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复习资料(一)
- 格式:doc
- 大小:231.00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上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册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有○1海边看船○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③地球卫星照片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km,表面积约为 5.1亿平方千米3.列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度数范围经线半圆相等南北方向0°—180°纬线圆(两极为点)不相等东西方向0°—90°4.南纬与北纬的分界线为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为赤道;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为0°经线和180°经线,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 和160°E 。
5.南纬纬度变化规律为越往南纬度越大;北纬纬度变化规律为越往北纬度越大;东经经度变化规律为越往东经度越大;西经经度变化规律为越往西经度越大。
6.写出下列特殊纬线或经线的纬度或经度。
北极90°N 北回归线23.5°N 赤道0°本初子午线0°南极90°S 南回归线23.5°S东西半球分界线20°W 和160°E7.低纬度是指:纬度0°—30°;中纬度是指:纬度30°—60°;高纬度是指:纬度60°—90°。
8.读下列两幅经纬网图,回答问题:(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A140°E ,50°N :F40°E ,40°N :(2)A 点在D 点的西北方向,A 点在C 点的正北方向,F 点在H 点的东北方向。
(3)图中各点,位于中纬度的是ABF ,位于东半球的是ACGF 。
位于南半球的是CDH 。
有阳光直射的是CDEGH 。
(4)请把图中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描出来。
9.列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
高中会考复习资料导语: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形成分泌物有关。
高中会考复习资料一、东亚: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二、东南亚: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区:(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4、工业发展迅速;三、中亚: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1)有利因素:a.平原、耕地面积大;b.光照充足;c.温差大;(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四、西亚和北非: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2、特产:(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2)摩洛哥:橄榄油;(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4)伊拉克椰枣;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热带经济作物;2、采矿业;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六、西欧: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3、旅游业发达;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七、北美: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ㄒ祷?/p>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八、拉丁美洲: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高中会考复习资料知识点:(1)生命的基本特征。
第一册P2~3举例: 1、(XX)下列现象不属于应激性的是: (D)A、植物根的向地生长B、植物茎的向光性C、蛾类的夜间活动D、仙人掌的叶变成刺2、(XX)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茎则背地生长,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D)A.新陈代谢作用B.遗传性 c.变异性 D.应激性3、(XX)生物个体死亡不会导致该物种绝灭,主要是由于生物具有 (C)A.遗传变异特征B.新陈代谢特征C.生殖特征D.适应环境的特征二、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3~5分)知识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一、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 )。
(2)1 mol 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0.012 kg 一种碳原子(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6.02×1023(3)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 mol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4)物质的量(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与微粒数(N )之间的关系:n = N N A 。
2.摩尔质量(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M ),单位为g •mol -1。
(2)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 )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 mM。
3.气体摩尔体积(1)定义: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 ),单位为L •mol -1。
(2)标准状况下,V m ≈22.4 L •mol -1。
(3)物质的量(n )、气体的体积(V )和气体摩尔体积(V m )之间的关系:n = VV m。
4.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 ),单位为mol •L -1。
(2)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 的物质的量(n )、溶液的体积(V )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B )之间的关系:n = c B •V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二、胶体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
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和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会考复习检测文言文部分(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二、解释加点的词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2、辞.曰3、是.寡人之过.也4、许.之5、既.东封郑6、又欲肆.其西封7、舍郑以为东道主...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9、因.人之力而敝.之10、失其所与.11、秦伯说.12、乃.还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越国以鄙.远3、夜.缒而出4、与郑人盟.四、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以1、以其无礼于晋2、越国以鄙远3、亡郑以陪邻4、舍郑以为东道主焉1、子亦有不利焉2、将焉取之3、焉用亡郑以陪邻之1、公从之2、臣之壮也3、是寡人之过也4、何厌之有其1、以其无礼于晋2、君知其难也3、吾其还也五、翻译句子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邻之厚,君之薄也。
荆轲刺秦王一、文学常识《荆轲刺秦王》选自《》,是一部体史书。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进兵北略.地2、微.太子言3、臣愿得谒.之4、诚.能得樊将军首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燕6、愿足下更.虑之7、顾.计不知所出耳8、而燕国见.陵.之耻;9、秦王必喜而善.见臣10、偏袒..扼腕11、血濡.缕12、人不敢与忤.视13、请.辞决矣14、持千金之资币.物15、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6、使使..以闻大王;17、荆轲顾.笑武阳18、愿大王少假借..之19、图穷.而匕(注音:)首见20、因.左手把秦王之袖21、以其所奉药囊提.轲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3、被.八创.(注音);24、往.而不反.者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词类活用1、函.封之2、樊於期乃前.曰3、使使以闻.大王4、群臣怪.之5、太子迟.之四、翻译句子: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鸿门宴(一)一、文学常识《鸿门宴》选自《》,这本书是体史书,作者,是时期著名史学家。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自转公转自西向东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天一年转动一周所需时间(即周期)产生四季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2、经纬线的划分:(1)经度的划分:0°经线(本初子午线),划分东经(E)和西经(W),东经划分0°~180°,西经划分0°~180°。
