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比较精修订
- 格式:docx
- 大小:138.81 KB
- 文档页数:4
68总第352期 2017·10A ︼|教学探索收稿日期:2017-07-13作者简介:王备,无锡新吴区泰山路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无锡市新吴区音乐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研究方向为音乐课程与教学。
摘要:达尔克罗兹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对两种音乐教育体系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观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核心理念、现实借鉴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一线音乐教师探本溯源、厘清概念、找准支点、融会贯通。
而加强基于民族音乐的合唱教学、加强音乐与动作的研究实践是当下音乐课堂立足现实、走向未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体系;比较;借鉴;融合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0A-0068-04早在“八五”期间,曹理教授领衔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对美、德、日、苏四个国家和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了八部研究专著,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广大音乐教师持续的思考、行动。
自“十二五”末以来,无锡新吴区王备音乐名师工作室,选取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作为切入点,进行了一系列移植性、体验式的研究,下面,就结合理论与实践,谈谈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历史比较、现实借鉴和发展愿景。
一、追溯源点——两种音乐教育体系的历史比较达尔克罗兹1894年出版了《实用音准练习》,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对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的实验和探索,1905年,达尔克罗兹在瑞士作曲家协会的会议上,首次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赢得公众的一致认可,1906年,出版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1919年发表了《节奏、音乐和教育》,1930年发表了《体态律动、艺术和教育》,1950年达尔克罗兹逝世后,其音乐教育体系在欧美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产生和发展于一战、二战期间,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使广大民众希望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并促进各领域思维方式的变革,而当时的音乐教育重视技术,忽视感受与表现,从而缺乏对音乐的积极反应。
浅谈达尔克洛兹、柯达伊、奥尔夫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上的对外开放,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世界上较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入我国,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在学校、幼儿园,呈现了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
近现代世界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一些独立而富有特色的儿童音乐体系的形成,确立和传播现象为标志的。
达尔克洛兹、柯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中影响最大的三大教育体系,了解这些体系的教育原理和思想上的精华,对于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必要的。
(一)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埃米尔•雅克•达尔克洛兹(E.J.Dalcroze),(1865—1950)瑞士人,著名音乐教育家。
他于1902年创立了“体态律动”学说及其音乐教学法。
体态律动学音乐教学法主要特点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即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性,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训练学生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他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
针对这一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
在达尔克洛兹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中,渗透着很多著名教育家的思想观点。
举世闻名的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论教育》中,通过它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教育理论和儿童观。
他的基本观点之一。
要“遵循自然法则”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就是应该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本来具有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
瑞士著名教育家培斯塔洛奇的教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本性力求生长、发展和表现,时机到来后,人的内心深处会萌发出先挑起你的动力来。
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比较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比较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比较着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Jaques-Dalcroze)创立了本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
这个已有将近上百年历史的音乐教育体系对20世纪后来相继出现、形成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
达尔克罗兹方法能教给孩子们理解复杂的韵律。
听到音乐时,孩子们会随着节奏起舞。
通过统一调动其视觉、听觉、感觉,并随音乐而动,孩子们会得到完整的音乐体验,同时孩子们还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
达尔克罗兹的教育原则也构成了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的基础。
首调唱名法与听觉训练传统的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固定唱名法、强调培养绝对音感。
现在这种教育目标与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今天不但在美国,就是在欧洲的许多国家,特别是对于学校音乐教育,也已经广泛使用首调唱名体系。
概括地讲,首调唱名法把无论在什么高度上建立的大调统统归结为从do开始,小调则是从la。
我国普遍采用的“简谱”实际属于这种唱名体系。
首调唱名法与调式音级相统一、与调式运动相适应,它使调式中的音级相对“固定”,会使学习者形成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反应,使音乐成为容易理解的语言,有利于促进儿童音乐思维的形成。
首调唱名体系作为适应民族民间音乐有调性、调式的传统,适应儿童的歌唱、音乐活动实践,在发展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进行即兴的音乐活动、学习识谱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的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学活动中吸收了柯达伊体系的一些方法,例如采用了五声音调歌曲的学习、手势的使用、音级学习的先后进入顺序等,目的是为了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而不再长时间停留在C大调音阶上追求绝对音高的巩固。
