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改性之光接枝聚合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70.33 KB
- 文档页数:5
1.1表面改性概论[1,2]聚合物的性能不仅仅与内部结构有关,有时也受材料表面性能的极大影响,聚合物本身存在着大量的表面和界面问题,表面的粘接、腐蚀、染色、吸附、耐老化、耐磨、润滑、表面硬度、表面硬度、表面电阻及由表面引起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等。
聚合物表面存在弱边界层(WBL层),其表面能低、化学惰性、表面污染等影响表面吸附、印刷、以及其他应用。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的方法有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种,而按照改性过程体系的存在形态又分为干式处理和湿式处理。
干式处理可分为:聚合物混炼、表面粗化、离子注入、电离活化线处理、臭氧处理、火焰、蒸镀、放电处理。
其中,放电处理细分为:电晕处理、辉光放电处理、等离子体聚合、低温等离子处理。
湿式处理分为:化学药品处理、引发处理、聚合物涂覆、电极沉积、催化接枝。
由于我的研究方向偏向光引发聚,所以此篇综述围绕光接枝聚合改性展开。
1.2光接枝改性紫外光因为较低的工业成本以及选择性使得紫外光接枝受到重视,选择性是指众多聚烯烃材料不吸收长波紫外光(300-400nm),因此在引发剂引发反应时不会影响本体性能。
光接枝改性相对于传统表面改性方法有两大突出优点:(1)紫外光比高能辐射对材料的穿透力差,故接枝聚合可严格地限定在材料的表面或者亚表面进行,不会损坏材料的本体性能。
(2)紫外辐射的光源及其设备成本低,反应程度容易控制,容易实现连续化工业生产。
1.3表面光接枝的化学原理这里首先介绍光聚合的基本原理[3]。
光聚合法又称光引发聚合,是指在光照条件下,光引发剂或者光敏剂吸收光能产生活性中心(如自由基、阴离子和阳离子等),进而引发单体聚合的一项高分子合成技术。
同时,光聚合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聚合技术,它具有聚合能耗低、聚合速度快、生产效率高、聚合反应温度低、反应设备简单、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已经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兴趣。
众所周知,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
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综述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综述摘要:由于聚合物表面化学能低、化学惰性等因素,其使用时需要进行表面改性。
本文综述了聚合物表面改性的方法(化学处理、低温等离子处理、表面接枝处理、电晕放电处理、光化学改性和离子注入改性),并对其改性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高聚物表面因表面能低、化学惰性、表面污染及存在弱边界层等原因,往往难以润湿和粘合。
因此,常常要对高聚物进行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目的就是改变表面化学组成,增加表面能,改善结晶形态和表面的几何性质,清除杂质或脆弱的边界层等,以提高聚合物表面的润湿性和粘结性等。
高聚物的表面改性方法有多种,如电晕、火焰、化学改性、等离子改性、辐照、光化学改性等。
这些方法一般只引起10nm~100μm 厚的表面层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对整体性质影响较小。
高聚物表面处理后的表面层化学、物理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表面层很薄,对表面层变化的表征往往比较困难,表面物理性能一般通过接触角和表面能的测试进行表征,表面的形貌可用电镜进行观察,表面化学组成可由ESCA(光电子能谱)表征。
表面处理的效果往往由材料使用的性能直接评估,例如粘接强度的提高,印刷性能的改进,染色性的改善等等。
目前,聚合物改性方法主要有:化学处理、低温等离子处理、表面接枝、电晕放电处理和热处理等方法。
本文综述了上述聚合物表面方法的研究进展。
1.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用化学试剂浸洗高聚物, 使其表面发生化学的和物理的变化。
其研究进展如下:1.1溶液氧化法溶液氧化法是一种应用时间较长的处理方法,由于其简便易行,以处理形状复杂的部件,且条件易于控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溶液氧化法对聚合物表面改性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化学氧化剂的种类及配方、处理时间、处理温度。
常用的氧化体系有:氯酸-硫酸系、高锰酸-硫酸系、无水铬酸-四氯乙烷系、铬酸-醋酸系、重铬酸-硫酸系及硫代硫酸铵-硝酸银系等,其中以后两种体系最为常用。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综述姓名:班级:高分子学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摘要:本文综述了聚合物表面改性的目的、意义和多种方法,主要包括有溶液处理法、等离子体处理法、表面接枝法、辐照处理法和新兴的原子力显微探针震荡法,并结合具体聚合物材料有重点的详细介绍了改性方法及其改性机理。
