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概论》读书心得及联想15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23.66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代著名学者胡适所撰写的一本学术著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清
代的文化和学术状况,同时对一些重要人物和学术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
本文从三个方面
对这本书进行浅析。
第一,本书强调了清代学术经历的变迁,特别是经历了科学、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之后。
这个时期,中国的状况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冲击,也受到了国内的压力。
胡适通过对该时期的学术变化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学术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胡适也对文化、哲学和中国思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清代学术的现象、矛盾、潜力和
困境。
第二,本书对一些重要人物和学术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
例如,胡适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了康熙时代学术杂志《四库全书》的编辑和出版事宜。
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四库全书
的编撰历程和独特之处,称赞了这个项目的成果和影响,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三,本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的冲突和融合。
胡适认为,传统
文化与现代科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矛盾,但也有许多重要的共同点。
他通过对康有为和梁启
超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分析,认为他们在中国文化与科学之间建立桥梁,希望能够将中国传
统精神与现代科学思想相结合。
总之,《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很好的学术著作,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清代学术
的历史和现象,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对当前的学
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朝阅读报告——《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为梁启超先生为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时,“下笔不能自修”而“不得已宣告独立”的一部作品。
这种非写作专业学术读本为创作动机的意外收获,也为广大读者或学术爱好者或历史爱好者或崇拜梁启超先生亦或文学爱好者带来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思想之流转分为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
”清朝固然不例外。
与其说本书从时间的脉络上向读者介绍了清代的文学、思想,甚至天文地理方面的发展史和成果,不如说梁启超先生依据的是思想流转之发轫至衰落的是个必经阶段的顺序来写给后人以启发的。
二、和之前所学的教科书、科研著作不同,《清代学术概论》在介绍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时,除了对其主要成就的介绍,大都会提及这些人的研究方法,并找到共同之处,即求真求实。
例如一代开派宗师的顾炎武,研究方法一曰“贵创”,二曰“博证”,三曰“致用”;顾元的“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戴震的“盖无论何人之言,绝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顾”,梁启超认为此精神“实可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以及段玉裁等人在校勘方面求真求实的精神皆为体现。
三、对于知识应抱有敬畏之情。
梁启超先生言:“其实就纯粹的学者之见地论之,只当问成为学不成为学,不必问有用与无用,非如此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
夫清学派固能成为学者也,其在我国文化史有价值者以此。
”这是在清代启蒙运动、变法维新等倡导西学的运动热潮之下,仍然倡导“经世致用”的精神保障之一。
固然“学问非一派可尽”,但当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不然学问不过流于肤浅,而不能成大器。
然而我整本书中喜欢的一句话却是朱维铮在导读中提到的梁启超与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所倡导的不缠足运动的效应:“裹小脚的妇女抛弃裹脚布,固然是惊世骇俗的一种解放,而在倡导‘天足’的女权主义者看来,不再裹足的妇女依旧是‘小脚女人’。
《清代学术概论》读书心得及联想1500字清学非向所想象中之贫乏也,亦蔚为大观。
清学考据之风气,最可称道的就是其客观的研究精神,清儒可贵品质在求真。
此亦近乎后世之科学精神了。
现今中国文史学科研究方法,究竟是受西方影响,还是延续的清学传统?假设如无西学东渐,中国可否开出自己的科学?宋明学非向所认为中之完满也,末流亦滋流弊,谈心性终至于空疏,乃至不学无术,弃经不读,纯凭一己之见,以“良知”为名而附会于圣人。
汉宋之学共同特点就是以己意随意解释经典,缘己意从经典中妄加附会。
虽曰尊先圣,然是否实为诬先圣?每一时代均有每一时代之人所共同关心之问题,成为该时代思潮,塑造该时代之学术特点。
汉学、宋学、清学各有所长。
汉学可贵品质在改制立法、创造理想世界的大气魄;宋儒可贵品质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辨透彻精微,且勤于实践。
儒学非仅宋学可以概括,当也也非仅汉学清学可以概括。
如何定位儒学?儒学是致用之术?是形上哲学?还是一种学术?《大学》言本末,然是否必以心性(内圣)为本?即使以心性为本,是否末(政治、外王)便不如其重要?或者说,二者是何关系?内圣“开出”外王是如何“开出”?或者说,外王亦是一重要学问,也需用力讲求?如果说性善是儒家起点和出发点,那么致太平便是儒家的目标和落脚点,《大学》归于治国平天下,横渠终言“开太平”,怎可只言心性而不论政治?只讲求心性之学而忽略政治之学,外王就可以自动“开出”否?梁氏论及宋学之弊时多持“缘佛入儒”说,并讥讽宋儒不敢直称佛学,硬称孔学,既诬孔又诬佛。
?然牟宗三先生特发明儒佛根源处不同,即“道德意识”与“苦业意识”之不同,可谓一积极一消极,为宋儒辩护。
此论可谓重要显明,是牟先生一大创造也,梁氏所未见。
然谓牟先生为一宗师则可,谓非此不能称之为儒学则不可。
钱宾四先生为学,不偏不倚,其学风颇有清儒严谨之风,但于汉宋诸学又能作持平之论,于汉宋清诸学皆能以“平议”之心待之,又能寄国史以“温情与敬意”,循循然儒者也。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关于清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著作,该书由清代学者詹天佑撰写,首次出版于1988年。
本书以其深刻的分析和丰富的史料,对清代学术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成为了研究清代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书中对清代学术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学术发展也是非常独特而丰富多彩的。