这也说明当代几个重要的音乐教育体系之间互为吸收借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视唱练耳教学方法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作者:金婵娟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4期摘要:达尔克罗兹、柯达依、奥尔夫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学习、研究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方法对于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奥尔夫、柯达依、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都很重视视唱练耳的教学,本文通过联系实际教学,选择性的运用其教育观念与方法,得出奥尔夫、柯达依、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中小学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视唱练耳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基金课题项目(Y201025083)研究成果音乐课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门学科,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音乐课不能缺少的教学内容,需要有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
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在音乐教育中都把视唱练耳作为重要内容,比较研究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给我国中小学视唱练耳教学带来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都重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
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需从本民族音乐文化开始,他把家乡的方言、儿歌作为编写教材的素材。
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要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他的教材是在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基础上,保留了民族音乐特色的风格与传统。
在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中,运用不同的民族乐器进行节奏训练,使学生接触民族音乐,培养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不够重视,教学中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较少,很多素材都采用国外的音乐作品,学生表现为偏爱流行音乐,但不喜欢民族音乐,很少了解民歌、戏曲、民族乐器。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如:戏曲、民歌、民族器乐等十分丰富而精深。
所以,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值得我国视唱练耳教育的借鉴。
(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对策1. 进行民族音乐中特有的节奏训练通过对民族音乐节奏的特点了解,进行节奏训练去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感。
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摘要:20世纪以来,由于教育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外音乐教育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崭新的理念和方法,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柯达伊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被誉为世界音乐教育的“三大支柱”。
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三者产生于不同的国土,孕育着这三种教学法的国家民俗风格、文化魅力也都完全不相关,即使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别性,但三种教学法却也含有一些相同的特质。
下文我重点就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三大教学法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比较一、三大教学法的相同之处1.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指的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又称艺术鉴赏力,它是素质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著有《美育》一文,在此文章中充分的表达了他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及看法,道出了审美教育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需物”。
(1)在奥尔夫教学法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简单易学的奥尔夫乐器的训练与声势教学的学习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综合的、全面的音乐知识。
(2)柯达伊也特别重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我们不难从他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受能力、多声部音乐感受能力中看出他对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视。
同时,通过音乐审美教学来培养学生对全面的社会的感知能力的提高。
(3)达尔克罗兹认为“内心听觉是在音乐感悟性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以达到审美体验为目的。
”从中可以看出达尔克罗兹对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
2.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指人类所具有的特殊的、独有的一种能力,它不仅仅是挖掘和缔造新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是新思想产生的涌动之泉。
创造力不仅对个体而言至关重要,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奥尔夫认为音乐最忠于音乐本身的表现形式就是即兴,即兴创造这种模式同时也是情感表露的最佳方式之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其他国外先进音乐教育体系比较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当代教育的价值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的教育体系倡导审美愉悦体验,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原本性、实践性、互动性、即兴性、创造性、多元化、本土化的理念, 逐渐成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新的手段和途径。
笔者本着客观的态度, 将其与当前国内主要应用的其他国外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比较, 主要针对达尔克罗兹、柯达依、铃木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进行研究。
实践中我们发现,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铃木音乐教育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
四者同样都是以发展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同样从人的心理特征出发, 面向一切愿意学习音乐的人;同样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同样注重音乐实践,强调节奏训练与即兴表演, 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
