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词类活用的成语
- 格式:docx
- 大小:146.01 KB
- 文档页数:6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作者:唐惠忠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9年第03期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比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后的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約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
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衣锦还乡:衣,穿;②经天纬地: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
用作使动的人如:①汗马功劳:汗,使……出汗;②损人利己:利,使……得利。
用作意动的,如:①自相鱼肉:鱼肉,以……为鱼肉;②幕天席地:幕、席,以……为幕、以……为席。
二、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比如:①见贤思齐:齐,与……相等;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黑,变赤、变黑。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比如:假公济私:公、私,公家的名义、私人的利益。
3.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
用作使动的如:①光宗耀祖:耀,使……荣耀;②自圆其说:圆,使……圆满;③怡情悦陛:怡、悦,使……怡、使……悦。
用作意动的如:人贵有恒:贵,以……为贵。
三、成语中的动词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
比如:①推陈出新:出,使……出现;②降龙伏虎:降、伏,使……降、使……伏;③破釜沉舟:破、沉,“使……打破、使……沉没。
2.动词活用为名词。
比如:患得患失:得、失,得到的利益、失去的利益。
四、成语中的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的。
比如:狼吞虎咽:狼、虎,作吞、咽的状语,像狼一样地、像虎一样地。
2.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的。
比如:①道听途说:道、途,作听、说的状语,在道上、在途中;②风餐露宿:风、露,作餐、宿的状语,在风里、在露天下。
3.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的。
比如:①上蹿下跳:上、下,作窜、跳的状语,向上、向下;②南征北战:南、北,作征、战的状语,向南方、向北方。
4.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的。
比如:①条分缕析:条、缕,作分、析的状语,一条条地、一缕缕地;②字斟句酌:字、句,作斟、酌的状语,一字字地、一句句地。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汉语成语,源远流长。
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
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
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
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
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成语中词类活用成语是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成语很多是古汉语演变而成的,这些成语中有许多词类活用的情况。
如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名词作状语等,如果我们还按它原来的词性理解它的意义,对成语的理解就产生岐义。
了解成语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而且对帮助我们学习古汉语也是很有用的。
下面介绍成语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
一、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例:1、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旺盛。
“鼓”,名词用如动词,击鼓。
2、绳之以法 “绳”,原意指墨斗线。
这里作纠正讲。
用法令、法则纠正。
《书.同命》:“绳衍纠谬,格其非心。
”“绳”和“纠”,都是动词。
3、未雨绸缪还未下雨就先酝酿,做准备。
“雨”,名词用如动词。
4. 兵不血刃意思是说未经血战就取得胜利,形容战事顺利。
血,血染,名词用如动词。
《山海经.南山经》:“其名曰白皋,可以血玉。
”其注云:“血,谓可染玉作光彩。
”5、不衫不履意为不穿衣服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人。
衫:穿衣。
履:穿鞋。
6、原原本本前一个“原”作“追溯”讲,动词。
后一个“原”作“根原”讲,名词。
前一个“本”作“根据”讲,动词。
后一个“本”意为“本来”,名词。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追溯事情发展的由来。
