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15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15篇)希望知晓一个情况、一个事件时,我们务必要去搞清背后真相,最终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篇1一、总体现状1.留守儿童数量比例大且女孩多于男孩。
在本次调查中,我村的留守儿童中女童大约占75%,男童多随父母外出读书。
其中,有35%的留守儿童为双亲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65%.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愈来愈多。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
在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80%是父亲外出打工,由母亲抚养孩子兼务农。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只顾工作,不顾孩子的学习情况,放其自生自灭。
有20%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奶奶爷爷或外公外婆抚养。
还有少数是托付给亲戚抚养,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最严重,因为监护人对其教育的了解一片空白。
3.留守儿童不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有些行为习惯欠佳。
农村的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看护,长辈对其教育不重视加上孩子从小没接受严格教育,不按时完成作业,家里长辈只顾养家糊口没顾及孩子的读书情况,造就孩子的懒性甚至有些孩子还有打架、吸烟等不良行为。
这些问题都是从小父母忽视教育没好好教育孩子造成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 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从小缺乏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缺少热情和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孩子会逃课、打架、谩骂老师。
留守儿童没人管教,自觉性较差,造成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
留守儿童从少缺少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不仅对其学习而且在行为习惯上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所以,只有从教育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导,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2.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引导。
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特别是教育这一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学校教育缺失的调研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在农村务工,无法照顾孩子,孩子只能留在农村的家中,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顾。
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学校教育缺失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严重的教育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父母在城市务工,无法照顾孩子上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差,教师素质低下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学校教育的缺失。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监护人的照顾,容易产生学习上的问题。
孩子们在家中缺乏学习氛围和家庭教育,自律性较差,学习成绩普遍较低。
而在学校方面,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关爱和教育,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怀和父母的教育引导,这也导致了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
许多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产生了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下,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水平都难以得到保障。
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问题还与社会原因有关。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较少,教育质量不高,这也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
一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产生了心理问题,这也使得他们无法适应学习和生活。
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注不够,教育援助措施不力,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
种种原因综合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学校教育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学校教育缺失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共同解决。
应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
加强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管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学习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教育质量和未来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监护人往往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在学习和心理上难以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许多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鼓励和引导,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学校普遍存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课程设置单一等。
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留守儿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此外,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关怀也相对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有效的监督指导,加上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动力不足、成绩不佳的情况。
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
4、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自卑,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5、安全隐患较大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保护,在生活中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欺凌、拐卖等威胁,同时也可能会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而误入歧途。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使得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现象。
2、户籍制度限制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诸多困难,如高额的借读费、入学门槛高等,这也导致了许多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不平衡。
农村地区的学校多数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二,在家庭环境方面存在不利因素。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指导,家庭关爱不足,很难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三,在交通条件方面存在限制。
农村地区多山地、河道交织,出行不便,留守儿童难以准确把握上学时间及安全问题,长期缺乏教育支持,影响其学习能力。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力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留守儿童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
其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进行指导,让家长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使家庭关爱能够到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三,提高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
加大对农村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安全地上下学,在学习空间和时间上不断拓展,增强其学习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的关注,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农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切实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创造更为优良的社会环境。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多。
他们的父母在城市打工,无法亲自照顾孩子,导致留守儿童常常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资源的支持。
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十分严峻,亟待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设备和师资力量普遍差强人意。
很多农村学校缺乏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设施,而部分教师缺乏培训和更新知识的机会。
这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还表现在教育质量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打工,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指导,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存在较大的缺失。
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普遍较低,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教育,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
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发放教育指导手册等方式,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和兴趣各不相同,应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满足不同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远程教育资源,扩大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者活动,定期探访留守儿童,给他们提供心理和生活上的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关爱,才能确保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留下子女在农村寄宿亲友家中照顾的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教育方面的困境,其教育现状十分严峻。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通常只能在农村的小学或村办的教学点接受教育。
这些学校往往师资力量较弱,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较低。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关爱和指导。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指导,导致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使得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焦虑、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
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条件,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可以鼓励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指导。
建立农村寄宿亲友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机制,确保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得到关注和指导。
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提供家庭教育培训和心理辅导,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孩子。
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该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心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可以引入心理咨询师到农村学校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要加强社会关爱力量的参与。