并综述了聚合物表面改性效果的表征方法。
关键词:聚合物;表面改性;目的和意义;方法;表征方法一、聚合物的表面改性的目的和意义聚合物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聚合物材料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其表面,如印刷、吸附、粘结、摩擦、涂装、染色、电镀、防雾、防腐蚀、耐老化、表面电导、表面硬度等许多应用场合,都要求聚合物材料有适当的表面性能。
因此,聚合物材料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内在性能,也应具有良好的表面性能。
然而,几乎没有哪种聚合物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本体性能和表面性能。
大多数聚合物的表面能较低,存在表面惰性和疏水性、对水不浸润、对胶粘剂或涂料的粘附强度低、或染色性差等不足之处,其应用范围也因此受到限制。
要改善其表面性能,往往须做聚合物表面改性。
聚合物在日常生活及化工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这些聚合物表面的亲水性和耐磨损性较差,限制了聚合物材料的进一步应用。
为了改善这些表面性质,需要对聚合物的表面进行改性。
聚合物表面改性是指在不影响材料本体性能的前提下,在材料表面纳米量级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操作,赋予材料表面某些全新的性质,如亲水性、抗刮伤性等。
二、聚合物的表面改性的方法聚合物的表面改性方法很多,本文综述了溶液处理方法、等离子体处理法、表面接枝法、辐照处理方法和新兴的原子力显微探针震荡法。
下面将结合具体聚合物材料详细介绍各种改性方法。
1 溶液处理方法1.1 含氟聚合物PTFE或Teflon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化学稳定性、电性能以及抗水气的穿透性,所以在化学和电子工业上广泛地应用,但由于难粘结,所以应用上受到局限。
杨万泰 男,41岁,教授,博导。
1982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1985年3月在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96年4月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取得工学博士学位。
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方向:可控性表面接枝聚合的理论及应用,阴离子和自由基活性聚合,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
拥有3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30多篇。
知识介绍表面光接枝原理、方法及应用前景杨万泰 尹梅贞 邓建元 杜久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 提要 介绍了表面光接枝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前景。
表面光接枝主要是用芳酮引发有机材料产生表面自由基,从而引发单体聚合生成表面接枝链。
实施方法有气相法、液相法和连续液相法。
表面光接枝应用领域广泛,可用于聚合材料的表面改性以及表面功能化。
关键词 表面光接枝,有机材料,表面改性,表面功能化引言目前高分子材料已在材料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80年代,由于高分子材料表面能太低,已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故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探索聚合物材料的表面改性。
表面改性是指在保持材料或制品原性能的前提下,赋于其表面新的性能。
目前主要应用方法有表面涂覆法、用火焰、电晕放电、酸处理等手段的表面氧化法、表面活性剂法、等离子体法、高能辐射、紫外辐射以及其它方法引发的表面接枝聚合等。
在这些方法中,以紫外光引发的表面接枝聚合(表面光接枝)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紫外光比高能辐射对材料的穿透力差,故接枝聚合可严格地限定在材料的表面或亚表面进行,不会损坏材料的本体性能;(2)紫外辐射的光源及设备成本低,易于连续化操作,故近年来发展较快,极具工业应用前景。
表面光接枝的研究始于1957年的O ster 等人(美国)的报道[1],近年来西欧等国的研究报道愈来愈多,其应用领域也已从最初的简单表面改性发展到表面高性能化、表面功能化、接枝成型方法等高新技术领域。
国内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基本上属于空白。
笔者在瑞典B .R ā。
表面光接枝聚合及进展杨万泰(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机材料表面工程研究室,北京 100029)聚合物制品的表面改性和表面功能化目前已成为聚合物科学的热点之一。
在众多表面改性和功能化方法中,表面光接枝聚合以其具有的设备投资低,容易操作,反应仅限制在表面等优点而逐渐引起学者和工业界的重视,故最近几年这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