如“本本主义”,意思是一切都要根据书本写的(或原来的)行事。
《伶官传序》:“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7、箪食壶浆此成语见《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用箪盛(吃的),用壶装(喝的),迎接王师。
箪,一种盛食物的竹器。
箪,壶,名词用如动词。
8、有口皆碑意为人人称颂。
碑,名词用如动词。
9、相形见绌互相比较就显出彼此的不足。
形,形状。
在成语里作动词,比较的意思。
10 、不甘后人不甘落在别人后面。
后,方位词。
成语中用如动词,落在........后面。
《论语.先进》:“三子者出,曾晰后。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是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成语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固定的意思。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成语,但了解其中每个汉字的词类和词性会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索成语中各种词类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成语中的应用。
1. 名词在成语中,名词通常用于指代具体的事物、人或动物。
例如:一鸣惊人,一见钟情,半途而废,百发百中等。
这些都是用名词来表达成语意思的典型例子。
上述成语中的名词还可以被修饰或追加修饰语,以完整表达成语的意义。
2. 动词在成语中,动词经常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行为或动作。
例如:坐井观天,玩火自焚,步步为营等。
这些成语说明动作的情况,强调动作的影响或风险等。
此外,许多成语使用动词在现在时或过去时中表示瞬间或过去的行为,例如:怒气冲天,走马观花,弄巧成拙等。
3. 形容词在成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某个特定的状态或性质。
例如:风雨同舟,高枕无忧,勇往直前等。
这些成语使用形容词来形容人、事或物的状态或属性。
形容词可以用于随后的修饰语,增强成语意义的表达。
4. 助词和连词助词和连词在成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起到把各个词汇结构组合在一起的作用。
例如:横扫千军,人心惶惶,我行我素等。
这些成语中都包含助词和连词,它们用于将词语组合构成成语的固定结构。
在许多成语中,助词和连词也可以用于表示时间序列和因果关系。
在成语中,副词和介词经常用于表达时间和空间关系。
例如:一举两得,大刀阔斧,居安思危等。
这些成语使用介词和副词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用于进一步强调成语的意义。
总的来说,成语中的每个词类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促进成语完整意义的表达。
熟悉这些成语的语法功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
当我们使用成语时,我们也应该考虑这些不同词类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意图。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一、动词类成语1、垂头丧气:指表现出失落、沮丧的神态。
形容受到挫折或失去希望的沮丧心情。
2、打草惊蛇:比喻用小事惹起不必要的麻烦或吓跑大麻烦。
3、走为上计:指做事用脑,活要聪明,想尽办法,守口如瓶,不漏风声,以免被对方知道。
4、杯弓蛇影:比喻出乎意料的变化,或暗藏祸端的危险。
也比喻反常的自然现象,或说话的语气太急。
5、投鼠忌器:比喻误用人才或把不擅长的事推给人做。
二、形容词类成语1、形影不离:夫妻情深,形影不离,表示夫妻长相随,彼此亲密无间。
2、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由上而下地造成严重紊乱,也比喻坏事从上头开始而渐渐普及下去。
3、四面楚歌:形容形势不利,处境焦恼。
比喻给别人以无路可走的窘境,让他万分愁苦挣扎。
4、刀光剑影:形容矛头直指,怒目恶相的样子。
比喻彼此怨怼不休,局势对立。
5、气宇轩昂:比喻人气度高贵,无所不能。
三、名词类成语1、把酒言欢:饮酒谈心,来杯小酒,开怀相谈的意思。
比喻聚在一起,坦诚相谈,共同欢乐。
2、一言九鼎:比喻一句话说得准确,道出实情,令人信服。
3、权衡利弊:对两个结果按照利弊各占一半去加以衡量。
比喻审慎评估,从各方面看问题,断定结果。
4、见钱眼开:属非正式用语,指面对金钱,表现得尤其贪心或放纵。
5、口蜜腹剑:比喻面貌和举止温和甚至谦恭,但心里藏着刀子,要伤害别人。
四、代词类成语1、自食其果:自作自受,即因自己的行为承受其后果的意思。
比喻自己造成的后果受到自己负责,不可推卸。
2、自力更生:指由自己自发努力,不依靠外界他人而更进一步发展繁荣。
3、自相矛盾:引申指自己的话跟行为特别针锋相对,矛盾抵触。
4、自命不凡:指有自尊心的人,自认超过一般人,自私自利。
5、自作聪明:自己想得出局,而不去劳驾别人,而且认为自己精明聪明,自以为是的意思。
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却较少出现,因此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
我们不妨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文言现象。
一、名词用如动词:1) 否定词未、非、无、亡、不等后面一般是要加动词的,如果其后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毛之地未雨绸缪不情之请不人不鬼不稂不莠兵不血刃不衫不履(2)古代不可能两个名词连用,也不可能出现名词和代词连用的情况,这种条件下,名词必须活用为动词。
