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自动灌溉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28.09 KB
- 文档页数:5
大棚灌溉管理制度一、灌溉水源选择大棚灌溉的水源选择应是可靠、稳定的水源。
一般分为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两种。
地下水源要求水质清洁、水位稳定;地表水源要求水源稳定,能够满足大棚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在选择灌溉水源时,还应注意避免水质含盐量过高,影响大棚农作物生长。
二、灌溉方式选择大棚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喷灌和淋灌等。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有利于提高大棚农业的生产效益。
一般来说,滴灌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喷灌可以降低农作物的受灾风险,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淋灌可以提高土壤的湿润性,促进根系的生长。
因此,在大棚灌溉管理制度中,应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生长期选择适合的灌溉方式。
三、灌溉时机管理灌溉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在大棚农业中,应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生长期确定灌溉时机。
一般来说,应避免在日照强烈的午时进行灌溉,以免叶片灼伤;应避免在夜间进行灌溉,以免促进病菌的繁殖。
在大棚灌溉管理制度中,要根据气候、作物和土壤的情况确定灌溉时机,确保农作物得到合适的灌溉。
四、灌溉量管理灌溉量的控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大棚灌溉管理制度中,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期的变化确定灌溉量。
一般来说,灌溉量应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条件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调整。
要避免过度灌溉和不足灌溉,以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五、施肥管理施肥是大棚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在大棚灌溉管理制度中,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的养分情况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要注意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肥料残留和土壤污染;要注意施肥时机,避免施肥过早或过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同时,还要注意选择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搭配,促进土壤养分的平衡。
六、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大棚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在大棚灌溉管理制度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管理、施肥管理和清洁大棚环境等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如使用生物防治剂、化学农药等手段,确保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自动灌溉系统的设计一、系统概述自动灌溉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对农田进行智能化灌溉的系统。
该系统能够根据农田的土壤湿度、天气情况、作物需水量等因素,自动调节灌溉时间和水量,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系统目标1. 提高灌溉效率:通过自动化控制,实现精准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
2. 降低人工成本:减少人工操作,降低人力成本。
3. 提高作物产量:根据作物需水规律,提供适时适量的灌溉,促进作物生长。
4.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系统组成1. 传感器:用于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参数。
2. 控制器: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自动调节灌溉时间和水量。
3. 执行器:包括水泵、阀门等,用于执行灌溉操作。
4. 通信模块:实现控制器与执行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指令下达。
5. 用户界面:用于设置系统参数、查看灌溉状态和数据记录。
四、系统工作原理1. 传感器采集农田环境参数,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
2. 控制器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结合预设的灌溉策略,自动计算出灌溉时间和水量。
3. 控制器通过通信模块,向执行器发送灌溉指令。
4. 执行器接收指令,执行灌溉操作。
5. 用户界面实时显示灌溉状态和数据记录,方便用户监控和管理。
五、系统特点1. 精准灌溉: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实现适时适量的灌溉。
2. 自动化控制:减少人工操作,降低人力成本。
3. 节能环保: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4. 可扩展性:可根据农田规模和作物种类,灵活调整系统配置。
5. 远程监控:用户可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远程查看灌溉状态和数据记录。
通过自动灌溉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促进作物生长,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系统设计原则1. 用户友好:系统界面直观、易操作,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
2. 模块化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和升级。
3. 可靠性:选用高质量、可靠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温室大棚微喷灌技术微喷灌是将有压水输送到田间,通过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微喷头,以微小流量的喷洒方式湿润作物土壤和作物叶面的一种灌水技术,现广泛运用于温室(大棚)花卉、苗圃的栽培和草坪、花坛浇灌,具有明显的节水、增效效益。
一、材料与方法1、系统设备选用:选择达到微喷灌技术指标要求的配套产品。
2、方法:潜水泵加压,微喷头棚内吊顶安装。
