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位线作辅助线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8
欢迎共阅三角形中位线中的常见辅助线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中点一、与中点有关的概念三角形中线的定义:三角形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三线合一(底边的中线、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的高重合)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中位线判定定理: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于另一边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斜边中线判定:若三角性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该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二、与中点有关的辅助线方法一:倍长中线解读:凡是出现中线或类似中线的线段,都可以考虑倍长中线,倍长中线的目的可以旋转等长度的线段,从而达到将条件进行转化的目的。
方法二:构造中位线解读:凡是出现中点,或多个中点,都可以考虑取另一边中点,或延长三角形一边,从而达到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目的。
方法三:构造三线合一解读:只要出现等腰三角形,或共顶点等线段,就需要考虑构造三线合一,从而找到突破口其他位置的也要能看出方法四:构造斜边中线解读:只要出现直角三角形,或直角,则考虑连接斜边中线段,第一可以出现三条等线段,第二可以出现两个等腰三角形,从而转化线段关系。
其他位置的也要能看出常见考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考点说明:①凡是出现中点,或多个中点,都可以考虑取四边形对角线中点、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或其他线段中点;②延长三角形一边,从而达到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目的。
“题中有中点,莫忘中位线”.与此很相近的几何思想是“题中有中线,莫忘加倍延”,这两个是常用几何思想,但注意倍长中线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将分散的条件集中起来.平移也有类似作用. 典型例题【例1】 已知:AD 是ABC △的中线,AE 是ABD △的中线,且AB BD =,求证:2AC AE =. 举一反三1. 如右下图,在ABC ∆中,若2B C ∠=∠,AD BC ⊥,E 为BC 边的中点.求证:2AB DE =.2. 在ABC ∆中,90ACB ∠=︒,12AC BC =,以BC 为底作等腰直角BCD ∆,E 是CD 的中点,求证:AE EB ⊥且AE BE =.【例2】 已知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连结EF 分别交AC 、BD于M 、N ,求证:AMN BNM =∠∠. 举一反三1. 已知四边形ABCD 中,AC BD <,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EF 交AC 于M ;EF 交BD 于N ,AC 和BD 交于G 点.求证:GMN GNM ∠>∠.2. 已知:在ABC ∆中,BC AC >,动点D 绕ABC ∆的顶点A 逆时针旋转,且AD BC =,连结DC .过AB 、DC 的中点E 、F 作直线,直线EF 与直线AD 、BC 分别相交于点M 、N .(1)如图1,当点D 旋转到BC 的延长线上时,点N 恰好与点F 重合,取AC 的中点H ,连结HE 、HF ,求证: AMF BNE ∠=∠(2)当点D 旋转到图2中的位置时,AMF ∠与BNE ∠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例3】 如图,在五边形ABCDE 中,90ABC AED ∠=∠=︒,BAC EAD ∠=∠,F 为CD 的中点.求证:BF EF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 中,D 为AB 的中点,分别延长CA 、CB 到点E 、F ,使DE=DF .过E 、 F 分别作直线CA 、CB 的垂线,相交于点P ,设线段PA 、PB 的中点分别为M 、N .求证:(1)DEM FDN ∆∆≌;EDM B C A E D M B C AM B C A(2)PAE PBF ∠=∠.3. 已知:在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M ,和CAN ,P 是边BC 的中点.求证:PM PN =4. 如图所示,已知ABD ∆和ACE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90ABD ACE ∠=∠=︒,连接DE ,设M 为DE 的中点.(1)求证MB MC =.(2)设B A D C A E ∠=∠,固定Rt ABD ∆,让Rt ACE ∆移至图示位置,此时MB MC =是否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5. 在△ABC 中,AB=AC ,分别以AB 和AC 为斜边,向△ABC 的外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M 是BC 边中点中点,连接MD 和ME (1)如图1所示,若AB=AC ,则MD 和ME 的数量关系是(2)如图2所示,若AB≠AC 其他条件不变,则MD 和ME 具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请给出证明过程;(3)在任意△ABC 中,仍分别以AB 和AC 为斜边,向△ABC 的内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M 是BC 的中点,连接MD 和ME ,请在图3中补全图形,并直接判断△MED 的形状.图1 图2 图3 【例4】 以ABC ∆的两边AB 、AC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 ABD ∆和等腰Rt ACE ∆,90BAD CAE ∠=∠=︒.连接DE ,M 、N 分别是BC 、DE 的中点.探究:AM 与DE 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1)如图① 当ABC ∆为直角三角形时,AM 与DE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线段AM 与DE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2)将图①中的等腰Rt ABD ∆绕点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θ︒(090θ<<)后,如图②所示,(1)问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举一反三1. (1)如图1,BD 、CE 分别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 作AD BD AE CE ⊥⊥、,垂足分别为D E 、,连接DE .求证:()12DE BC DE AB BC AC =++,∥ (2)如图2,BD CE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其他条件不变; (3)如图3,BD 为ABC △的内角平分线,CE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其他条件不变。
三角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
1、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1 如图1,已知△ABC中,AD是△ABC的中线,AB=8,AC=6,求AD 的取值范围.