晨钟暮鼓衣锦还乡绳之以法春风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春华秋实夏雨雨人衣冠禽兽祸国殃民草菅人命3)所字结构(所+动词),因此所+名词,名词必须活用为动词。
所善无所事事君子所耻(4)能愿动词能、愿、欲、可、当+动词,其后若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不可名状非能水也当仁不让二、名词作状语含有这种用法的成语很多。
1) 方位名词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很容易作状语。
左顾右盼上蹿下跳前怕狼后怕虎南辕北辙东张西望上蹿下跳乌鹊南飞尘泥下漏南来北往南征北战南辕北辙东摇西摆东张西望东奔西走东倒西歪东拉西扯内忧外患东、西、南、北四字均为方位名词,在上述成语中可译为“向东、向西、向南、向北”或是“从东、从西、从南、从北”,表示动作发生的方位或趋势。
2)时间名词日、月、年、夜、朝、夕等很容易作状语。
日积月累衣锦夜行蒸蒸日上日理万机日削月割江河日下夜不归宿朝花夕拾朝三暮四3)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就是要做状语,表示状态、手段、方法等。
(主语+名词+谓语动词)蚕食鲸吞口诛笔伐草行露宿车载斗量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蜂拥而来抱头鼠窜狼吞虎咽刀耕火种口讲指画管窥蠡测管窥筐举拳打脚踢手拉肩扛木雕泥塑灰飞烟灭耳闻目睹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内忧外患草行露宿里应外合路见不平路不拾遗虎口拔牙虎口逃生火中取栗纸上谈兵露宿风餐草行露宿街谈巷议锦上添花其它的成语中的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晨钟暮鼓(敲钟)(击鼓)耳提面命(当面)江河日下(向下流)密云不雨(下雨)衣锦还乡(穿)莫名其妙(说出)沐猴而冠(戴帽)心猿(像猴子跳)意马(像马奔跑)础润而雨(下雨) 沐猴而冠(戴帽子)绳(作准绳来处治)之以法衣(穿)锦夜行尸(占据)位素餐衣冠(穿衣服戴帽子)禽兽当头棒(用棒子打)喝不蔓(蔓延)不枝(分枝)兵不血(沾上血)刃不毛(生长植物)之地裹足不前(前进) 酒(装酒)囊饭(盛饭)袋一鼓(击鼓)作气栉(梳头发)风沐雨不胫(长着小腿)而走先礼(讲礼貌)后兵(动武) 不翼(长着翅膀)而飞不情(近乎人情)之请春风风(吹,比喻教化)人十年树(种植)木,百年树(培养)人2.名词用作状语白驹过隙(像白驹)蚕(像蚕)食鲸(像鲸)吞车载斗量(用车)(用斗)虎踞龙盘(像老虎)(向长龙)江河日下(一天天)鳞次栉比(像鱼鳞)(像梳子齿)龙飞凤舞(像龙)(像凤)犬牙交错(像犬牙)风餐露宿(在风中)(在露水中)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分别作“折”“行”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示例】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
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三、动词活用为名词【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活用为普通动词(1)名词+名词(名词性短语):如果前一个名词不是起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可以断定有名词活用为动词。
主谓成语卷:车水马龙(如流水一样流动,如游龙一样游动)、心猿意马(如猿猴跳跃,如快马奔腾)(2)名词+代词(宾语)动宾成语卷:无。
例如: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黄州快哉亭记》)(3)副词+名词副词(状语)+谓语动词成语卷:不毛之地(长草木)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4)能愿动词+名词:可,能,欲,足,应,当,宜成语卷:能文能武。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5)名词+补语谓语+补语成语卷:无。
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上于盆养之(《促织》)(6)所+名词成语卷:无。
例如:所友者以百数。
(《廉颇蔺相如列传》)(7)“而”前后的名词:保持词性一致。
成语卷: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华而不实(同“花”,开花,结果实)(8)方位名词作动词成语卷:无。
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垓下之围》)**其中,(5)—(8)不作考试要求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某事物(宾语)具备那个名词的某种性状。
成语卷:汗牛充栋(使……流汗)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是怎样的。
译为“以……为”成语卷:鱼肉百姓(以……为鱼肉),草菅人命(以……为野草),幕天席地(以……为幕,以……为席)(二)名词活用为状语状语+谓语(动词)1、表比喻:像……一样成语卷:烟消云散(像烟一样,像云一样),土崩瓦解(像土一样,像瓦一样),蚕食鲸吞(像蚕吃桑叶一样,像鲸吞吃小鱼一样)2、表状态:成语卷:无。
例如:道芷阳间行(《鸿门宴》)3、表态度:像对待……一样成语卷:无。
例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4、表处所:在……成语卷:道听途说(在路途上),风餐露宿(在风中,在露天),金榜题名(在金榜上)5、表时间:在……,每……成语卷:无。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
