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身按摩基本实施手法

全身按摩基本实施手法

全身按摩基本实施手法
全身按摩基本实施手法

全身按摩基本实施手法

全身保健按摩施术手法繁多,常用的手法大概20多种。本章介绍常用的基本手法,这是保健按摩方面的基本功,必须熟练堂握和运用。

全身保健按摩施术顺序,一般从头部做起,然后按胸、腹、下肢前部、背、腰、下肢后部、上肢的顺序依次进行。施术体位是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

一、头面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开天门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站立或坐其头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患者两眉间的印堂穴儿自印堂向上直抹到前发际处的神庭穴止。两手拇指轮流进行,反复推抹20~30次。

(3)要领

1)两拇指指腹用力均匀一致,和缓有力,以局部微红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有温热感及头目轻爽的感觉。

2、抹双柳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端掐双侧攒竹穴处,再以指腹自攒竹沿眉弓,自内向外。经鱼腰至眉梢丝竹空穴止,推而抹之,往返数次。

(3)要领

1)此手法循行眉弓毛发之中,由内向外推抹,不可逆行,速度宜缓慢。

2)推抹时双拇指同时对称着力。

3)术后眼前豁亮,头脑清爽。

3、掐鱼腰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甲掐两眉弓中点的鱼腰穴1~2分钟。然后用拇指指腹自攒竹穴经鱼腰,丝竹空摩到上关穴止,反复摩动2~3分钟。

(3)要领

1)摩动时应循行眼眶上缘,用力宜缓慢、均匀而有力。

2)掐鱼腰后局部有不适感,可配合轻微的指揉来消除。

3)术时有酸麻胀感,有时放射到眼窝内,术后有视力倍增的感觉。

4、揉太阳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术者用两手拇指挠侧,分别置于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做上下、左右、前后环转揉动2~5分钟,再以两拇指指腹同时用力自头维穴起向外下方,经太阳分推至耳门穴止,反复推摩2~5分钟。

(3)要领

1)指揉时用力宜轻,摩动时稍着力。

2)术时局部酸胀及放射至额前,术后头脑清爽。

5、推揉颊车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两侧颊车穴处,按揉1~2分钟,尔后以拇指置于两耳前下方听会穴处,沿下颌外缘,经颊车至大迎穴,反复推摩5~7次。

(3)要领

1)推动时手法宜轻,按揉时用力应从重。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面部与下颌部有温热感。

6、搓掌浴面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掌相搓至热,迅速置于面部,由额面部向下,经眉、目、鼻、颧、口等,掌摩面部10~20次。

(3)要领

1)两手掌相搓用力适宜,手法不宜过重,注意保护皮肤。

2)术后面部温热,头脑轻爽。

3)此手法是美容按摩的一种手法。

7、推正顶法

(1)体位坐位,头略向后仰起,术者站或坐其侧。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腹端,自鼻尖部的素穴,经鼻向上沿头部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间,推摩到哑门穴止,反复操作2~3分钟。

(3)要领

1) 上推摩时,沿经穴位应配合点按。

2)按压穴位局部有酸胀感,术后有面部清爽之感。

8、干洗头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双手十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着力于头部两侧耳上的发际处,对称进行挠抓搓动,由头两侧缓慢移到头顶正中线,双手一指交叉搓动,如洗头状,搓而不滞,动而不浮,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l)双手用力均匀和缓,抓挠搓动有序,移动应缓慢。

2)手法要灵活自如,主要作用于头皮部,不要损伤头皮。

3)术后头脑轻松舒适,精神焕发。

4)此手法为头面部保健按摩常用手法。

二、胸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分肋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立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分置于胸骨柄两侧的俞府穴处,余四指抱定胸部两侧,沿肋间隙由内向外分推至腹中线止。其次序由上而下,分推各肋间隙至乳根穴平高处止。反复分推3~5分钟。

(3)要领

1)患者应自然呼吸,分推时两手指用力应均匀一致,轻揉缓慢。

2)青年女子可分推至灵墟穴处止。

3)术时有心胸舒适及轻爽感,术后呼吸舒畅,头脑轻松,精神倍增。

2、开胸顺气法

(1)体位坐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分别以两手掌心分置于胸部背部的璇玑穴、大椎穴处,自

上向下沿胸背正中线抚摩到中庭、至阳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双手掌用力要均匀对称,着力缓慢。

2)摩动时手掌要紧贴皮肤,避免搓擦动作。

3)术后胸背部有舒适感。

三、腹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腹部横摩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的四指的掌侧并置于腹部左或右侧的腹哀、章门穴处,经关门、太乙、商曲横摩至另一侧的腹哀、章门穴处止,反复横磨上腹部5~8分钟。然后,术者以一手掌指置于患者下腹部左或右髋骨内缘的五枢、府舍穴处一,经水道、气海穴、关元横摩到另一侧的五枢、府舍穴处止。反复横摩小腹5~8分钟。

(3)要领

l)横摩上腹部的腹哀、章门穴处和下腹部的水道、气海穴处,手法宜稍重,余部位稍轻。

2)下腹部横摩较上腹部用力稍轻。

3)术时肌肉有牵拉微胀感。术后全腹轻松有温热感。

(4)注意事项

1)饭后不宜立即按摩腹部。

2)按摩下腹部前应排空小便。

2、腹部斜摩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或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左右季肋下的腹哀穴处,自上向对侧内下方斜摩经太乙、水分、神阙、四满、水道、归来穴止。双手交替,反复斜摩5~10分钟。

(3)要领

1)斜摩前先在腹哀穴处摩动5~10次,再斜摩向下方的对侧。

2)上腹部摩动用力稍重,下腹部用力稍轻。

3)术后有腹部肌肉的牵扯样感,全腹部感到舒适温热。

3、狮子滚绣球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侧.身体略前倾。

(2)操作术者双手拇指自然伸直,余四指并拢略屈曲,呈半圆形,以尺侧小鱼际及掌根部着力于受术者腹部正中央,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滚揉,逐渐扩大范围,形似狮子双掌滚球之状,连续操作3~5分钟。