棚内作物为花卉,如菊花、月季、玫瑰等。
二、操作规程1.微喷系统(1)有压水源:水压2.0~3.0kg/cm2,可选用扬程20米以上流量每小时5m3 以上的潜水泵加压,灌溉水无沙、无杂草、碎屑。
(2)田间首部:水压表1块,规格1#/120目滤网,弯头、三通等连接配件。
(3)管道①主管:选用管径40~50mm可承压3kg/cm2防老化黑色PE半硬管。
②支管:选用管径16~25mm可承压1~2kg/cm2的防老化黑色PE软管。
(4)喷头:选用在0.1~0.2MPa工作压力下,流量40~60L/h,喷洒半径1.2~1.5m 的360°雾化喷头。
(5)其它配件:各种等径连接件,旁通带,生料带、堵头等。
2.系统安装(1)修建蓄水池:于温室(大棚)近水源处修建容量6m3以上的半地下式防渗蓄水池1座。
(2)微喷设备安装①根据选定的温室(大棚)大小和微喷头的喷洒半径在支管同一侧面用专用打孔器将微喷头安装好。
行与行的喷头排列为等腰三角形组合。
②将带喷头的支管沿温室(大棚)长方向按设计要求水平吊顶安装。
③将主管沿温室宽方向铺设,并与支管连接。
末端用堵头堵住。
(3)组装田间首部按水压表过滤器的顺序用配套的连接件组装,在接头丝口上缠无油生料带,防止漏水,如条件允许,可在水压表和过滤器间安装施肥罐。
(4)连接水泵、田间首部、输水主管。
3.喷灌供水(1)预蓄喷灌水:提前2~3天在蓄水池装满井水、自来水或清澈的河水进行预温。
(2)供水:启动水泵进行供水,同时注意观察水压表及微喷头运行是否正常。
大棚自动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制作陈扬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班级:机电0901摘要:我国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已成为农业工程领域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国内外的自动灌溉系统造价高、使用复杂而难以推广,开发满足当前设施农业生产需求的灌溉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自动灌溉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及时为作物提供所需的水分,增大作物产量,提高生产效率。
自动灌溉系统通常对作物环境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获得作物根系的需水量,以此作为自动灌溉的依据。
大棚自动灌溉系统可实现环境温度和所需水分进行有效管理,是保证设施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
随着精准感知技术、定量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节水灌溉中有了新的发展,通过灌溉控制器适时、适量的灌水,在节省水、人工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显著提高灌溉精准度,提高水的利用率。
因此自动灌溉技术技能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状态,又能做到尽量节水,对大棚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是采用单片机AT89S52来设计一个由温度传感器采集信号,控制电磁阀的开启与关闭,来达到灌溉的目的。
关键词:自动灌溉系统;生产效率;实时监测;AT89S52一、绪论(一)课题背景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长期以来一直以经验种植为主,农业生产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10。
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温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增加作物年均成熟次数,增大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大力发展温室产业,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而言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的温室面积已突破210万hm2,总面积达世界第一,但我国温室管理水平落后,大多控制系统采用定时控制或者手动控制方式。
在灌溉管理方面,通常存在浇水不及时、不均、灌水不足或过量灌水等现象。
温室大棚自动喷灌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1.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1.1.1水资源危机已经到来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尤其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早在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和1977年召开的水资源会议就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川。
而当今占世界人口总量40%的80个国家缺水,其中26个国家严重缺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不同程度水源危机和污染严重的威胁。
水资源日益成为不亚于能源和粮食不足的一个严重问题,并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这使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水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人类生存的命脉,水的重要性已成为国际共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己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而就如何合理高效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己成为一个全球性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1.2节水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诸多缺水国家之中,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00m³,约为界平均水平的1/4。
从理论研究上讲,有“开源”和“节流”两条路可走。
但实践中开源己不具多大潜力,因为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且过度的、无节制的开发将造成水资源严重枯竭,进而导致各种危害人类社会本身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节流却是行之有效更具潜力的方案,因为传统粗放的用水方式造成了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使水资源在节流方面呈现巨大的挖掘潜力,因此节水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而在各行各业、各方各面中,农业,是用水、也是浪费水资源的大头,更有必要进行节水技术的探讨和研究。