詹天佑在书中通过对清代各个学术领域的详细考察,勾勒出了清代学术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他从儒家学术、经学、诗文学、史学、地理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清代学术的兴衰起伏,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学术图景。
书中对清代学术的特点和贡献进行了深入分析。
清代学术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詹天佑从多个角度对清代学术进行了梳理,指出清代学术的主要特点包括思想解放、学术创新、文化多元等。
他强调了清代学术对后世的影响,认为清代学术在一定程度上为近现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清代学术进行了评述。
詹天佑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学术领域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对清代学术的贡献和不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他指出了清代学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对清代学者们在学术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还对清代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进行了审视,为今人深入了解清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四,书中对清代学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詹天佑在书中不仅对清代学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还对清代学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探讨了清代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研究了清代学者们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论述了清代学术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清代学术的内涵和特点,获取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研究清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5海外文摘1 作者简介梁启超,生于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卒于公元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子,別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1920年梁启超欧游归国后,仅仅半月时间就著成《清代学术概论》一书。
当时,好友蒋方震著有《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为其作序。
梁启超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于是梁先生把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下笔不辍,写出5万多字,因其字数太多,遂独立成书,名曰《清代学术概论》。
从总体上看,《清代学术概论》仅仅只是一本概要式的学术论著,书中很多问题并没有展开,值得我们深挖,但它毕竟是关于清代学术的首部专著,梁启超先生之后的学者,基本是按这本书的框架来研究清代学术的。
2 就导读而谈朱维铮在导读中开篇即言,“作为总结清帝国二百六十七年学术变迁史的《清代学术概论》,既不是同类课题的首出之作,更非具有专门史经典意义的佳作”[1]。
但是此书却成为研究清代学术入门的必读书,一方面原因在于此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能是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声望所致。
其次,朱维铮在导论中详细介绍了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如《清代学术概论》初稿问世之际,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一年有半。
梁启超虽没有直接卷入北京的“五四事件”但是却是引爆这次事件的重要人物。
如书中所述梁启超“迷梦的政治活动”,即流亡日本期间是保皇党的一员,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转向支持共和。
朱维铮在此用了较多笔墨记述梁启超由保皇党到支持共和的转变及政治活动对其心灵的影响。
从朱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对梁启超在政治上的作为评价并不是很高。
尤其是梁启超反对科学和民主的态度,朱维铮对此进行了批评。
最后,导读专门用了一章节介绍章太炎和刘师培二人,此二人对梁启超撰写《清代学术概论》影响深远,特别是章太炎的《清儒》一书。
以上是导读部分,笔者读完之后有以下两个方面感触:第一,梁启超个人的政治主张是反复无常的,一段时间保皇,一段时间共和。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代文化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著的一本学术著作,首次发表于1940年。
全书共分五章,主要介绍了清代学术发展的背景、著名学者及其思想成果、学派流派的分析等。
以下是对此书的浅析。
一、学术背景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时期。
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共同构成了清代学术的背景。
陈寅恪在书中对清代学术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的文化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发展、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了清代学术发展的整体背景。
二、著名学者及其思想成果
书中介绍了不少清代著名学者,如明朝遗民黄宗羲、王夫之、马端临、郑板桥、吴敬梓等以及清代学派宗师顾炎武、龚自珍、戴震等人,分别阐述了他们的学术成就及其思想成果。
陈寅恪通过对这些学者的介绍,使我们深入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内涵和代表作品,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清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学派流派的分析
书中对清代学术的学派流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涉及江左学派、书院学派、刑部学派、顾炎武学派、龚自珍学派等。
作者深入探讨了这些学派的思想特色、学术思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从而让我们深入了解清代学术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特点。
总体来说,《清代学术概论》是陈寅恪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准确地把握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了清代学术的特点和趋势,对于后来的学者研究清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读《清代学术概论》有感——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王苗苗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清代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与其学者的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所著《清代学术概论》简要地对清代的学术思潮进行了评价。
