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病例讨论
- 格式:ppt
- 大小:673.50 KB
- 文档页数:1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张胜豪;薛斌;姬劲锐;万冬宇;刘恒亮【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年(卷),期】2024(30)1【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颤(AF)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分布特点及短期预后。
方法回顾性收集AMI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
依据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AF组以及窦性心律组,对比两组患者间临床特征、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分布特点以及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预后。
结果共纳入226例患者,其中AMI合并AF(A组)患者84例,窦性心律AMI(B组)患者142例。
A组患者年龄、既往心梗史发生率、KILLIP分级Ⅲ级患者占比、左心房内径均高于B组,左室射血分数、KILLIP分级Ⅰ级患者占比均低于B组(P<0.05或0.01)。
B组患者单支病变占比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间冠状动脉病变分布情况未见明显差异。
术后90 d随访结果显示A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B组(P<0.05)。
结论AMI合并AF患者较窦性心律AMI患者心力衰竭程度更重,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更多,且PCI术后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对于此类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及关注。
【总页数】5页(P45-49)【作者】张胜豪;薛斌;姬劲锐;万冬宇;刘恒亮【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郑州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早发或晚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临床预后3.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4.合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5.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癌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急性心梗合并脑梗患者的病例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患者为一名58岁的男性,无明显基础疾病史,过去健康状况良好。
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出冷汗等症状,紧急送至急诊科就诊。
主诉:患者主诉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出冷汗。
病史:患者突然发作剧烈胸痛,疼痛呈持续性,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出冷汗等症状。
无既往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呼吸急促。
生命体征:心率125次/分钟,血压130/85mmHg,呼吸频率25次/分钟,体温37℃。
辅助检查: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
初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过程:1.患者立即收入冠心病ICU,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2. 静脉通入川芎嗪50mg,进一步扩张冠状动脉。
3.立即开始急诊溶栓治疗,静脉注射尿激酶40万U负荷量,然后持续静脉泵入尿激酶每小时1000U。
4.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降低心肌的氧耗。
5.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保持心率在60~70次/分钟,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6.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
7.予以抗血小板治疗,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使血小板聚集抑制。
8.教育患者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健康饮食、戒烟、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
9.门诊复诊,定期随访监测。
随访及预后: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
患者于出院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定期随访时,患者坚持生活方式改变,未再出现心绞痛发作,心脏运动耐力有所增强。
讨论:本例患者患有急性心梗合并脑梗,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显示明显的急性心肌梗死特征,应及时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措施。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能够迅速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减少心肌梗死范围。
控制血流动力学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心率过快或过慢。
除此之外,抗血小板治疗及生活方式改变也是治疗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患者的随访及预后过程中,定期进行复查,随诊监测病情发展,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临床治疗黄楠【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新发房颤(AF)的临床特征,归纳转复情况与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4月我院确诊的AMI并发AF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心肌梗死位置和房颤发生率进行对比;参照房颤发生时间是否在1天内分为房颤早发亚组(24例)与房颤晚发亚组(26例),对入组患者采用胺碘酮等西药治疗.结果入组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下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并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率高于房颤晚发亚组(P<0.05);房颤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率高于房颤早发亚组(P<0.05);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转复率较低,与无心功能不全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效果难以得到保障.结论 AMI并发AF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所占比例最大,应得到医疗人员的高度重视.【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29【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房颤;西药治疗;房颤转复率【作者】黄楠【作者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第二病区,广西柳州 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房颤为AMI常见并发症,若诊治不及时可能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性构成威胁,故此受到医疗工作者的一致重视[1]。
本文对AMI并发A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解析,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选择2015年6月—2017年4月我院确诊的AMI并发AF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WTO的AMI诊断标准,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为26~74岁,平均年龄为(54.2±6.3)岁。
记录AMI并发AF患者房颤发作时间、持续时间与转复情况等信息。
参照房颤发生时间是否在1天内分为房颤早发亚组(24例)与房颤晚发亚组(26例)。
给药方法:胺碘酮治疗,初始剂量:把150 mg胺碘酮注射液加入20 ml 5%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注射,注射时间≤10 min,继而以0.5~1.0 mg/min速度静滴维持[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相关临床分析作者:赵宁宁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7期【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0例,将其中并发新发房颤的5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组,将未发生房颤的1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又可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试验A组(心肌梗死后24h内发生房颤)和试验B组(心肌梗死后24h后发生房颤)。
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疾病的临床特点。
结果试验组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及高血糖率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衰、死亡的概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重组人尿激酶原;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安全性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被堵塞,血流减少甚至被中断,从而导致心肌持续缺血而引起局部坏死[1]。
临床上,常常用再灌注治疗心肌梗死患者,而再灌注治疗中最常见的则是静脉溶栓[2],心房纤颤是心肌梗死常见的危险并发症之一,其临床预后较差,需引起临床重点关注[3]。