(3)要领

1)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而有节奏。

2)术时手法要轻揉,不可挤压、按扣或暴力施术。

3)左旋为补,右旋为泻,保健按摩常用平补平泻手法。

4)另一种手法:一手握空拳置脐部,另一手以全手掌滚揉,握拳手如滚绣球状。

四、背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拿肩井法

(1)体位坐位,术者站在受术者对面。

(2)操作术者以双手拇指掌侧,置受术者两肩的肩井处,余四指置于肩后面,双手同时着力提拿,或交替提而拿之,反复提拿5~10次。提拿前先以指腹点按肩井穴1~3分钟。

(3)要领

1)提拿两手用力均匀一致,由轻及重,不可突施暴力。

2)嘱受术者肩部放松,施术略有疼痛感。

3)点按肩井是按摩的结束手法。诸证治毕均可用此法,故又称“总收法”。

4)提拿点按后,应轻揉或抚摩两肩,以消除刺激后的不适感。

2、掌推肩胛法

(1)体位坐位或侧卧位,术者站或坐其侧。

(2)操作受术者双手叉腰,上臂后伸,术者以一手固定受术者肩部,另一手用掌根部自肩中俞穴,沿肩胛骨的脊柱缘,经膏盲穴向外下方斜推至腋中线止,反复操作5~10次。

(3)要领

1)掌推时受术者仰头挺胸。

2)推至膏盲穴处时用力稍重。

3)术时有重压感,术后呼吸畅通。

3、背部分淮法

(l)体位俯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分置脊椎两旁的大杼穴平高处,余指置其两侧,自内向外下方沿背部肋间隙,分推至左右腋中线止。自上而下至胃俞穴平高处止,反复分推5~10次。

(3)要领

1)分推时令受术者自然呼吸。

2)分推用力均匀,至腋中线时,手法稍轻揉,手指均要伸直。

3)术时背部温热,术后背部轻松,精神倍增之感觉。

4、背部按揉法

(1)体位俯卧位,术者坐其侧或站立。

(2)操作术者以右手掌心,置受术者背部大椎穴,自上向下经至阳穴按揉至脊中穴止。再以手掌心置脊柱一侧的肩中俞处向下经隔关按揉至盲门穴平高处止,反复按揉2~3分钟。

(3)要领

1)按揉时手法宜轻柔,掌心紧贴皮肤,旋转按揉,缓缓而下,以皮肤表面温热为度。

2)术后背部轻松舒适。

五、腰部保健按摩程序

1、推按腰背肌法

(1)体位俯卧位,术者取站立位。

(2)操作术者沉肩伸臂,将双手交叉横置于受术者脊柱两侧(左手横置于右侧。右手横置于左侧,掌心向内,手指向外伸直),同时向腰背两侧反方向用力推按,由上而下,逐步按顺序移动。反复推按2~5分钟。

(3)要领

1)推按时着力和缓连贯,双手用力均匀一致。

2)术者操作时身体前倾以增加力度。

2、双龙点肾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端(拇指伸直位)置于双侧肾俞穴,同时着力对点,并略向上斜点而合之,以连续对点三次为宜。

(3)要领

1)术时双手同时着力,戳点对合,由浅入深,不可乱点。

2)点按方向是由内略向上斜点,相对用力。

3 横摩腰骶法

(1) 体位俯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一手全掌着力于受术者左侧或右侧臀部的胞盲穴处,自胞盲经八穴横推到对侧的胞盲穴处止,反复横推3~5分钟。

(3)要领

1)术时全手掌紧贴腰骶部皮肤。

2)术时腰骶部有紧压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术后腰骶部有温热感。

六、下肢部保健按摩程序

1、拳顶合揉法

(1)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握拳,四指紧贴掌心,以拳顶置于下肢肌肉的两侧,自髀关、承扶的高度,到梁丘的高度,自阴陵泉、阳陵泉的高度,到悬钟的高度,做两拳对合旋转揉动,同时自上向下逐步移动,边揉边移,反复进行。

(3)要领

1)拳揉移动时,应缓慢而有力。

2)拳揉动作要灵活,重而不滞,以顺时针方向为主,动作应有节律,频率行分钟120次左右。

3)大腿部施重手法,小腿部施轻手法。

4)身体虚弱者可用空拳。

2、下肢抖动法

(l)体位仰卧位,术者坐位。

(2)操作

1)嘱受术者两下肢自然伸直,肌肉放松,术者双手握其足掌前部,两手同时用力,向左右方向抖动约1~2分钟。

2)受术者膝屈曲90度,术者以双手一并放置膝关节内外侧,向左右方向抖动1~2分钟。

(3)要领

1)肢体位置,肌肉要自然放松。

2)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3)本法为下肢保健按摩的结束手法。

3、提拿足三阴、足三阳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侧。

(2)操作

1)术者以双手拇指与余四指对合,着力于股外侧,循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沿经提拿到外踝。及足背往返提拿数次。

2)术者再以双手拇指与余四指对合,着力于股内侧,循足三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沿经提拿到内踝及足心,往返提拿数次。

(3)要领

1)两手着力要协调,均匀一致。

2)此手法配合全身按摩使用,要沿经络循环施术,避免抓伤皮肤。

3)拇指与余四指尽力分开,以增大提拿范围。

七、上肢部保健按摩程序

1、肩周摩按法

(1)体位坐位,术者坐其侧。

(2)操作

l)术者以一手掌侧自受术者颈根部经肩井、肩峰摩按至肩胛区.反复操作3~5分钟。

2)由肩峰沿上肢三角肌摩到肘部、腕部,反复操作3至5分钟。

(3)要领

1)摩按肩部时,宜摩中有按,用力稍重。

2)摩按带动肌肉,不要仅限于表皮。

3)摩按用力均匀而有节律。

4)术时局部微有酸胀及牵拉感;术后有颈、肩、臂部温热及轻松感。

2、双手揉球

(1)体位坐位,上枝自然放松下垂。

(2)操作术者以双手指略屈曲,双掌心对合置于肩关节前后,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相对旋转揉动肩部如球在手中揉动续3~5分钟,然后揉捏三角肌,最后以两手大鱼际对置肩窝前后,施力挤合肩关节而结束手法。

(3)要领

1)揉动时要着力均匀、持续,以局部温热,皮肤微红为宜。

2)术时双手揉动要协调,不可摩揉皮肤。

3、双手搓臂法

(1)体位坐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

1)术者一脚踏一方蹬上,膝半屈位,把受术者一侧上肢放在术者大腿上。

2)术者一手置于三角肌上,另一手置于腋下,双手一上一下同时着力,由肩至腕往返搓捋,反复操作数次。

3)术者一手置于臂内侧,另一手置于臂外侧,再往返操作数次。

(3)要领

1)用力要适度,做到搓而不涩,捋而不滞,刚柔相济。

2)术后整个上臂以灼热感为度。

4、揪抖十指

(1)体位坐位,术者坐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腹与食指腹夹合,着力推捏受术者的指骨关节,自上向下捋而抖之到指端。捋要疾速,抖以寸劲而有响声。

