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__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 格式:doc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7
有关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地下水,那可是大地的神秘宝藏,就像藏在地下的小金库,默默地滋养着大地万物。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地下水的那些事儿,什么补给、径流、排泄之类的。
咱先说说地下水的补给。
这补给就像是给地下水这个大池子注水一样。
雨水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呢。
每次下大雨的时候,雨滴就像一个个小信使,带着天空的馈赠冲向大地。
一部分雨水直接渗到地下,就像小偷悄悄溜进了一个秘密基地,慢慢地补充着地下水。
还有河流啊,它就像一个慷慨的邻居,有时候河水会偷偷地往地下渗,把自己的水分享给地下水。
山上的冰雪融化也不能小看,那融化的雪水就如同远方归来的游子,急切地投入大地的怀抱,成为地下水的一部分。
对了,灌溉用水有时候也会渗透下去,这就好比我们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些米粒到地上,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积少成多也能给地下水加点料。
地下水可不会一直静止在那里,它也像个调皮的孩子到处跑,这就是径流。
它在地下岩石和土壤的孔隙里穿梭,就像小老鼠在地道里乱窜。
地下水径流的速度可不一样,就跟不同的人走路速度有快有慢一样。
如果地下的岩石和土壤孔隙比较大,像那种粗砂层,地下水就跑得欢快些,就像在宽阔的马路上跑步;要是遇到黏土这种孔隙小的,那就只能慢悠悠地挪了,仿佛走在狭窄的小巷子里。
而且地势也影响它的径流方向,水往低处流嘛,地下水也不例外,它总是朝着地势低的地方流去,就像球总是往坡下滚一样。
再讲讲排泄。
地下水也得有个出口释放自己,这就是排泄。
泉水就是地下水排泄的一种美丽呈现。
那泉水涌出来的时候,就像大地开了个口子在吐珍珠,清澈的泉水从地下冒出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些地方的湖泊也是靠地下水排泄来维持水量的,地下水就像一个默默支持的一直在背后给湖泊提供水源。
还有啊,人们打井取水,这也算是地下水的一种排泄方式。
地下水就像一个无私的供应者,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
不过要是取太多,就像一个人不停地索取别人的东西,那地下水也会受不了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选择题
1.有关地表接受降水入渗能力和入渗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接受降水入渗能力初期较小,逐渐变大。
B)地表接受降水入渗能力是一个定值。
C)降水入渗速率是逐渐变小的,最后变为零。
D)降水入渗能力和入渗速率随着降雨延续逐渐趋于某一定值。
2.关于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正确的描述是:()
A)在粘性土中都是捷径式下渗。
B) 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要么是活塞式下渗,要么是捷径式下渗。
C)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D)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必须先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然后才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3.判断下面各图所代表的泉的类型
(a)图();(b)图();(c)图();(d)图();(e)图();(f)图()。
A)侵蚀泉
B)接触泉
C)溢流泉
D)接触带泉
4. 判断下面各图所代表的泉的类型
(g)图();(h)图();(i)图();(j)图()。
A)侵蚀泉
B)接触带泉
C)溢流泉
D)断层泉。
第七章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经由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通过径流将水量由补给处输送到排泄处向外界排出。
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含水层与含水系统除了与外界交换水量外,还交换能量、热量与盐量。
因此,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
关于地下水的径流(流动),我们将在第八章加以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讨论。
7.1 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除了获得水量,还获得一定盐量或热量,从而使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化学与水温发生变化。
补给获得水量,抬高地下水位,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给,便将停滞而不流动。
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来自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等。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7.1.1.1 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包气带,降水入渗过程相当复杂。
迄今为止,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尚未充分阐明。
我们以松散沉积物为例,讨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图7—1)。
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 ):鲍得曼(Bodman )等人于1943—1944年对均质砂进行室内入渗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简而言之,这种入渗方式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在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 )中九所示。
包气带上部保持残留含水量(0W ),一定深度以下,由于支持毛细水的存在,含水量大于0W 并向下渐增,接近地下水面的毛细饱和带以及饱水带,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s W )。