笔者在1993年8月至1996年8月曾有幸作为该领域开拓人之一的B.Råndy教授学生,在瑞典从事了近三年的表面光接枝领域的研究。
回国后建立了一个有机材料表面工程研究室,不仅继续了这方面的基础研究,而且在将表面光接枝聚合变成一有效的表面处理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报告将介绍这些研究工作和结果。
表面光接枝聚合是一二维表面受限非均相聚合反应体系,非常复杂。
但反过来看,这种复杂性却为我们提供了调控的可能性。
如接枝深度、接枝层厚度。
接枝层内部形态和表面形貌均可由多种反应参数进行控制。
表面交联,表面接枝交联,表面接枝固化,以及表面接枝IPN也由该体系而产生。
表面光接枝用的单体大多用的是丙烯酰胺、丙烯酸及衍生物,这些单体不仅成本高,大多数还有毒或刺激性气味,不适合于开放性的车间规模塑料或纤维制品的表面接枝处理。
为此,我们系统研究了成本低,环境基本友好的两种单体,马来酸酐(MAH)和醋酸乙烯(VAC)的表面光接枝性能,找到了有效的接枝方法;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MAH和苯乙烯的自引发现象,发明了熔融表面接枝方法;利用MAH与给电子单体形成的CTC,可以大大加速接枝反应速度,提高接枝效率。
由于这两种单体含有酐基和酯基,也为表面后功能化奠定了基础。
利用两步法,即首先用光化学反应在基材表面形成休眠基,尔后热聚合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将一些毒性较大,对光较敏感地单体接枝在制品表面,其接枝量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控,这就为制备一些需要大量基团的功能材料奠定了基础。
通过沉淀接枝方法可以得到具有单分子链的接枝层,该方法适用于仅需超薄改性层的表面处理,同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观测到接枝链颗粒在表面增长的过程。
聚合物表面改性聚合物表面改性根据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化学改性、光化学改性、表面改性剂改性、力化学处理、火焰处理与热处理、偶联剂改性、辐照与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一、化学改性化学改性是通过化学手段对聚合物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其具体方法包括化学氧化法、化学浸蚀法、化学法表面接枝等。
1.1化学氧化法是通过氧化反应改变聚合物表面活性,例如聚乙烯这种材料的表面能很低,用氧化剂处理聚乙烯,使其表面粗糙并氧化生成极性基团,从而使其表面能增高;在室温下将聚乙烯在标准铬酸洗液中浸泡1-1.5h,66-71℃条件下浸泡1-5min,80-85℃处理几秒钟,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通过臭氧氧化处理可有效地改善聚丙烯表面的亲水性,处理前的表面接触角为97°,臭氧氧化处理后,表面接触角将达到67°。
1.2化学浸蚀法是用溶剂清洗可除去聚烯烃表面的弱边界层,例如通过用脱脂棉蘸取有机溶剂,反复擦拭聚合物表面多次等1.3聚合物表面接枝,是通过在表面生长出一层新的有特殊性能的接枝聚合物层,从而达到显著的表面改性效果。
二、光化学改性光化学改性主要包括光照射反应、光接枝反应。
2.1光照射反应是利用可见光或紫外光直接照射聚合物表面引起化学反应,如链裂解、交联和氧化等,从而提高了表面张力。
如用波长184nm的紫外线在大气中照射聚乙烯能使表面发生交联,粘接的搭接剪切强度提高到15.4Mpa。
2.2光接枝反应就是利用紫外光引发单体在聚合物表面进行的接枝反应,该技术尤其适用于聚合物的表面改性,这是因为紫外线能量低,条件温和,只是在聚合物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反应,很难影响到聚合物本体。
例如对于一些含光敏基(如羰基),特别是侧链含光敏基的聚合物,当紫外线光照射其表面时,会发生反应,产生表面自由基。
三、表面改性剂改性采用将聚合物表面改性剂与聚合物共混的方式是一种简单的改性办法,它只需要在成型加工前将改性剂混到聚合物中,加工成型后,改性剂分子迁移到聚合物材料的表面,从而达到改善聚合物表面性能的目的。
紫外光辐照论文:接枝聚合对聚合物的表面改性与性能表征【中文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紫外光引发以及低温等离子体引发两种接枝聚合方法对聚合物的表面改性与性能表征。
首先研究了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对聚合物的表面改性。
以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在尼龙(NL)无纺布表面接枝丙烯腈(AN)或丙烯酰胺(AM)单体。
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扫描电镜(SEM)分析证明单体已接枝到尼龙无纺布样品表面。
详细研究了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
接枝率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大,接枝率几乎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接枝率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研究了接枝率对溶胀度、染色性能的影响,发现溶胀度和碱性染料上染率都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接枝后尼龙无纺布的亲水性和可染性都得到提高。