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可以成立志愿者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建立留守儿童的家教辅导团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但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关爱和指导,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关爱的参与等多方面的对策,可以改善其教育现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务工的情况下,由其他成人或老人照顾的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和困境。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
不在家的父母往往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无法陪伴他们成长。
这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匮乏。
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不足。
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城市孩子们的良好教育条件,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对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也比较困难。
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经济条件较差,无法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
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卫生,饮食不均衡,缺乏良好的营养,影响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研究需要解决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适应在亲人陪伴下的生活。
需要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数量和教学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应推广农村家庭教育,帮助父母增强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
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监护和关爱,提供适当的营养和医疗服务,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心理、教育、健康等多个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的措施和政策,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现状及建议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留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这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现状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监护,往往存在学习习惯不良、自理能力差等问题,导致他们在学校学习时缺乏积极性和自律性。
农村学校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
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乏亲子互动和文化熏陶,他们的思维和兴趣发展受到限制,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较低。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教育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改进。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和关爱。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辅导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调整情绪。
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组织关爱活动,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陪伴,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家庭观念和情感支持。
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与公平。
农村学校可以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确保留守儿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加强家校合作,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学校和家庭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和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
学校可以开展适合留守儿童的课后辅导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文化熏陶和兴趣培养。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等课外兴趣班,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文艺活动,培养兴趣和爱好。
学校还可以组织亲子活动,提供家庭阅读指导等,促进留守儿童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积累。
农村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面临多重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进。
通过心理辅导、师资培训、教育投入等措施,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长期在乡村寄宿亲友家中生活的儿童。
他们与父母的分离导致了其教育问题的存在。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注,他们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孤独、焦虑等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儿童的学校质量普遍较低,教师水平和教学设施都存在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较为简陋,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支持。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学校设施和教师待遇,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执教。
政府及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和辅导,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
可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辅导中心,为他们提供学习辅导和兴趣培养等服务,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
加强对返乡父母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帮扶,减少他们长期外出打工的现象,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
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技术,构建农村教育信息化体系,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让留守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暑期和寒假的义务教育活动,吸引父母和志愿者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娱乐机会。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加强心理关怀与辅导、丰富学习生活、改善家庭环境和发展信息化技术等都是有效的对策,可以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成长环境。
只有共同关注和关爱他们,才能够使农村留守儿童走出困境,实现良好的教育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或家庭成员由于工作、务农等原因长期不在家,留守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着特殊的问题,因此研究其教育现状和问题对于改善其教育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数生活在农村偏远地区,学校数量不足,教育设施简陋,教师队伍缺乏,教育资源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孤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影响其学习和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较低,他们往往缺乏家长的引导和关注,容易产生行为习惯不佳、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教育资源不均衡。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在教师数量和教学设施方面存在短缺,导致留守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管理存在问题。
农村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学校管理不够规范,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不到位,学校和家庭未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增加教师数量,提高其教学水平,使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
提供心理辅导和关爱。
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
学校可以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帮助家长了解和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改善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心理辅导和关爱,加强家庭教育和改善教育管理机制,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贫困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数量大,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较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会教育缺乏,学校教育现状分析。
关键词: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
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外出务工就成了农民的唯一选择,大量的适龄儿童就被留在了农村,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把教育这一重要任务都留给了在家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亲戚朋友们。
由于这些监护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认识等不能与时俱进,不懂得现行的教育规律。
甚至娇生惯养他们。
长期以来监管教育严重缺失,从而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在了学校方面,我所在地区的学校也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建立了“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制度。
建立了代理家长制度,开通了家长热线,开展了相关法制安全讲座,学校组织召开了“留守儿童”家长会等,但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谈几点看法。
1 留守儿童数量大,学校教育难度大。
贫困地区农村一无资源可开发,二无企业可务工,自然条件艰苦,农村青壮年除在本地做些小本生意的以外,全部外出务工,相当一部分从事的是建筑行业,无法带领孩子进城上学,这样大量的适龄儿童就成了留守儿童,我们学校300左右学生,父母双方长期外出的62人,父母一方长期外出的120人,父母一方短期外出的53人,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数的80%,这样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的存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学校很难做到个个关注,事事俱到。
2 学校办学条件差,缺少留守儿童活动场地
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大部分只有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再无多余的校舍,留守儿童之家也只有和教室合用,至于为留守儿童开展活动既缺场地,更缺活动器材。
3 教师工作繁忙,关注留守儿童精力不足
贫困地区农村学校除专任教师之外,再无任何人员,加之教师编制又少,普遍存在班额过大,教师工作量大的现象,学校教师除了每天的教学工作之外,还要批阅大量的作业,另外农村教师大部分家庭负担较重,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全家,因此教师普遍工作繁忙,生活负担重,只能完成本职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就显得精力不足。
4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很难形成家校合一
一方面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
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偶尔回家看看孩子,有的很长时间回来一次,对孩子出现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只注重经济上补偿,物质上的给予。
除学校组织家长会之外,很少有家长在务工回家期间主动和学校老师联系沟通,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爷爷奶奶既是主要劳动力,又是监护人,一来太忙,二来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即使学校教师请家长到学校,要么不来,要么来了也是一脸的无奈,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从而就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功能。
5 社会教育缺乏,学校教育成果难以巩固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没有一处,学生周一至周五在
学校接受教育,而周六、周日,假期,节假日不是在家整天看电视,就是三两个自行玩耍,既不安全又无法接受教育。
此外,社会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
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5+2=0”的现象长期存在,学校教育成果很难巩固。
总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