提示:延长AD至A',使A'D=AD,连结BA'.根据“SAS”易证△A'BD≌△ACD,得AC=A'B.这样将AC转移到△A'BA中,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可解.
2、引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2 如图2,已知△ABC中,AB=AC,D在AB上,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BD=CE,DE与BC交于点F.
求证:DF=EF.
提示:此题辅助线作法较多,如:
①作DG∥AE交BC于G;
②作EH∥BA交BC的延长线于H;
再通过证三角形全等得DF=EF.
3、作连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例3 如图3,已知RT△ACB中,∠C=90°,AC=BC,AD=AC,DE⊥AB,垂足为D,交BC于E.
求证:BD=DE=CE.
提示:连结DC,证△ECD是等腰三角形.
4、利用翻折,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4 如图4,已知△ABC中,∠B=2∠C,AD平分∠BAC交BC于D.求证:AC=AB+BD.
提示:将△ADB沿AD翻折,使B点落在AC上点B'处,再证BD=B'D =B'C,易得△ADB≌△ADB',△B'DC是等腰三角形,于是结论可证.
5、作三角形的中位线
例5 如图5,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BA、CD的延长线交EF的延长线于点M、N.求证:∠BME=∠CNE.提示:连结AC并取中点O,再连结OE、OF.则OE∥AB,OF∥CD,故∠1=∠BME,∠2=∠CNE.且OE=OF,故∠1=∠2,可得证.。
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D C BAED F CB A3)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中位线中的常见辅助线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中点一、与中点有关的概念三角形中线的定义:三角形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三线合一(底边的中线、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的高重合)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中位线判定定理: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于另一边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斜边中线判定:若三角性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该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二、与中点有关的辅助线方法一:倍长中线解读:凡是出现中线或类似中线的线段,都可以考虑倍长中线,倍长中线的目的可以旋转等长度的线段,从而达到将条件进行转化的目的.方法二:构造中位线解读:凡是出现中点,或多个中点,都可以考虑取另一边中点,或延长三角形一边,从而达到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目的。
方法三:构造三线合一解读:只要出现等腰三角形,或共顶点等线段,就需要考虑构造三线合一,从而找到突破口其他位置的也要能看出方法四:构造斜边中线解读:只要出现直角三角形,或直角,则考虑连接斜边中线段,第一可以出现三条等线段,第二可以出现两个等腰三角形,从而转化线段关系.其他位置的也要能看出常见考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考点说明:①凡是出现中点,或多个中点,都可以考虑取四边形对角线中点、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或其他线段中点;②延长三角形一边,从而达到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目的。
