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古诗及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36.85 KB
- 文档页数:17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阕写的是:。
这两句点明了题目中“村居”的,还勾画出了清新秀丽的“村居”。
[2]这首词下阕写的是:。
大儿子在;二儿子在;小儿子在。
一个“”字使用最妙,它把小儿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劲儿写得淋漓尽致。
[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并完成练习。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诗的前两句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________的青山,_____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生动刻画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各填一个四字词语)[2]“暖风”“游人”在诗中有怎样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用“_____”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一组古诗,完成练习。
溪居即事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唐]崔道融 [宋]杨万里篱外谁家不系船,松阴一架半弓苔,春风吹入钓鱼湾。
偶欲看书又懒开。
小童疑是有村客,戏掬清泉洒蕉叶,急向柴门去却关。
儿童误认雨声来。
[1](诗中有画)我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1)《溪居即事》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素淡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掩闭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2)杨万里的诗中描绘了一幅初夏山居图,画面中有___________等初夏时节的事物,还有把泉水滴落的声音误认为是_______而跑出来观望的儿童,表现出诗人闲居的情趣。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好:__________ 使:__________ 执: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_________。
孔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
”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______)②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
(______)③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______)④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
(______)⑤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
(______)[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吟(______)瑟(______)[2]理解下列词语。
铺:________________ 瑟瑟:________________可怜:________________ 真珠:________________[3]说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的前两句诗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铺”字用得非常好,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通过对景物“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之情。
2. 将下列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
[3]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
诗人以____喻君子,表达了自己对于____________的向往和追求。
3. 拓展阅读实训。
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结合全诗,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缺月:____明灭:____起:____[2]“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意思是什么?[3]本诗以(____________)为诗眼,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两句,作者采用的是()手法,作用是什么?[5]诗中押韵的四个字是什么?4. 阅读。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画宋·佚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悯农两首(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登鹳鹊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悯农两首(其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秋浦歌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熟读《己亥杂诗》,理解作者鲁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考。
2.理解并能运用辞格,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语言表达能力。
3.能细致认真地体会语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鲁迅的思考和人性的思考。
2.难点:词语的辞格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朗读《己亥杂诗》2.辞格分析:如比喻、夸张等辞格3.阅读理解:理解鲁迅的思考和人性的思考。
2. 教学方法1.课前讲解:让学生了解《己亥杂诗》的背景,文学特色和意义。
2.朗读:朗读整首诗歌,增强学生对整首诗歌的感受。
3.辞格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辞格,让学生感受到辞格的美。
4.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鲁迅对时局和人性的思考。
教师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开展课堂讨论。
四、教学步骤1. 热身阶段1.任课教师简要讲解诗歌《己亥杂诗》2.提问:学生们对此诗有什么想法?2. 辞格分析阶段1.教师讲解辞格的种类和特点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辞格,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辞格,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阅读理解阶段1.任课教师带领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己亥杂诗》2.提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诗歌中作者对时局和人性的思考?4. 拓展阶段1.学生自主阅读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
2.学生模仿鲁迅的辞格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资源1.教案2.朗读录音3.文化生活课本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辞格的掌握情况2.学生对诗歌中的意义是否理解3.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何体会4.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课堂参与度七、板书设计重点•《己亥杂诗》•鲁迅的思考和人性的思考辞格分析•比喻•夸张•排比•满口令•省略•对偶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语言表达能力和细致认真地体会语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鲁迅的思考和人性的思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加深了学生们对语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认识。
2022年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古诗阅读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山居秋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词。
[2]诗一开头说此处是“空山”,而后面却写了人的活动,你觉得“空山”一语用得是否准确,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与本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比照,说说这两个“空”字的表达作用有何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目,家祭无忘告乃翁。
[1]这首诗是时期(填人名)的绝笔,诗中作者以的口吻,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解释诗中以下词语的意思。
元:__________但:__________无:__________乃:__________[3]诗中作者的遗憾是:__________。
作者的嘱咐是:________________。
3. 古诗阅读。
滁州西涧独怜惜幽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树鸣。
1长歌行(节选)-汉乐府正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译文: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本诗借物言理,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2元日-宋.王安石正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
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王安石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
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3渔歌子-唐.张志和正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
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是一幅描写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正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寒食-唐.韩翃正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7 登泰山观日出一、课文简析:课文主要描写了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泰山及日出时的绮丽风光。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分登泰山和观日出两部分。
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文章第1-6自然段按作者“登泰山”的顺序介绍了沿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向上攀登,最后到达日观峰时一路上的所见所感。
这部分主要写了作者的登山过程,重点写了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
第7-9自然段介绍了日出时的壮观景象。
作者抓住整个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光亮的变幻过程和自己的观看时的感受,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与壮观景象。
课文按游览顺序,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主线,将登山的苦与乐和自然风光的美妙与壮观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特别是运用采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云雾形态的变幻、天空色彩的层次变幻等,语言生动,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二、学习建议:·导入新课导入一:从介绍“五岳”及泰山为“五岳”之首谈起。
导入二:媒体出示有关泰山的影像资料或图片,引入新课。