(3)要领

1)捋抖手法要连贯自如,依拇指至小指的顺序逐指抖之,手法要灵活,不要干扯捋神。

2)直捋法即从受术者的指根捋到末节,术者双指捏住受术者的手指,旋以寸劲而响,作用和缓。

3)施捋法即用旋转急拉滑脱,术者二指相撞而响。

4)术后指节温热,皮肤潮红。

5、抖动双臂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双手分别握住受术者两手的四指,先左右,后上下,交替抖动双臂,持续操作数次。

(3)要领

1)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每分钟可达300次左右。

2)抖动时嘱受术者上肢自然伸直,肌肉放松。

3)本法为上肢按摩结束手法。

中医推拿的12种常用手法详解

中医推拿的12种常用手法详解 中医推拿是我国自古代起就存在的一种养生保健手段,到目前为止,也演变出了很多的手法,不同的手法可以帮助人们刺激不同的学法,实现强身健体,活血化瘀的效果。那都有哪些推拿手法?良子健身根据以往的操作,总结出了12种中医常用的推拿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拿的常用手法有下面几种: 1.推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该手法适用于头面、四肢、胸腹部,具有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舒筋通络的功能。 2.拿法 将我们的大拇指和其他四根指头中任意一根或者几根相对,提拿我们身体某一个部位或者穴位,一拿一放进行交替,这个手法适用于颈项、肩背和四肢。它有开窍醒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功能。 3.按法 用指腹或手掌着力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向下压之,并在该处保持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之稍加揉动。本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处的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背腰和四肢。具有通经活络、缓解痉挛、调理关节的功能。 4.摩法 以手掌附着于人体的某一部位,在其上作环形移动抚摩。多用于腹部,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跌打肿痛较剧者,具有缓止痛、调和气血、和中理气、消积导滞的功效。 5.擦法 以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在病人较长的一段体表上作快速的来回摩擦。多配以推拿介质,如红花油、葱姜水等。该法具有振奋阳气,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祛风散寒、理筋止疼、健脾和胃的功效。 6.揉法 我们用手指、鱼际、掌根以及手掌在身体中的某一个部位或者穴位做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这种手法比较适合头面、胸腹、四肢,它能够起到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化瘀止痛、调中和胃的作用。 7.搓法 以两手掌夹住病人的肢体,相对用力作快速的搓揉,在搓动的过程中,作上下的往返移动。该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多用于四肢,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 8.摇法

推拿手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复习题一.单选题 1.首次详细记载了手法抢救自缢死的书籍是(《金匮要略》)。 2.“小儿虽无病,早起常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翳风寒”见于(《千金方》)。 3.颞下颌关节脱臼的口内复位法最早记载于(《说文解字》)。 4.《灵枢·官能》记载按摩人员选材与考核的方法是(“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敝……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5.按摩导引发源于我国的(中原(今河南一带))地区。 6.拈脊骨皮法相当于现在的(捏脊法)。 7.最早在中国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着设有按摩博士的朝代是(隋代)。 8.“按导”一词为(张从正)首先提出的。 9.蝴蝶双飞是指双手同时操作(一指禅(偏锋)推法)。 10.小儿推拿体系建立的标志是(《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和一批小儿推拿专着的诞生)。 11.一指禅推法的主要操作特点是(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深浅适度)。

12.掐法主要用于(急救(全身各部腧穴))。 13.丁氏滚法操作时肘关节屈曲的,约呈( 130°~150°)左右。 14. 摩法与揉法的主要区别是()。 15.下列手法中产热最高的是(擦法)。 16.一指禅偏锋推法以(头面部)部位最常见。 17.小鱼际擦法又称(侧擦法)。 18.分坎宫又称为(分阴阳)。 19.擦法操作之后,一般配合(润滑介质)使用。 20.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的(《医门秘旨》)。 21.缠法的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生肌托毒)。 22.平推法的操作以掌指着力在一定的治疗部位上作(直线推动)。 23.抖法的要求是(抖上肢的频率为200~250次/分,抖下肢的频率为100次/分左右;频率由快至慢;受术肢体要伸直,自然放松;操作时动作要连续不断;抖上肢的幅度较小,应控制在2~3cm,都下肢则幅度稍大;术者操作时要保持呼吸自然,不可屏气;在抖上下肢前,可先施以拔伸法和搓法;对患有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者慎用上肢抖法)。 24.以下哪一种手法是一指禅推法在临床上的操作变化(跪推法和缠法)。

推拿常用手法6

推拿常用手法(6) 第七节运动关节类手法(2) 三、牵拉法 (一)分类 可分为肩关节牵拉法、肘关节牵拉法、腕关节牵拉法和踝关节牵拉法。 (二)操作方法 1、肩关节牵拉法 肩关节基本动作有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上举等运动,故肩关节牵拉法有外展牵拉法、内收牵拉法、上举牵拉法、后伸牵拉法等。 (1)肩关节外展牵拉法 患者取坐位,肩关节放松。术者站于患肩前面或者后侧,一手掌按住其肩部为支点,另一手握住其肘部(或者用前臂托住患肢的肘部),作患肩外展运动,至90o时,两手协同用力,一按一“提”,作肩关节外展牵拉法。 (2)肩关节内收牵拉法 患者取坐位,屈肘关节,将患肢放于胸前。术者站于其后侧,紧靠其背部,稳住其身体,用自己与患肩同侧的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托住患肢的肘部作肩关节内收至有阻力时,两手同时运劲作肩关节内收牵拉。 (3)肩关节上举牵拉法可分为 肩关节外展上举牵拉: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前方或侧后方,用上臂托起患者上肢,同时用手掌按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掌按于手掌背上,作肩节外展,使肩关节外展上举到一定限度时,手掌下按,前臂外展,同时用力肩牵拉部。 肩关节前屈上举法牵拉:患者取坐位,术者以半蹲位站于患者前侧方,患者上肢伸直,前臂搁在术者肩上,术者用双手按住其患肩,以患肩为支点,慢慢地用肩将患肢抬起,作前屈上举被动运动,当有阻力时,协同用力,作肩关节前屈上举法牵拉(此法术者站于侧方,也可作外展上举牵拉法),或者术者一手按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缓缓上提(作前屈上举)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肩部牵拉,此法也可仰卧位进行。 (4)肩关节后伸牵拉法 患者取坐位,患肢自然下垂放松,术者站于其侧方;用自己与患肩同侧的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患肢后伸、屈时,手背贴于背部缓缓上提至最大限度时,而后沿脊柱向上牵拉。 2、肘关节牵拉法 患者取坐位,上肢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肘关节后上方,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反复伸屈肘关节运动,至肘关节伸直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肘部牵拉。 3、腕关节牵拉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其前方,一手握住患者前臂的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先将腕关节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再作腕关节的屈伸牵拉法,或左右侧屈牵拉法。