1.1.3微灌技术的发展农业用水的合理使用和发挥最大效益应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节水将是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温室大棚供水系统施工方案1. 引言温室大棚供水系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和管道,为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提供所需的水源和灌溉。
本文档将介绍温室大棚供水系统的施工方案,包括系统组成、安装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系统组成温室大棚供水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2.1. 水源温室大棚供水系统的水源可以选择自来水、地下水或者集雨水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源,并确保水质符合灌溉要求。
2.2. 水泵水泵是将水源抽送到温室大棚中的关键设备。
根据大棚的大小和需求量来选择适合的水泵,并确保水泵的性能稳定可靠。
2.3. 管道系统管道系统是供水系统中的输送部分,包括主管道和分支管道。
主管道负责将水从水源处输送到大棚中,分支管道则分别引水到各个作物的灌溉点。
管道选用耐腐蚀、耐压力的材料,并按照合理的布局进行设计。
2.4. 灌溉设备灌溉设备包括喷灌器、滴灌器或者喷雾装置等,用于将水均匀地喷洒到作物上。
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状态来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并确保其能够做到精准的水量控制。
3. 施工步骤3.1. 确定水源和水泵位置根据温室大棚的位置和布局,选择合适的水源和水泵位置。
水源应该离大棚较近,并且方便进行水的引入和排放。
水泵则应该放置在离水源最近的位置。
3.2. 安装水泵根据水泵的安装要求和说明书进行安装。
首先需要将水泵的各个部件进行拆解,然后将水泵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并按照说明书中的示意图进行管道的连接。
确保管道连接紧固可靠,没有漏水现象。
3.3. 铺设主管道和分支管道根据温室大棚的布局和需求,铺设主管道和分支管道。
主管道应该连接到水泵的出口处,分支管道则根据作物的位置和数量来设计和布置。
在铺设过程中,注意管道的坡度和支撑,确保水能够顺利地流动。
3.4. 安装灌溉设备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种植密度,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
将灌溉设备安装在分支管道的末端,并根据作物的需求调整灌溉设备的喷洒角度和喷水量。
3.5. 进行试运行和调试在全部施工完成后,对温室大棚供水系统进行试运行和调试。
智慧大棚解决方案及案例智慧大棚是一种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传感器来监测和控制大棚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智慧大棚解决方案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并列举一些实际案例。
1.多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云端分析:智慧大棚中,会安装多个传感器用于监测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与处理。
这样的解决方案能够实时监测大棚内的环境变化,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智能调控,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果。
比如育雏场的智能孵化大棚,通过传感器监测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根据养殖者设定的参数自动调节环境,提高育雏成功率。
2.智能自动灌溉系统:通过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水肥一体化设备,智慧大棚可以实现自动灌溉和营养液供应。
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并根据设定的湿度阈值自动开启或关闭灌溉系统。
此外,还可以根据大棚内植物的需水量和营养需求,精确供给适量的水和肥料。
例如荷兰的智能温室大棚,通过精确的自动灌溉和控温系统,减少了能源的使用,并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3.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智慧大棚可以监测并预警各种自然灾害如干旱、虫害等。
通过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减少损失。
例如,中国农业大学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合作开发的智慧农业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氮素含量等指标,为农民提供精准的调控建议。
4.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大棚内的环境、作物生长和疾病发展等数据进行分析,智慧大棚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农民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
数据分析可以预测作物生长趋势、预测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治理方案。
比如中国农工商中华全国农业信息化标准化研究技术委员会研发的智慧大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种植方案、农事操作指导和市场供需信息等,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增加收益。
总结起来,智慧大棚解决方案通过传感器监测、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等技术,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优化农作物的生产过程。
温室大棚自动喷灌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1.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1.1.1水资源危机已经到来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尤其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早在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和1977年召开的水资源会议就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川。
而当今占世界人口总量40%的80个国家缺水,其中26个国家严重缺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不同程度水源危机和污染严重的威胁。