本文为进一步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或高血糖等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密切相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心脏瓣膜病、扩张性心肌病等患者,将其中并发新发房颤的5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组,将未发生房颤的1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又可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试验A组(心肌梗死后24h内发生房颤)30例和试验B组(心肌梗死后24h后发生房颤)28例。
龙源期刊网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及处理
作者:田颖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10期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AMI合并AF的临床特征及处理,以进一步探讨AMI并发AF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6月兵团总医院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临床资料。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心功能分级、梗死部位及面积、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且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与房颤晚发亚组比较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MI并发房颤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且预后差。
应积极选择相应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房颤动(AF);处理。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探讨目的探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旨在为今后临床更有效地治疗该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依据。
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该院心内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普罗帕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经治疗6、6~12、12~18、18~24 h,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转复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χ2=9.09.01,P=0.0026);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0.00%、7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0%、41.67%(χ2=7.5000,P=0.0062;χ2=16.8056,P=0.0000);治疗组患者不良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67%(χ2=8.5389;P=0.0035)。
结论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合并心房颤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amiodarone in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combin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which aims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future clinical and more effective in treating the disease reference. Methods 120 cases diagnosed prospectively selected from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in our hospital during2013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with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propafenon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amiodarone,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therapeutic effect the two group. Results After treatment,6h,6~12h,12~18h,18~24h,atrial cardioversion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fibrillation cardioversionrate was 91.67%,the total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 70% (χ2=9.09.01,P=0.0026);the treatment group atrial cardioversion within 30d after the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significant effective rate and total the effective rate were 30% and 78.33%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10%,41.67% AF (χ2=7.5000,P=0.0062;χ2=16.8056,P=0.0000);the rate of malnutrition was 10%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1.67% (χ2=8.5389;P=0.0035). Conclusion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high safety,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preferred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trial fibrillation;Amiodarone;Efficacy;Safety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心内科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在起病的初期和晚期都能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在一般的心律失常症状中心房颤动(AF)较为常见[1],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发生率约为10%~17%[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供参考和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集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
平均年龄为65岁,男性占65%。
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胸痛(85%)、呼吸困难(60%)和心悸(45%)。
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律失常(80%)、ST段抬高(70%)和T波倒置(55%)等异常。
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心室扩大(75%)、室壁运动异常(70%)和左心功能不全(60%)等异常。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主要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常见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和心悸。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多种异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ST段抬高和心室扩大等。
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及时控制心房颤动、改善心功能,并进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临床特点引言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合并心房颤动(AF)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AMI合并AF的患者临床特点复杂多样,既包括来自AMI的特点,也包括来自AF的特点。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这些特点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和预后,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本文旨在分析AMI合并AF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研究从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集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为: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同时存在心房颤动的患者。
1.2方法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1.3观察指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异常、心脏超声检查异常。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临床特点分析
韩恭祝;韩子云;袁鹏
【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1(4)8
【总页数】1页(P614-61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心房颤动;诊断;治疗
【作者】韩恭祝;韩子云;袁鹏
【作者单位】胶州中心医院;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R541.75
【相关文献】
1.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和r安全性分析[J], 曹振忠
2.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评价 [J], 孔令军;宗文仓;王志军
3.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r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J], 方小赛
4.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 [J], 邓少雄;林荣;郭南鸥
5.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J], 陈敏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