常用推拿手法

常用推拿手法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干活时一不小心,身体碰到什么物体上了,感到很痛,然后就会自然用手在疼痛的部位揉一揉,疼痛真的减轻了。这就是无意识的按摩动作。按摩可以说是推拿的一种。所谓推拿,就是指手或肢体部位特定的技巧与动作,做到持久、有力、柔和、均匀地在患部的一种操作,以达到深透“得气”为目的。在现代理解,就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缓解和改善肌肉的僵硬状态。在脑部予以推拿,能够提神醒目,缓解精神的紧张状态,并松弛“绷紧”的神经。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讲究持久、有力、柔和、均匀。“持久”是指操作应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使动作和力量连贯;“有力”就是要求手法必须有一定的力度,轻重适宜,根据病位而定量;“柔和”指动作稳柔灵活,用力和缓,达到轻而不浮、重而勿滞的境地;“均匀”则应做到动作有节奏、用力平稳。总之以刚柔相济,力匀技精,使深透经络、病位,得气有感,才能见效。下面先介绍推拿的一些基本手法。 1 按法是用指、掌或肘对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适当用力按压的一种手法。 指按法:以拇指、中指或食指的指端按压。指甲要修圆润,手腕用力,手指垂直按压选定的部位。 掌按法:分单掌按和双掌按。单掌按用掌心或掌根按压选定部位,发力于臂,力深沉。双掌按则将双手重叠,双手用力一致,躯干稍倾,沉肩、伸肘,充分悬腕。

肘按法:手臂弯曲,用肘尖触按,躯干前倾,肩部发力,力缓慢而垂直,由轻到重,动作柔和缓慢,压而不滑,贴紧肤面,收时则应由重而轻,逐步收势。 2 擦法是用指腹或掌面(双手或单手)贴抚人体某一部位皮肤上,急速地擦动,使皮肤红、热为止。 操作要领:沉肩、屈肘,手腕放松,动作灵活,力度均匀而持续连贯,虽使受力面红、热而无痛感。 3摩法用手指或掌面在身体一定部位做柔软而节律地抚摩。 指摩法:用一指或数指的指腹,以腕关节的旋转带动指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协调连贯地环形前进。 掌摩法:用掌心或掌根附着一定部位,在腕关节带动下,有节奏地环形前进。 操作要领:肘关节微屈,腕关节在肘的带动下,放松而持续连贯,有节奏地呈环形前进,动作要缓而轻,操作时要悬腕,切勿推压用力,应圆滑柔和。 4 滚法是用手背着力在身体的一定部位,用前臂摆动带动腕关节屈曲,使手背对治疗点产生节律性揉动的手法。 操作要领:沉肩屈肘,小鱼际掌侧着力要实,指随掌腕外翻自然展伸发力,里转时指随屈握发力,动作节奏连贯,劲力深透,不可磨擦滑动或翻转拍打,操作时肩臂尽可能地放松,小指掌关节固定不移,变换部位时要自然流畅,滚动压力时不可发生跳动。 5 振法用手指端或掌面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连续不间断地

针灸推拿学复习重点

针灸推拿学复习重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全身各部的宽度和长度,并按自身比例进行折算,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2、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呲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4、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动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 5、拿五经法:术者以单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置于头部五经,屈曲各指骨间关节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并由前向后脑移动至颈结节。 6、推法、灸法、摩法 7、五腧穴:经、荥、输、井、合穴 8、十二经脉体表循环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9、一指禅推法操作要领:拇指自然伸直,余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自然屈曲,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和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有路节律的摆动,使所产生的力通过指端或螺纹面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和穴位上。 10、手太阴肺经的循行手少阴心经的循行 11、挤压类手法包括:1、按法、2、压法、3、点法、4捏法、5、拿 法、6、捻法、7、弹拨法、8、踩跷法、9、拿五经法 12、毫针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

13、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 14、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时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足厥阴循行在足太阴与足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15、《黄帝内经》(灵枢)标志针灸形成,共收录160个左右的穴位。《针灸甲乙经》第二次总结《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 16、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 任、督、冲同起胞中任行胸腹正中 17、一源三岐 督行脊背正中冲与足少阴肾经并行 18、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19、四海: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20、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1、腧穴分为:1、经穴、奇穴。阿是穴, 22、所有阴穴的输穴都是原穴 23、顶颞前斜线:在头顶部、头测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与颞部胆经悬厘穴 之间的连线。 24、十二经脉六合:肺—大肠,心—小肠。。。。。 25、推拿手法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和稳准巧快。 26、阴陵泉: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27、孕妇禁用穴位:合谷、三阴交、昆仑、肩井 28、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期门;第7肋间隙:日月; 29、足三里孔最 30、 丰隆曲池

图片讲解版本-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片讲解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行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1.扁桃腺疼痛 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 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由于此处能刺激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指压时先深吸一口气,一面强压一面吐气,6秒钟后将离开,恢复自然呼吸,如此重复5-10次(请人代劳时,采用同样的呼吸法)。 3.治疗出汗的穴位与指压法 汗是由肾经与膀胱经支配。所以,称为“阴谷”即在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与称为“肾俞”即在第2腰椎左右2厘米处的穴位,对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阴谷能够缓和冲击肉体性、精神性的变化,更是有助于回复的穴位,肾俞穴是对因泌尿系统等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治疗效果的穴道。 4.治疗低血压的穴位与指压法 在感到头重、头昏脑胀时,稍微强力的指压叫“百会”的穴位。“百会”在头的最上部之中心,将两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缓缓吐气,强力按压6秒钟,如此反复5次,血液循环会变为良好。 另外,当全身慵懒、手脚冰泠、目眩、站着时头发晕时,在脚踝附近有两个穴位,可以达到效果。 此穴位是在脚踝的正后面。用大拇指及食指抓住这两个点,以与前面同样的要领强力按压6秒钟,反复做20次。 5.治疗风湿疼痛的穴位及指压法