“题中有中点,莫忘中位线”.与此很相近的几何思想是“题中有中线,莫忘加倍延”,这两个是常用几何思想,但注意倍长中线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将分散的条件集中起来.平移也有类似作用.CEDBA典型例题【例1】 已知:AD 是ABC △的中线,AE 是ABD △的中线,且AB BD =,求证:2AC AE =.举一反三1. 如右下图,在ABC ∆中,若2B C ∠=∠,AD BC ⊥,E 为BC 边的中点.求证:2AB DE =.2. 在ABC ∆中,90ACB ∠=︒,12AC BC =,以BC 为底作等腰直角BCD ∆,E 是CD 的中点,求证:AE EB ⊥且AE BE =.EDCBA【例2】 已知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连结EF 分别交AC 、BD 于M 、N ,求证:AMN BNM =∠∠.MNF EDCB A举一反三1. 已知四边形ABCD 中,AC BD <,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EF 交AC 于M ;EF 交BD 于N ,AC 和BD交于G 点.求证:GMN GNM ∠>∠.GBCDEFM N A2. 已知:在ABC ∆中,BC AC >,动点D 绕ABC ∆的顶点A 逆时针旋转,且AD BC =,连结DC .过AB 、DC 的中点E 、F 作直线,直线EF 与直线AD 、BC 分别相交于点M 、N .MN ABEF DC(N )M F EDCBA(1)如图1,当点D 旋转到BC 的延长线上时,点N 恰好与点F 重合,取AC 的中点H ,连结HE 、HF ,求证:AMF BNE ∠=∠(2)当点D 旋转到图2中的位置时,AMF ∠与BNE ∠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例3】 如图,在五边形ABCDE 中,90ABC AED ∠=∠=︒,BAC EAD ∠=∠,F 为CD 的中点.求证:BF EF =.EDFCBA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 中,D 为AB 的中点,分别延长CA 、CB 到点E 、F ,使DE=DF .过E 、 F 分别作直线CA 、CB 的垂线,相交于点P ,设线段PA 、PB 的中点分别为M 、N .求证:(1)DEM FDN ∆∆≌; (2)PAE PBF ∠=∠.3. 已知:在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M ,和CAN ,P 是边BC 的中点.求证:PM PN =PNMCBA4. 如图所示,已知ABD ∆和ACE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90ABD ACE ∠=∠=︒,连接DE ,设M 为DE 的中点.(1)求证MB MC =.(2)设BAD CAE ∠=∠,固定Rt ABD ∆,让Rt ACE ∆移至图示位置,此时MB MC =是否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
做辅助线的标准说法
做辅助线的标准说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来画辅助线的过程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辅助线的标准说法:
1. 直线辅助线:直线辅助线通常是在图形中的某些部分画一条直线,用来辅助其他线条的绘制或确定位置关系。
2. 平行线辅助线:平行线辅助线是为了使某些线段保持平行而画的辅助线,通常是通过在给定线段两端或上方下方画一条与之平行的线段。
3. 垂直线辅助线:垂直线辅助线是为了使某些线段保持垂直而画的辅助线,通常是通过在给定线段某一点处作一条垂直于之的线段。
4. 三角形辅助线:三角形辅助线是为了帮助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而画的辅助线,常见的有角平分线、中位线、高线等。
5. 方格辅助线:方格辅助线是通过将图形平面划分成方格,然后在方格中绘制图形的一种辅助线方法,可以帮助保持图形的比例和对称性。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辅助线标准说法可以更好地辅助绘图,提高绘图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技巧口诀:三角形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线段和差及倍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线段和差不等式,移到同一三角去。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一、由角平分线想到的辅助线 口诀: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角平分线具有两条性质:a 、对称性;b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对于有角平分线的辅助线的作法,一般有两种。
①从角平分线上一点向两边作垂线;②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对称图形(如作法是在一侧的长边上截取短边)。
通常情况下,出现了直角或是垂直等条件时,一般考虑作垂线;其它情况下考虑构造对称图形。
至于选取哪种方法,要结合题目图形和已知条件。
与角有关的辅助线 (一)、截取构全等如图1-1,∠AOC=∠BOC ,如取OE=OF ,并连接DE 、DF ,则有△OED ≌△OFD ,从而为我们证明线段、角相等创造了条件。
例1. 如图1-2,AB//CD ,BE 平分∠BCD ,CE 平分∠BCD ,点E 在AD 上,求证:BC=AB+CD 。