提高了接枝后尼龙无纺布对Cu2+的分离性能。
利用热重分析(TGA)对接枝样品的热稳定性能进行了表征,发现接枝后尼龙无纺布的热稳定性降低;接枝样品的残炭量高于未接枝样品的残炭量,并且实验残炭量高于理论残炭量,说明接枝层在受热过程中不仅自身参与成炭,而且还促进了基体聚合物的成炭,这与点燃时间的延长相互一致,表明通过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的方法可以提高尼龙无纺布的阻燃性。
以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无纺布表面接枝丙烯酰胺(AM)单体。
利用ATR-FTIR分析证明单体已接枝到PET无纺布样品表面。
详细研究了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
接枝率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大,接枝率几乎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接枝率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研究了接枝率对溶胀度、染色性能的影响,发现溶胀度和碱性染料上染率都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接枝后PET无纺布的亲水性和可染性都得到提高。
提高了接枝后PET无纺布对Cu2+的分离性能。
研究了接枝样品点燃时间的变化情况,发现点燃时间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而延长,说明通过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的方法也可以提高PET无纺布的阻燃性。
二氧化硅的接枝共聚1.引言1.1 概述二氧化硅接枝共聚是一种重要的材料改性方法,通过将聚合物分子与二氧化硅表面进行化学键合,实现聚合物与二氧化硅的高效结合。
这种接枝共聚技术可以改善二氧化硅的性能,使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
接枝共聚的原理是在二氧化硅表面引入功能化官能团,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将聚合物与官能团进行连接。
这样一来,聚合物的特性可以与二氧化硅的特性相互结合,形成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材料。
接枝共聚不仅可以增加材料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而且还可以提高材料的附着力和界面相容性。
在二氧化硅的接枝共聚方法中,常用的策略包括原位接枝、化学修饰和物理吸附等。
原位接枝是指通过表面反应将官能团引入二氧化硅颗粒表面,然后与聚合物分子进行化学键合。
化学修饰是指先将聚合物分子表面进行官能团修饰,再通过化学反应将其与二氧化硅表面进行连接。
物理吸附则是利用分子间吸附力将聚合物分子吸附在二氧化硅表面上。
通过二氧化硅的接枝共聚,可以使其性质得到显著改善。
例如,接枝共聚可以提高二氧化硅的抗氧化性能、耐磨性和耐候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其表面活性和分散性。
此外,接枝共聚还能够改善二氧化硅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从而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索接枝共聚的机制和方法,优化接枝共聚体系的配比和工艺条件,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此外,还可以探索接枝共聚技术在其他材料改性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其在电子、医药、环境等领域的潜力。
总之,二氧化硅的接枝共聚是一种重要的材料改性方法,通过将聚合物与二氧化硅表面进行高效结合,可以显著改善二氧化硅的性能,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可能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接枝共聚的概述,对文章的背景和研究对象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阐述了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接枝共聚的定义和原理,以及二氧化硅的接枝共聚方法。
聚合物表界面改性方法概述摘要:聚合物由于表面能低、表面具有化学惰性、难以润湿和粘合、聚合物表面污染及存在弱边界层,所以要使用一定的方法金星表面改性,提高整体性能。
聚合物表面改性通常需要改变表面化学组成,引进带有反应性的功能团;清除杂质或弱边界层;改变界面的物理形态,提高表面能;改进聚合物表面的润湿性和黏结性;设计界面过渡层等。
关键词:聚合物;表面改性;研究进展,应用聚合物在日常生活及化工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这些聚合物表面的亲水性和耐磨损性较差,限制了聚合物材料的进一步应用。