但是,由于各教育体系的立足点不同, 也各有特色和差异。
首先, 达尔科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由著名的瑞士音乐家、教育家爱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实验并建立的二十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认为, 人体运动与音乐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人体本身正是音乐表演媒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音乐的节奏和力度可以通过身体实现和把握。
达尔克罗兹提出, 可以通过“律动教学” , 使学生达到振动与感觉、情感与思维、控制与本能,以及想象与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方法包含三个方面: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
虽然,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形成阶段曾受其影响, 但超越了达尔克罗兹的教学。
其原本性音乐教学,以节奏为中心, 结合体态律动,实现动作和音乐在教育中的彼此融合、相互补充, 探索动作与音乐互补的教学训练方法――声势, 来促使学生体验感受节奏的内在关系, 增加内心体验与外在动作的协调感。
又将歌唱、舞蹈也重新组合起来, 形成语言、音乐、舞蹈、戏剧的统一。
浅析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中职课堂的运用如今音乐素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的成长和发展,作为老师更希望通过学校音乐课来巩固中职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同时在音乐素养提高的过程中兼顾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
在我本科学习期间,了解了三种先进的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和达尔库罗兹教学法。
结合国内现状,我设想如将柯达伊与奥尔夫教学法运用至国内中职音乐课堂中。
一、中职音乐课堂现状音乐教育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样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音乐课一直被视为副课、可被替换的课,没有被重视,然而大部分学生却在义务教育的学校以外学习声乐和各种乐器并参加比赛。
说明学生都热爱音乐,而有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并没有起到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的作用,不能达到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融入到音乐课堂。
二、柯达伊教学法的介绍:(一)柯达伊教学法以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名字命名的一种教学法,起源于匈牙利。
他是“世界四大音乐教育支柱”并且创立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他的音乐作品多取材于当地民歌。
(二)歌唱教学柯达伊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为:以歌唱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
歌唱教学中所用的歌曲以五声调式为特的征匈牙利民间音乐为主,五声调式更易于掌握,并且属于匈牙利的音乐母语。
语言代表着一个人的地域特征,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同语言一样,也是一个人的文化标示。
因此,音乐教育应以音乐母语为学习的起点和主体。
而音乐应回到现实、回归人民,从而实现音乐的全民化,所以柯达伊主张用合唱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培养集体感和团员的友谊,带给所有人精神的升华。
(三)首调唱名体系首调唱名法:音名和唱名没有绝对关系,但不管主音如何变化,人们唱出的各个音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非常适合于歌唱教学,易让学生接受,也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
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一般采用简谱记谱,简谱实际上就是一种首调记谱法。
所以,采用首调唱名法也比较符合我们学习音乐的习惯,易于我们学生的接受和学习。
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奥
尔夫音乐教育的比较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比较
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比较
着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Jaques-Dalcroze)创立了本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
这个已有将近上百年历史的音乐教育体系对20世纪后来相继出现、形成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
达尔克罗兹方法能教给孩子们理解复杂的韵律。
听到音乐时,孩子们会随着节奏起舞。
通过统一调动其视觉、听觉、感觉,并随音乐而动,孩子们会得到完整的音乐体验,同时孩子们还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
达尔克罗兹的教育原则也构成了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的基础。
首调唱名法与听觉训练
传统的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固定唱名法、强调培养绝对音感。
现在这种教育目标与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今天不但在美国,就是在欧洲的许多国家,特别是对于学校音乐教育,也已经广泛使用首调唱名体系。
概括地讲,首调唱名法把无论在什么高度上建立的大调统统归结为从do开始,小调则是从la。
我国普遍采用的“简谱”实际属于这种唱名体系。
首调唱名法与调式音级相统一、与调式运动相适应,它使调式中的音级相对“固定”,会使学习者形成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反应,使音乐成为容易理解的语言,有利于促进儿童音乐思维的形成。
首调唱名体系作为适应民族民间音乐有调性、调式的传统,适应儿童的歌唱、音乐活动实践,在发展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进行即兴的音乐活动、学习识谱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的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学活动中吸收了柯达伊体系的一些方法,例如采用了五声音调歌曲的学习、手势的使用、音级学习的先后进入顺序等,目的是为了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而不再长时间停留在C大调音阶上追求绝对音高的巩固。
这也说明当代几个重要的音乐教育体系之间互为吸收借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都认为不应该让儿童跟着钢琴学习歌唱。
使钢琴成为儿童歌唱学习离不开的拐杖,不利于听觉能力的发展,并且都强调稳定拍感的培养。
当然,这需要对儿童进行认真培养,当儿童能够唱准音调、又有稳定的节拍律动感时,可以说他具有了基本的音乐能力,这是音乐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基础。
有特色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的发展
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特色就是体态律动教学,体态律动的教学活动现在更趋向于综合化。
在教学内容和理论上通常分别阐述的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和即兴创作等,在教学实践中则往往是综合的、紧密联系的、互为影响和作用的。
柯达伊音乐教育的特色就是歌唱教学,但并不拘泥于歌唱这一种单一的形式。
而是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形式相结合,给儿童的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和表现表达的机会。
两者在保有各自特色的同时都向综合性教学发展。
