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11.70 KB
- 文档页数:2
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智力障碍是一种智力发展低于正常人群的状态,智障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着某些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到其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表现。
教育界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由于孩子成长的多种因素影响,其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模式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探究方向。
本文将从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1、认知发展滞后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呈明显偏低,面对新事物的学习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他们对新信息的处理速度、记忆能力、注意力和理解能力都比其他正常儿童明显低下,也因此经常需要别人的指导和帮助,缺乏自我独立能力。
2、情绪行为不稳定智障儿童的情绪比正常儿童更容易波动,表现在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的交替出现、嗓音高、情感表现强烈等。
同时,智障儿童的行为表现也会受情绪影响而波动,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渴望关注、情绪激动等。
3、认知操作能力弱智障儿童对于个体认知操作难以熟练掌握,例如细微的品质差异、时间变化和数量判断等,这使得他们在解决生活、学习以及社交困难时感到身心上的挣扎和焦虑。
4、交往技能差智障儿童的交往技能较差,面对不同年龄段和各种性格特点的人群,他们缺乏适应和应对的能力,容易主观判断性状或性格,产生恐惧感或不信任感。
二、教育对策1、通过互动游戏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在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安排一些互动游戏的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放松心情,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情感抗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科普、绘本等形式引导孩子们慢慢认识世界,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语言能力和综合智力水平。
2、适度激发竞争意识通过适度激发竞争意识,教育者可以促进智障儿童的学习动力,这样他们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的优势,并会不断给予自己心理激励以突破自我。
对于具备强烈竞争意识的儿童,合理提供针对性的奖励制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而不屈不挠,这也能够为智障儿童的挑战感和成就感提供保障。
收稿日期:2023-11-06作者简介:张俊芳(1992-),女,河北张家口人,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残疾人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度滨州医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KTSZ202217)。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第44卷第1期绥化学院学报2024年1月Vol.44No.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Jan .2024摘要: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是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
通过重点阐释《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深入剖析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出全新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采取重构课程教学目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开发思政内容体系、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方式,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职业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G7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4)01-0063-05(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山东烟台264003)张俊芳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件提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1]高校是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要基地,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础环节,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智力障碍儿童的概念、分类、认知特点、情绪与社会适应特点等理论知识,正确把握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从而厚植特殊教育人文情怀,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提高专业认同感。
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本文简述了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即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使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和心理机能获得协调地发展。
其次是个别化教学原则,即为每个儿童设计他们能达到或掌握的基本的研究量,然后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授之,以促其发展。
第三是直观化教学原则,即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采取各种直观的手段,丰富学生形象、表象,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心智技能。
最后是充分练原则,即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必由之路。
早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包括顺其天性、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顺其天性是指根据小儿大脑发育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训练,遵循大脑发育的规律性,抓住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机,提供环境条件以发展孩子的智力潜力,既要注意刺激、诱发儿童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培养,发展儿童的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
循序渐进是指教育应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会防碍儿童智力的发展。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而且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对智力落后的孩子,更要善于发掘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兴趣及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最后,文章提到了避免过度教育的原则。
过度教育会剥夺孩子练正常动作的权利和机会,以至限制了智能的发展。
过分的保护和干涉会使孩子胆小、怕事,也会助长他们的反抗心理,过XXX和干涉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立性。
过度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孩子出现神经衰弱、恐惧、逃学、旷课等。
因此,教育者应该避免过度教育,而要遵循上述原则,为智力落后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
游戏和讲故事是最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适合孩子智力发育。
各种游戏活动有利于智力的发展,组织孩子游戏时应注意四个方面: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知识性和角色性。
这样可以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孩子的动作、技能的发展,言语的发育,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思维能力及想象力的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个训教案教案标题:智力障碍儿童个训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2. 设计个训教案,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3. 提供个体化支持和指导,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个人发展。
教案步骤:步骤一:需求评估和目标设定1.1 进行与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和相关专业人员的交流,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
1.2 根据评估结果和儿童的优势和挑战,确定个训教育目标。
步骤二:教学设计和方法选择2.1 个体化教学计划的制定,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2.2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视觉辅助、动手实践、角色扮演等,以适应智力障碍儿童的不同学习方式和兴趣。
2.3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注重重复和强化,以巩固学习效果。
步骤三:教学实施和课堂管理3.1 制定清晰的教学计划,并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时间安排。
3.2 在教学中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儿童的参与和努力。
3.3 适应个别儿童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辅助。
步骤四:评估和调整4.1 借助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估方法,对儿童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包括认知能力、社交技能等。
4.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调整和优化。
4.3 不断与儿童、家长和相关专业人员沟通,了解儿童的进展情况和需求变化。
步骤五:与家长合作5.1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家庭环境和对儿童教育的期望。
5.2 向家长提供相关教育资源、建议和支持,帮助他们在家庭中延续和加强教育效果。
教案评估方法:1.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参与程度,评估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问卷调查:向家长、教师和儿童收集反馈意见和评估数据,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的空间。
3. 评估测试:使用适当的认知评估工具,对儿童的认知水平、专注力等进行量化评估。
教案扩展:1.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智力障碍儿童与同伴合作学习,提高其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近五年我国智力障碍儿童发展及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近五年来,我国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及教育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儿童发展的重视,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发展现状、教育策略以及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商低于正常水平的儿童,其智力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智力障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
近五年来,我国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和界定,以便更好地进行相关教育干预。
其次,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近年来,我国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分析。
研究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语言、认知、社交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其中,语言障碍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有一部分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等情况。