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
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
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三、成语中的一词多义1、亡:亡命之徒(逃亡)、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掉落、失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鸿门宴》中“(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沛公。
”“翼”是鸟的翅膀,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像鸟儿张开翅膀庇护沛公。
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如;《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
”“美”是形容词,美丽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是“称赞、颂扬”的意思。
还有动词活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等。
(3)词类活用:A:名词用做动词:一鼓作气、衣锦还乡、不羁之材、不胫而走、不毛之地、布衣蔬食、草菅人命、饭糗茹草、瓮牖绳枢、行百里者半九十、幕天席地、礼贤下士。
B:名词用做状语:云谲波诡、日理万机、日新月异、粉妆玉琢、风驰电掣、高屋建瓴、蜗行牛步、凫趋雀跃、瓜剖豆分、管窥蠡测。
C:形容词用做名词:抱残守缺、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拈轻怕重、避实就虚、防微杜渐、扶弱抑强。
D:形容词用做动词:不耻下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贵耳贱目、厚此薄彼、竭泽而渔、完璧归赵。
上面这些成语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都属于词类活用。
4、词类活用:今天你E-mail了么?有手机就有VIP收费信箱,你V了么?前一例中的E-mail是指收发E-mail的意思。
后例中的V则是指购买和使用VIP收费信箱的意思。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这种活用本身也是一种缩略。
词类活用中国自古有之,在网络中只是变换成了字母词的形式。
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语言习惯在网络时代仍有其影响力。
古今语法上的差异周祖谟要说明古今语法的差异,可以从语词上的差异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两方面来看。
在语词上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文言中自有一套虚词,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几类,总数有有几百个。
这几类词中,只有少数现在还在使用,如“为”“与”“而”“之”等,其他大都不用了。
“而”这个连词很有意思,一篇文章中不用“而”,简直办不到,还不易找到代替它的词。
还有“之”,如果写文章不用这个“之”,就得完全改变句式,才能说得顺口。
第三讲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所谓词类活用,是说一个词本来属于一个基本的固定的词类,只是在某个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个词类的语法功能,而前后两种用法在词汇意义上又有很密切的关联。
词类活用一般指实词的活用。
成语中保存了较多的词类活用现象,如:衣冠..禽兽(穿衣服,戴帽子。
名作动);狼.吞虎.咽、蚕.食鲸.吞、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像……一样。
名词作状语);不白.之冤(弄明白。
形作动);披坚.执锐.(铠甲兵器。
形作名);赏.心悦.目(使……欢畅使……舒服。
使动);幕.天席.地(以……为幕以……为席。
意动)。
常见的现代词语中不少也保存了词类活用现象,如:目迎、目送、木刻、针织、水磨、冰镇、心算、笔述、口供、茶话、席卷、蜂拥、风卷等。
比较典型的词类活用有第一节名词的活用古今汉语的名词虽然有以上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专有名词用作普通名词专有名词用作普通名词,其意义是指“像……一样的人”。
这种用法古代汉语要比现代汉语广泛一些。
①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一个像薛居州一样的人,能把宋王怎么样呢?薛居州:贤人名。
②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韩非子·五蠹》)——即使有十个像黄帝一样的人,也不能治理好国家。
③夫尧舜位久,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
(《韩非子·难势》) ——尧舜在位久了,即使有十个像桀纣一样的人也不能使天下大乱,是因为国家的形势是太平的。
以上三例中加着重号的专有名词都用作普通名词,表示“像……一样的人”。
这种用法现代汉语里也有,只是不像古代汉语用得普遍。
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例如:1.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于是在天下称王(或:于是统一了天下)。