即兴创作教学活动的发展
两者都强调即兴活动在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即兴活动是即时作出音乐表现、音乐判断的创造性音乐行为。
在即兴创作或表演中,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和流畅的音乐思维。
要对同时出现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问题给以权衡和处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听觉判断、灵敏性和创造性。
这项学习内容体现了音乐学习的本质,也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人类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作用。
今天的即兴创作已不仅仅是在钢琴上的即兴作曲,它已经成为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伴随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培养想象力、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即兴的音乐活动可以始自儿童音乐学习的第一天。
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儿童进入状态、引发兴趣,最终使他们能够出于自发、自然的情绪创造出自己的想象、表现,这是即兴音乐活动的目的。
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即兴的音乐活动在儿童音乐潜能开发训练中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比较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创建。
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元素性的音乐思想。
他认为元素性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而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的整体的艺术。
通过这些整体的艺术活动,加上鼓、木棰、木块以及钟等节奏感强的乐器,孩子们学会了音乐结构,以及如何保持同一个节拍。
这种方式是团队体验,孩子们通过歌唱、游戏、合韵脚、跳舞等活动学会了参与团队工作。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这一点上,柯达伊与奥尔夫都是惊人的一致,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进步。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
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
柯达伊追求的目标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
这个教育目标的提出是基于他对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理解。
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
生。
音乐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音乐本身,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
二者所处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因此所提出的内容与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在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上,都站在了人类学与社会学的高度,道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这也是每一个音乐教育者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的方向。
关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柯达伊认为,创造能力实际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够开掘这种能力。
他强调只有建立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世界性的魅力。
柯达伊体系的教学实践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抓住了两个环节:民族音乐音调的感性积累和对音乐结构的初步感知与实践应用。
并且在实践中让孩子为他们熟悉的歌谣即兴地编配曲调歌唱。
奥尔夫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一项就是即兴的原则。
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
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
两者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音乐教育所应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人的影响和审美经验给人带来的感受、体验。
这正是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区别。
在音乐创造性活动中没有对错,而是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了自己的独创、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经验。
在采用创造性活动的研究中我么也发现,凡是能够自由地表达、表现自己,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的儿童,他们容易解脱心理的紧张压力,获得情感的自由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而这会给他们带来终生的快乐、自信和成功。
这也是柯达伊与奥尔夫的创造性音乐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
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是柯达伊所最为强调的。
他曾和着名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收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之后柯达伊教育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把这些优秀的作品交给孩子们。
柯达伊还强调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的音乐基础上,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
同时柯达伊也重视世界其他各民族音乐广泛学习,他强调民族音乐为基础、为出发点,并不是狭隘的封闭,而是要是其根基首先扎在民族音乐土壤中,进而在更广阔的领域接受人类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
柯达伊始终把音乐教育做了文化的定位,明确音乐教育具有文化发展的使命。
而奥尔夫的元素性思想使音乐真正回归于人的本性的追求。
奥尔夫的家乡是德国,因此,许多教学活动是以他家乡的语言、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为基本教材的。
他提出每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应采用这种方式。
看来两者都是很注重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的。
教育教学活动的比较
两者的教育体系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都有高标准的教育要求、艺术要求、审美要求。
但也有显着的不同:
奥尔夫体系并没有严格地要求教师按照规定的教学进度、固定的教材进行教学,他强调教育教学的创造性、灵活性,认为每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教师都可以根据他们自己对奥尔夫体系的理解来进行有个性的教学。
所以,奥尔夫的教学质量与教师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
柯达伊体系是在国家的支持下,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全面地贯彻柯达伊的教育改革思想,通过系统全面的音乐教育,使匈牙利在几十年间一跃跨入世界音乐教育先进的行列。
它具有大量的高质量的教材,有较为严格艺术标准。
柯达伊也强调教师的培养,但是与奥尔夫不同的是,支撑柯达伊体系的是大量的高水准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