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与传统民俗
- 格式:doc
- 大小:15.30 KB
- 文档页数:4
龙与中国文化【摘要】龙是中国最神圣的动物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虽然在其他国家也有龙的相关神话和崇拜习俗,但是龙的文化只有在中国发展的最为完善。
在西方的大多数国家,龙甚至是被作为邪恶的象征,而且西方龙的形象也与中国龙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中国历来被称为“龙的故乡”或“龙的国度”,也只有中国人能被称为“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的文化现象之一,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文化现象之一。
从七八千年前到21世纪,龙崇拜经久不衰,其延续时间之长,史无前例。
从古代的帝王到平民百姓,都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拜倒在龙的脚下,其崇拜之广,崇拜人数之多,世所罕见。
我们有理由相信,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民俗等都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龙文化图腾神灵崇拜王权一、龙的起源要说龙的起源,首先要讲到图腾崇拜,龙最早是作为一种图腾出现的。
图腾崇拜是早期人类的观念停留在“人类社会——自然界”二元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类早期的本能活动主要有“求食”、“求偶”和“求安”三种。
“求食”和“求偶”本能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因而创造各种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求安”本能活动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因而创造各种精神文化。
在洪荒的远古,人类生存环境恶劣,随时面临死亡的危胁,尤其是猛兽的侵袭。
为了在生存斗争中求得自身的安全,原始时代的人们除了采用积极地方法抵御各种威胁之外,还采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求得安全。
这种方式不是跪拜祈求,而是结亲或认亲,于某种动物结为亲属,或认某种动物为祖先,于是便产生了图腾崇拜。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有很多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有虎图腾,狼图腾,蛇图腾等等。
但是,我们又能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龙这种动物。
那么,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学术界,大多数证据表明龙是以蛇为原形构造出来的。
第一,第二……。
综上,我们认为龙是在蛇图腾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蛇在世界许多民族中,是比较普遍的图腾之一。
与龙相关的传统文化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动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龙的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1.龙的起源: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将蛇、鱼、鳄、猪等动物特征融合在一起,创造了龙的形象。
2.神话传说:龙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认为是统治者(皇帝)的化身,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许多传说中都描述了龙与皇帝、英雄等人物的故事,如“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等。
3.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中,龙被认为是吉祥物,具有驱邪避凶、祈福求雨等功能。
各地都有供奉龙王的寺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风俗习惯:在端午节等重要节日,人们会举行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等活动,以祈求驱邪避疫、平安健康。
5.文化艺术:龙的形象在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如《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龙王、龙宫等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
古代宫殿、陵墓等建筑中,龙纹、龙雕等装饰展现了龙的尊贵地位。
6.十二生肖:龙是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五。
根据古代天文学
家的观测,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生物相结合,形成了十二生肖。
龙代表着权力、尊贵和智慧。
7.乐器:中国传统乐器中,有许多与龙相关的乐器,如龙吟、龙笛等。
这些乐器音色优美,富有神秘感,象征着龙的神韵。
总之,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各个领域,龙的形象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象征意义。
与龙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龙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包括:
1. 中国龙舞:龙舞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象征着中国人民对龙的崇敬和祝福。
龙舞常常出现在春节和其他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中,表演者身穿龙装,用绳索操控着龙的动作,展示出威武、祥瑞的形象。
2. 中国龙文化: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吉祥、权威和神秘的象征。
中国人认为龙是神灵的化身,具有带来好运和避免灾害的力量。
龙常常在中国的建筑物、绘画、服装等艺术作品中出现。
3. 韩国龙舞:龙舞也在韩国有着深厚的传统。
韩国的龙舞通常表现出活力和力量的形象,表演者用鼓和鞭炮等器乐伴奏,以模仿龙的起舞、腾飞和游动。
4. 越南水龙舟:水龙舟是越南南方特有的民间传统活动。
在龙舟赛上,选手们坐在长形窄船中,用双手划动船桨,共同行进在水上,船头部分造成龙头的形状,整个舟身用五彩的布料装饰,象征着龙的形象。
这项活动通常在越南的龙舟节期间举行,吸引着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龙在亚洲文化中的重要性,也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传统艺术和民俗活动。
中国龙的文化
中国龙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艺术价值。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代表着吉祥、力量和独立。
在中国龙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精髓。
龙的传说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了对龙的崇拜和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形象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内涵。
龙的形象通常是由蛇、鱼、鸟等动物的身体部位组合而成,代表着各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龙的角代表了勇猛、力量和独立;龙的鳞片代表了神秘、保护和力量;龙爪则代表了权威和统治力。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龙这一神秘而威严的形象。