名词“王”用作动词,意为“称王”2.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1起死回生:“死”是形容词作名词,死人;意思:使人死而复生;2曲突徙薪:“曲”是使动用法,使弯曲;意思:把烟囱造弯,同时把烟囱边的柴禾移开,比喻规避风险;3万紫千红:“紫”和“红”是形容词作名词,紫花,红花;意思:比喻众多美好的事物;4车水马龙:“水”和“龙”是名词作状语,像水一样,像龙一样;意思:形容交通繁忙;5难兄难弟(两个“难”都读nán):“难”是意动用法,以。
为难,“兄”和“弟”是名词作动词,做哥哥,做弟弟;意思:哥哥难做弟弟的哥哥,弟弟难做哥哥的弟弟,形容兄弟都很好(。
好绕),今多指两人同样坏;6智子疑邻:“智”是意动用法,以。
为智;意思:一户人家的墙倒了,儿子和邻居都说会遭贼,晚上这一家果然被偷了,主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是邻居偷了他家,比喻主观的偏见;7抱残守缺:“残”和“缺”是形容词作名词,残破的东西;意思:固步自封,不求创新;8披坚执锐:“坚”和“锐”是形容词作名词,兵器;意思:形容准备作战;箪食壶浆:“箪”和“壶”是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盛;意思:形容军队获得百姓拥护;9勇往直前:“前”是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意思:勇敢地前进;10计日程功:“程”是名词作动词,估量;意思:形容事情进展快;11鼎铛玉石:“铛”和“石”是名词作动词,把。
看作铛,把。
看作石;意思:把鼎当大锅,把玉当石头,形容骄奢淫逸;12草菅人命:“草菅”是名词作动词,把。
看作草菅;意思:任意蹂躏人民;13完璧归赵:“完”是使动用法,使。
完好;意思:将东西物归原主;14粉饰太平:“粉”是名词作动词,搽粉;意思:向上级献谀,隐瞒下面不光彩的事;15针锋相对:“针锋”是名词作状语,像针尖和剑锋一样;意思:尖锐对峙;16口蜜腹剑:“蜜”和“剑”是名词作状语,像蜜一样,像剑一样;意思:形容看似和善,实则包藏祸心;17不二法门:“二”是数词作动词,走极端;意思:修行的正道;18鸡鸣狗盗:“鸡”和“狗”是名词作状语,像鸡一样,像狗一样;意思:微不足道的技能;19狼吞虎咽:“狼”和“虎”是名词作状语,像狼一样,像虎一样;意思:形容吃的很快,吃相难看。
亲贤臣远小人词类活用
“亲贤臣远小人”是一句中文成语,意思是要亲近贤明的臣子,远离小心眼的人。
词类活用指的是这句成语中的四个词语,它们都是汉语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并且还可以进行活用。
例如,“亲”在这句成语中是动词,表示亲近、亲近。
活用时可以变成“亲近、亲密、亲爱”等。
同样地,“贤”可以是形容词,表示贤明、有才干的。
活用时可以变成“贤明、聪明、有才干”等。
“臣”和“人”在这句成语中都是名词,表示一个人的身份或者属性。
活用时可以在它们前面加上汉字,如“忠臣、谄臣、奸人、良人、小人、大人”等等。
综上所述,“亲贤臣远小人”这句成语不仅有很深刻的寓意,还可以进行活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转而具有其他语法功能的现象。
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以及使动和意动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也体现了词类活用的现象。
其中,“忧患”本为名词,但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忧虑、担心”的意思;“安乐”原为形容词,但在这里活用为名词,表示“安逸、快乐”的意思。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原为形容词,表示“绿的颜色”,但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使江南岸变得绿油油的”意思;“泪落沾我衣”中的“泪”原为名词,表示“眼泪”,但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流泪”的意思。
这些例子都表明,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加富有表现力。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聂廷生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
要克服这一难点,教师除了讲清课文中的典型例句之外,为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材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中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诗文名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词类活用。
今将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作一归纳整理,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
按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处所或方位,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例如:
草行露宿(在野草里走路,在露天下睡觉。
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
风餐露宿
穴居野处(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