推拿重点总结

推拿重点总结 壹.各论疾病 一、颈椎病P190 定义: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这些变化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运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1、分型: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2、目的(1)松解劳损、紧张甚至痉挛的颈肌,尤其是颈伸肌群,改善其力学特征 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 (2)调整颈椎节段异常移位或成角,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 (3)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非连续骨性管道有效空间,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紧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3、治则:松解,调整 4、部位及取穴: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 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为主 5、手法:采用刺激性手法与颈椎调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性手法为基础; 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相结合,以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 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6、注意事项(): 1、颈椎病患者平时宜贯彻“仰头抬臂、协调平衡”的原则, 以锻炼颈部后伸肌群,平衡长期低头位而引起的颈部应力和稳定平衡失调。 2、注意纠正平时的不良习惯姿势,立足于预防。 3、注意用枕的合理性 4、注意肩颈部的保暖。 7、特殊体格检查 ①挤压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交叠置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的角度下(如使头后伸并向患侧倾斜)进行按压。如出现颈部疼痛或向上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反应。挤压试验的机理在于使椎间孔缩小,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放射痛。 ②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置该侧头部,推头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作相对牵引,此时牵拉臂丛神经,若患肢出现窜痛麻木,则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临床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表现、推拿手法、治则、取穴部位、手法操作步骤P224 定义: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该病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特征。本病常发生在单侧肩部。

推拿手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首次详细记载了手法抢救自缢死得书籍就是(《金匮要略》)。 2、“小儿虽无病,早起常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翳风寒”见于(《千金方》)。 3、颞下颌关节脱臼得口内复位法最早记载于(《说文解字》)。 4、《灵枢·官能》记载按摩人员选材与考核得方法就是(“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敝……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5、按摩导引发源于我国得(中原(今河南一带))地区。 6、拈脊骨皮法相当于现在得(捏脊法)。 7、最早在中国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太医著设有按摩博士得朝代就是(隋代)。 8、“按导”一词为(张从正)首先提出得。 9、蝴蝶双飞就是指双手同时操作(一指禅(偏锋)推法)。 10、小儿推拿体系建立得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得问世与一批小儿推拿专著得诞生)。 11、一指禅推法得主要操作特点就是(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深浅适度)。 12.掐法主要用于(急救(全身各部腧穴))。 13.丁氏滚法操作时肘关节屈曲得,约呈( 130°~150°)左右。 14. 摩法与揉法得主要区别就是()。 15.下列手法中产热最高得就是(擦法)。 16.一指禅偏锋推法以(头面部)部位最常见。 17.小鱼际擦法又称(侧擦法)。 18.分坎宫又称为(分阴阳)。 19.擦法操作之后,一般配合(润滑介质)使用。 20.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得(《医门秘旨》)。 21、缠法得主要功效就是(活血祛瘀、生肌托毒)。 22、平推法得操作以掌指着力在一定得治疗部位上作(直线推动)。 23、抖法得要求就是(抖上肢得频率为200~250次/分,抖下肢得频率为100次/分左右;频率由快至慢;受术肢体要伸直,自然放松;操作时动作要连续不断;抖上肢得幅度较小,应控制在2~3cm,都下肢则幅度稍大;术者操作时要保持呼吸自然,不可屏气;在抖上下肢前,可先施以拔伸法与搓法;对患有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者慎用上肢抖法)。 24、以下哪一种手法就是一指禅推法在临床上得操作变化(跪推法与缠法)。 25、下列手法中,刺激最轻得手法就是()。 26、鱼际揉法操作时,腕关节要求放松,呈(水平)状。 27、跪推法就是(一指禅推法)手法得衍变手法之一。 28、最适用于四肢小关节得手法就是(一指禅推法)。 29、拳背击法不用于(屈伸动作)。 30、“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出自(《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31、“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段有关论述

推拿手法学-考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 第一章绪论 推拿手法学:是学习研究推拿手法的术式结构,动作原理,技能训练,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 《引书》于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内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导引养生学成就,其中也有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的最早记载。 《五十二病方》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手法医学的成就。 《黄帝内经》对推拿手法的贡献 1.确立了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按摩 2.阐述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温经散寒,活血补血,舒筋通络 3.提出了推拿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特殊手法的运用:按压腹主动脉法,按压颈动脉法 5.膏摩的运用:《灵枢-经筋》记载用”马膏”膏摩法治疗面神经麻痹 6.手法推拿与定穴的运用 7.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 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 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 《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了膏摩一词,并将其与针灸,导引法并列,用于预防保健。膏摩方:头风摩散 书中有手法抢救自缢死的首次记载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书中记载手指相对用力且协同操作的捏脊法和作用力向上的腹部抄举发,其中的拈脊骨皮法被后世冠以捏脊法之名而在小儿推拿领域得到了重用。 唐宋时期: 1.推拿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建立按摩科 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2.《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该书所有的病症均无方药处方,却提出了详细的“补养宣导”之法,即对症导引疗法。唐代第一科:祝由 3.《千金方》唐代孙思邈 a. 倡导小儿按摩 b. 膏摩法在《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得到了又一次总结 c. 重视养生保健手法 d.丰富多彩的手法应用:提出治疗颞颌关节半脱位,在手法牵引复位后”当疾出指” e. 手法用于诊断与定穴 4.《外台秘要》王焘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推拿手法资料 a. 脊柱手法的记载:脊柱按压法 b. 其它手法:治疗霍乱转筋的手拗脚趾法,治疗大小便不通的捋腹通便法,摩小腹下 死胎法,捉筋治噎法,治疗咽喉舌疾的下颌关节爪法 5. 《圣经总录》:“开达抑遏”四字概括了按摩的功用;将封裹膏摩与手法复位和用药并提, 作为正骨疗法的常规;中指熨目法,掌心熨目法治疗目昏暗和目暗 6. 《十产论》中助产手法,亦可保健按摩 明代: 1.明代按摩科变迁万全《幼科发挥》《育婴秘诀》有多处小儿推拿意外的记录 2.小儿推拿的兴起:

按摩的基本手法

按摩的基本手法 按摩的基本手法 历代医家的按摩的手法繁多,作者将按摩手法归纳为十三个基本手: 抚摩揉捏揉捏挫摩擦推压摇晃抖动弹提振动扣击按压 1 抚摩 手法:用单手操作,以手掌或指腹贴放在皮肤上。轻轻地作来回线形的或圆形的或螺旋形的抚摩动作。 作用:能使皮肤表面衰老细胞脱落,改善皮脂腺和汗腺机能,恢复皮肤敏感性,缓解肌肉疼痛和紧张状态,有助于局部消肿、止痛、消除麻木。此外,对神经系统还有镇静、催眠的作用。 应用:按摩的开始和结束,都运用此手法。 2 揉 手法:用手掌或掌根或指腹(拇指腹或四指指腹)贴于皮肤上,轻轻回旋的揉动,也可用与肌纤维纵轴相交的横向移动。 作用:消除外伤引起的肿胀和气血凝滞,促进血液淋巴液通畅,也有缓和刺激和减轻疼痛的作用。 应用:四肢、躯干、腹部、头部等处,均可用此法。 3 捏 手法:手掌自然伸开,四指并拢,每指外展,成钳形,拇指和四指捏着被按摩者肢体,不断地用力作对合动作。操作进移动或不移动均可,但拇指和四指力量要平衡。手指捏:用于手、足、肌腱肌腹、跟腱及脊背。掌指捏:肩部、颈部、腰臀部、大腿、小腿。 作用:促进萎缩肌肉张力的恢复。同时也可以消除组织的肿胀和肌肉酸胀的疲劳感,缓解肌腱挛缩等。 应用:关节脱位,四肢骨折,尤其是陈旧性肘关节和指关节伤患所致的功能障碍,常用此手法。 4 揉捏 手法:手掌自然伸开,四指并拢,拇指外展,手呈钳形,将掌心和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五指和掌心用力,作不移动的揉捏,或线型向前移动的揉捏,或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揉捏。揉捏到一定的距离时,手掌不离开皮肤迅速抽回,如此反复进行。 作用:使深部组织、血管、神经均受到良好的刺激,能松解深部的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粘连,通经活络,使深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旺盛,是消除疼痛麻木和散瘀的手法。 应用:多用于肌肉劳损,风湿症和陈旧性损伤瘀血迟迟不散。 5 搓 手法:两手掌自然伸开,五指并拢,对合着紧贴于皮肤上,相对用力,方向相反,来回搓动肌肉。搓必须用双手进行。 作用:使皮肤肌肉松驰,血流通畅,促进组织代谢,消除肌肉酸胀,疲劳,提高皮温,肌群的工作能力。

推拿学考试重点必考

推拿学重点整理 单选: 1.最早的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 2.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3.手法(动作形态)分类:按法、摩法、拿法、揉法、捏法、擦法、拔伸法、背法 4.衮法静止性用力(前臂)操作: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 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 进行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5.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点穴和手法: 取穴:手三里、偏历、阳溪、列缺、合谷、桡骨茎突部及其上下方 手法:衮按、揉、弹拨、拔伸、擦等 6.扳法操作注意问题: ①不可逾越关节运动的生理范围 ②不可粗暴用力和使用蛮力 ③不可强求关节弹响 ④对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扳法 ⑤对老年人伴有严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者,慎用扳法,对骨关节结核、骨肿瘤者,也禁用扳法 7.手法产热最高:擦法 8.挤压试验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9.气滞血虚包块应用手法:弹拨法 10.站式肌肉:除斜方肌 11.小儿按揉法适用于(C)部位或穴位 A胸腹部B四肢C全身D背腰部 12.······以提高:推拿功法 13.向前弯腰疼痛加重:棘上韧带损伤

14.调节心率穴:内关 15.久泄不止穴:百会 16.气穴虚弱痛经:中脘 17.慢性腰肌劳损(酸胀痛) 18.衮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 19.腰突症分型:髓核突出方向分型:向前、后、椎体内突出 向后突出部位分型:单侧型、双侧型、中央型 髓核突出程度分型:隐藏型(幼弱型)、突出型(移型型)、破裂型(成熟型) 20.肾精不足型眩晕的治疗(ABC)A翳风B大肠俞C神门D肾俞 21.推拿治疗痛经的腰背部操作所选的穴位是(BD)A膈俞B八髎C命门D肾俞 22.揉膝周法所选的穴位有(ABCD)A膝眼B阳陵泉C阴陵泉D血海 23.对抗用力手法包括(AD)A拔伸B擦法C按法D扳法 24.拔伸法注意事项(ABC) A不可用突发性的暴力进行拔伸,以免造成牵拉损伤 B要注意拔伸的角度和方向 C关节复位时不可在痉挛较重的情况下拔伸 D关节复位时可在疼痛较重的情况下拔伸 25.扫散法的操作部位是:(B)A两胁部B头颞侧部C肌肉丰厚处D四肢部 26.搓法的主要作用部位处(B)外 A以肩关节为支点B可用手臂用力加压C运用身体上半部重量为主要力量D力量可依节律性的前倾后移 27.腰椎以(掌按)为主 28.补法方向:顺时针 推拿治疗中,运用补法不正确的是(B)A长时为补B顺转为补C直推为补D轻揉为补29.治疗面瘫手法不包括(扫散) 治疗面瘫手法选择不正确的是:(D)A一指禅法B抹法C擦法D扫散法 30.腰椎前屈角度范围:80°—90°

中医推拿的12种常用手法详解

中医推拿的12种常用手法 推拿的常用手法有下面几种: 1. 推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该手法适用于头面、四肢、胸腹部,具有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舒筋通络的功能。 2. 拿法将我们的大拇指和其他四根指头中任意一根或者几根相对,提 拿我们身体某一个部位或者穴位,一拿一放进行交替,这个手法适用于颈项、肩背和四肢。它有开窍醒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功能。 3. 按法用指腹或手掌着力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向下压之,并在 该处保持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之稍加揉动。本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处的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背腰和四肢。具有通经活络、缓解痉挛、调理关节的功能。 4. 摩法以手掌附着于人体的某一部位,在其上作环形移动抚摩。多用 于腹部,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跌打肿痛较剧者,具有缓止痛、调和气血、和中理气、消积导滞的功效。 5. 擦法以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在病人较长的一段体表上作快速 的来回摩擦。多配以推拿介质,如红花油、葱姜水等。该法具有振奋阳气,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祛风散寒、理筋止疼、健脾和胃的功效。 6. 揉法我们用手指、鱼际、掌根以及手掌在身体中的某一个部位或者穴位做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这种手法比较适合头面、胸腹、四肢,它能够起到疏通