为了改善这些表面性质,需要对聚合物的表面进行改性。
聚合物表面改性是指在不影响材料本体性能的前提下,在材料表面纳米量级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操作,赋予材料表面某些全新的性质,如亲水性、抗刮伤性等。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方法很多,本文综述了常见的改性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下面将结合具体聚合物材料详细介绍各种改性方法。
这些方法一般只引起10-8〜10-4m厚表面层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不影响其整体性质。
一、电晕放电处理电晕放电是聚烯烃薄膜中最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
因为聚烯烃,聚丙烯等烯烃是非极性是非极性材料,有高度结晶性,其表面的印刷、粘接、涂层非常困难。
原理:塑料薄膜在电极和感应辊之间通过。
当施加高压电时,局部发光放电,产生电子、正离子、负离子等高能离子。
电子的冲突电离作用使电子、离子增殖,产生的正离子、光子又发生二次电离而持续放电,结果在阳极和阴极之间产生电晕。
这些高能粒子与聚合物表面作用,使聚合物表面产生自由基和离子,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聚合物表面可形成各种极性基团,因而改善了聚合物的黏结性和润湿性。
二、火焰处理和热处理1.火焰处理①定义:用可燃性气体的热氧化焰对聚合物表面进行瞬时高温燃烧,使其表面发生氧化反应而达到处理的目的②常用可燃气体:采用焦炉煤气或甲烷、丙烷、丁烷、天然气和一定比例的空气或氧气。
即焦炉煤气、甲烷、丙烷、丁烷、天然气。
1.1表面改性概论[1,2]
聚合物的性能不仅仅与内部结构有关,有时也受材料表面性能的极大影响,聚合物本身存在着大量的表面和界面问题,表面的粘接、腐蚀、染色、吸附、耐老化、耐磨、润滑、表面硬度、表面硬度、表面电阻及由表面引起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等。
聚合物表面存在弱边界层(WBL层),其表面能低、化学惰性、表面污染等影响表面吸附、印刷、以及其他应用。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的方法有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种,而按照改性过程体系的存在形态又分为干式处理和湿式处理。
干式处理可分为:聚合物混炼、表面粗化、离子注入、电离活化线处理、臭氧处理、火焰、蒸镀、放电处理。
其中,放电处理细分为:电晕处理、辉光放电处理、等离子体聚合、低温等离子处理。
湿式处理分为:化学药品处理、引发处理、聚合物涂覆、电极沉积、催化接枝。
由于我的研究方向偏向光引发聚,所以此篇综述围绕光接枝聚合改性展开。
1.2光接枝改性
紫外光因为较低的工业成本以及选择性使得紫外光接枝受到重视,选择性是指众多聚烯烃材料不吸收长波紫外光(300-400nm),因此在引发剂引发反应时不会影响本体性能。
光接枝改性相对于传统表面改性方法有两大突出优点:
(1)紫外光比高能辐射对材料的穿透力差,故接枝聚合可严格地限定在材料的表面或者亚表面进行,不会损坏材料的本体性能。
(2)紫外辐射的光源及其设备成本低,反应程度容易控制,容易实现连续化工业生产。
1.3表面光接枝的化学原理
这里首先介绍光聚合的基本原理[3]。
光聚合法又称光引发聚合,是指在光照条件下,光引发剂或者光敏剂吸收光能产
生活性中心(如自由基、阴离子和阳离子等),进而引发单体聚合的一项高分子合成技术。
同时,光聚合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聚合技术,它具有聚合能耗低、聚合速度快、生产效率高、聚合反应温度低、反应设备简单、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已经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兴趣。
众所周知,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
首先光波是电磁波,因而具有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作为一个粒子,每一个光量子具备一定的能量,根据爱因斯坦方程如式 1-1,光量子的能量 E 与光的频率ν成正比,与波长λ成反比。
所以波长越短,光量子的能量越大。
式中 h 为普朗克(Planck)常数;c 为光速;λ为光波波长。
因此可以根据紫外光的波长计算出每个光量子具有的能量。
当光波波长λ为 300nm 时,光量子能量约 400kJ·mol-1,与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键能相当,低于一般化学反应的反应活化能,因而光辐照能够使某些化学键断裂,从而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光聚合的理论基础。
而光聚合有三大特点,分别是:
(1)光引发聚合中,只有光辐照的区域才能产生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反应,也就是说,光引发聚合反应可以被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来进行,由于自由基的寿命极短,因而可以通过控制光源的开启和关闭,来控制聚合反应的进行或者停止,而且光辐照的强度也容易测量和控制,在进行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常用来测定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的链增长和终止速率常数。
