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导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学习目标】1.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疆域的四端点,记住我国的陆地面积及在世界的地位。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临海、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4.会计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并分析由此造成的景观差异。
重点1.分析归纳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2.填注中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名称,说明中国与邻国的位置特点。
难点1.本节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掌握其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是难点。
2.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自主学习】一、伟大的祖国1.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辽阔的疆域1.领土四端点(1)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2)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
(3)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4)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
2.陆地面积:约 960 万千米2 ,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居世界第3位。
3.海洋大国(1)大陆海岸线:长达 1.8 万多千米。
(2)临海: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3)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屿为海南岛。
(4)领海:中国的领海宽度为 12 海里。
三、众多的邻国1.陆地国界线:长达2.2 万多千米.2.陆上邻国:共14个,其中与朝鲜、越南两个国家海岸相邻。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交流探究】探究一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对比俄罗斯、巴西与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说明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答案: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纬度较低,气候湿热;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光热条件好,气候适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答案教案答案练习题答案《诗两首》学案答案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填空1. 蒋海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2. 诗评家。
台湾。
要紧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明白得探讨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酷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爱恋。
2.什么缘故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能够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想念。
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犹如小孩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膜他个人难以改变。
三、合作释疑1. 明确:诗人选用“沙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给予了悲忿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繁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期同步的忧患之情,因此用“沙哑”一词十分传神。
若是换用“珠圆玉润”“悦耳”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令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硕内涵:暴风雨冲击着的土地,悲忿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蒙受的苦难,人民的悲忿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能够看做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忿的河流”、“激怒的风”能够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招架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爱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勇于捐躯自我之意。
4.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确实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一辈子的每一个时期里,“乡愁”别离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别离是人一辈子四个时期“乡愁”的对应物。
《土地资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2、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难点(1)理解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及问题。
三、知识梳理(一)土地资源的类型1、农业用地(1)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和旱地。
(2)草地: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3)林地:生长乔木、灌木、竹类等的土地。
2、建设用地(1)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城镇用地、乡村居民点用地等。
(2)交通用地: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用地。
(3)工矿用地:工业生产和采矿用地。
3、难以利用的土地包括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沙漠、石山等。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 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 1/3。
2、土地类型齐全,但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
(1)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
(2)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3、地区分布不均(1)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
(3)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三)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耕地面积减少(1)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占用了大量耕地。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开垦、乱占耕地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2、土地荒漠化(1)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2)土地荒漠化不仅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还影响生态环境。
3、水土流失(1)在山区,由于植被破坏、陡坡开垦等原因,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2)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土壤养分,使土地肥力下降,同时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2.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以土地为中介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
二.自学预案: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2.井田制⑴性质:⑵出现时间:⑶内容:①井田中有“”和“”。
②“”: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③“”:是村社成员的份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⑷瓦解:时期原因:①根本原因:。
②直接原因:。
(如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另一方面则是。
⑸废除:时期,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⑴时间:⑵形式:私有土地、私有土地、私有土地。
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①根源:的存在。
②表现:A:战国时,,、等。
B:汉代:、。
C:宋初:,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D:明清时期:,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③影响: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
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④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A:公元485年,北魏颁布,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并服徭役和兵役。
B:隋代至唐初,继续推行。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收取作为收益,称为。
地主与佃农之间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即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⑴产生:早在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⑵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导学问题】1.井田制的性质?特点(内容)?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和表现?2.春秋时期税制改革的实质?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几种主要形式?4.土地兼并的根源是什么?影响?土地兼并能否根本解决?为什么?⑶普及: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概况,包括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
2、分析影响中国耕地资源的因素,如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变化等。
3、探讨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紧密关系,明确保护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4、思考并提出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特点。
(2)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2、难点(1)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2)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措施。
三、知识梳理(一)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1、数量中国耕地总面积约为_____亿亩,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
2、质量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比较大。