在中国龙的文化中,龙还被赋予了许多神奇的能力和特点。
例如,龙可以掌控天气、兴云降雨,还可以变化形态、飞天遁地。
这些神奇的能力让人们对龙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也使得龙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除了在形象上的表现外,中国龙的文化还体现在各种民俗、艺术和文学作品等方面。
例如,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用龙的形象来装饰各种物品,以示祈福、避邪;在戏曲、绘画等领域,也有着大量以龙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龙的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总之,中国龙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艺术价值。
与龙的风俗习惯与龙有关的风俗习惯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那些与龙有关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与龙有密切关系的风俗习惯农历二月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
此时正值尺蛰、春分时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这一天正抬头活动,以后的雨水也就多起来了。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冰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这一天,人们吃龙须面、龙鳞烙饼、龙耳饼子等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按地支推算,“五”为“午”,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岫》中的大龙舟,头、尾、鳞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古代帝王服饰中有龙袍。
《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记载:“皇帝龙袍,色用明黄,棉袷纱裘,惟其时,领袖具石青片金绿,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笔型色去。
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衣襟处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
”在清代一般绣九龙,但从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条龙,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称号。
袍的下端排列着许多“水脚”,水上绣水浪,俗称“海水江涯”。
包含着一统江山及延绵不断等寓意。
解放后,迷信禁忌渐次消失,边远乡村,尚有残存。
属于礼貌性的,仍多沿袭。
分布于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祭龙节”。
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
认为杀猪祭龙,可保人畜平安。
瑶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活动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盘古、祭玉皇、祭神农等。
传统民俗文化中国龙的神秘传说龙,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种神秘生物,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起初,龙是一种神兽的形象,被视作是君王的象征和灵魂的寄托。
随着时间的流逝,龙逐渐成为中国特有的象征,代表着权威、力量与吉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龙舞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
中国龙传说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相传,中国的第一个帝王黄帝曾骑着一条龙作战,最终获得胜利。
这个传说使得龙的形象与皇权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成为中国帝王的象征。
除了帝王,龙还常出现在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故事中,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龙被描绘成巨大、强大而神秘的存在,给予人们一种敬畏之情。
不仅在故事中,龙也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广泛出现。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陶瓷制品,龙都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古代绘画中,龙常常以长身蛇尾的形象出现,象征着龙的神秘与力量。
传统艺术作品中的龙图案被广泛运用于器皿、家具、服饰等各个方面。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民俗文化中龙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龙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龙舞是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
龙舞起源于远古的祭祀仪式,如耕种、祈雨等。
如今,龙舞已成为中国新年庆祝活动的重要环节。
龙的身体由一串串灵活的舞者组成,舞者们配合着音乐和鼓点,以舞动龙的形态,展示出龙的飞腾和力量。
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激情和热烈,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和欢呼声。
龙舞不仅能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吉祥的寓意。
除了在中国,龙也在许多东亚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都有关于龙的传说和民俗活动。
尽管这些国家的龙传说略有不同,但都反映出人们对龙的崇拜与神秘的追求。
综上所述,龙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种神秘生物,承载着丰富的传说和象征意义。
作为中国的特有文化符号,龙的形象不仅出现在故事中,也广泛地出现在艺术作品和庆典活动中。
龙舞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人们感受到龙的神秘与力量。
中国传统风俗中的龙文化哈99中赵娜教学过程导入:设置猜谜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①它是十二生肖之一②端午节、二月二,与它有关③它可以上天下海,呼风唤雨④炎黄子孙都被称为他的子孙。
谜底:龙龙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华儿女自称是龙的传人。
数千年来,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几千年的传承,龙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我们仍保留着许多与龙有关的风俗和节日。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寻中国传统风俗中的龙文化。