导入三:直接从课题入手。
先揭示课题,再可根据班级实际进行句子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景象之一。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初始对泰山和泰山日出有初步的感知,以更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字词教学本文字词以自主学习为主。
在字音方面,有个别字的字音可提醒学生读准,如“砌成”的“砌(qì)”,不要读成“qi蔓挣脱”的“挣(zhèng)”是多音字,这里应该读第四声等,具体可结合学生实际的阅读。
在字形方面,可以提醒学生“耽误”的“耽”字的写法;“依稀可辨”的“辨”,与形近字“辩”区别。
在字义和词语理解方面,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先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认识与了解,还有不解之处,可在上课时进行交流反馈。
以下词语的解释供参考:马鞍——放在骡马背上供骑坐的器具,两头高,中间低;也用来形容或比喻两头高起中间低落的事物。
2024年沪教版五年级语文秋季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
雪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方盘城。
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这四句诗描绘的是山间__(季节)__(时间)的景色。
其中“_”一句描绘的是静态的景物,“___”“___,___”三句描绘的是动态的景物。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写出这四句诗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题临安邸________________,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
(三)示儿死去元知________,但悲不见________。
王师北定________,家祭无忘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教胡马度阴山。
②,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③死去元知,但悲不见。
王师北定,家祭无忘。
(2)判断正误。
①“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指的是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②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市。
③“示儿”的意思是把事情摆出来或指出来给儿子看。
古诗长歌行(节选)汉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长歌行》是一首中国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
“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
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表达了作者对特权阶层(官宦)的讽刺之情。
其它地方都是寒食禁火,这些官宦人家却点着蜡烛。
娥眉山月歌唐李白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诗《蜀中九日》《送柴侍御》古诗简析:1.《蜀中九日》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2.《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
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诗中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这是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
古诗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时人们逢此日要登高会宴。
他席他乡:在他乡作客,此处指剑南,即今四川成都。
南中:诗人的家乡在成都的北面,因此称剑南为南中。
侍御:官职名。
通波:波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
教学目标:1.学习《蜀中九日》,了解诗人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感受诗人佳节思亲的感情。
学习《送柴侍御》,了解诗人送别好朋友柴侍御时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心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蜀中九日》。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由已学的送别的古诗导入,揭题。
1.提醒学生注意“侍”和“御”的字形区别。
2.了解柴侍御和作者的关系,介绍作诗背景。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利用工具书读通顺。
2.检查朗读情况,正音,以多种方式读熟古诗。
3.在这首诗里,作者送别朋友时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来?(送君不觉有离伤)三、品读,感受作者独特的写离别手法。
1.朋友要去远行,分别在即,诗人却一点也不觉得悲伤,为什么会这样呢?(1)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山中留客》【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山中留客》。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一)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
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合作交流: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山中留客》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点拨:1.注释:山行:一作“山中”。
春晖:春光。
莫:不要。
轻阴:阴云。
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
云:指雾气、烟霭。
2.作品译文:春天的阳光沐浴着山中的景色,不要因为微微的阴天就打算回家。
即使天气晴朗并无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云雾深处也会打湿你的衣裳。
五、训练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4.练习书写【教学反思】。
沪教版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类文阅读。
桑茶坑①道中[宋]杨万里晴明②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③,一牛吃过柳阴④西。
(注释)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
②晴明:晴朗,明澈。
③眠正着:正睡得酣甜。
④柳阴:柳下的阴影。
[1]选一选。
(1)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____)季节。
A.初春 B.初夏 C.初秋(2)当时的天气情况是(____)。
A.小雨 B.晴朗 C.雨后初晴[2]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桑茶坑道所见的____________情景,描绘了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
诗中描述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字写出了小溪涨水、堤上花儿草儿繁盛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牧童正悠闲地躺在柳阴下酣睡,任他的牛随意吃草的画面。
[3]给下列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草满花堤水满溪。
(____)A.草遮住了花儿,水涨满了小溪。
B.小溪里的流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2)一牛吃过柳阴西。
(____)A.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一直吃到了柳林西面。
B.那头牛一口气把柳阴西边吃了。
[4]发挥想象,接着写一写。
牧童一觉醒来,发现牛不见了,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_。
这首诗是他_______所做,相当于遗嘱,我还知道他的另外一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定:_______________乃翁:_______________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悲”的什么?要儿孙们家祭时告诉他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古诗三首》,回答问题。
长歌行(节选)汉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文字赏析《长歌行》是一首中国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tóng)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字赏析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
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
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
青箬笠(ruò lì),绿蓑(su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文字赏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
“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
“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
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
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文字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寒食唐韩翃(hó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yù)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文字赏析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娥眉山月歌唐李白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文字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文字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
画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春意盎然。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
“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前两句写农村景色,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儿童和蝴蝶,是动态描写。
这首诗除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外,还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题临安邸(dǐ)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xūn)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biàn)州。
文字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
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
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
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
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
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
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
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
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
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