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
)
旭日东升(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景象。
)
管窥蠡测(guǎn kuī lí cè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
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
2、表示工具或依据,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用”或“按”。
例如:
口诛笔伐管窥蠡测不可言宣(指不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只能意会。
)
颐指气使(指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
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神气。
)
车载斗量头会箕赋(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
指赋税苛刻繁重。
)
3、表示状态或方式,可译为“像……一样”。
例如:
蝇营狗苟蚕食鲸吞凫起雀跃狼奔豕突狼吞虎咽虎踞龙盘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兔起鹘落鼠窃狗盗抱头鼠窜不甘雌伏鬼哭狼嚎风流云散风驰电掣雷厉风行波诡云谲土崩瓦解鳞次栉比声誉鹊起川流不息烟消云散星罗棋布冰清玉洁珠圆玉润
4、时间名词“日、月、年、岁”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仍,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
例如:
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日消月朘岁朘月耗江河日下蒸蒸日上
日深月久日理万机
二、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和功能,如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加能愿动词,或者受副词的修饰。
翻译时要注意,
活用后的意义总是和名词所指事物的动作、功能有密切联系,有时它的原意并不完全消失。
例如:
衣锦还乡(穿)沐猴而冠(戴帽子)衣绣夜行(穿)袖手旁观(藏在袖里)
饭糗茹草(吃)礼贤下士(以礼相待)胶柱鼓瑟(弹奏)一鼓作气(击鼓)
洞烛其奸(照亮)道路以目(使眼色)明珠弹雀(击打)华而不实(结果实)
秀色可餐(吃)门可罗雀(用网捕捉)月晕而风(刮风)础润而雨(下雨)
不翼而飞(长翅膀)不胫而走(长腿)户枢不蠹(蛀蚀)踟蹰不前(向前进)
未雨绸缪(下雨)密云不雨(下雨)粉墨登场(敷上粉,画好眉)
粉白黛黑(敷上粉,画上眉黛)衣冠禽兽(穿着衣服,戴着帽子)
三、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按其谓语的词类,又可分为三种: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不及物动词用于使动时,后面可以带宾语。
例如:
息事宁人(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这个成语能悟出的道理,有的时候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和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会采取容忍的态度,平息事端。
)
安身立命降龙伏虎兴灭继绝(这具国家即使绝后,也要想办法使他继续存在,泛指使衰亡的事物重新兴起。
)
黯àn然销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
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 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
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
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 闭月羞花(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 沉鱼落雁
生杀予夺不可理喻抽薪止沸触目惊心翻天覆地翻江倒海妙手回春飞针走线
治国安民生死肉骨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兵不血刃灾梨祸枣生死肉骨汗牛充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丰衣足食深根固柢谨言慎行完璧归赵大快人心修旧利废正本清源强干弱枝
坚壁清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四、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幕天席地蓬户瓮牖唇枪舌剑师心自用草菅人命先忧后乐不耻下问兵贵神速羞与为伍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后,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也就是把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当作具有这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应将它译作与之相关联的名词。
例如:
抱残守缺哀感顽艳乘坚策肥披坚执锐摧枯拉朽
以逸待劳防微杜渐班荆道故
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