例2. 已知:如图1-3,AB=2AC ,∠BAD=∠CAD ,D A =DB ,求证DC ⊥AC例3. 已知:如图1-4,在△ABC 中,∠C=2∠B,AD 平分∠BAC ,求证:AB-AC=CD分析:此题的条件中还有角的平分线,在证明中还要用到构造全等三角形,此题还是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
用到的是截取法图1-2DBC图1-4ABC来证明的,在长的线段上截取短的线段,来证明。
试试看可否把短的延长来证明呢?练习1. 已知在△ABC 中,AD 平分∠BAC ,∠B=2∠C ,求证:AB+BD=AC2. 已知:在△ABC 中,∠CAB=2∠B ,AE 平分∠CAB 交BC 于E ,AB=2AC ,求证:AE=2CE 3. 已知:在△ABC 中,AB>AC,AD 为∠BAC 的平分线,M 为AD 上任一点。
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有答案)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DCB AA个角之间的相等。
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法构造全等三角形.3) 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中几种常见的辅助线作法在添加辅助线时,所添加的辅助线往往能够构造出一组或多组相似三角形,或得到成比例的线段或出等角,等边,从而为证明三角形相似或进行相关的计算找到等量关系。
主要的辅助线有以下几种:一、添加平行线构造“A ”“X ”型例1:如图,D 是△ABC 的BC 边上的点,BD :DC=2:1,E 是AD 的中点,求:BE :EF 的值.解法一:过点D 作CA 的平行线交BF 于点P ,则∴PE=EF BP=2PF=4EF 所以BE=5EF ∴BE :EF=5:1.解法二:过点D 作BF 的平行线交AC 于点Q ,∴BE :EF=5:1.解法三:过点E 作BC 的平行线交AC 于点S ,解法四:过点E 作AC 的平行线交BC 于点T ,∵BD=2DC ∴ ∴BE :EF=5:1.变式:如图,D 是△ABC 的BC 边上的点,BD :DC=2:1,E 是AD 的中点,连结BE 并延长交AC 于F,求AF :CF 的值.解法一:过点D 作CA 的平行线交BF 于点P , 解法二:过点D 作BF 的平行线交AC 于点Q , 解法三:过点E 作BC 的平行线交AC 于点S , 解法四:过点E 作AC 的平行线交BC 于点T ,,1==AE DE FEPE ,2==DC BD PF BP ,则2==EA DA EF DQ ,3==DCBC DQBF ,EF EF EF EF DQ EF BF BE 563=-=-=-=,则DC CT DT 21==;TC BT EF BE =,DC BT 25=例2:如图,在△ABC的AB边和AC边上各取一点D和E,且使AD=AE,DE延长线与BC延长线相交于F ,求证:(证明:过点C作CG分析:证明等积式问题常常化为比例式,再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来证明。
不相似,因而要通过两组三角形相似,运用中间比代换得到,为构造相似三角形,需添加平行线。
.方法一:过E作EM方法二:过D作DN例4:在△ABC中,D为AC上的一点,E为CB延长线上的一点,BE=AD,DE交AB于F。
三角形画辅助线的技巧总结
1. 哎呀呀,碰到三角形一边的中点,那就要想到中位线呀!这不,在三角形 ABC 中,点 D 是 AB 的中点,那咱就赶紧把 CD 中位线给画上呀,那解决问题可就容易多啦,懂了不?
2. 嘿哟,如果有等腰三角形,那就在底边上画个高呀!比如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那就在底边 BC 上画个高 AD 呀,这一画,很多问题不就一目了然啦?
3. 哇塞,如果三角形里有角平分线,那就在角平分线上找点做垂线呀!就像在三角形 ABC 中,AD 是角平分线,咱就在上面找个点 E 作 BC 的垂线,这不就找到突破点啦?
4. 你看呀,当三角形里有直角的时候,可别忘记画斜边中线呀!像是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角 C 是直角,那赶紧把斜边 AB 的中线画出来呀,是不是很妙呀?
5. 嘿,要是有两个相似三角形在一起,那就连接对应点呀!比如三角形ABC 和三角形 A'B'C'相似,那把 AA',BB',CC'连接起来呀,会有新发现哦!
6. 哎呀呀,如果想证明线段相等,那就找全等三角形呀,然后把辅助线画上帮助证明呀!就好像知道 AB=CD,那就通过画辅助线找到对应的全等三角形呀,是不是很机智?
7. 哇哦,三角形里有特殊角度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画辅助线构造特殊图形呀!像三角形中有 30 度角,那是不是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呀,很神奇吧?
8. 嘿哟,如果需要把三角形拆分或组合,那就大胆地画辅助线呀!比如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几个小三角形来分析呀,多有趣呀!