实际情况下,只有在雨季过后包气带水分稳定时最接近此理想情况,雨季之前,由于旱季的土面蒸发与叶面蒸腾,包气带上部的含水量已低于残留含水量0W ,而造成所谓的水分亏缺(图7—2a ,(0t ))。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并可以利用的。
地下水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物质,对它运动规律我们从微观上已经进行过一些研究,如达西线性渗透定律,V = Kl;讨论了结合水、①毛细水的运动规律;学习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变化。
而在宏观上关于地下水的运动,只在自然界水循环中作过简单的介绍。
在以下几章里,将分别介绍地下水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这个变化的:过程——地下水的动态;数量关系——地下水的均衡;结果——地下水资源。
在“自然界水循环”当中讲到:水文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地壳浅部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发生在海 陆之间的叫大循环;发生在海海与陆陆内部的叫小循环。
)地质循环——地球浅部层圈与深部层圈之间水分的相互转化过程。
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我们把下面三个概念(过程)叫做* 地下水循环——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 ①补给——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 ②径流——水由补给处向排泄处的运动过程。
* ③排泄——含水层(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地下水在补给、径流、排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着水量的交换和运移。
由于水是盐分和热量的良好的溶剂和载体,所以在水量交换的同时,也伴随着水化学场和温度场的响应的变化。
即水量、盐量、热量都在变化。
这些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含水层(含水系统)中水量、水质、水温的分布规律。
因此,在做地下水研究时,只有搞清地下水的补、径、排规律或特点,才能正确的评价水资源,才能更合理的利用地下水,更有效的防范地下水害。
* 一、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研究地下水的补给,主要研究如下三个问题:a. 补给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相邻含水层(含水系统)的水以及人工补给水源。
b. 补给条件:主要是发生补给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如补给方式和补给通道的情况等。
c. 补给量:含水层(含水系统)获得了多少水。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
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活塞式下渗过程: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
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
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补给:recharge径流:runoff排泄:discharge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径流7.1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入渗机理: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 x=X-D-∆S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q x=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地表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水;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 河床的透水性;② 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① 达西定律:q x =K ωI ;② 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
其特点: 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
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由于地表水归根结底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以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少。
补给特点:潜水: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接受补给; 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面积上接受补给。
3.大气降水、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1)平原区:①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入渗系数法):Q=X·α· F ·1000式中:Q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m 3/a );X ––––年降水量(mm ); α––––入渗系数(无量纲); F ––––补给面积(km 2)。
② 河水补给量:a 达西定律:q x =K ωI ;b 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2)α的确定① 地中渗透仪(或蒸渗仪:lysimeter ,P69,图7–8):测定入渗到地下水的水量来计算α。
② 潜水位变幅(埋藏较浅):观测降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幅∆h ,来计算α:Xh X q x ∆==μα 3)山区:由于山区“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规律较复杂,分别区分大气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往往较困难,所以常常将大气降水补给量和地表水补给量统一放在一起,作为一个量来考虑––––地下水的补给量。
在山区,一般: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的排泄量:① 地下水完全以大泉集中排泄:补给量≈ 排泄量(测泉流量);② 地下水分散泄流(全部排泄):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河水排泄量→作为地下水补给量。