经络、消肿散结、化瘀止痛、调中和胃的作用。 7. 搓法以两手掌夹住病人的肢体,相对用力作快速的搓揉,在搓动的 过程中,作上下的往返移动。该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多用于四肢,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 8. 摇法医者一手抓住患者肢体的远端,另一手扶住被摇的关节(肩关 节、腕关节、髋关节),以该关节为支点,作肢体最大范围的环形往复摇动。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多用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以及肩周炎等。 9. 捻法以拇指与食指、中指或食中指相对,捏住患者的手指或脚趾, 作搓揉的动作。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功效,多用于半身不遂、颈椎病,以及指端麻木疼痛等症。 10. 点法以指端、指间关节或肘部按压在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常用于脘腹部、背腰部和四肢。具有温通经络、调理脏腑、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肚腹疼痛、四肢疼痛等症。 11. 抖法以双手握住病人肢体的远端,用力作快速、连续、小幅度的上 下颤动。具有通经络、理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使用。 12. 拍法以手五指微曲,形成空心虚掌,稍用力在病人的患处作拍打动 作。常用于颈肩、腰背、四肢。具有疏理气机、活血通络的功能。

面部美容按摩的基本手法.doc

面部美容按摩的基本手法 1.美容按摩师的手部运动 按摩是依靠有规律的手部运动来进行的。美容按摩师的双手在按摩过程中,要求必须保持柔软、灵活、轻松而有节奏感,有力而不过分。为了符合要求,美容按摩师必须了解掌握手部运动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以下介绍几种简单的手部运动方法。 (1)双手放在胸前剧烈地摇动,使手部的血液循环加快。(图6—1) (2)双手尽力握拳放在胸前,假设手中有一小球,然后将假设小环抛出,手指尽量张开,此动作反复进行,可以强健手腕及手掌。(图6—2) (3)双手由大拇指开始到小拇指,轻弹桌面,然后返回,重复轻弹动作,此动作如练弹钢琴的指法。此动作对手部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有特别功效。(图6—3) (4)双手在胸前合掌,左手腕用力向右边推,然后转由右手腕用力向左边推,整个过程保持手掌合并,此动作可以运动于腕及手掌,增加手的灵活性。(图6—4) (5)从大拇指开始,按顺序将十个手指从骨节到指尖全部按摩一遍。此动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令手指更加柔软灵活。(图6—5) (6)双手握拳放在胸前,手腕由前向后打圆圈。此动作可以灵活手腕肌肉。(图6—6) 2.常用面部美容按摩穴位(图6—7、8) ①太阳②印堂③攒竹④瞳子髎⑤听宫⑥翳风 ⑦迎香⑧地仓⑨人中 3.面部美容按摩基本手法 医家名言:“手上无功,按摩空;手上有功,气血皆通”。可见,按摩不是简单的揉搓,而要掌握一定的手法。按摩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按摩手法。对面部美容按摩来说,基本手法如下: (1)搓掌浴面 部位:面部 操作:将两手掌搓热,贴于面部,如洗脸状上下摩搓面部,反复操作2—3分钟。(图6—9—1,2,3,4)。

推拿治疗常用手法

推拿治疗常用手法 手法的概念:用手或肢体其它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进行操作的方法,称推拿手法。 手法形式有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以及肢体其它部位,直接在患者体表进行操作,通过功力的“深透”而产生治疗作用。因主要以手进行操作,故通称为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推、拿、压、按、擦、捏等动作,这些仅是简单的随意动作,它没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不必讲究动作规范,所以不能与推拿手法相提并论。《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伤有轻重……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基本要求: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这是推拿前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概括。 持久——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要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 有力——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根据病人体质、病证、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 均匀——指手法动作的节奏性和用力的平稳性。动作不能时快时慢,用力不能时轻时重。 柔和——指手法动作的稳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是软弱无力,也不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以上各点是有机联系着的,四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持久能使手法逐渐深

透有力,均匀协调的动作能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刚柔相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手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熟练掌握各种手法并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手法练习和临床实践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达到如《医宗金鉴》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随手出。”的境界。 一、扌衮法: 扌衮法是滚法推拿学术流派的主要手法,由丁季峰所创。 1、动作要领 (1)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肘关节屈曲120—140度。 (2)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小鱼际掌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上(掌背侧中、无名、小指部位)。 (3)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2、操作要求: (1)手法吸定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 (2)压力、频率、摆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3)手法频率120—160次/分。 3、与滚法的区别 滚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中的辅助手法之一。操作时,腕部悬屈,掌握空拳,食中无名小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为着力点,腕部作往返均匀的摆动,随着腕部的摆动,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在施术部位上作缓慢移动,压力均匀,动作灵活,速度160次/分。

推拿手法学 知识点汇总

推拿手法学知识点汇总 (From:罗佳佳and罗淳) 《少林内功》 1.前推八匹马势 2.倒拉九头牛势 3.凤凰展翅势 4.霸王举鼎势 5.两手托天势 6.顺水推舟势 7.怀中抱月势 8.仙人指路势 9.平手托塔势 10.风摆荷叶势 11.单凤朝阳势 12.海底捞月势 13.顶天抱地势 14.力劈华山势 15.三起三落势 16.乌龙钻洞势 17.饿虎扑食势 《易筋经》 印度高僧达摩所创,是一套身心并练,内外兼修,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医疗保健养生功。 1.韦陀献杵 2.横担降魔杵 3.掌托天门 4.摘星换斗 5.倒拽九牛尾 6.出爪亮翅 7.九鬼拔马刀 8.三盘落地 9.青龙探爪 10.卧虎扑食 11.打躬击鼓 12.掉尾摇头 第二章 1、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 即名按摩也。 2、按摩作为学科名始见于《内经》。 3、《金贵要略》首次提到膏摩一词,首次记载手法抢救自缢死。 4、《皇帝歧伯按摩》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医学专著。 5、隋唐时期推拿医学进入又一次高潮。 6、《唐六典》记载推拿治疗范围为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7、《儒门事亲》将按摩与针灸等归入“汗法”。