9. 总之呢,画辅助线可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一把利器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呀,学会这些技巧,三角形问题都不怕啦!。
2023年5月下半月㊀解法探究㊀㊀㊀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多种证明◉青岛市即墨区实验学校㊀孙㊀凯㊀㊀摘要: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初中几何重要的结论,为解题提供了线段的位置与长度关系.教材中对该定理的证明耐人寻味 通过辅助线,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证明.这样的辅助线,与以前的 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完全不一样,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转化思想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完善了对辅助线作法的认知.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基础,本文中给出了其他几种解法,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词:三角形中位线;多角度解答;辅助线㊀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定理,因为只有中点的条件,而要证明两个不同类型的结论,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48页是通过构造平行四边形,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来进行证明的.除此之外,学生对其他证法知之甚少.其实,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种,现仅基于八年级知识范围补充几种不同的证法,供大家参考.1例题呈现图1已知:如图1,әA B C 中,D ,E 分别是边A B ,A C 的中点.求证:D E ʊB C ,D E =12B C .2多法探究思路一:从面积入手.分析:由三角形中线性质可知,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因此易证әB C D 与әB C E 面积相等,则D E ʊB C .那么如何证明D E =12B C 呢?由S әB D E =12S әB E C ,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证得.证法一:面积法.图2证明:如图2,过点D 作D F ʅB C 于点F ,过点E 作E G ʅB C 于点G ,连接B E ,C D .ȵA D =B D =12A B ,A E =C E =12A C ,ʑS әB D C =12S әA B C ,S әC E B =12S әA B C .ʑS әB D C =S әC E B ,即12B C D F =12B C E G .ʑD F =E G .又D F ʊE G ,ʑ四边形D F G E 是平行四边形.ʑD E ʊB C .ȵS әD B E =12S әA E B ,S әA E B =S әB E C ,ʑS әD B E =12S әB E C ,即12D E E G =14B C E G .ʑD E =12B C .点评:证法一利用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证得线段平行,又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出线段的倍分关系,是三角形面积的正逆运用.用三角形面积的性质解题,显得灵动㊁直观,更具创造性.思路二:从等长线段入手,构造平行线.证法二:重合法.分析:本题中已有 中点 条件,要想出现三角形全等,必须出现对应角相等,可过点E 分别作B C ,A B 的平行线,出现一对全等三角形,再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证明.图3证明:如图3,过点E 作A B 的平行线交B C 于点F ,过点E 作B C 的平行线交A B 于点G .ȵG E ʊB C ,E F ʊA B ,ʑøA E G =øC ,øA =øF E C .又ȵA E =E C ,ʑәA E G ɸәE C F (A S A ).ʑA G =E F ,G E =C F .由辅助线作法可知四边形B F E G 是平行四边形,ʑA G =E F =G B =12A B .又ȵA D =D B =12A B ,ʑ点G 与点D 重合.ʑD E ʊB C ,C F =D E =B F .ʑD E =12B C .点评:运用好题目的核心条件是解题关键.证法二利用线段中点去证明线段的平行及大小关系,既可用5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解法探究2023年5月下半月㊀㊀㊀全等,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或二者兼施,达到目的.证法三:旋转法.分析: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基于这个判定定理,只需把әA D E 绕点E 旋转180ʎ便可得到C F ʊB D 且C F =B D ,再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答即可.图4证明:如图4,将әA D E 绕点E 顺时针旋转180ʎ到әC F E 的位置,此时әA D E ɸәC F E .ʑC F ʊB D ,且C F =B D .ʑ四边形B D F C 为平行四边形.ʑD F ʊB C ,且D F =B C .ʑD E ʊB C ,且D E =12B C .点评:旋转是重要的图形变换方式之一,根据题目特点,运用旋转的性质构造解题模型,显得明快,富有生机.证法四:平移法.分析:如何利用 点E 是A C 中点 并运用三角形全等㊁平行四边形性质是解题关键.为此,可以过点E 作A B 平行线,过点A 作B C 平行线.图5证明:如图5,过点E 作A B 的平行线交B C 于点F ,过点A 作B C 的平行线交F E 的延长线于点G (即平移线段A B ,D E ).ȵA G ʊB C ,ʑøG =øE F C .又ȵA E =E C ,øA E G =øC E F ,ʑәA E G ɸәC E F (A A S ).ʑE G =E F ,A G =F C .由辅助线作法易知四边形A B F G 是平行四边形,ʑA B =G F .ȵD ,E 分别是A B ,A C 的中点,ʑB D ʊE F 且B D =E F ,E G ʊA D 且E G =A D .ʑ四边形A D E G ,D B F E 都是平行四边形.ʑD E ʊB C ,B F =D E =A G =F C .ʑD E =12B C .点评:证法四是继证法二㊁证法三之后,再一次灵活运用中点,构造全等模型并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进行解答.合理运用题目条件,并添置辅助线,构造解题模型,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㊁基本技能的表现.思路三:从中点入手,建立坐标系.证法五:坐标法.分析:D ,E 分别为A B ,A C 中点,可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中点坐标公式解答.