山区入渗系数α的计算:1000⋅⋅=X f Qα式中:Q ––––年地下水排泄量(≈ 补给量)(m 3/a );f ––––汇水面积(km 2); X ––––年降水量(mm/a )。
4.凝结水的补给气温下降:气态水→液态水→凝结水。
对于高山、沙漠及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有一定意义。
5.含水层之间的补给(越流补给)1)两个含水层之间存在弱透水层,且有水头差时,水头较高的补给水头较低的含水层,形成→越流。
越流(leakance )––––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称作越流。
2)隔水层分布不稳定,局部缺失,形成“天窗”→补给。
3)越流量的大小用Darcy 定律计算:MH H KV BA -=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上的水流体积––––通量) 式中:V ––––单位水平面积弱透水层的越流量(m/d );K ––––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m/d ); H A ––––含水层A 的水头(m ); H B ––––含水层B 的水头(m ); M ––––弱透水层的厚度(m )。
则,通过整个越流层的水量(m 3/d ):Q=V·ω。
由此可见,相邻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愈大,弱透水层厚度愈小,垂向透水性愈好,则越MK潜水承压水流量愈大。
尽管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K z 相当小(可能比含水层小若干个数量级),但是由于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往往比水平流动大2~3数量级,产生越流的面积(全部弱透水层分布范围)更比含水层的过水断面大得多,对于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越流量往往大于含水层的侧向流入量。
与含水层的过水断面(侧向)相比较,由于弱透水层分布面积(水平)大,越流量往往不容忽视。
6.其它补给来源① 农田灌溉灌溉回归水––––灌溉渗漏补给含水层的水称之为灌溉回归水。
② 人工补给地下水7.2 地下水的排泄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作排泄。
1.泉(spring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
泉的分类:1)按含水层性质: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
符号(尾巴上升): 下降泉:由潜水含水层补给。
符号(尾巴不上升): 2)按出露原因(进一步分,P75图7–17):侵蚀泉:地形切割揭露潜水含水层—侵蚀(下降)泉接触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地下水从含水层与隔水层接触处出露成泉—接触泉溢流泉: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潜水流受阻而涌溢于地表成泉侵蚀泉:图(a ),接触泉:图(c ),溢流泉:图(d ) 侵蚀(上升)泉:与侵蚀(下降)泉相似,(这里为承压水) 断层泉: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形成的泉接触带泉:地下水沿岩脉,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出露成泉侵蚀(上升)泉:图(h),断层泉:图(i),接触带泉:图(j)下降泉上升泉按出露原因P76,例子,泉城济南:在岩浆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上形成泉群。
O 石灰岩呈一单斜构造(强含水层),下伏地层为Є(相对隔水层),大气降水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顺O 石灰岩倾斜方向运动,遇岩浆岩(隔水层)受阻,溢出地表成泉。
如著名的趵突泉等。
2.泄流(discharge flow )(向河流排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的泄流。
通过对河流流量过程线的分割→地下水泄流量。
关于分割流量过程线,更多的例子可参考有关《水文学》方面的著作。
3.蒸发(evaporation E )干旱气候条件下,地势低平的平原与盆地,蒸发→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涨水点 落水点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壤水的蒸发;另一种是潜水的蒸发。
1)土壤水的蒸发:不直接消耗饱水带的水,但影响饱水带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2)潜水的蒸发:紧接潜水面存在支持毛细水带,潜水沿潜水面不断上升(以毛细方式),然后由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向大气蒸发(潜水埋藏浅的条件下)。
水分沿毛细带不断蒸发,盐分浓集于地表(土壤积盐),降水时,盐分淋洗,返回潜水(土壤脱盐),当积盐量>脱盐量时→土壤盐渍化。
强烈蒸发条件下→地下水浓缩盐化。
不合理的灌溉,使潜水面抬升,原先没有盐渍化的土壤产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
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① 气候:愈干燥,蒸发量愈大(定量:蒸发量E 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式);② 潜水面埋深:埋深小,E 大;埋深大,E 小(E=0,极限地下水埋深)(定量:E 与埋深的关系,阿维里扬诺夫公式); ③ 岩性:砂:毛细上升高度小(不利于蒸发); 粘土:毛细上升速度太慢(不利于蒸发);亚砂土、粉砂土:毛细上升高度较大,速度快→蒸发强烈。
4.蒸腾(transpiration −T )叶面蒸发––––蒸腾。
根系吸收水分→叶面蒸发。
生产1kg 小麦,需耗水1200 ~ 1300kg 。
实际工作中:土面蒸发量E 、植物蒸腾量T ,常常作为一个量来计算,称为腾发量ET (evapotranspiration )或蒸散量。
具体计算ET 的方法:可参阅有关《农业气象》方面的著作。
7.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对水质的影响将补给与排泄结合起来,划分为两大类型的地下水循环:① 渗入−径流型:长期循环的结果:地下水向淡化的方向发展;② 渗入−蒸发型:长期循环的结果:补给区地下水淡化,排泄区地下水盐化、土壤盐渍化。
地下水的补给水量:增加水质:① 低矿化水的补给→地下水淡化② 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地下水污染 ③ 沿海地区:过量开采淡水→咸水入侵地下水的排泄② 蒸发排泄:水走盐留(只排水,不排盐),TDS 增高① 径流排泄:泉、泄流等方式→盐随水走(排水的同时排盐) →地下水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