其中把清代的学术思潮分为了启蒙、鼎盛、分裂、衰败四个时期。
不同时期学者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不同的,但却都有值得学习之处,前期注重创新和务实,中期则朴实严谨。
晚期由于社会动荡,学者的研究更倾向于促进民众的觉醒。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王苗苗
【作者单位】辽宁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95
【相关文献】
1.原创力的回归:朴学精神的思考--读胡适的《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J], 谢之
2.思想与学术之间——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J], 吴岩
3.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解放潮流——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J], 李锦全
4.梁启超以佛学理论研究清代学术史之得失——以《清代学术概论》为中心 [J], 萧平;王硕
5.从《清代学术概论》谈梁启超先生的治学方法--浅谈传统学术对梁启超的治学影响 [J], 朱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关于清代学术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对清代学术的发展、特点和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清代学术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后世学术的深远影响。
首先,清代学术概论详细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基本特点。
清代学术以儒学为主导,同时兼收并蓄其他学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在儒学方面,清代学者继承了宋明理学的精华,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扬弃。
他们注重实践,强调“格物致知”,提出了“实学”、“经世致用”等新的学术理念。
此外,清代学术还融合了佛学、道家、法学、医学等多种学术思想,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体系。
这种学术特点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清代学术概论还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国家政治动荡不安,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清代学术却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
清代学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他们积极思索社会问题,探讨学术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学术成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对后世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清代学术概论还对清代学术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清代学术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学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清代学术在儒学、佛学、道家、法学、医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些学术成果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清代学术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也为后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因此,清代学术对后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清代学术概论,我对清代学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清楚地认识到清代学术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后世学术的深远影响。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由清代著名学者张廷玉所撰。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学术成就等内容,成为了研究清代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从书中所阐述的清代学术概况、学术思想特点和学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浅析。
张廷玉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详细地介绍了清代学术的概况。
清代以儒学为主流,同时也兼收并蓄其他学术流派,如佛学、道家、气学等。
儒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儒学内部,又形成了多种流派,如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史学、经学等。
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思潮,如汉学、国学等。
清代学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各种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张廷玉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学术的思想特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他指出,清代学术思想虽然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学术的传统,但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最为显著的是程朱理学对清代学术的影响。
程朱理学作为清代学术的主流思想,对清代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文人学士们对理学的研究和讨论趋之若鹜。
清代学术还表现出了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如阳明心学的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念,对传统儒学的局限性进行了挑战。
清代学术在对待其他学术流派的态度上也表现出了包容和开放的一面,如对于佛学、道家思想的借鉴和吸收。
清代学术的思想特点既有传统继承的一面,又有新思潮的涌现,展现出了多元和开放的特点。
张廷玉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学术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他认为,清代学术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学术的成就,而且还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貌。
程朱理学的确为清代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启发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