证明:如图6,以B C 所在直线为x 轴,过点A 作B C 的垂线,以该垂线所在直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图6设点A ,B ,C 的坐标分别为(0,a ),(b ,0),(c ,0).因为D ,E 分别是A B ,A C 的中点,所以由中点坐标公式,得D(b 2,a 2),E(c 2,a2).易得直线D E 的解析式为y =a2,与x 轴平行,即D E ʊB C .又D E =c -b 2,B C =c -b ,所以D E =12B C .点评: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或函数关系式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是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深入了解问题㊁剖析问题,可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当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还有多种,比如,用相似,过点A ,B ,C 分别作直线D E 的垂线,等等.以上只是起抛砖引玉作用,相信大家在教学中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3类比探究问题1㊀已知:如图1,әA B C 中,D 是边A B 的中点,点E 在边A C 上,D E ʊB C .求证:E 为A C 的中点,D E =12B C .问题2㊀已知:如图1,әA B C 中,D E ʊB C ,D E =12B C .求证:D ,E 分别是边A B ,A C 的中点.以上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参考例题证法进行证明.类似的问题,还有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的逆定理,不再赘述.4教学启示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编写而成的,充分反映了课标的各种目标及要求,是理解数学㊁理解学生㊁理解教学的有力保证,是强有力的资源.课本的例习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素材,具有普适性,但往往只呈现某一方面,其他很多方面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开发.教师只有理解教材的深刻用意,才能更好地开发教材㊁用好教材.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本中 有意义且不复杂 的问题去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体会到 自己是一个发现者㊁研究者㊁探索者 ,这也是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的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探究,探究问题的多种解法㊁问题变式及应用㊁问题的关联与内在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思考方法,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 ,从而把这些经验迁移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提升数学素养.Z6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三角形中作辅助线的八种常见方法
1.垂线分割法:在三角形的一边上作一条垂线,将三角形分割为两个小三角形,便于进行角度和边长的计算。
2. 中位线法:从三角形的一个角出发,作一条经过对边中点的线段,将三角形分割为两个小三角形,便于进行面积和长度的计算。
3. 角平分线法:从三角形的一个角出发,作一条平分角的直线,将三角形分割为两个小三角形,便于进行角度和边长的计算。
4. 高线法:从三角形的一个角出发,作一条垂直于对边的线段,将三角形分割为两个小三角形,便于进行面积和长度的计算。
5. 中心连线法:将三角形的三条中心(外心、内心、重心)连起来,将三角形分割为六个小三角形,便于进行角度和边长的计算。
6. 正弦定理法:利用三角形中某个角的正弦值与对边长度的关系,求解未知量。
7. 余弦定理法:利用三角形中某个角的余弦值与两边长度的关系,求解未知量。
8. 海伦公式法:利用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求解面积,公式为:S=√[p(p-a)(p-b)(p-c)],其中p=(a+b+c)/2为半周长。
- 1 -。
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的作法一.中点类辅助线作法见到中线(中点),我们可以联想的内容无非是倍长中线或者是与中点有关的一条线段,尤其是在涉及线段的等量关系时,倍长中线的应用更是较为常见,常见添加方法如下图(AD 是ABC∆底边的中线).二.角平分线类辅助线作法有下列三种作辅助线的方式:1.由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2.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从而形成等腰三角形;3.OA OB=,这种对称的图形应用得也较为普遍.三.截长补短类辅助线作法截长补短法,是初中数学几何题中一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也是把几何题化难为易的一种思想.所谓“截长”,就是将三者中最长的那条线段一分为二,使其中的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的两条较短线段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其中的另一段与已知的另一条线段相等;所谓“补短”,就是将一个已知的较短的线段延长至与另一个已知的较短的长度相等,然后求出延长后的线段与最长的已知线段的关系.有的是采取截长补短后,使之构成某种特定的三角形进行求解.易错点:1.辅助线只是一个指导方法,出现相关条件或结论时不一定要作辅助线或者是按照模型作辅助线,关键是如何分析题目;2.辅助线不是随便都可以作的,比如“作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一条线段且与某条线段夹角是多少度”这种辅助线就不一定能作出来.图3图2图1FEDNDMEAB CAB CDCBA知识精讲题模一:角平分线类例1.1.1如图,已知AB AC =,90BAC ∠=︒,BD 为∠ABC 的平分线,CE ⊥BE ,求证:2BD CE =.【答案】见解析【解析】延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F . ∵BD 为∠ABC 的平分线,CE ⊥BE , ∴△BEF ≌△BEC ,∴BC BF =,CE FE =. ∵90BAC ∠=︒,CE ⊥BE ,∴ABD ACF ∠=∠,又∵AB AC =,∴△ABD ≌△ACF ,∴BD CF =.∴2BD CE =.例1.1.1-2如图,AB ∥CD ,BE 平分∠ABC ,CE 平分∠BCD ,若E 在AD 上。
等腰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七种常用方法典中典数学
等腰三角形中做辅助线的七种常用方法如下:
1.作腰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结论。
