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想北平》赏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作品原文】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让我单摆浮搁地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的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老舍作品《想北平》赏析老舍作品《想北平》赏析【一、老舍作品《想北平》原文】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散文《想北平》赏析郭晓芳 09汉(1) 20093007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儿”很浓的作家。
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出世,老舍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
他最有影响的作品,如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也是以北京为题材的,具有浓厚的北京味儿。
通过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真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社会民俗风情画。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这篇短小的散文中作者用朴实而又真挚的话语描写出了他对北京那种亲如母亲的感情。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胸有成竹的说倘若以北平为背景搞创作他是不至于害怕的。
但就如何表现北平,作者又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得太少了”,他又不愿单纯的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
但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正是因为老舍先生太爱北平,所以才会忧心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北平的名胜风景太少了,担忧会因此而无法将北平的种种:古迹、风景、历史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怕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
第二段一开头作者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
”但他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文章中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让人读于此,忍不住要闭上眼睛用心去体味老舍先生对北平那种“说不出”的爱。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没有把他对北平的感情看是对一座城的热爱,而是把它缩小化:把它看作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爱,并且指明这种爱不在于各种枝节形式,而在于心灵的感受。
北平这个地方,有与他心灵相粘合的历史,是他梦中的牵挂,那种思念是戒不掉的。
所以第三段中作者渴望自己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紧接着又感叹强调他不是诗人,正因为他不是诗人所以他道不出他心中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我想老舍先生并不是并不是达不到诗人的高度,他只是想用一种平凡朴素的文字来诠释他对北平的感情和热爱。
《想北平》赏析《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句句写真字字含情——老舍《想北平》赏析句句写真字字含情羁旅在外,思念故土,这是人之常情。
老舍的《想北平》以其平淡的笔触,为读者描写了一个属于作者自己的“北平”,表现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文章开始,作者连续用了四个“说不出”表达了对北平的爱。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说不出。
”“可是我说不出来!”“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 这里作者反复强调“说不出”,说明爱而不可名,其实正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方法,他不愿意重走以往文人抒写思念之情的老路,而是独辟蹊径。
为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将北平比喻成自己的母亲,这样的比喻看似普通,却把对北平深沉的爱展袒露了出来,足见北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有多么高,比喻愈深,感人愈切。
可是,北平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历史久远,面积甚大,可写的内容很多,倘若写出他的全部恐不现实,写出他的某一个细节,又觉“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那么,写北平要写什么?作者把自己对北平的爱定位在“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上,即属于自我“心中的北平”。
这就把偌大的北平风景压缩在一个“点”上,北平是作者心中的北平,作者心中的北平是最美的,理所当然是作者最喜爱的。
究竟北平美在什么地方?他有哪些特点?作者将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作比较,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平的好处。
欧洲四大都城虽是驰名世界,但与北平相比却有着明显的缺陷。
北平有着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的优点:胡同院落有树木,建筑四周有空闲,墙上墙根长着牵牛茉莉,再加上乡下人从四面八方运来的瓜果蔬菜,他与乡村间几乎没有距离。
此外,北平虽是大都市,内无冒烟工厂,外与园林菜圃相连,既保住了乡野的幽静,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爽宜人,生活在这样的城市轻松、舒畅,没有窒息的感觉,难怪老舍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呼唤:“真想念北平呀!”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想北平》语言通俗、简洁、亲切,通篇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文中将北平比作母亲,这样的比喻虽是妇孺皆知,但咀嚼之后却感到饱含深情,这正是作者对北平爱的体现。
老舍《想北平》赏析
《想北平》赏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
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
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
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阅读理解(附答案)想北平》阅读理解(附答案)大明湖之春老舍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
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
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
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
“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
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
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
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
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
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
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
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
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
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
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
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
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
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
水,可大难找了。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想北平设若让我写一本,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想北平课文鉴赏想北平课文鉴赏《想北平》是老舍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想北平课文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语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3段):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
第1小节作者交待自己对如何写北京的考虑。
第2、3两小节正面反映作者对北京特殊的爱。
第二部分(4—7段):通过对比等方法写出北京的特点,以此表达作者对北京的喜爱。
第三部分(第8段):用直接抒发想念北平的感情作结。
【语篇脉络梳理】爱北平但说不出来(1—3)动中有静(4)人为之中显自然(5)宁静和布置匀调想北平颂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6)景致美(7)物产丰富、贴近自然再次表达对北平的思念之情(8)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4段):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
第1段:写自己对北平的特殊感情。
[品味]“我的北平”打上了非常个人化的印记。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独特感情。
[体会]先比较把北平作为小说背景和直接写北平的不同,再说自己知道的少,以便引出下文爱北平但“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
第2段:抒写自己对北平“要说而说不出的爱”。
[品味]开头两句点明本段中心。
接下来以爱母亲但无法言传作类比,说明这种爱源自内心、现诸行动,很难用语言或文字表达。
“ 我所爱的北平。
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表明作者爱的是整个北平,不光是地域,还包括历史文化内涵。
这一点是难写的,也是作者将在下文写的。
“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与《我心归去》中“故乡比任何旅游风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有更深广的内涵,更朴实明白的表达。
举重若轻,真正是大师的语言。
反复说“说不出”,是因为作者对北平爱的深沉,虽然“说不出”,但将自己的心完全地融入。
[体会]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想北平课文分析【文本分析】《想北平》是一篇散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是“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第一篇。
这一板块中的文章重在阐释人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本文作者老舍先生运用质朴流畅的语言,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来描写自己心中的北平,表现了作者与故乡那亲如母子的关系,传递了对故乡浓浓的相思之情。
文章语言平实中不乏生动,自然中流露真情,特别是其文章中的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和“言有尽而意无情”的散文结尾,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基本掌握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对散文这种充满情感的文章的兴趣也越来越强。
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采用反复朗读、仔细品味语言的方法来达到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并学到如何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目标阐述】知识和能力1.能够说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精妙之处。
2.能够找出文章中何处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
过程和方法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有感情地出声读和快速默读的方法。
2.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够感受到文章语言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2.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和相思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质朴流畅的语言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在行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国首都北京在建国之前并不叫北京,而有另外一个名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叫北平。
现在的北京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那个时候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吧。
下面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想北平》,看看老舍先生心目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读完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请同学说说再读之后有什么样的深入体会?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内涵?四、三读课文,说说精彩请三至四位同学读出他们认为的文章写得比较精彩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五、四读课文,赏析精彩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2)但这并不是说老舍对北京的爱是盲目的。
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
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
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另外,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
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
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这最后一句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
通白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
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浅析老舍的《想北平》
《想北平》是著名作家老舍于1944年出版的散文作品,是他的代
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由多个以北平为例子,发展出去探访这座城市的
想法。
文章首先描绘了北平饱满的街道、三大河和繁花似锦的生活,
反映了文字之美,也反映了老舍对于北平宝贵记忆的珍视;其次,随
着文章的叙述,老舍把他的情感绑在了故乡的每一个角落里,唤起了
人们内心更深处最美好的记忆;最后,老舍用了大量的叙事方式表达
他的感情,用肖像画的形式,把那些熟悉的地方和活动描绘的淋漓尽致,打动了读者的心,令读者可以想象起当时的北平。
《想北平》显示出老舍沉淀与勇气,把具有深刻思想和情感层次的话
语融入他得过的宝贵人生经历,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更加弘扬了文
学精神,让人们重新提升自我和文明,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肯定与喝彩。
《想北平》赏析(DOC)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
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
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