另外,他们往往在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上也有较大差距,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教育资源。
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策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近年来,我国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理念逐渐转变,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例如,我国提倡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的提升。
同时,教育专家们也倡导采用游戏化、激励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智力障碍儿童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家庭教育也被重视,通过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提高。
未来的研究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将更加关注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教育。
早期干预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为他们提供早期的干预和教育将大大改善他们的发展前景。
其次,研究者将更加关注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交发展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他们融入社会、独立生活的基础。
最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策略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
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智力障碍儿童需要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
《智障复习重点》第一章智力障碍概述一、智力障碍的定义●我国的定义①1987年: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活动能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②2006年: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间歇、有限、广泛、全面的支持。
●美国的定义① AAMD(1983)第八版: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②AAMR(1992)第九版: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③ AAMR(2002)第十版: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智力障碍出现率:3%三、智力障碍分类⑴级别①轻度(四级)②中度(三级)③重度(二级)④极重度(一级)⑵支持程度①间歇的:零星的、视需要而定(失业、生病)②有限的:经常性、短时间(语言沟通、人际关系、学习数学、短期就业训练)③广泛的:持续性、经常性(在工作、居家生活中需要得到长期的支持服务)④全面的:持久性、需求度高(各种环境,或终身需要)四、智力障碍教育发展历史⑴起源伊塔德:第一个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以儿童的需求为中心,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
⑵发展塞甘: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学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障碍教育专门机构之一。
1846年,出版《智力障碍以及其他障碍儿童的精神治疗、卫生保健和教育》,这是最早的有关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训练的论著。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儿童由于智力发展的滞后,需要特殊的教育方案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种针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案,旨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化。
一、个体化评估与教学计划针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首先需要进行个体化评估,了解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
这样可以为教育者制定个体化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估结果,了解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局限性,从而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式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对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
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儿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学习方式。
对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和支持的环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
四、情感教育的重视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往往容易受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困扰。
因此,情感教育在教育方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五、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校合作是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儿童的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分享儿童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共同制定适合儿童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六、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为了满足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需求,教育者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这包括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工具,如图书、电子教材、教学软件等,以及参观实地、实践活动等形式。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 )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
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
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
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
损伤是指身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
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
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
所有ICF的成
分都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而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
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
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
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
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
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看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 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 6.68%0
6•中国智力障碍的分级标准:
7按ICF分类和AAMR(1992)按支持程度对智力障碍的分类::
按照ICF框架,健康状态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和支持AAMR(1992)按支持程度对智力障
8•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起源于18世纪末的法国,开创者为精神病医生伊塔德,他因为研究和训练野孩子维克多而创立了一些教育方法,这些方法经他的学生塞甘发展成为最早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方法。
塞甘的感官训练方法对之后的蒙台梭利方法有直接的影响。
9•国内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起源概况:
国内对智力障碍儿童实施系统的教育开始于20世纪中叶,改革开放以后,智力障碍教育事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随班就读工作标志着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突破,为更多的智力障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10.智力障碍的因素主要包括哪些:
出生前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先天获得性异常,其中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先天代谢性疾病以及其他
遗传因素。
唐氏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特纳综合征等均为染色体异常所导致,苯丙酮尿症、粘多糖IH型、先
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均为不同类型的先天代谢性疾病,多基因遗传引起的先天性颅脑畸形也会导致智力障碍。
当孕妇受到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侵袭而患感染性疾病时,影响严重的可导致胎儿的智力障碍,主要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病毒及梅毒螺旋体等。
某些药物、放射性物质和有毒的化学物质也可能损害胎儿的发育,胎儿受辐射影响的响度与辐射剂量及妊娠时间有关,辐射剂量越大,智力障碍的发生率越高。
此外,孕妇吸烟与饮酒也会影响胎儿智力发育。
出生时的致病因素主要有早产和低体重、窒息以及产伤。
出生后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发生性疾病,如高热惊厥及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和脑膜炎等,此外,脑损伤、中毒、营养不良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导致智力障碍。
11 •智力障碍的三级预防的含义:
一级预防是指在问题发生前采取措施,消除智力障碍的病因,预防智力障碍的发生,主要通过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期及围产期保健以及健康教育来实现;二级预防是指通过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早期发现伴有智力障碍的疾病,早期干预,缩短现存问题的持续时间,或逆转其效果的措施,主要通过产前筛查与诊断,对高危儿随访、出生缺陷监测、发育监测等实现;三级预防是指通过对患儿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使问题的不利后果受限,并改善个体功能程度的措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12.如何发现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的及早发现与鉴别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筛查智力障碍儿童常用的方法是观察与筛查测验。
观察是全面了解智力障碍儿童发展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
智力障碍儿童往往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中落后于正常儿童,对照儿童的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表现,可以发现儿童智力障碍的迹象。
筛查测验可以省时省力地从大量儿童中初步地筛选出可能有发育问题和障碍的儿童。
13.智力障碍儿童常用筛选工具:
(一)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二)画人测验
(三)瑞文测验
(四)团体儿童智力测验
14.智力的概念:
智力又称为智能,通俗的说法就是人的聪明程度,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和想象等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智力结构理论的分类:
(一)因素分析理论
(1)特殊因素理论
(2)二因素理论
(3)群因素理论
(4)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二)结构理论
(1)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2)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3)三棱智力结构模型
(三)信息加工理论
(1)智力PASS模型。