8、“推拿”一词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家张四维《医门秘旨》。(“按摩”一词被官方 取消后,推拿成为了正式学科名) 9、小儿推拿体系的标志:《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和一批小儿推拿专著的诞生。 10、《医宗金鉴》提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详 细论述“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正骨八法。 11、1958年,上海成立第一所上海推拿医士学校。 第三章 1、推拿手法简称手法,是指以治疗、康复、预防或保健为目的,以手(或肢体 其他部分)刺激人体的有一定法度的动作技法。包括手法操作的目的、主体、对象、技术特性四个要素。 2、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分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 动关节类。 3、推拿手法的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舒筋缓急、调利骨节、补肾益气、 调理肠胃、化痰畅肺、急救醒神、美容养颜、养生保健。 4、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对运动关节类手法,基 本要求为稳、准、巧、快。 5、对深透的理解:深透是指手法具备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四项基本要求 后,形成了一种渗透力。这种渗透力,可透皮入内,直接深达手法刺激体表的深层组织和内脏器官,或间接地通过各种途径使手法的生物效应到达目标脏腑器官,起到调整脏腑虚实的作用。深透,主要是指力的深透,但同时也包括了热的深透。 6、推拿手法的禁忌症,了解。P37(慎用:饥饿、过饱、极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后、 怀孕者慎用、酒醉者。禁用:高热、急性传染病者、皮肤破损或感染、骨折部位、骨或关节结核者、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出血性疾病或正在出血部位、严重心脏病、恶性肿瘤部位、精神疾病不稳定者或酒后不清醒者)7、摆动类手法包括:滚法、一指禅推法、一指禅偏锋推法和鱼际揉法。(操作要领、动作关键) 8、一指禅推法: 注意事项: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吸定(紧推慢移);临床应用:“循经络,推穴道”,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调节脏腑功能的功效。 12、缠法频率220次/min,具有活血祛瘀、生肌托毒的功效和较强的消散作 用。 10、跪推法的全称:一指禅跪推法。 11、一指禅偏锋推法着力点相当于少商穴处。 12、摩法与揉法的区别 摩法:用手掌或手指在体表做环形摩擦的手法;按揉法:垂直按压与水平环旋揉动复合运用,带动皮下组织转揉动的手法。 13、推桥弓:用拇指指腹从翳风穴从上到下推至锁骨上窝。 14、擦法:在受术部位作单向直线来回摩擦运动的手法。 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小鱼际擦法、鱼际擦法、掌擦法、指擦法。产热量最高的是:掌檫法 15、临床运用:适用于全身。(小鱼际:脊柱两侧,肩胛上部,肋间部;鱼际: 四肢<尤其上肢>;掌檫:肩背部,胁肋部,胸腹部;指檫:四肢小关节,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一、保健四大手法 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常用作于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暂时,病愈后再进行。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二、固表止汗四大手法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 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每日一次。外感、发热时可暂停。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三、通便四大手法 用食指或中指揉脐旁开2寸(约宝宝2个手指的宽度)的位置即为揉天枢。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推拿手法学重点教学提纲

1.易筋经:“易”改变;“筋”筋脉,肌肉,筋骨;“经”方法。即通过锻炼能够改变筋骨, 抻筋拔骨,强壮筋骨,调节脏腑经络,变易强壮身形的健身锻炼方法。(1.韦驮献杵2.横担降魔杵 3.掌托天门 4. 摘星换斗 5.倒曳九牛尾 6.出爪亮翅7.九鬼拔马刀8.三盘落地9.青龙探爪10饿虎扑食11.打躬击鼓12.掉头摇尾) 2.《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明确记载了“中央者”是按摩和导引的发源地。 3.按摩始见于《内经》 4.《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膏摩” 5.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 6.《唐六典》推拿治疗范围:“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 7.金代医家张从正将按摩和针灸归为“汗法” 8.“推拿”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家张四维《医门秘旨》 9.清代《医宗金鉴》提出正骨手法的总结和正骨八法。文中提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10.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分类有六大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手法。 11.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12.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要求:稳,准,巧,快。 13.一指禅推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14.开天门:用拇指指腹由两眉头之间向上直推至额上发髻处。 15.推坎宫:用拇指桡侧从眉心向眉梢作分推。 16.推桥弓:用拇指指腹从翳风穴由上而下推至锁骨上窝等。 17. 复合手法1.按揉法2.拿揉法3.推摩法4.牵抖法5.扫散法6.踩跷法 各个手法作用:滚法——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滑利关节。 一指禅推法——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调节脏腑。 缠法——活血祛瘀,生肌托毒,且有较强的消散作用。 一指禅偏锋推法——镇静安神,活血通络。 鱼际揉法——舒筋通络,宁心安神。 抖法——舒筋解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消除疲劳。 15.擦法常用小鱼际擦法(侧擦法) 16.挤压类包括: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搓法,捻法,拨法。 掌按法的注意事项:a.方向:按压的方向应与受术者体表垂直;b.力量:用力要由轻到重平稳加压,再由重而轻逐渐减压,不可冲击式用力。 17.拨法:先按后拨 18扳法:以“寸劲”作用于关节,使其瞬间突然受力,而产生被动的旋转,屈伸,屈收等关节运动的手法,称为扳法。 19.摇法包括颈椎摇法,腰椎摇法(a.坐位腰椎摇法,b.仰卧位……c.俯卧位……),肩部摇法(a.托肘摇肩法,b.扶肘……c.握手……〈幅度最小〉d.大幅度摇肩法)。 20最后的问答题

按摩要领和具体手法

按摩要领和具体手法 按摩基本手法介绍。要学习按摩,首先要了解各个部位的按摩方法手法,以下是较多作为按摩位置的颈椎以及其周围部位所用的按摩手法。 技巧要点: 按摩者姿势:沉肩、坠肘、松腕(扎马步) 按摩技巧:有力度热度渗透 均匀:幅度、频率、力度 持久:有连贯性 柔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用力方向,自然力收回)颈部一般套路 ●手掌抚摩或按摩颈,,以后部发热舒适为度,动作由轻及重,由小到大,快慢结合。 ●按揉颈肌,左手扶住受术者头部以固定,右手拇指和食、中两指分别位于颈椎两侧肌肉 隆起之处,自上而下,由轻及重进行按摩揉捏,边按揉,边下移,重复动作5~10次。 ●按揉风池穴,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对准风池穴,轻按重揉,范围由小及大直到有酸胀感●自上而下,大拇指点按脊椎两侧,自风池沿肌肉走向(凹)至肩井 ●自上而下,用手指推脊椎两侧的肌肉 ●拿项肌,拇指和食、中两指拿担其两侧的颈项肌,自上而下均匀用力,动作一张一弛, 反复20~30次 附:挤压---十指交叉,掌跟夹拿(也可用于三角肌、肱二头肌附近) 肩部 具体手法:(肩背部按摩大多适用,肩部:揉拿按击滚;背部:击揉按拨滚) 1.击:锤、拍、劈、扣(有节奏感) 叩击类手法: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掌侧小鱼际、指尖叩打体表。 拍法:虚掌,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 掌击法:手指自然松开,腕伸直,用掌根部叩击体表。 注:施术时需询问受术者感受 2.揉: 要点:回旋 指柔、掌根揉、肘揉 掌揉法: ?动作要领: 术者用手掌掌根附着于治疗部位或穴位,稍用力下压,腕关节略背伸,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以及手掌连同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运动,并带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