水资源日益成为不亚于能源和粮食不足的一个严重问题,并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这使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水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人类生存的命脉,水的重要性已成为国际共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己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而就如何合理高效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己成为一个全球性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1.2节水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诸多缺水国家之中,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00m³,约为界平均水平的1/4。
从理论研究上讲,有“开源”和“节流”两条路可走。
但实践中开源己不具多大潜力,因为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且过度的、无节制的开发将造成水资源严重枯竭,进而导致各种危害人类社会本身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节流却是行之有效更具潜力的方案,因为传统粗放的用水方式造成了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使水资源在节流方面呈现巨大的挖掘潜力,因此节水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而在各行各业、各方各面中,农业,是用水、也是浪费水资源的大头,更有必要进行节水技术的探讨和研究。
1.1.3微灌技术的发展农业用水的合理使用和发挥最大效益应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节水将是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于是,节水灌溉便提上了日程,节水灌溉技术以其节水、增产、节地、省工等优点变革了传统粗放落后的灌溉方式和灌溉管理方式,其能够有效改善作物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带动节水灌溉设备的产业化具有显著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上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口不断膨胀,水资源危机波及全球地情况下,节水灌溉技术一出现便引起了世界各国地普遍关注和重视,促使各国在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目前,全国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0%左右。
农业用水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大水漫灌,粗放低效。
因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幅度节约农业用水,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预计21世纪必将是节水的世纪,21世纪的节水农业技术将是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水灌溉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1.1.4温室微灌是发展的趋势温室设施生产是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生产形式,其通过人工、机械或自动化技术来调控气象条件和栽培介质等环境因素,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水、气、热环境,使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以大幅度增加作物产量,改进作物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微灌技术的应用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根据多年来的节水灌溉应用的实践,在温室中推广微灌技术势在必行,且与其它节水灌溉方式相比,温室大棚的节水灌溉方式效果最好,节水最明显。
这种方式可根据作物生产过程中对水的需要进行灌溉,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可以作到适时、按需对作物灌水,水的利用率可达90%以上。
这种灌溉方式将是我国今后节水灌溉的主要发展方向。
灌溉是影响温室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
灌水不仅是为了调控土壤湿度保证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提高水分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而且灌水对作物生长环境小气候的影响较露地生产更为明显。
长期延用畦灌与沟灌等传统灌溉方式往往会造成土壤板结、养分流失、灌水量大、肥料用量高。
由于灌水量与上壤湿度、空气湿度同步增加,极易形成高温、高湿状态,产生病虫害,特别是黄瓜的霜霉病与立枯病难以控制,造成农药用量逐年增加。
其次灌水量大而频繁,而地下水资源有限,温室面积又逐年增加,普遍出现用水紧缺现象。
再次,早春时节灌水后使地温明显降低,使作物生长缓慢,根系不发达。
因此旧的传统灌溉方法已经制约了温室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国微灌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人们认识到该项技术不仅是节水灌溉技术,在用水紧缺地区应用推广,同时它是现代农业配套技术之一,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措施,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最优服务,因此温室微灌势在必行。
总之,温室微灌技术不仅是一种先进高效的节水技术,亦是一种环境调控技术,其在现代农业尤其是设施农业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1.2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工业技术的成熟,使得微电子技术与机电一体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航空航天、3S等高新技术在不断的应用于灌溉管理领域,给高效节水的微灌技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其成为精确灌溉技术的主体。
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微灌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是在微灌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技术集成和机械化程度,增加涉及土壤、墒情、肥力、病虫害、作物苗情长势,作物生长环境等的检测和监控,利用GIS进行查询和智能化农田灌溉管理专家系统辅助决策,用精确的灌溉设施及技术实现全自动化监控,按需定位、定量精确灌溉汇。
发达国家已普遍开始采用计算机、电测、遥测、遥感((RS一实现动态监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一实现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一实现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等高新技术对灌区水情、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田间小气候进行定位实时监测、预报,实现灌溉用水自动化动态管理。