(2)纬度的划分:0°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划分北纬(N)和南纬(S),北纬表示划分0°~90°,南纬划分0°~90°。
3、特殊经纬线:(1)0°经线,本初子午线,划分东经和西经。
(2)0°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划分北纬和南纬,划分南北半球。
(3)东西半球的界限:西经20°(20°W)和东经160°(160°E)组成的圆。
(4)北纬23.5°(北回归线), 南纬23.5°(南回归线)—划分热带和温带。
(5)北纬66.5°(北极圈), 南纬66.5°(南极圈)—划分温带和寒带。
(6)五带的划分(教材P.12.图1.20)4、通过经纬线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5、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方向、图例。
6、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运用比例尺)、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二)世界地理1、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主要特点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仅占29%。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亚洲(最大),非洲(最热),大洋洲(最小),南极洲(最冷,跨经度最多,纬度最高);太平洋(最大),北冰洋(最冷,纬度最高)。
2、知道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亚欧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南极洲---寒带气候3、板块学说及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学说: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大气(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见表9-5)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
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要紧成分是氮和氧,约占干洁空气容积的99%。
表9-5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组成作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地球上生物体的差不多成分;有冲淡氧气,减弱氧化等作用。
是坚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有氧化和助燃作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大量吸取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地球上生物免于损害。
水汽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气温有调剂作用。
尘埃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2)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见表9-6)。
依照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表9-6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大气分层高度位置要紧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备注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其高度因纬度而异,8~18千米高度。
1.气温随高度增加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
1.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专门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
大气平稳,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距地22~27千米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2.垂直对流运动强烈。
该层有高空对流层之称。
热层中间层顶到500千米高度。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外层热层顶以上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又称为散逸层电离层距地面60~800千米高度范畴的大气,因受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的氧和氮分子被分散为离子,大气处于电离状态,这一范畴被称做电离层。
高中数学会考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一.集合1、 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运算(1)集合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2)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2、子集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3、真子集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4、补集定义:},|{A x U x x A C U ∉∈=且;5、交集与并集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6、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若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二.简易逻辑:1.复合命题: 三种形式:p 或q 、p 且q 、非p ;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2.真值表:p 或q ,同假为假,否则为真;p 且q ,同真为真;非p ,真假相反。
3.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若q p ⇒,则p 叫q 的充分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要条件;第二章 函数一. 函数1、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记作f :A →B ,若B b A a ∈∈,,且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b 叫a 的象,a 叫b 的原象。
2、函数:(1)、定义:设A ,B 是非空数集,若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就称f :A →B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 (x ),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3、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①整式:全体实数R ;②分式:分母0≠,0次幂:底数0≠; ③偶次根式:被开方式0≥,例:225x y -=;④对数:真数0>,例:)11(log xy a -=4、求值域的一般方法:①图象观察法:||2.0x y =;②单调函数法: ]3,31[),13(log 2∈-=x x y ③二次函数配方法:)5,1[,42∈-=x x x y , 222++-=x x y④“一次”分式反函数法:12+=x xy ;⑥换元法:x x y 21-+= 5、求函数解析式f (x )的一般方法:①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f (x ),且满足172)1(2)1(3+=--+x x f x f ,求f (x ) ②配凑法:,1)1(22xx xx f +=-求f (x );③换元法:x x x f 2)1(+=+,求f (x ) 6、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区间D 上任意两个值21,x x ,若21x x <时有)()(21x f x f <,称)(x f 为D 上增函数; 若21x x <时有)()(21x f x f >,称)(x f 为D 上减函数。
必修1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①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
2.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①高效②健康③舒适④安全3.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①考虑到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②考虑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的关系③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例:办公空间一般应以冷色调为主,空间处理要简洁明快,以求产生严谨、高效的工作氛围。
)④信息的交互(例:电话机的无液晶屏显示、有液晶屏显示、可以视屏通话。
案例:汽车的颜色)技术实验:我们通常将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称为。
重要性: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
会考复习资料(一)
————————————————————————————————作者:————————————————————————————————日期:
2012年会考复习资料(一)姓名:班级: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
3、能排出体内废物