一、龙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在大家的脑海中龙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关于龙的形象,古今有许多描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龙,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现代学者认为龙是古人对一些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如鳄、蛇、蜥蜴、马、牛、猪、狗、鱼,以及某些自然天象云、闪电、海潮、龙卷风、泥石流等模糊的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
我们都知道龙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龙是一种融合体。
长久以来龙被看做一种善于变化的神异动物,传说中它有神通广大的力量。
那么,神通广大的龙是如何起源的呢?一直以来,对于龙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龙的形象起源于各种动物,如蛇、鳄鱼、蜥蜴、马,还有一种说龙起源于天象,如云、闪电、彩虹,等等。
在众多的说法中,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形成于图腾合并。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与,意思是“他的亲族”原始社会,由于人类最初的自我意识的朦胧,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氏族成员就赋予本氏族的起源以神秘色彩,认为他们本身与自然界的某种动物和植物有特殊关系,而这种动物或者植物就是主宰自然的神,于是就产生了图腾观念,把某一种动植物看成他们的祖先,是部落所敬畏的神,这样就有了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各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如我们熟悉的黄帝部落的图腾是熊,炎帝部落的图腾是牛,还有其他的部落以鹰、狼、鱼、蛇、鸟、鹿等等为自己的图腾。
中国龙与传统民俗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有关。
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正因为如此虽历久而不衰,至今仍被当代人喜闻乐见。
举例如下:
一、正月十五舞龙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汉族的元霄节,又称上元节。
何为上元节?中国道教信奉天官,天官可赐福于人类;信奉地官,地官可以赦免人们的罪过;信奉水官,水官可免除人们的困厄,所以旧时有不少三官庙,作为道家的道场。
其中道家称天官是正月十五的生日,因每年第一次月圆为上元,天官的生日也就是上元。
故有“天官当令是上元”的说法,正月十五自然可称为上元节。
为庆祝天官的生日,家家点灯处处通明,并举行各种文艺活动,故又称为灯节。
这种民间节日据说起于汉明帝时。
其中,舞龙灯、点龙灯是各项活动中的重头戏。
到了宋代,过灯节可谓盛大空前。
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一首《青玉案·元夕》反映了灯节的盛况。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簘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花千树,形容花灯之盛;更吹落星如雨,形容满天焰火,如群星坠落;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观灯的人有如潮涌;凤簘声动,描写有音乐和鸣;玉壶光转,指月色皎洁而流逸;而一夜鱼龙舞则说明舞龙灯彻夜不歇,是灯节不可缺少的项目。
关于龙灯的样子,宋人吴牧《梦梁录》中记载:“元霄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这是静态的龙灯。
辛弃疾词中说的是舞动的龙灯。
关于舞动的龙灯,据道光年间的《沪城岁事》记载:“……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
官清民乐’”。
由此可见,除了导龙起舞的牌子换成了一个大
球喻为明珠外,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舞龙灯已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们从古代导龙牌上写着“五谷丰登,官清民乐”来看,不是
再次反映出,我们的先人总是把良好的愿望寓于各种活动之中的。
“龙凤呈祥”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的心态,正因为如此,
人们舞龙灯,代代相传,并逐渐突破了只有元霄节才舞的习惯,而是凡重大喜庆日也都舞。
像在欢庆香港、澳门回归的喜庆日子,不要说中华大地,就是全世界华人居住区,几乎无处不见舞龙灯。
二、二月初二龙头节农历进入二月正值惊蛰、春分时节。
蛰,指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称为蛰伏。
惊蛰,就是由于大地转暖,万物复苏,动物也被
惊醒了,农事也开始进入春耕季节了。
由此,人们想象龙也该结束冬眠,抬头活动了。
二月初二,古人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故定为龙头节。
这一天人们做“龙麟饼”、“龙须面”并供奉春龙。
农民还把灰或谷糠之类从室外的井台或河边撒在地上,一直撒到屋内的水缸边,希望司水的龙王能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所以有这样的民间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此外,龙抬头,这是很吉利的话,于是认为这是理发的好日子,故又有“正月发不理面不修,要等二月初二龙抬头。
”三、五月端午赛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我所知道的有三种说法。
(一是恶月之说,二是古吴越民族风俗,三是纪念屈原说)汉代古书中有五月不祥的记载。
据说在夏商周时或更早的时候,人们就把五月称为恶月,故这一天,民间习俗喝雄黄酒,吃粽子,门口挂艾草和菖蒲以避邪,并划龙舟,借龙的形象去驱邪。
另一种说法是闻一多先生考证的,说端午节的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即每年的五月初五,他们将各种食物盛在竹筒里或包在棕叶里,一面扔在水中给图腾神吃,自己也吃,最后还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作竞渡游戏和图腾神一起娱乐。
后来也在各氏族中流行起来。
再一种说法就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五月端午这一天投汩罗江自尽的。
老百姓听说后,立即包了棕子扔在水中,希望鱼等水生动物不要吃屈原的身体,
另一方面驾龙舟争先划到投江的地点找捞屈原的身体,。
从此以后,每逢屈原忌日,人们都包棕子,赛龙舟,重新演绎一遍当年的情景,借以怀念这一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认为那一种说法最准确,并不重要,但都是表达先人们的良好愿望,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民族的重要民间节日。
赛龙舟,在今天已演变为一种体育运动,吃棕子无非是享享口福而已。
四、形形色色的祭龙节上述三种民间节日,流行地区很广,另外不少少数民族也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也有各种各样的祭龙节。
如壮族在二月间举行盛大的祭龙活动,以保佑一年人畜平安。
瑶族,三月初三也祭龙。
哈尼族,则在二月初二,选出两位优秀英俊的男青年装扮成姑娘,在龙头的引导下,由众人簇拥着周游各寨子,等等。
总之,各种与龙有关的民间习俗很多,虽然和迷信结合起来,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善良愿望只能这样表达。
今天我们也在过这些节日,大都不是出于迷信了,而是仅仅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使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罢了。
但是,我想指出的是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日,不管在任何时候,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真善美的作用,在我们民族中产生了强有力的凝聚力,所以不可用“迷信”二字一笔抹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