实施灌溉管理自动化,能够有效的利用水源和能源,不仅大大减少劳动量,更重要的是它能精确定时、定量、高效地给作物自动补充水分,以提高作物产量、质量,并具有节水节能环保之功效;且自动化程度越高,对操作者本身素质要求越低,越易于操作。
与以人工为主的管理相比,省水节能10—30%,增产10%左右,节省用于阀门、闸门操作和支管检查等的时间1—2天。
1.2.1国外发展现状西方在古罗马时代前就开始了温室种植。
荷兰在17世纪也产生了温室产业。
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温室控制技术上起步早。
1949年,借助于工程技术的发展,美国建成了第一个植物人工气候室,开展了植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能力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20世纪60年代,生产型的高级温室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奥地利首先建成了番茄生产工厂,70年代后荷兰、日本、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温室园艺迅猛发展,温室设施广泛应用于园艺作物生产、畜牧业和水产家为争夺农业高科技的制高点,争夺农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都纷纷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技术投入,微电子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研究应用己相当普遍,温室环境控制与日常运行管理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管理与控制水平突破了人为因素的限制。
世界上微灌技术的发展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国家应首推以色列。
温室种植全部采用微灌,以滴灌为主,且温室滴灌的最高水利用率为95%。
所研制的微灌系统都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方式,自动化程度高,配套齐全,应用方便,系统可靠性高。
可根据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因素由计算机控制自动进行灌溉,并具有施肥、施药、喷雾降温等功能。
埋在地下的土壤湿度或水分传感器可以传回有检测植物的茎和果实的直径变化来确定对植物的灌溉间隔。
在以色列,普遍推广了电脑控制的滴灌技术,己经出现了在家里利用电脑对灌溉过程进行全部控制(无线,有线)的农场主。
英国一些农业工程研究所开展温室骨架与载荷、温室光照与材料、温室环境与生理,以及温室环境因子的计算机优化、温室节能、温室自动化控制、温室作物栽培与产后处理、无土栽培等课题的研究。
日本塑料大棚和其它人工栽培设施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
植物工厂用钠蒸气灯取代太阳光,并通过计算机将温度、湿度和肥料等控制在最适合蔬菜生长发育的水平。
日本ESE公司开发的设施栽培计算机控制系统可较全面的对设施栽培内植物所需环境进行多因素检测控制,包括变温控制管理、人工补光的控制等,该公司还开发了采用微机和专用设施栽培控制机组成的网络系统,该网络可将多台计算机控制系统集中管理。
对于设施栽培数量多、地点分散的大农场可以通过专用配线形成设施栽培专用的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管理,还可用电话线实现异地管理。
日本岐阜大学田中逸夫教授,多年来从事植物工厂方面的研究,已于去年研究成功控制设备,在日本中部地区岐阜成功地种植出芥末,并己推向市场,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此外,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己开发有成熟并系列化的灌溉控制系统。
如美国的EPS-MC控制器分六种型号,最多可控制120个电磁阀,可设置4种控制程序,一站可在一天内多次开启,适合微灌频繁的特点,在温室等处使用自动灌溉控制器效果尤为明显。
1.2.2国内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内微灌技术的发展微灌技术研究在我国的起步并不算太晚,我国微灌技术的试验研究是从1974年引进墨西哥滴灌设备开始的。
先后经历了(1974—1980年)引进消化吸收,设备研制和应用试验与试点阶段;(1981—1986年)设备产品改进和应用试验研究与扩大试点推广阶段;(1987年至今)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工艺技术,高起点开发研制微灌设备产品阶段〔明。
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本着经济实用,易于安装和便于推广的精神,在全国水利、农业、轻工、农机等主要部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微灌企业及个地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之下,微灌技术的开发、设备研制生产和科学试验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微灌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目前,我国生产温室微灌设备的主要企业已有30多家。
微灌技术的总体水平己从80年代的初级阶段发展和提高到中级阶段。
其中采用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制造出的微灌设备产品性能己达到90年代初期与中期的国际水平,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微灌设备产品的差距,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灌技术和设备产品。
在微灌自动化控制方面,我国也己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己研制和开发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监控系统装置己在温室微灌试验工程中得到应用,且初见自动化管理之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果由于我国的微灌技术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近些年来自行研制、开发和生产的微灌设备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等各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微灌工程首部设备组装配套和自动控制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更大差距。
如微灌设备系统的成套性差,配套水平低;主要部件品种规格少,质量不稳定,没有系列化;关键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差;自动化及综合功能程度不高,基本还是手动操作,以至于综合效益不高。
目前,在我国己有用于温室微灌试验工程的自动化控制装置研制成功,并处于试验研究和试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