(2)光聚合反应遵循光化学三大定律:a.Grotthus-Draper 定律:只有被光引发剂或者光敏剂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因而紫外光光源波长必须与光引发及或者光敏剂分子所吸收的光波长相匹配;b.Stark-Einstein 定律:一个分子只吸收一个光子,即量子化的。
c.Lambert-Beer 定律:光引发速率与吸光度成正比,光引发速率聚合反应速率可以通过控制光源强度、引发剂的浓度、光源与光引发剂波长匹配性等因素控制光照强度来控制聚合反应的速度。
(3)光引发剂分解活化能低,因而光聚合反应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聚合。
1.4光接枝改性类型
综上,对于聚合物的表面,想要生成接枝化合物,必须生成表面的引发中心,这里称为“表面自由基”。
根据聚合物的不同,有三种方法[4]。
1.4.1 含有光敏基聚合物辐照分解法
对于一些含有光敏基(如羰基),特别是侧链含有光敏基的聚合物,当紫外光照射其表面时,会发出Norrish I型反应,产生表面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能引发乙烯基单体聚合,可同时生成接枝共聚物和均聚物:
1.4.2 自由基转移法
安息香类引发剂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均裂,产生两种自由基:
在单体浓度很低的条件下,两个自由基均会向聚合物表面或大分子链转移,产生表面自由基,引发烯类单体聚合而生成表面接枝链:
该体系缺点是小分子自由基,这些小分子自由基都可以引发均聚合,故表面接枝链和均聚链能同时生成,在特定条件下,如单体的浓度很低,表面自由基浓度很大时,也是一种有效的表面接枝体系。
1.4.3氢提取反应法
芳香酮及衍生物在吸收紫外光后被激发到单线态S,然后迅速系间跃到三线态T,当有
聚合物表面为(氢给予体)时,该羰基夺取氢而被还原成烃基,同时也生成一个表面自由基:
该体系优点是:(1)光还原反应可以定量进行,一个BP分子可以夺取一个H产生一表面自由基,容易控制。
(2)表面自由基的活性远远高于呐醇自由基,因此接枝率高。
(3)因为引发反应起自于光敏剂和C-H键的反应,故该方法可适用于所有有机材料的表面接枝。
1.5光接枝改性方法
可以分为气相接枝和液相接枝。
(1)气相法
聚合物的反应溶液放在充有惰性气氛的密封容器中,加热使溶液蒸发,从而在弥漫溶剂、单体和引发剂的气氛中进行光反应。
该体系的优点是:(1)单体和光敏剂以蒸汽形式存在,自屏蔽效应小。
(2)样品表面的单体浓度极低,故接枝效率高,缺点是反应慢,辐射时间长。
(2)液相法
把光敏剂、单体或其他助剂配在一起制成溶液,直接将聚合物样品置于溶液中进行光接枝聚合,也可先将光敏剂涂在样品上,再放入溶液中。
1.6 表面光接枝改性的应用
(1)薄膜的表面改性
目前的PE、PP、PVC、PET等工业包装膜,在实际使用中均存在两个问题,难印刷和难粘接,表面光接枝法可以将强极性的亲水基团引入薄膜的表面,并且由于接枝链与基体薄膜以化学键相连接,该新的表面具有持久性,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塑料薄膜印刷技术。
而对于农用薄膜,国内农膜主要以聚乙烯棚、地膜为主,无雾滴PE棚膜,采用光接枝法,可在薄膜表面与亲水性大的单体接枝形成亲水层,而膜的本体性能不变。
这样将得到具有永久效果的防雾滴棚膜,另外,光接枝也可用来合成具有防雾、保湿、生物降解、除草等性能的多功能膜对于食
品包装膜,既要考虑除了表面或里层印刷、粘接、热封到必须靠和解决的问题外,对氧、水汽和香味的阻隔是重要的指标。
PE和PP对水汽的阻隔性优良,但对氧气的阻隔性差。
PET,NYLON对氧有较高的阻隔性,但对水较差。
PVDC对氧、水均具有良好的阻隔性,但成膜性及单独成膜强度差,成本高。
PVOH薄膜是最好的阻隔性薄膜,但难溶于水难以通过蒸煮消毒这一关。
光聚合接枝可以将特殊阻隔性能的聚合物接枝到廉价的聚合物上。
而是利用光接枝层技术制备复合膜,则是更新的技术。
(2)纤维的表面改性
PE、PP、PET都有纤维产品,而因为染色问题,只有PET作为布料。
有研究表面,采用连续法对纤维进行表面光接枝反应,将MGA接枝到高强度PE上,可用酸性染料染色。
(3)塑料、橡胶制品的表面改性
导致有机材料使用寿命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紫外光,另一个是氧气,因此稳定材料的重要手段是加入紫外光稳定剂。
通常是以一定比例将紫外光稳定剂用机械法混入母料中。
该法缺点是,使用的光稳定剂量大,影响本体性能。
因此材料表面接枝上一层光吸收剂是一种经济且有效的最佳方法。
(4)特种材料的表面改性
在感光和音像材料中,聚酯薄膜经常被用作基片。
改进其与其他专用树脂的粘结性。
改良抗静电性是该用途涉及的研究课题之一。
表面光接枝不仅仅可通过引入强极性基团而消除静电。
而且可以引入特定的反应性基团与无机或有机树脂粘接。
还可赋予薄膜新功能。
引用文献
【1】S.吴著,潘强余,吴敦汉译,高聚物的界面与粘合,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 【2】筏羲人.高分子表面的基础和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3】熊万斌.《光聚合法制备高分子微球及其性能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