在其他学术领域,如经学、医学、数学、地理、天文等方面,清代也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成就,为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学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在学术成就方面有了不俗的表现。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清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由清代学者蒋廷锴所著,全书共分上下两卷,详细阐述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学派体系和学术成就,对清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清代学术概论》的内容概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该书进行一定的浅析,使读者对清代学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清代学术概论》的内容概要《清代学术概论》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清代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上卷主要论述了清代学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学术的兴衰沿革、学术的体系和主要学派等内容。
下卷则主要介绍了清代学术的理论成就和具体表现,主要包括哲学思想、经学、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1. 清代学术的基本概况上卷主要从清代学术的兴衰沿革和学术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蒋廷锴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从明末清初的学术兴盛,到后来的学术衰落,以及清代学术的复兴和新的发展等内容。
还对清代学术的体系和主要学派进行了分类和介绍,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不同学派在清代的发展状况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和流派。
1. 系统总结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清代学术概论》通过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的系统总结,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清代学术的整体面貌和学术特点,有利于深入研究清代学术的相关问题。
2. 分类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学派体系和代表人物《清代学术概论》对清代学术的学派体系和代表人物进行了分类介绍,为读者提供了清代学术的详尽资料和参考文献,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清代学术的具体内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 具体介绍了清代学术在不同领域的成就和研究成果《清代学术概论》在下卷详细介绍了清代学术在哲学思想、经学、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清代学术的重要信息和研究资料。
《清代学术概论》的出版对于清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北大学研究生读书报告读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题专业:专门史学号:201120494姓名:姜明波院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任课教师:李江辉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读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姜明波《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在其学术上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流变的经典著作,一经问世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欢迎并成为青年学子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之作。
早期开始接触历史学,只知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有很大的影响,而现在才知道先生在学术上也是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学于万木草堂。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梁启超接受了今文经学的思路和学风,又于国学书籍外读了许多由传教士翻译的西学著述,这使他学问大长,眼界大开。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其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欧游心影录》等。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于1920年旅欧回国后所完成的。
其在自序中说明著书目的时谈到,“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
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
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
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
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
”梁启超觉得,为好友泛泛的作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于是,他借题发挥,对比中西文化,对中国近300年学术史作了一番议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的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为十章,涉及清代学术的多个方面,包括官方学术、私家学术、民间科技、西学东渐等。
在官方学术方面,李学勤认为清代士人在科举制度的压力下,被迫将学术研究与政治考试融合,导致官方学术局限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缺乏创新和开放性。
而私家学术则更具有创新性和自由性,许多私人学者开始关注自然科学和西方文化,推动中国学术走向现代化。
在民间科技方面,李学勤指出清代农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实践经验积累给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西学东渐方面,清朝满洲政权以及中国精英阶层对欧洲习俗和文化的接受,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然而,李学勤也指出了清代学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官方学术中,批判和改革思想被压制和排斥,导致学术发展遭遇停滞和萎缩。
而私家学术和民间科技则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许多研究成果未能被精确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清代学术概论》对于清代学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了解清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问题,为我们推动现代中国学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近拜读了梁启超先生的《清代学术概论》,感慨颇多。