2.作底边上的高:利用“面积法”或“全等法”进行证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3.作腰的延长线: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或“全等”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4.作底边的中线:根据“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顶角的平分线重合”的性质,利用“全等法”或“面积法”进行证明。
5.过顶点作底边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顶角的平分线重合”的性质,可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6.过一腰上的某一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7.作一角平分线: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线段和角度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结论。
小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对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非常有用,尤其是在证明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要用到,也为下一节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作好充分的理论上的准备。
对这一定理的证明有多种方法,现介绍几种。
之所以要介绍这几种方法,是因为:第一,证明定理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第二,这个定理的证明综合运用了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等重要知识,又提示了某些辅助线的添置方法;第三,证题时,强化了思维过程的教学,培养了求异思维,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同时,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下面就介绍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已知:如图,△ABC中,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⑴DE∥BC⑵DE=BC证明方法1:∵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AD=BDAE=CE∴==∵∠DAE=∠BAC∴△ADE~△ABC∴∠ADE=∠ABC ==∴DE∥BCDE=BC[小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有时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证明方法2:延长DE至F,使EF=DE,连接CF∵AE=CE,∠AED=∠CEF,DE=EF∴△ADE≌△CEF∴AD=CF,∠ADE=∠CFE,∵AD=BD,∴CF=BD∵∠ADE=∠CFE∴AB∥CF∴CF=BD,CF∥BD∴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DF=BC,DF∥BC∵DE=EF=DF,∴DE=BC,DE∥BC[小结] 用延长相等线段的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证明方法3:(同第二种方法的图)过点C作CF∥AB,与D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CF∥AB,∴∠ADE=∠CFE∵∠AED=∠CEF,AE=CE,∴△ADE≌△CFE(AAS),∴CF=AD∵AD=BD,∴CF=BD,∵CF∥BD,∴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以下证法与方法2相同)[小结] 作平行线的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2023年4月下半月㊀学法指导㊀㊀㊀㊀例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甘肃省白银市第六中学㊀苏东红㊀㊀摘要:与三角形有关的 线 非常多,如高线㊁中线㊁角平分线㊁垂直平分线等,它们都在解决三角形有关问题中扮演着不同的 角色 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中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为蓝本,结合例题分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可以给一线教师带来帮助.关键词:三角形;中位线;作用㊀㊀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定理被安排在了 平行四边形 这一章,属于比较基础且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基础是因为难度较小,重要是因为它在解决初中几何问题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线教师应着重讲解㊁分析的内容.基于此,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定理,然后通过例题分析其具体应用.1三角形中位线及其定理1.1三角形中位线在教材中,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这样定义的: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由此不难得知,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不同的中位线.另外,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不同:三角形中位线的两个端点分别是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如图1G1),而三角形的中线的两个端点,分别是三角形的顶点和这个顶角对边的中点(如图1G2)[1].图1G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1G21.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教材中,通过研究得到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这就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由此不难得到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1)位置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互相平行,如在图1G1中,有D EʊB C;(2)数量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如在图1G1中,有D E=12B C.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对解答几何问题的帮助非常大[2].