4、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6、生长繁殖7、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是由构成(病毒是生物)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它的范围包括、和。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内,与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能通过制造有机物,是消费者,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以为食;是分解者;这三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部分。
4.人出汗、呼气和排尿,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5.生态系统中素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生态系统,誉为“地球之肾”的是生态系统。
6.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在裸地测量三次后求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7.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8.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9.在下列各项中,与动物捕食有相同生理功能的是
(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 排除体内的废物
C.给汽车加油
D.树苗长大
10.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是指()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C.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11.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
这一事实说明:A.生物能够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B.生物能够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造成影响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或者环境能够影响生物D.生物既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12.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功绕地球飞行20小时,你认为“神舟五号”的太空仓中,应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 A.空气B.食物、水C.空气、食物、水 D.水()
13.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A.分组实验
B.重复实验
C.独立实验
D.对照实验
14.在探究实验“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16.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
1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长着一种散发清香的“神农香菊”。
若把它移栽到别处,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18.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19.一个池塘被农药污染,在池塘中有一个食物链:浮游植物一水蚤一鱼一鱼鹰,则体内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A.浮游生物B.水蚤C.鱼D.鱼鹰()20.下面哪一项是一个生态系统?()A.一个果园中的全部果树 B.一片森林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2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C.食物链和食物网D.全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2、识图分析题(每空1分,共8分)
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
部分和者。
②从总体上看,植物的数量总是比食草动物,
食草动物的数量总比食肉动物。
③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
本图中有条食物链,它们相互关联,形成。
④此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⑤如果大量捕食狐,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
2011年会考复习资料(一)姓名:班级: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能排出体内废物
4、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6、生长繁殖7、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是生物)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这三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4.人出汗、呼气和排尿,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排除体内废物。
5.生态系统中素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誉为“地球之肾”的是湿地生态系统。
6.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在裸地测量三次后求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误差,增加准确性。
7.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D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8.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B )9.在下列各项中,与动物捕食有相同生理功能的是
( A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 排除体内的废物
C.给汽车加油
D.树苗长大
10.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是指(D)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C.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11.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
这一事实说明:A.生物能够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B.生物能够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造成影响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或者环境能够影响生物D.生物既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 D )12.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功绕地球飞行20小时,你认为“神舟五号”的太空仓中,应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 A.空气B.食物、水C.空气、食物、水 D.水( C )
13.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D)
A.分组实验
B.重复实验
C.独立实验
D.对照实验
14.在探究实验“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C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16.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 D )
1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长着一种散发清香的“神农香菊”。
若把它移栽到别处,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B)
18.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A)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19.一个池塘被农药污染,在池塘中有一个食物链:浮游植物一水蚤一鱼一鱼鹰,则体内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A.浮游生物B.水蚤C.鱼D.鱼鹰( D )
20.下面哪一项是一个生态系统?( B )A.一个果园中的全部果树 B.一片森林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2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B )
C.食物链和食物网D.全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2、识图分析题(每空1分,共8分)
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
部分和分解者。
②从总体上看,植物的数量总是比食草动物多,
食草动物的数量总比食肉动物多。
③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本图中有 5 条
食物链,它们相互关联,形成食物网。
④此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草鼠蛇鹰。
⑤如果大量捕食狐,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先增多后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