5.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6.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
7.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
8.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9.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取得的成就。
3.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学重点4.巴西人种构成特征。
5.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6.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7.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难点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2.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准备教师世界政区挂图、投影图片、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分组竞赛题签及试题。
学生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城市化问题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设计a.当地土著居民是什么人?b.玛雅文明是航行路线及所到地区。
什么意思?c.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谁?到达了什么地方?d.“黑人奴隶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掳掠、贩卖黑人奴隶?e.巴西的开发历史有什么特点?学生:看书讨论回答并指图说明(略)。
师生小结:2.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板书)教师承转: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
学生读图:课本插图“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巴西教案学科七年级地理课题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主备课人年级七年级备课时间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能力目标1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
2.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3.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情感与价值观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取得的成就。
3.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1巴西人种构成特征。
2.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3.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4.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2.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方法体验、讨论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教师根据2002年夏季进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冠军属1.所属大洲:拉丁美洲。
2.地理位置──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热带面积广大;请学生到黑板前指“世界政区图”说明(增强展示自我[教授新课]于巴西这个“足球王国”引出课题。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海陆位置:位于拉丁美洲东部,东临大西洋;──邻国位置:10个陆地邻国。
3.主要地形区: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占国土面积1/3;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3;世界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
4.热带气候:纬度位置决定了巴西主要为热带气候,亚马孙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巴西种族构成以及多元文化特点;2、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及主要气候等;3、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点。
(二)水平目标1、通过读图、填图,分析并归纳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2、通过小组合作,综合分析巴西农业、工业发展的条件,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水平和地理思维水平。
(三)情感目标学会欣赏多元的文化现象,并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二、教材分析本节为七年级下册西半球所学的两个国家之一。
巴西的经济发展、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能够说,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本节课知识点难度适中,教材安排两个学生活动:分析巴西文化的多元性、巴西工业分布与原材料的关系。
书本中图片和材料较多,以帮忙学生理解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
三、教学重点1、巴西人种构成特征及多元文化特征;2、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四、教学难点巴西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亚洲、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西半球的美国的学习,已掌握了学习世界地理的技能和方法。
另外,班级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而且积极活泼,喜欢表演等。
所以,通过学生情景剧、小组合体探究等,结合信息技术等,并以旅游为主题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学习。
六、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分析、讲授法、学生展示;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畅言智慧教学平台。
七、课前准备1..课堂用的教学平板;2.电子教材以及畅言智慧课堂软件;3.兴趣小组同学准备的家庭情景剧。
二、发展中的工农业(4)找到巴西的首都,并思考为什么巴西的首都选址此处。
图实行汇报。
纬度位置分析气候特点的思维方法。
过渡1、正是巴西拥有这样的地形和气候,20世纪之前的巴西经济依赖农矿产品的出口,现代工业不发达。
这跟我们之前学的哪个地区很像?2、那么,巴西是不是也出口便宜的农矿产品,然后进口昂贵的工业产品呢?巴西被称为“咖啡王国”,咖啡的大量出口,让巴西赚了不少外汇,他们就有资金去发展工业了。
巴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4.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5.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6.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
7.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
8.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9.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取得的成就。
3.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学重点
4.巴西人种构成特征。
5.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6.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7.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难点
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2.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准备
教师
世界政区挂图、投影图片、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分组竞赛题签及试题。
学生
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城市化问题社会调查。
安排
4
教学设计
教师提问:这两幅图说明巴西的人种构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
学生分析:由于欧洲殖民者的侵入,大量黑人奴隶的到来,而且早期的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移民很少种族偏见。
因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互相通婚,像他们的后代很多人成为了混血种人。
3.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板书)
教师引申:种族的融合,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教师指导:教材P92“活动”第2题。
学生阅读:阅读教材P92中A、B、C三个图文资料,解释这些资料说明的问题。
教师举例:巴西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
探究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师生总结,板书。
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搜集一些有关巴西文化、艺术的资料,丰富知识。
课堂小结(略)
伏笔: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巴西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并且了解了它的开发历史和人种构成。
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又有什么样的工农业特征?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学习。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以市场上出售的“雀巢咖啡”引出世界“咖啡王国”巴西的工农业生产。
可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为下节课教学打下伏笔。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承转: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
1.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开发热带雨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学生分析教材P95第二自然段,说明开发热带雨林的目的是什么?开发者又是什么人?
学生总结:(略)
学生读图:图9.26“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分析理解迁移农业的形成过程及这种原始种植方式的危害。
承转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3.开发热带雨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生总结: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森林遭受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全球气候恶化等等。
解雨林的环境效益更加重要。
先不要看教材内容,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教材,使其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分析一组生动、形象的插图,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利于知识理解,培养分析能力。
可引导学生从热带雨林的环境作用分析。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肯定并引导,不宜求全。
可用文字或图片资料等加以具体说明。
概念比较难理解,应举例说明。
分两组,分别代表“开发”为
特等;
d.城市分布地区──东部沿海,且大城市集中分布。
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圣保罗
师生读图:图9.29“圣保罗城市发展‘三部曲’”。
教师提问:图中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生总结:
◆圣保罗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师讲述:城市化的含义:指由于非农产业在某处形成和集聚而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教师承转: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城市发展、经济繁荣及大量人口涌入,这其中有其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利弊
师生分析:利:给人们带来财富和繁荣。
教师提问:由于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人口涌入,同学们想一想,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追问:除了图片反映的“城市病”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城市化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城市病”的含义:指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影响人
可请一位学生阅读文字材料。
教师启发引导。
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具备的一些条件。
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
概念难理解,以圣保罗和熟悉的城市为例说明。
图9.29中已有反映城市问题的两幅图片。
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中举例说明,培养学生解决分题的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一些零散的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归纳总结。
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