此书原为梁启超为蒋方震所著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所写的序言,由于梁启超下笔不能自休,短短几天,竟成数万字之文,于是独立成书,可以说这本书是梁启超先生无心插柳的著作。
通观全书,不仅可以视之为一部论述清代“思想界之蜕变”的学术论著,也可言之为梁启超个人的学术回忆录。
全书以梁启超回忆的形式写成,书中虽然有些偏颇之处,但此书涉及了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哲学、经学、史学、文献学、诗歌、历法、数学、佛学、美术、水利等学术领域,而贯之以时代思潮兴衰转承的主线,可以说气势磅礴,思路明晰,一气呵成,可称之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此书使我受益最深的是梁启超所提出的研究学问所应具有的精神——善疑、求真、创获。
我仅从这六个字浅谈一下我的感想。
一、善疑梁启超在书中写道“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
所谓研究精神,归著于此点。
”梁启超将“善疑”视为研究学问的首要精神。
他在书中高度评价了“善疑”的阎若璩和胡渭。
梁启超认为阎若璩攻《伪古文尚书》,渐开学者善疑之风。
胡渭的《易图明辨》,也触及宋学主要根基,使宋学受到致命伤。
由此可见,梁启超极为赞赏这种“善疑”的精神。
梁启超本人也是一个善疑的人。
他不仅对古人的权威定论敢于提出质疑,而且对待自己的恩师也是如此。
如梁启超质疑其师康有为的治学方法,认为他过于重视主观,而轻视客观事实,而且不能摆脱依傍别人的风气。
在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中,他更是反对其师的故步自封、僵化保守,而认为应当因时而变,最终导致师徒论见不合,分道扬镳。
朱熹有言曰:“学贵在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我们应该做到真正的善疑,能够在常人不疑之处,提出深刻而正确的疑问。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中国清代学术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编著,首次出版于1922年。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清代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深入分析了清代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
本文将对《清代学术概论》进行浅析,探讨其在清代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清代学术概论》以史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
王国维首先对清代学术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清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对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初期,由于明朝灭亡、满清建立政权,社会风气开始保守,学术思想受到限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学术开启了具有独特意义的新纪元,学术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王国维深入挖掘了这一历史背景下学术的发展与变革,详细阐述了清代学术的起伏、兴衰,使读者对清代学术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清代学术概论》全面介绍了清代主要的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
在书中,王国维对清代学术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类,总结了各派学术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清代学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涵盖了程朱理学、明清理学、道学、佛学、诸子百家等众多学派。
王国维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学派的源流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主张以及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影响,使读者对清代学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清代学术概论》深入分析了清代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
王国维通过对清代学术的概览和总结,指出了清代学术研究在思想、文字、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显著成就。
在思想方面,清代学术致力于理学体系的总结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在文字方面,清代学者纂修了大量的文献、史书,使得古代文献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和传承;在教育方面,清代学者积极倡导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建议;在科技方面,清代学者在医学、天文、数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通过这些分析,王国维深入挖掘了清代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为读者呈现了清代学术的独特魅力和巨大贡献。
《清代学术概论》读书心得及联想1500字
清学非向所想象中之贫乏也,亦蔚为大观。
清学考据之风气,最可称道的就是其客观的研究精神,清儒可贵品质在求真。
此亦近乎后世之科学精神了。
现今中国文史学科研究方法,究竟是受西方影响,还是延续的清学传统?假设如无西学东渐,中国可否开出自己的科学?
宋明学非向所认为中之完满也,末流亦滋流弊,谈心性终至于空疏,乃至不学无术,弃经不读,纯凭一己之见,以“良知”为名而附会于圣人。
汉宋之学共同特点就是以己意随意解释经典,缘己意从经典中妄加附会。
虽曰尊先圣,然是否实为诬先圣?
每一时代均有每一时代之人所共同关心之问题,成为该时代思潮,塑造该时代之学术特点。
汉学、宋学、清学各有所长。
汉学可贵品质在改制立法、创造理想世界的大气魄;宋儒可贵品质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辨透彻精微,且勤于实践。
儒学非仅宋学可以概括,当也也非仅汉学清学可以概括。
如何定位儒学?儒学是致用之术?是形上哲学?还是一种学术?
《大学》言本末,然是否必以心性(内圣)为本?即使以心性为本,是否末(政治、外王)便不如其重要?或者说,二者是何关系?内圣“开出”外王是如何“开出”?或者说,外王亦是一重
要学问,也需用力讲求?
如果说性善是儒家起点和出发点,那么致太平便是儒家的目标和落脚点,《大学》归于治国平天下,横渠终言“开太平”,怎可只言心性而不论政治?只讲求心性之学而忽略政治之学,外王就可以自动“开出”否?
梁氏论及宋学之弊时多持“缘佛入儒”说,并讥讽宋儒不敢直称佛学,硬称孔学,既诬孔又诬佛。
?然牟宗三先生特发明儒佛根源处不同,即“道德意识”与“苦业意识”之不同,可谓一积极一消极,为宋儒辩护。
此论可谓重要显明,是牟先生一大创造也,梁氏所未见。
然谓牟先生为一宗师则可,谓非此不能称之为儒学则不可。
钱宾四先生为学,不偏不倚,其学风颇有清儒严谨之风,但于汉宋诸学又能作持平之论,于汉宋清诸学皆能以“平议”之心待之,又能寄国史以“温情与敬意”,循循然儒者也。
若直以有无形上学本体论的洞见而判断其未见道,是以宋学之标准而难之,然而那么在乎“本体”,真的是儒学所追求吗?夫子不言性与天道,夫子唯一手作乃《春秋》,当如何理解?
戴震的理欲新说可谓极大胆、极具挑战精神,是对宋学的一大反动,惜未光大。
宋明学者风气,是否过于强调修己以敬,拘紧于礼与理,从而弊端在束缚人性?所谓文胜质则史是也。
其实,君子未必千人一面,若闵子之訚訚如、子路之行行如、冉有子贡之侃侃如,均可称之为君子,孔子从未以单一标准齐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