耕地质量受到土壤肥力、酸碱度、土层厚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分布耕地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二)影响中国耕地资源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对耕地的影响较大。
(2)地形:山地、丘陵地区耕地开发难度大。
(3)土壤:土壤的质地、肥力等直接影响耕地的质量。
2、人为因素(1)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占用大量耕地。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导致耕地减少和质量下降。
(3)农业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污染,影响耕地质量。
(三)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耕地,就无法保障粮食的产量和供应。
2、耕地质量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优质的耕地能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粮食。
3、粮食安全对国家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确保粮食安全,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四)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策略1、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红线。
2、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
第二节土地资源学案【学习目标】1、熟记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主要种类及分布状况、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读图、析图,掌握我国土地资源概况;3、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份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观【学习重点】土地资源分布及基本特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学习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与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自学导航】一、土地资源概况1、分析图3.2和图3.3,可以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2、按利用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等等。
据图3.4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具有类型的特点,面积较广,比重大,、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资源不足。
【探究园地】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读图3.5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回答问题1、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来看,耕地主要分布在。
从地形类型来看,主要分布在和地区。
以水田为主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以南,以旱地为主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以北2、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的地区。
具体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部、青藏高原的和。
3、林地主要分布在、、的山地。
(三大林区:、、)4、难利用的土地:、(省区)的干旱荒漠,高原上的高寒荒漠。
【合作探究】二、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阅读案例及资料,回答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2、分组讨论:应该如何改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课堂反馈】1、下列地形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的是()A、大兴安岭B、四川盆地C、内蒙古高原D、准噶尔盆地2、造成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类型不同的是()A、地形B、热量C、水份D、光照3、温带半干旱的农业景观应该是:()A、牧场B、林场C、水田D、鱼塘4、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A 旱地B 草地C 林地D 水田5、在我国土地利用中,不是主要问题的是()A、铁路用地B、滥伐森林C、乱占耕地D、草场退化6、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资源类型齐全B.人均耕地少C.土地资源分布不均D.林地所占比重最大7、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林地比重适中,难利用的土地少B、耕地在我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广,荒地和后备土地资源较多C、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多D、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地区差异明显8、我国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A、人口稠密区B、经济发达区C、东北、西南边远山区D、交通便利区9.下列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荒凉的陡坡上开垦耕地B.在宜林荒坡上植树造林C.农村新建的居民的住宅区,尽可能移到地形平坦的平原地D.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量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10、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回答问题。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属章节为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还是在内容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欢活动,个性张扬,喜欢得到表扬与鼓励,对知识的需求已经由表象向本质过渡,不再满足简单的信息堆积,更乐于运用知识。
因此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的环节,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
三、教学三维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2、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认识土地的利用类型。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并进行读图分析,使学生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四、教材重难点: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2、我国耕地、林地、草地、难利用土地的主要分布区难点:1、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2、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小组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我国土地基本国情——人多地少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类型齐全2、比例结构不尽合理三、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分布不均四、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教学课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主备人尹继兰审核人东玉娜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14周第课时课型:授新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
b)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c)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b)体会诗人抒发情感的手段、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理解诗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体会理解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1、自读品味法、导读提升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从写作背景入手,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力量。
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2、背景知识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
诗人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早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
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
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教师专稿)(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师专稿)【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明确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3、把握诗歌鉴赏的步骤过程。
4、抓住诗歌鉴赏的核心:意象、情感、手法、语言。
【学法指导】1、自读品味法、导读提升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从写作背景入手,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课前导读】1、作者: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他写的诗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著有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
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中国国内也民不聊生。
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
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3、整体感知: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三幅饥馑流亡图。
第一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所吞没而又卷起的困厄。
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和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
人们只能在寒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的明天。
第二幅画面,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第三幅画面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们人遭凌辱,土地受蹂躏。
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雪落神州,寒凝大地。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地的哀鸣苦难的琴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学案课前学习任务:(一)摘抄一首你喜欢的抒发爱国情怀的古代诗歌。
(二)摘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最能打动你的几句诗,并作赏析。
(三)阅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出最能打动你的一节诗,有感情的朗读,并在旁边批注打动你的原因;找出最能打动你的一个意象或人物,分析其寓意内涵,并在旁边作批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