下面结合例题分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具体应用.2.1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图2例1㊀(2022钦州)如图2,D E是әA B C的中位线,则әA D E与әA B C的面积比是.分析:由中位线可知D EʊB C,D E=12B C,则әA D EʐәA B C,相似比为1ʒ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即得结果.解:ȵD E是әA B C的中位线,ʑD EʊB C,且D E=12B C.ʑәA D EʐәA B C,且相似比为1ʒ2.ȵ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ʑәA D E与әA B C的面积的比为1ʒ4.点评:本题要熟悉中位线定理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牢记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图3变式1㊀如图3,D,E分别是әA B C两边A B,A C的中点,将әA B C沿着线段D E所在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点F处.若øB=55ʎ,则øB D F=ʎ.解析:因为D,E分别是әA B C两边A B,A C的中点,所以D E是әA B C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D EʊB C,进一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øB=øA D E=55ʎ.最后,根据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这一特点,易得øF D E=øA D E=55ʎ.所以øB D F=180ʎ-øF D E-øA D E=70ʎ.答案:70.点评:本题用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㊁平行线的性质㊁图形折叠的性质等,其中判断D E是әA B C的中位线且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D EʊB C最关键.由此可见,证明两边互相平行的1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学法指导2023年4月下半月㊀㊀㊀方法不只有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还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2证明线段的相等或倍分关系图4例2㊀如图4,在әA B C中,A D 为B C 边上的中线,F 为A C 边上一点,A F =13A C ,连接B F 交A D 于点E ,E F =5c m ,求B F 的长.分析:因为A D 为B C 边上的中线,所以D 为B C 的中点,取C F 的中点M ,连接DM ,则DM 为әB C F 的中位线,可得DM ʊB F ,DM =12B F .再通过证明可得E F 为әA DM 的中位线,则E F =12DM ,从而得到B F =4E F ,最后求出B F 的长.解:如图5,取C F 的中点M ,连接DM .ȵD 为B C 的中点,ʑDM 是әB C F 的中位线.ʑDM ʊB F ,DM =12B F ,即B F =2DM .图5ȵA F =13A C ,ʑA F =12F C .又ȵF M =12F C ,ʑA F =F M ,即F 是AM 的中点.ȵE F ʊDM ,ʑE 为A D 的中点.ʑE F 是әA DM 的中位线.ʑE F =12DM ,即DM =2E F .ʑB F =2DM =2ˑ2E F =4E F .ȵE F =5c m ,ʑB F =20c m .图6变式2㊀如图6,在四边形A B C D 中,A B =C D ,E ,F 分别是B C ,A D 的中点,B A ,C D 的延长线分别与E F 的延长线交于点M ,N .求证:øB M E =øC N E .分析:受例2解题方法的启发,遇到中点就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考虑E ,F 在不同的边上,所以在构造中位线时应连接B ,D ,使得E ,F 两个中点产生联系.解:如图7,连接B D ,取B D 的中点G ,连接G E ,G F .ȵG ,F 分别是B D ,A D 的中点,图7ʑG F =12A B ,G F ʊB M .同理可证G E =12C D ,G E ʊC N .ȵA B =C D ,ʑG F =G E .ʑøG F E =øG E F .ȵG F ʊB M ,ʑøG F E =øB M E .ȵG E ʊC N ,ʑøG E F =øC N E .ʑøB M E =øC N E .点评:已知三角形一边中点时,常取另一边的中点,或者连接某线段,构造出三角形的中位线.3总结通过以上几道题的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解决平行㊁线段数量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遇中点,想中位线 ,让学生充分掌握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方法.例2和变式2都采用了作辅助线的方法,但例2的方法比较简单,而变式2中的方法比较复杂.这就启示解题者 遇中点,想中位线 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法[3].当中点数量较多时,可连接某两个点形成一条线段并将之作为 桥梁 ,把若干个中点联系起来,如变式2中的B D .其次,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利用变式激发学生思维.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会出现在许多几何题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也非常多[4].所以,为了结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顺利㊁高效地解决问题,一定要及时构建和完善知识网络[5].当然,利用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也非常重要.参考文献:[1]张培恳.不同的课题与学生,需要不同的教法 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一课的不同教法[J ].数学教学通讯,2019(23):36G37.[2]边锋.三角形中位线构造方法的探究与建议[J ].中学数学,2020(20):38G40.[3]赵蓉.基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 以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为例[J ].数学教学通讯,2020(14):34G35.[4]廖志东,林艳霞.简约而不简单 剖析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的重㊁难点突破[J ].中国数学教育,2020(Z 3):7G10.[5]王松.与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的典型中考题[J ].初中生学习指导,2021(17):14G15.Z26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